-1-中部省会城市经济影响力比较研究〔摘要〕中部省会城市是中部地区区位优势最为突出的节点,肩负着“中部崛起”的重任,加快中部中心城市的经济发展步伐,增强中心城市的集聚和辐射功能,提高中部省会城市对所在省的经济影响力,对于“中部崛起”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本文以中部省会城市占所在省经济总量的比重为研究对象,运用多指标综合评价的方法,客观分析六城市对所在省份经济影响力的实现程度,以找准太原市的竞争优势和劣势,促进太原在“中部崛起”的战略决战中走在前列,成为山西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中坚。[关键词]中部省会;经济影响力;评价体系一、中部省会城市区位优势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的发展战略以来,我国由东部经济快速增长的局面正在向东部率先发展、“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中部崛起”的区域协调发展的局面转变,中部地区的区位优势逐步得到释放。中部的太原、合肥、南昌、郑州、武汉、长沙六省会城市,是中部六省最为重要的节点性中心,土地面积4.92万平方公里,占中部地区的4.8%,人口总数3514.43万,占中部地区的10.0%,地区生产总值1.17万亿元,占中部地区的22.5%。中部六省会具有承东启西、接南进北、吸引四面、辐射八方的区位特征,是东西部经济合作的桥梁与枢纽,在全国板块经济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全国地域分工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作者简介〕苏人龙,男,1976年生,太原市统计局,从事综合统计10年,统计师职称。-2-太原:位于山西中部,面积6988平方公里,辖六区三县一市,悠久历史形成独具特色的晋阳文化。太原是我国能源、重化工基地,自然资源丰富,煤、铁储量最为丰富,被誉为“煤铁之乡”,已经形成以冶金、煤炭、炼焦、电力、机械等为支柱的工业体系。太原机场是首都机场的备降机场,6条铁路干线可直达国内主要城市和港口,8条公路干线和4条高速公路以太原为中心辐射全省、联结省外,当日可往返京津,三小时可通达省内各市。武汉:是中国重要的中心城市,华中地区政治、经济、文化、金融中心,面积8467平方公里,辖13个城区,3个国家级开发区,为楚文化发祥地。武汉的经济规模和综合实力连续多年位居中国城市综合实力50强的第六位,农业生产条件优越,水利资源丰富。交通素称“九省通衢”,京广、京九、武大、汉丹四条铁路干线在武汉交汇。国道106、107、316、318及建设中的京珠、沪蓉高速公路在武汉交汇。武汉港是我国内河最大的港口之一,货运量居长江内河港口第3位,客运量居首位。武汉是我国重要航空指挥中心和航空港之一,航线可抵达全国56个大中城市。郑州:地处中原腹地,面积7446.2平方公里,辖12个县(市)、区。历史上长期为中华民族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角色。郑州自然资源得天独厚,煤炭、耐火粘、铝土矿储量丰富,是全国最大的油石基地之一。商贸发达,是国务院确定的3个商贸中心试点城市之一,是全国纺织工业基地之一,是全国重要的冶金建材工业基地,纺织、机械、建材、耐火材料、能源和原辅材料产业具有明显优势,有色金属、食品、煤炭、卷烟等为主导产业,氧化铝产量占全国一半左右地。郑州为全国重要的交通、通讯枢纽,处于我国交通大十字架的中心位置,陇海、京广铁路在这里交汇,拥有亚洲最大的列车编组站和全国最大的零担货物转运站,一类航空、铁路口岸和公路二类口岸各1个,货物可在郑州联检封关直通国外。长沙:位于湖南省东北部的洞庭湖南岸,湘江穿城而过,面积1.18-3-万平方公里,辖五区、三县一市,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和第一批对外开放的旅游城市。长沙矿产资源品种多,非金属矿产独具特色,海泡石粘土矿储量为全国之冠,菊花石矿更是当前世界上唯一的矿床。农业特色鲜明,是中国重要的商品粮、商品猪生产基地;商业繁荣兴旺,为全国四大米市之一。已初步形成了以轻纺、机械、电子、食品、家电为主体的门类齐全的综合性工业体系。南昌:地处长江中下游,鄱阳湖西南岸,是唯一一个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东南三角洲相毗邻的省会城市,承东启西,纵贯南北,京九、浙赣、皖赣三条铁路交汇于此,是京九线上唯一的省会城市。面积7402平方公里,辖四县五区,初步形成了汽车、医药和食品、新材料、纺织服装、电子信息和家电等五大支柱的工业生产体系。合肥:合肥位于安徽省的中部,长江淮河之间的巢湖之滨,沿江近海,面积7029平方公里,辖4个区3个县,是生态环境良好的园林城市和优秀的旅游城市。除首都北京以外,合肥是中国重大科学工程布局最密集的城市,已形成以电冰箱、洗衣机、电视机、空调机为主的日用电器和电工工业;以轮胎、日用化工、化肥为主的化学工业;以汽车、叉车、挖掘机、成套配变电设备为主的机械工业等支柱产业的综合性工业城市。二、研究中部省会城市经济影响力的意义(一)中部省会城市在对“中部崛起”责任重大与我国东部地区不同的是,中部地区在近代资本主义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地理位置处于中国腹部,交通不便,加之缺乏当时必要的国际海上运输条件,除居于长江一线的少数城市之外,与西方的直接经济交流很少,在中部地区基本上没有形成可与省会城市相当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因而中部地区的省会城市长期发挥着该省经济中心的作用。改革开放以后,东部地区沿海的区位优势又一次的对当地经济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占据地理优势的区域性城市与省会城市同时发-4-展,共同推动着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与中部省会城市相比,东部省会城市对本省所承担的经济发展责任要小于中部省会城市。在“中部崛起”的区域发展战略实施进程中,中部省会城市承担着比东部省会城市更重的经济发展责任,对全省的经济影响力远远的高于东部省会城市。根据2006年的统计资料计算,东部省会城市的人口合计占东部地区的11.5%,地区生产总值占18.4%,对本省的经济影响力系数平均为1.60。中部省会城市的人口合计占中部地区的4.8%,地区生产总值占22.7%,对中部地区的经济影响力系数为2.39。整个中部省会城市对本省的相对与人口的经济影响力系数都大于2。相对于人口的经济影响力,中部省会城市对全省的经济影响力接近东部省会城市的1.5倍,反映出中部省会城市在人口规模小的情况下,已经为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很大的努力,同时也反映出中部省会城市在中部崛起战略中还将承担起更重的责任。(二)提高城市经济影响力,是中部省会发展的迫切需要中、东部的区位优势不同,经济发展的历史背景不同,形成了东部地区大中型城市密集、中部地区中心城市地位突出的发展现状,中部崛起对中心城市、特别是对省会城市的发展所寄予的希望很大,省会城市也应当对本身经济的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虽然中部地区在区位上具有贯通东西、连接南北的突出的水陆空交通优势,但能够有效获取这些有时的城市仍然以省会城市为主,中部地区的大部分中小城市依然相对居于交通的劣势地位,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对省会城市的压力加大;中部地区丰富的资源优势由于缺乏技术、人才和资金优势,资源优势没有充分展现出和转化为发展优势,甚至存在过度依赖资源优势制约了可持续发展的步伐。中部省会城市具有本省其它城市所更为短缺的各种经济发展资源,理应加快经济增长速度,实现又好又快的经济发展目标。通过对中部省会城市经济影响力的研究,可以发现-5-每个中部省会城市在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的优势方面和不足之处,便于取长补短,互相促进,共同发展。三、中部省会城市经济影响力评价(一)评价指标根据课题研究对象的指向,我们确定了最能代表城市总体经济能力构成的8个指标,来基本涵盖中部省会城市经济影响力的丰富内容。(1)地区生产总值(GDP)GDP是反映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经济总量规模的最基本的指标,因其覆盖面囊括了国民经济各个行业,在价值构成上避免了中间产品的重复计算,因而能全面准确地反映全社会经济活动的最终成果,并具有可比性。(2)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该指标反映城市掌握和支配财力的能力。(3)外商直接投资额指各城市招商引资的力度,间接反映了城市软硬环境对资本的吸引度。(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指工业企业生产的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工业最终产品和提供工业活动的新创造的价值量。该指标反映工业生产的规模和水平。(5)第三产业增加值该指标用于反映服务业发展的规模和水平。(6)固定资产投资额该指标用于反映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结构、发展速度、比例关系和使用方向,从中可分析城市的投入水平和今后的发展潜力。(7)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该指标是指一定时期各种类型的批发零售贸易业、餐饮业、制造业和其它行业,对城乡居民和社会集团的消费品零售额及农民对非农-6-业居民零售额的总和,反映了城市购买力水平即城市消费能力。(8)进出口总额指实际进出口货物的总金额,反映城市对外开放的程度。(二)、评价方法本课题采用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1)权数确定本课题指标权重确定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反映政府可用财力、经济规模和经济活力的指标,给予较大权重;二是是城市生产方面的总量指标,给予较小权重;三是反映经济发展潜力,也即支撑经济发展的三大动力:投资、消费、出口方面的指标,其中投资和消费给予中等权重;考虑到中部在全国属于欠发达地区,进出口对于经济的支撑度有限,故对进出口指标给予了较小权重。8个指标占所在省的比重权数分配如下:1、地区生产总值(GDP)占所在省的比重(%)权数:25.5%2、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占所在省的比重(%)权数:26.5%3、外商直接投资额占所在省的比重(%)权数:16.5%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所在省的比重(%)权数:5.5%5、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所在省的比重(%)权数:5.5%6、固定资产投资额占所在省的比重(%)权数:7.5%7、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占所在省的比重(%)权数:7.5%8、进出口总额占所在省的比重(%)权数:5.5%(2)评价计算方法8个指标均属于正指标,采取无纲量化方法。公式:Zi=40+(Xi-M1)/(M2-M1)×60,其中Zi为Xi的无量纲值,Xi为当时期的比重值,M1、M2为该指标当时期各城市最低和最高比重值。将各指标当时期比重值经过无纲量化计算后,乘以权数后汇总出该城市当时期的评价分值。-7-(三)、评价结果根据相关城市和省份2007年度和2008上半年最新统计资料,按照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对六个中部省会城市八大总量指标占所在省比重进行计算排序。2007年度和2008上半年中部六个省会城市经济影响力得分及排名如下(详见附表2:中部省会城市对所在省经济影响力评价):中部省会城市对所在省经济影响力评价结果2007年2008年上半年城市总分排名总分排名太原52.5450.34合肥49.7649.16南昌62.9358.13郑州50.5549.85武汉99.81100.01长沙70.3273.02四、中部省会城市经济影响力评价结果分析(一)中部省会城市经济影响力总体排序的分析评价从2007年度中部省会城市对所在省经济影响力的大小看,武汉的影响力最大,省会城市的经济功能发挥相对充足,长沙和南昌对本省的经济影响力相对偏弱,太原、郑州和合肥对全省的经济影响力相对不足。(1)武汉对所在省具有较强经济影响力。武汉的经济总量占全省的比重2007年高达33.9%,2008年上半年更达到了36.9%,三产增加值占全省比重达到四成以上,不仅居中部省会城市之首,而且居中、东部省会城市之首,华中重镇之重,可谓是名不虚传。与中部省会城市相比,武汉占湖北省的比重除了2007-8-年的进出口总额比太原市稍低外,其他2007年度和2008年上半年的指标比重均处于绝对领先地位,城市经济活力强劲,2007年外商直接投资占全省比重达到81.2%,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达到43.0%,有力地促进了全市经济规模的壮大,工商业规模在全省的地位牢不可动。(详细资料见附表1:中部省会城市占所在省总量比重比较,下同)《武汉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年)》将武汉定位为:湖北省省会、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我国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科教基地和交通通信枢纽。(2)长沙、南昌对全省的经济影响力相对偏弱长沙和南昌对所在省的经济影响力排在第二梯队。长沙的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占全省的比重在中部省会中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