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发表日期:2011/5/12“十二五”时期,是我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是加速老工业基地振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关键时期;是深入实施突破辽西北战略,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针,科学编制和实施“十二五”规划,对于朝阳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突破、迈上新台阶,具有十分重大意义。一、“十一五”规划实施情况和“十二五”面临的形势(一)“十一五”规划实施情况“十一五”时期,全市人民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进取,努力克服各种自然灾害以及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全市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取得阶段性成果。“奋战三年,再造朝阳”的任务目标如期实现,突破辽西北战略取得显著成效,“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各项指标全面完成,为制定和实施“十二五”规划奠定了坚实基础。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改革开放步伐加快。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实现640亿元,年均增长19%;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实现66.3亿元,年均增长35.7%;五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773亿元,年均增长47.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215.6亿元,年均增长18.7%。改革开放力度进一步加大,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和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基本结束,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试点工作扎实推进,农村集体林产权制度配套改革全面展开,投资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增值税转型改革全面完成。对外贸易不断扩大,利用外资稳步增长,产业集群招商成效显著,一大批项目开工建设,实际利用外资突破1亿美元,出口创汇突破4亿美元,年均增速分别达到79%和13%以上。经济结构调整取得进展,经济布局趋于合理。三次产业结构由“十五”末期的26:39:35调整到“十一五”末期的22:51:27。第二产业比重继续提升,冶金、装备制造等优势产业竞争力增强,产业集群效应开始显现,规模企业群体不断壮大;第三产业活力明显增强,商贸流通、文化旅游、房地产、金融等呈现快速发展态势;第一产业发展势头良好,设施农业、畜牧业、林果业三大主导产业的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以工业集群化、农业产业化为特点的县域经济全面崛起,发展速度明显加快,“五个一工程”取得阶段性成果。各县(市)生产总值和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在全省44个县(市)排位大幅度前移。城区经济管理体制进一步理顺,经济社会管理权限更加完整规范,服务业逐步成为城区经济的主导产业,城区经济发展活力明显增强。基础设施更加完善,生态环境明显改观。交通建设突飞猛进,公路总里程跃居全省前列。高速公路通畅迅达,总里程接近500公里,位居全省第二;普通公路建成“六纵六横”国省干线主骨架,总里程达14000多公里,居全省第一。朝阳交通已形成了以公路(高速公路)、铁路和航空为主框架的四通八达的立体交通网络。城市道路不断拓展,总长度达211.4公里,人均拥有道路面积达10.4平方米。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燃气、供热等一批公共基础设施投入使用。中心城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8.57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35.1%。大凌河城区段改造工程顺利进行,防洪、景观效应明显。燕南500千伏输变电工程成功建设,电力基础设施取得长足进展。生态环境建设成效显著,全面完成节能减排的各项任务,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20%以上,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分别下降7.1%和6.7%,城市空气质量二级天数达90%以上。荒山造林工程、封山禁牧以及河道治理工作顺利推进,森林覆盖率提高到40%,完成治理河道面积4.7万亩。各项社会事业稳步推进,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科技创新工作稳步推进,技术创新体系初步建立,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持续增长,企业研发中心建设步伐加快并发挥积极作用,农业科技工作蓬勃开展。教育事业进一步发展,各级各类教育齐头并进,朝阳本科大学筹建顺利进行。文化事业繁荣进步,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项目全部完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顺利实施。竞技体育、全民健身成绩显著,体育场馆建设不断完善。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继续完善,社区卫生服务街道覆盖率达97%以上,村卫生室规范化建设全面完成。就业和再就业工作成效显著,城镇登记失业率稳定控制在4%以下;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各类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最低生活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13400元和6100元,年均增速15.2%。农村饮水和安居工程、城市棚户区改造和廉租房建设等重点民生工作扎实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加强,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提供了有力保障。“十一五”时期,朝阳经济社会各方面取得的成就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但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层次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产业层次低。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资源消耗型产业比重过大,工业经济缺少大企业支撑,产业集群规模小、链条短,知名品牌不多,高技术产业、新兴产业发展缓慢。企业创新能力弱。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尚未确立,产业缺乏自主核心技术。城镇化进程缓慢,规划统筹较差,城镇集聚功能较弱,城镇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社会保障和就业压力沉重,城乡居民整体收入水平较低,生活质量亟待提高。环境保护压力较大,自然资源支撑能力下降。对外开放水平不高,体制性机制性矛盾仍然突出。需要我们在以后工作中着力加以解决。(二)“十二五”时期面临的形势“十二五”时期,朝阳经济社会发展既面临重大机遇,又存在着严峻挑战。总体看机遇大于挑战。从外部环境看,世界经济恢复增长,国际资本、产业、技术流动趋势日益显现。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将明显加快,市场需求和发展潜力巨大。“十二五”时期,是辽宁全面振兴的重要时期。国家继续实施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上升为国家战略,沈阳经济区被确定为国家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辽宁正在成为继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后又一对外开放先导区和新的投资热点区域。但是,世界经济增长格局面临深度调整,全球资源、产业、市场的争夺将日趋激烈,贸易增长放缓,贸易摩擦加剧。国内经济长期积累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等问题十分突出,经济增长过于依赖外需和投资拉动,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突出,社会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从自身情况看,虽然朝阳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诸多压力和困难,但是朝阳已经进入工业化和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强劲,具备了大发展、快发展、实现追赶式发展的条件。随着省委、省政府突破辽西北战略深入实施,并决定朝阳享受辽宁沿海经济带各项优惠政策,将为朝阳加快发展提供有力支撑;随着朝阳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将更加完善,将为经济跨越式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随着朝阳生态环境的不断修复和改善,将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良好环境。尤其是全市上下形成了政通人和、争先发展的良好氛围,为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提供了充足精神动力。二、“十二五”时期发展的指导方针、基本原则及主要目标(一)指导方针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和跨越式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科技创新为先导,以扩张经济总量、优化产业结构为核心任务,紧紧抓住国家推进东北振兴和辽宁沿海经济带全面发展的机遇,深入实施突破辽西北战略,加快推进工业化、农业现代化、服务业多元化、城镇化和城乡生态化进程,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城乡统筹,保障社会民生,改善生态环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我市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二)基本原则——坚持快速发展。把发展的质量、速度、效益和生态文明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快中求好、好中求快,又好又快的发展。——坚持协调发展。妥善处理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各种结构关系,统筹兼顾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投资与消费、城市与农村、内需与外需之间的关系。——坚持共享发展。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改善人民生活条件,让广大人民群众切实享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成果,努力实现全民共建共享的发展新格局。——坚持绿色发展。全面推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逐步转变发展方式,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三)发展定位根据我市的比较优势和发展潜力,“十二五”时期我市总体定位是:东北地区重要交通枢纽城市;辽冀蒙交汇区域最具发展活力的中心城市;我国重要的冶金、新型能源和绿色优质农产品基地;北方著名生态城市和文化旅游胜地。(四)主要目标经济社会发展速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经济总体发展水平进入并稳定在全省第二梯队;城镇居民收入接近全省平均水平,农民收入达到全省平均水平。——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7%以上,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5万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2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30%以上,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年均增长35%,出口总额年均增长2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8%。——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比达到14:57:29,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5%以上,城镇化率达到50%以上。——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20%,主要污染物排放明显减少,森林覆盖率提高到45%。——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6%,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7%,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下。——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显著提高。城乡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全市城乡基本养老和医疗保障覆盖率达到100%,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得到快速发展。在实际工作中,力争实现经济增长不低于振兴以来的平均速度。三、“十二五”时期主要任务和发展重点(一)壮大工业经济“十二五”期间,继续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全面实施工业五项工程,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突出主导产业,壮大产业集群,鼓励科技创新,培育新兴产业,努力实现工业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走出一条比较优势明显、地方特色突出的工业振兴之路,实现整体向工业化中期阶段迈进的历史性跨越。“十二五”期间,培育销售收入超亿元的企业300户,超10亿元的企业30户,超100亿元的企业2户;培育壮大产业集群15个,其中500亿元以上产业集群2个。全市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以上。实施名牌战略,争创辽宁名牌产品30个,实现中国名牌零的突破。1、打造千亿冶金业。重点发展凌钢、鞍凌钢、朝阳县有色金属三大冶金聚集区,积极发展高附加值产品,使朝阳成为全国重要的精品钢材和有色金属生产基地。2015年,冶金业产值实现1000亿元。——凌钢冶金聚集区。凌钢进一步调整结构、淘汰落后产能、增加适销品种,在350万吨钢的基础上,继续改扩建,力争2015年钢产量达到600万吨以上。围绕为凌钢配套服务,在其周边重点发展钢厂建设运营过程中需要的电器设备、液压设备以及钢铁类技术、物流、贸易等;围绕凌钢产品,通过招商引资新上钢材产品深加工项目,形成凌钢冶金产业聚集区。——鞍凌钢冶金聚集区。鞍凌钢进行二期工程扩建,钢产量达到400万吨以上。围绕鞍凌钢产品在其周边进行热轧板材延伸加工,开发建设马口铁卷板、冷轧不锈钢板、镀锌钢板、涂层镀层以及集装箱、钢结构项目;围绕为鞍凌钢公司服务,搞好钢铁类技术研发和物流、贸易服务,形成鞍凌钢冶金配套聚集区。——朝阳县有色金属聚集区。充分发挥有色金属冶炼加工技术工艺优势,内引外联,合资合作,将镍、钛、锆等加工项目向有色金属聚集区集中摆放,壮大群体优势。依托天马集团,扩大金属镍生产规模以及深加工能力;依托东方百盛、金达集团,建设年产千吨核级锆、万吨钛及钛材、钼铁合金加工项目。支持有色金属类技术研发、技术服务和物流贸易。在朝阳县二十家子松岭门一带形成全国重要的有色金属聚集区。继续有序发展本地铁矿采选业,以保证朝阳钢铁企业的持续发展。积极发展海绵铁、高纯生铁、锰铁合金、粉末冶金及压铸制品等高附加值产品,促进铁粉就地转化升值。2、发展壮大装备制造业。重点发展两大基地,把我市装备制造业建成产业集中度比较高、产业结构比较合理、产品技术比较先进、综合实力较强、特色明显的装备制造业基地,实现装备制造业的全面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