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一、劳动力成为商品与货币转化为资本二、资本主义所有制三、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四、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与经济危机(一)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第一,劳动者是自由人,能够把自己的劳动力当作自己的商品来支配。第二,劳动者没有别的商品可以出卖,自由得一无所有,没有任何实现自己的劳动力所必需的东西。(二)劳动力商品的特点“劳动力的价值,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需的生活必需品的价值决定的。”它包括三个部分:(1)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2)为维持劳动者家属的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3)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二)劳动力商品的特点劳动力商品在使用价值上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它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它在消费过程中能够创造新的价值,而且这个新的价值比劳动力本身的价值更大。货币转化为资本货币所有者购买到劳动力以后,在消费它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收回他在购买这种商品支付的价值,还能得到一个增殖的价值即剩余价值。而一旦货币购买的劳动力带来剩余价值,货币也就变成了资本。二、资本主义所有制经济意义上的所有制,是指事实上生产资料归谁所有、归谁支配,并凭借这种所有和支配实现生产和获得剩余产品(超额利润或利润)。法律意义上的所有制,是由占有生产资料的法律原则决定的。资本家凭借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在等价交换原则的掩盖下,雇佣工人从事劳动,占有雇佣工人的剩余价值,这就是资本主义所有制的实质。三、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价值增殖过程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这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主要方面。资本是可以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的。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必要劳动剩余劳动0612必要劳动时间剩余劳动时间价值增殖过程“不外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工作日(小时)资本的两种形态资本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采取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两种形态,根据这两部分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不同作用,可以将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表明,剩余价值不是由全部资本产生的,即不是由不变资本产生的,而是由可变资本产生的。雇佣劳动者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产生的唯一源泉。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m’=m/vm’为剩余价值率,m为剩余价值,v为可变资本。剩余价值(m)剩余价值率(m’)=——————可变资本(v)m’=剩余劳动/必要劳动=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劳动日长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的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是指企业由于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使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资本积累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或者说,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就是资本积累。资本积累的源泉是剩余价值。资本家瓜分到剩余价值后,如果将其完全用于消费,则生产就在原有规模的基础上重复进行,这叫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资本家获得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后,并不是将其完全用于个人消费,而是将一部分转化为资本,用以购买追加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使生产在扩大的规模上重复进行,这就是资本主义的扩大再生产。资本积累资本积累是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唯一源泉。资本积累的本质,就是资本家不断地利用无偿占有的工人的剩余价值来扩大自己的资本规模,进一步扩大和加强对工人的剥削和统治。资本积累必然加剧社会的两极分化。资本积累是资本主义社会失业现象产生的根源。资本的有机构成在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存在着一定比例,这个比例取决于生产技术的发展水平,叫做资本的技术构成。从价值形式上看,资本可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这两部分资本价值之间的比例,叫做资本的价值构成。由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的资本价值构成,叫着资本的有机构成,通常用c∶v来表示。资本积累与失业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是一般趋势,这是由资本的本性决定的。在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情况下,由于可变资本的相对量的减少,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日益相对地减少,其结果,就不可避免地造成大批工人失业,形成相对过剩人口。资本的循环周转与再生产产业资本在循环过程中要经历三个不同的阶段,与此相联系的是资本依次执行三种不同的职能。第一阶段是购买阶段,产业资本执行的是货币资本的职能。第二个阶段是生产阶段,生产资本得以增殖,执行的是生产资本的职能。第三个阶段是售卖阶段,即商品资本向货币资本的转化阶段。资本的循环周转与再生产产业资本的运动,必须具备两个基本前提条件:一是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必须在空间上同时并存;二是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必须在时间上继起。资本的循环周转与再生产资本是在运动中增殖的,资本必须不断地、周而复始地循环,才能不断地带来利润。这种周而复始、不断反复着的资本循环,就叫做资本的周转。影响资本周转的因素有许多,关键的因素有两个:一是资本周转的时间,二是生产资本的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构成。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固定资本是指以厂房建筑、机器设备等劳动资料形式存在的生产资本。流动资本流动资本是指以原料、燃料和辅助材料等劳动对象以及劳动力形式存在的生产资本。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按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作用划分资本各部分物质表现按价值周转方式划分不变资本厂房、机器设备、工具等固定资本原材料、燃料等流动资本可变资本工资(劳动力)社会再生产社会生产是连续不断的,这种连续不断重复的生产就是再生产。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即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问题。社会总产品:就是社会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所生产的全部物质资料的总和。社会总产品在价值形态上又叫社会总价值。社会总价值=c+v+m社会总产品社会总产品在物质形态上,根据其最终用途可以区分为生产性消费的生产资料和用于生活消费的消费资料。相应地,社会生产可以划分为两大部类,第一部类(I)由生产生产资料的部门所构成,其产品进入生产领域;第二部类(II)由生产消费资料的部门所构成,其产品进入生活消费领域。社会总产品使社会总产品在价值上得到补偿,在实物上得到替换,以使社会再生产顺利进行,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社会总产品在实物上得到替换,在价值上实现补偿,客观上就要求两大部类内部各个产业部门之间和两大部类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这种比例不只是总量上的比例,还是结构上的比例。工资与剩余价值的分配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的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这是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资本主义工资的形式主要有两种,即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血汗工资制度,是利用“科学的劳动组织”,最大限度地提高工人的劳动强度,从他们身上榨取更多的血汗。典型形式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流行的“泰罗制”和“福特制”。工资与剩余价值的分配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是获得利润。为了得到尽可能高的利润率和尽可能多的利润,不同生产部门的资本家之间必然展开剧烈的竞争,大量资本必然从利润率低的部门转投到利润率高的部门,从而导致利润率平均化,这是剩余价值规律和竞争规律作用的必然结果。马克思剩余价值论的意义剩余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石,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揭示资本主义制度剥削本质的锐利武器。由于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的发现,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在揭示资本主义经济特殊规律的同时,也揭示了商品经济和社会化生产的一般规律,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具有重大指导意义。四、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与经济危机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与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第一,表现为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第二,表现为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四、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与经济危机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发生以生产过剩为基本特征的经济危机。当经济危机发生时,大量商品积压,大批生产企业减产或停工,许多金融机构倒闭,整个社会经济生活一片混乱。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具有周期性,这是由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阶段性决定的。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周期一般包括四个阶段,即危机、萧条、复苏和高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