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课20世纪以来世界经济现代化探索的三大模式专题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考纲要求】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2、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二战后美国等资本主义的新变化;苏联的计划经济模式资本主义国家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0世纪以来世界经济现代化探索的三大模式【考情分析】1、从考查内容上看,是苏(俄)联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罗斯福新政的措施、特点和国家福利制度。2.从命题形式上看,选择题与非选择题并重;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考查对经济政策和经济模式内容、特点、影响的理解;注重把苏联经济政策与新中国成立后的经济建设模式、罗斯福新政、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政策和模式联系起来,综合考查学生的分析、比较、概括、评价能力。【复习导航】1、复习时把握两条主线:资本主义经济运行机制的不断调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与经验;两类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比较;罗斯福新政、新经济政策、中国的改革开放的比较;三种模式:苏联的计划经济模式;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模式;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模式2、以全球史观角度掌握各种经济模式之间的借鉴。20世纪以来世界现代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苏联计划经济模式20世纪以来世界现代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苏联计划经济模式十月革命---建立政权战策---巩固政权新策---恢复经济向社会主义过渡项目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内容作用农业政策工业政策贸易政策分配制度余粮收集制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取消自由贸易实行配给制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国家资本主义恢复自由贸易,允许商品买卖实行按劳分配制减轻了农民负担缓解了政府和农民之间的矛盾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有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提高了工人工作的积极性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探究:新经济政策究竟新在哪里?在一定范围内允许发展资本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和市场的作用来巩固工农联盟,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过渡,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造性的发展,是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和与时俱进。新经济政策的实质:在国家掌握主要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允许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上恢复和发展,最终建设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是落后国家如何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典例分析】(2013年广东高考22题)针对曾把农民出售粮食和其它农产品视为投机倒把并予以惩办的做法,某国领导人指出:“投机倒把活动,如果从政治经济学意义上来理解,那它和‘正当’贸易就区分不开来。”体现该领导人这一观点的措施是A.允许农民进行商品交换•B.推行农业集体化•C.为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D.实行余粮征集制A考查了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农业)20世纪以来世界现代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苏联计划经济模式十月革命---建立政权战策---巩固政权新策---恢复经济斯大林模式向社会主义过渡社会主义制度确立“斯大林模式”的确立(1)确立过程:①实施工业化和五年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②农业集体化③1936年颁布苏联新宪法,标志形成。(2)主要表现:①单一公有制;②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③指令性计划经济;④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3)评价:材料一经过三个五年计划,到1940年,苏联的工业产值已经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用不到20年的时间,走完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过去用了50年到100年所走过的道路。他接过的是一个扶木犁的穷国,他留下的是一个拥有核武器的强国——丘吉尔结合以下材料全面评价斯大林经济体制三个五年计划名称时间主要成就第一个五年计划第二个五年计划第三个五年计划苏联”一五“计划期间工业化的重要工程之一——第聂伯河水电站1928—1932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农业国1933-1937成为世界工业强国,工业产量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1938年起实施,因卫国战争爆发而被打断材料一经过三个五年计划,到1940年,苏联的工业产值已经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用不到20年的时间,走完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过去用了50年到100年所走过的道路。他接过的是一个扶木犁的穷国,他留下的是一个拥有核武器的强国——丘吉尔结合以下材料全面评价斯大林经济体制积极:迅速成为世界工业强国,工业产量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材料二:苏联经济的巨大发展和它所采取的“计划”方式,引起西方世界的极大兴趣,西方人士纷纷前往苏联取经。一时间,“计划”成了最时髦的词。苏联“一五”计划之后,全球最大的移民国家——美国,也第一次出现向外移民的倾向,先后有10万美国人申请移居苏联。积极:引起西方世界的关注材料三时间粮食人均产量(公斤)肉类人均产量(公斤)1928~1929470351930~193246020~251933~1937440~45015~201938~1940420~43025忽视消费品生产,人民生活提高缓慢“斯大林模式”的确立(1)确立过程:①实施工业化和五年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②农业集体化③1936年颁布苏联新宪法,标志形成。(2)主要表现:①单一公有制;②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③指令性计划经济;④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3)评价:①积极影响:一定时期推动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②消极影响:超越生产力水平;造成国民经济发展比例失调;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阻碍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斯大林在论述苏联工业化时说:“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所以必须赶快发展重工业,如果这事迟了,那就要失败。”他强调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就外部环境而言,是因为A.马歇尔计划出台B.苏联处于资本主义世界的包围中C.“冷战”格局的形成D.社会主义阵营的出现B(2011·江苏单科·16)在苏联,1928年1公担稞麦可分别交换35米印花布、75公斤砂糖,到1952年只能分别交换1.5米印花布、0.9公斤砂糖;1953年,谷物的义务交售价格仅为成本的10%,牛肉价格为成本的5%,猪肉价格为成本的6%。这段材料反映出这一时期的苏联A.农副产品质量差、价格低B.农产品过剩造成价格下滑C.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够完善D.工业化牺牲了农民的利益D20世纪以来世界现代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苏联计划经济模式十月革命---建立政权战策---巩固政权新策---恢复经济斯大林模式向社会主义过渡社会主义制度确立赫改、勃改没有突破模式戈尔巴乔夫改革苏联解体苏联的经济改革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历史背景指导思想具体内容所有制形式手段(是否采用市场规律)综合平衡(农、轻、重的比例关系)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纠正赫鲁晓夫时期的混乱苏联社会陷入危机边缘只是对原有体制进行局部改革对苏联进行根本性变革重点在农业领域重点在重工业改革前期主要在经济方面,后期在政治方面未突破未突破打破单一公有制,允许个体经济存在管理权部分下放,尝试推行“物质利益原则”注意运用价值规律用经济方法管理经济推行新农业的政策优先发展工业,尤其是军工企业重点在重工业,使经济结构比例更失调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评价积极局限性比较相同不同认识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并取得一定成效推行新经济体制,收到了一定的效果没有突破原有经济体制的束缚;脱离了实际,具有盲目性;反复无常,造成了人们的思想混乱没有突破原有框架;后期趋于保守,改革陷于停滞;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80年代初经济全面滑坡使经济继续滑坡,国内局势逐渐失控,最终导致了苏联解体都是为了消除斯大林模式的弊端;都在工业方面进行了调整;都脱离了苏联实际;改革成效都不显著;①赫鲁晓夫改革侧重农业,勃列日涅夫改革侧重重工业,戈尔巴乔夫改革从所有制和商品经济入手;②前两次改革都取得了一定成效,戈尔巴乔夫改革在经济改革未见成效的情况下专项政治改革,导致苏联解体;③前两次改革失败是因为没突破原有经济体制的框框,只是对细节的小修小补;戈尔巴乔夫改革虽进行根本性的变革,却缺乏可行的配套措施。且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①应该从本国实际出发建设符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②改革不可能一帆风顺,社会主义制度会在不断的改革中逐步完善从赫鲁晓夫到勃列日涅夫再到戈尔巴乔夫,苏联的改革始终没有成功,苏联也在改革中解体,这说明了什么?我们应该从他们的探索极其后来的改革中吸取什么经验教训呢?1.建设社会主义没有固定模式,需要在实践中探索、改革3.从国情出发,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改革将是一个复杂、艰巨、曲折的过程4.在社会主义改革中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2.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5.必须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名称内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体制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所有制形式公有制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形式单一的公有制未突破未突破打破单一公有制,允许个体经济存在手段(是否采用市场规律)否定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恢复货币流通、商品买卖指令性计划、行政手段管理经济管理权部分下放,尝试推行“物质利益原则”注意运用价值规律用经济方法管理经济综合平衡(农、轻、重的比例关系)一切为了前线余粮收集制、国有企业、私人企业等片面发展重工业,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推行新农业的政策优先发展工业,尤其是军工企业重点在重工业,使经济结构比例更失调苏联经济体制的形成与发展D【变式训练】(2014•江苏南京一模)叶书宗在《关于苏联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问题》中认为,“斯大林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体现着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原则……从理论到实践都明显地改变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这里的“改变”主要表现为①向社会主义过渡方式的改变②所有制结构的改变③经济管理体制的改变④分配制度的改变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考查了新经济政策与斯大林模式的不同20世纪以来世界现代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苏联计划经济模式十月革命---建立政权战策---巩固政权新策---恢复经济斯大林模式向社会主义过渡社会主义制度确立赫改、勃改没有突破模式戈尔巴乔夫改革苏联解体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模式经济危机材料一:到1929年,在美国占人口2%的富人的收入几乎占全部国民收入的3/5,而全年收入大约在200美元左右的贫困户占家庭总数的60%.材料二:1920年到1929年,美国工人的工资增长为2%,而工厂中生产率却增长55%。农业工人的工资还不到非农业工人的40%。因素一:贫富分化严重,消费水平不及生产水平,供过于求(供给与需求的矛盾突出)1929-1933年经济危机材料三:长期以来美国流行一种经济观点,认为资本主义可以自行调节,解决各种矛盾,鼓励自由放任,强调国家应少干预经济。—《世界经济史》因素二:长期自由放任经济政策的结果•材料四:1928年8月底,美国股票市场的平均价格相当于5年前的四倍。1929年夏季的三个月中,通用汽车公司的股票由268美元上升到391美元,但是1929年10月24日股票暴跌,美国钢铁公司的股票下降到22美元。因素三:股票投机与股市崩溃劳动人民资产阶级股票等投机活动金融市场不稳定掩盖贫悬富殊生产与销售的矛盾产品供大于求分期付款和信贷超前消费刺激市场虚假繁荣生产相对过剩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决定;直接原因:纽约股票市场股票狂跌,股市崩溃。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矛盾美国德国英国法国日本世界工业下降46.2%40.6%28.4%16.5%8.4%1/3外贸缩减70%69.1%50%50%2/3失业人数1700万600万近300万85万300万3000万材料一1929—1933年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危机材料二1933年,危机过后,各国经济没有复苏,而是进入“持续萧条”阶段。由于工业、农业和货币信用危机交织在一起,经济危机不断深化,还蔓延到其殖民地和附属国,成为历史持续时间最长的世界性经济危机。1929~1933年经济危机特点(1)范围特别大(地域和领域)(2)持续时间特别长(3)破坏性特别大影响对资本主义世界1、破坏社会生产力和浪费社会资源2、激化资本主义社会的其他矛盾。(1)经济危机进一步加深,国际关系恶化。(2)加剧世界局势的紧张(法西斯势力崛起)(国内阶级矛盾激化)对美国(最严重的全面危机)1929—1933

1 / 12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