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演绎课堂精彩汗水化作果实丰硕——导学案的合理使用政史地组2012年6月13日一、预学单一份预学单。需要学生花多长时间来完成,但某种程度上它能提高课堂效率是毋庸置疑的。因为有了预学单的明确指引.学生能因为事先有目的的学习而“有准备地投入”到课堂中。这也是老师们设计预学单的一种朴素的出发点:学生能学的。自己先学.课堂中可以解决更为困难或重要的问题。一、预学单设计的朴素出发点:让学生先学,有准备的进入课堂。阅读指导阅读课本,整体感知一战的起止时间,导火线,开始标志,交战军事集团,望风使舵的国家,重要战役,1917年对德宣战的国家,哪国也加入了协约国作战,战争的结果,战争的性质。请思考1、一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普林西普坚信做了一件好事,你怎样评价这件事?3、结合134页动脑筋,探究一战为是么是帝国主义性质的战争。4、一战的影响。案例一:请你抢答——第一次世界大战1、起止时间2、导火线3、开始标志4、交战军事集团5、望风使舵的国家6、重要战役7、1917年对德宣战的国家8、哪国也加入了协约国作战9、战争的结果10、战争的性质萨拉热窝事件1914——1918美国1914年,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德意奥)同盟国协约国(英法俄)意大利1918年,德国投降,一战结束。帝国主义战争中国列强之间关系以自身利益为转移1916年,凡尔登战役这样做容易被诟病的理由是:原本的课堂时间被部分转移到课前,时间的延伸增加了学生的负担。而我们最想追求的是学生“轻负担。高效率”。所谓的“轻负担”,最直观的考察就是花费在学习上的时间耍少。所以。如果是基于“让学生能学的先学”这样目的考虑而设计预学单。是否需要想几个问题:我考虑学生所花的时间了吗?我如何了解他们自学的成效?不同能力及情感的学生。其先学的广度、深度及自觉性不同,我如何考虑?首先,综合考虑学生的学习时间,包括预学及作为复习环节的任务,权衡各项任务所花的时间,不能因此加重学生负担.这是时间投入问题。其次,教师考虑让学生事先独立解决的,通常不外乎一些相对简单、基础的内容,至于其自学效果如何,教师除了通过对预学单完成情况的了解外.还需要在课堂上做适当考察.再次.避免学生间“更大的差异”。实际操作中可能会出现优秀的学生更倾向于认真做好预习.而学困生可能因为能力、态度等原因在预习环节上就“脱节”,这样将是带着“更大的差异”进入课堂,对于教师来说.如果出现这样的情况,是否可以将预习环节的独立学习变为小组、同伴间的学习等。二、预学单为师所用:以问题暴露学生想法,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把握学情】尽管这些环节也可能都在教师的“设计”中,但课堂上当教师提到“大家在事先的学习中.提出……”时,给人一种“学”与“教”正在教师与学生共同向前的过程中发生关联的感觉。尽管这种联系还只是简单、表面,甚至机械的,但学生的自学成果在课堂中得到检验和肯定.产生的问题在课堂中得到共同协商和教师回应,这对于学习者来说是受鼓舞的。掌握史实,五分钟内完成读书建议:眼手共用,手眼协调注意重要历史信息,如:时间、人物、事件、意义等用笔标注可以加深印象遇到问题应该先独立思考,思考无解,可与同学讨论或向老师提问整体感知了解历史速读教材案例二:一、初读课本用自己的方式总结归纳新中国外交成就。1、新中国奉行什么样的外交政策?新中国建立后的外交原则?基本国策?2、记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内容,说出其发展过程及意义。3、列举新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70年代和改革开放以后的外交成就,分析取得成就的原因?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50S1、1953年周恩来首次提出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4年周恩来访印、缅甸得到认可。2、1955年,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70S1、1971年中国恢复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合法席位;同年,基辛格访华。2、1972年,尼克松访华,上海《中美联合公报》;同年,中日建交。3、1979年,中美建交,承认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90S港澳回归: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标志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2001承办上海亚太经合组织会议(APEC),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申奥成功。APEC中国迄今举办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多边外交活动。成就原因1、新中国成立后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2、党的正确领导,3、综合国力提高,国家越来越强大。三、预学单:工具之大成暂时的帮扶,要在教育学的细节中传递方法与态度。预学单、导学案,的出现,反映了我们对教与学关系的一种重新审视,是站位于学习者视角的实践思考。在这一观念下,它将学习的任务具体化、视觉化,让学习者明确要做什么;在所设计的问题或任务中.为学习者提供思考的方向和轨迹;同时培养学习者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等。包括预学单在内的这些材料,都只是辅助学习者学习的工具。在学生缺乏一定的学习方法、不太明确学习的目标、尚未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之下,是可以发挥作用的。所以我们在实践之余,也应该思考:工具的确能帮助学习者达成学习目标,但目标达成本身不是最重要的,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究竟是通过怎样的方法、途径实现他的学习目标,这才是需要教师传递给学生的学习思想和能力。环节四整理归纳知识建构用各种形式(知识树、表格、提纲等)归纳本课知识点,建构本课的知识框架第一次世界大战案例三:知识树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帝国主义列强争夺霸权第一次世界大战萨拉热窝事件同盟国协约国凡尔登战役人类的灾难第一次世界大战原因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的形成灾难性战役——具体原因—帝国主义掠夺战争影响——1914年,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给人类带来巨大灾难开始的标志——直接原因—萨拉热窝事件(导火线)根本原因—性质——凡尔登战役(一战转折)启示——珍爱和平,远离战争提纲英法俄协约国塞比日美中退出德奥同盟国意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根本原因)导致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图示预学单虽然只是教育教学中的一个细节(导学案设计的前奏,调查学情,自主导学).然而从更高位来看,学习者正是通过这种细节的设计,获得学习的方法和态度.因此,预学单追求什么、如何设计是需要教师思考的。二、导学案使用1、编写思路1.以学定教、教学合一2.把导学案做成学生课前学习的导航仪、课堂学习的平台、课后学习的助推器2、导学案的主体内容1、学习目标2、自主学习(填空或简答)3、合作探究(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合作探究)4、整理归纳,知识建构5、当堂训练,举一反三6、反思与感悟3、灵活使用导学案1.学生预习的处理2.课堂教学的处理3.不同课型的处理4、导学案应该能产生高质量、高效率、较理想的学习效能,体现为“主体张扬”、“兴趣持续”、“交往真实”、“思考质量”、“生成能力”……使各项课堂教学活动实在、清晰、灵活、高效、精彩。另外,关于导学案的保存,要指导学生依次整理、保存好每堂课使用的学案,并作为重要学习资料,在后续学习、考试复习时充分利用。没有生命修养的教师上课,是一种等待、任务、煎熬;有生命修养的教师上课,是一种期待、享受、快乐。任何一种教学模式的实践运用都离不开教师的智慧和努力,导学案使用也不例外。果实的丰硕需要我们用汗水长滴,课堂的精彩需要我们用智慧来演绎。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