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學課程課件集部集部集部之書,包括詩、文、詞、曲,散篇零卷,分別部次編輯,歸入集部。《四庫全書》集部分類楚辭類別集類:個人的作品彙編成集,叫作別集。總集類:兩個人以上的作品彙編成集,叫作總集。詩文評類詞曲類這些文集是研究中國古典文學發展演變的第一手資料,同時對了解歷代社會經濟、政治、文化、民族、中外關系、宗教、民俗有重大參考價值。楚辭《楚辞》的意思是先秦时期楚人的歌辞。《楚辞》的代表作家屈原、宋玉、唐勒等人都是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2年)楚国人,他们作品的语言和内容都具有浓厚的楚地特色。句子長短不齊,有濃厚的地方特色。楚辭在文學史上有很大的影響,漢代的賦與楚辭有直接的繼承關係。屈原与《楚辞》战国时楚国诗人屈原是《楚辞》的主要作者。他的作品大都是《楚辞》中最出色和最具代表性的诗篇,所以也有人称《楚辞》为《屈辞》。關於屈原屈原,名平。关于他的生卒年,因记载不详而说法不一。他大约生于楚宣王五十七年(公元前353年),死于楚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7年)。屈原跟楚王是同姓的宗室贵族,他的祖先屈瑕就是楚武王熊通之子,由于他被封于「屈」这个地方,因此以「屈」为氏。屈原曾是楚国的高级官员,但后来楚王听信奸臣的谗言,先后把他两度放逐,结果屈原在忧愤之中投江自尽。《楚辞》产生的背景《楚辞》的产生有着深厚久远的文化背景。从地域来说,它是中原文化与楚文化交流、融合而成,例如《楚辞》的语言,就是楚地方言与中原「夏言」融合的结晶。从时代来说,《楚辞》深受楚地原有音乐和土著原始巫风的影响,可说是远古以来传统文化的变革与创新。《楚辞》正是在这种文化背景渊源中独创的新文学体裁。楚人尚鬼汉朝的历史学家班固曾经说:「楚人信巫鬼,重淫祀。」这种重视巫鬼的文化,对《楚辞》影响甚深。有别于中原的文化楚国王族源于中原地区的祝融部落,后来迁入江汉平原,与当地土著融为一体,而楚地地域广大,又与早熟的中原文明保持着一定的地域距离和文化距离,于是被中原各族视为「蛮夷」。巫风与《楚辞》楚国从宫廷到民间,都受到当地原始土著的巫风所浸染。当时楚人的祭祀巫术活动,都要敲锣打鼓、唱歌跳舞来让鬼神高兴,招魂时也要唱招魂曲,用以召唤死者飘逝之魂或生者失散之魂。《九歌》、《招魂》、《大招》就是在原来巫术祭祀招魂歌词的基础上,加工创作而成的。《招魂》每句句尾的「些」字,就是楚地禁咒的句尾词。楚歌楚舞楚国是一个乐舞极盛的国度。周代名著《诗经》称楚地的音乐为「南风」。《楚辞》某些篇章中的「乱辞」、「倡」、「少歌」、「重」等形式,都是由乐曲发展而来的。《楚辞》中的篇名,如「离骚」、「九歌」、「招魂」等,也极有可能就是楚地歌舞原本的题目。至于楚辞的语音语调,旋律节奏,大概也受到楚地音乐不少的影响,只是现在难于确指罢了。《楚辞》的风格与影响《楚辞》创造和借助了许多具有隐喻性的文学手法,使诗歌充满象征性的意境。此外,《楚辞》的感情表达手法也十分丰富,或表白、呼告,直抒胸臆;或咏事托物,曲尽隐衷。由此形成了《楚辞》独有的象征性情感结构:宏大的体制,磅礡的气势,新颖的样式,《楚辞》因而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并对后代文学带来深远的影响。穿梭真实与幻想之间《楚辞》创造了一个个神怪百出、幻想联翩的艺术奇境。《九歌》写的是神话人物、神话境界,《招魂》的上下四方写的是神幻世界,在《离骚》中,诗人能够升天入地,役使百神,而诗人的三次遨游,也是幻想与神话的结合。此外,《涉江》中驾青虬、骖白螭;《悲回风》中摅虹扪天、吸露漱霜,都是把幻境当实境来写。另一方面,诗人也在梦幻之中遨游,如《惜诵》说诗人曾在梦中登天,然后请厉神为他的梦占卦;《招魂》与《大招》中鬼魂流连四方,上下天地。在《楚辞》神灵飞舞的境界中,诗人在寻找安慰与寄托,抒发心中的痛苦和穷愁。神话与现实的人和物在诗人笔下,既有神话人物,如东皇太一、河伯、山鬼等等,同时也召唤着历史传说人物,如重华、周文王、齐桓公、伍子胥等等,甚至有些人物本身就是集神幻与现实于一体的,如大禹、后羿、湘夫人等等。在器物上,既有现实的吴戈、犀甲、车马,也有神物如白螭、玉虬、凤凰、鸾鸟,也有将现实物加以夸饰的,如切云冠、长铗、明月珠、宝璐佩。《楚辞》正是在现实中写神幻,在神幻中写现实,从而营造出一种奇幻意境与浪漫诗风。悲情主题《楚辞》堪称抒情诗的典范。它不仅创造了深厚宽广的情感意蕴,更表现出鲜明而丰富生动的人物个性,是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名作。政治抒情诗《离骚》、《惜诵》、《涉江》等属于政治抒情诗,主要抒发了诗人政治上的失意及内心的痛苦,对黑暗现实的愤激与批评,以及表现了诗人对理想的执着与追求。哲理抒情诗《天问》无疑可称为哲理抒情诗。《天问》通篇用诘问语气,提出许多宇宙问题、人生问题和历史问题。在这一巨幅画卷中,天上地下,千万年来的人物事件纷至沓来,每一发问,都激发起读者的深思。祭祀抒情诗《九歌》、《招魂》、《大招》是祭祀抒情诗。《九歌》是屈原根据民间祭祀诗改编的一组祭歌,其中《国殇》对激烈战争场面慷慨悲歌,悼念为国捐躯的早殇勇士,其余诸篇则是祭悼亡灵的送神曲和娱神曲。爱情抒情诗《九歌》中的《湘君》、《湘夫人》、《河伯》、《山鬼》等篇,如果单独来看,也可以看作优美的爱情抒情诗。这些缠绵悱恻、幽怨悲伤的爱情诗篇,描写的都是神与神或神与人的爱情,在中国古典爱情诗中别开生面。抒怀述志的作品《楚辞》是诗人申述个人志向,抒发对现实不满的作品。以屈原为例,他虽然一心尽忠报国,却因不愿同流合污而遭小人陷害。诗人怀才不遇,报国的理想变成可望而不可求,心中充满激愤哀愁之情,结果诗人只好选择以抒情诗来抒发自己的情怀。社会经历与情感的升华诗人在生命历程中体验、积累的情感,成为创作的材料,构成了富有艺术内涵的审美情感。这种具有强烈社会现实性,而又有深刻体验的个人情感,经由文学艺术的升华与加工,就成为了千古绝唱的《楚辞》。《楚辭》的注本《楚辭章句》17卷,東漢王逸撰。《楚辭補注》17卷,南宋洪興祖撰。《楚辭集注》8卷、《辨正》2卷,《後語》6卷,南宋朱熹撰。《山帶閣注楚辭》6卷、《楚辭餘論》2卷《楚辭說韻》1卷,清蔣驥撰。《屈原賦注》7卷、《通釋》2卷、《音義》3卷,清戴震撰。別集別集指個人的詩文集,既可以是全集,也可以是選集。在集部中,這部分文獻份量最大,也是四部分類法中數量最多的。一、命名以字命名。西漢學者楊雄字子雲,有《楊子雲集》。三國諸葛亮字孔明,有《孔明集》。唐代詩人陳子昂,字伯玉,有《陳伯玉集》。明代文學家袁宏道,字中郎,有《袁中郎集》。以號命名:宋代文學家蘇軾號東坡居士,有《東坡集》。女詞人李清照號易安居士,有《易安居士集》。以書齋名命名:常用字爲堂、齋、館、庵、軒、樓、閣元代湯顯祖家有玉茗堂,其作品集爲《玉茗堂集》。清代袁枚曾在南京小倉山築隨園而居,其文集名曰《小倉山房集》。清代錢大昕有潛研堂,其集名曰《潛研堂集》。以官職命名三國嵇康任中散大夫,有《嵇中散集》。唐劉禹錫任太子賓客,有《劉賓客集》。唐杜甫曾任工部員外郎,有《杜工部》。用帝王年號命名唐元稹《元氏長慶集》白居易《白氏長慶集》。宋曾鞏《元豐類稿》。用諡號命名:文正:宋范仲淹、司馬光被諡以文正。《范文正公集》、《司馬文正公集》。二、內容《某某詩集》,名稱較明確,一般收的全是詩。《某某文集》,內容很雜,詩、文都收,宋以後還有詞。《某某集》,有的只有詩,有的只有文,也有的是詩文兼收。三、用途大多爲文學作品,是研究古典文學的主要依據。可作爲史料:文集中收錄有古人所寫的奏議、代皇帝寫的冊文和代別人寫的文章、賀表、碑傳、墓誌、傳記等。這些都有是珍貴的歷史資料。可以補允史書記載的不足。研讀學術性文章:清代學者的學術成果都收入他們的集子裏,對我們研究古代歷史、及名物制度、金石考證等有很重要啓發借鑒作用。詩文總集凡綜合各家著述彙集成的一編的爲總集。選集___詩文在一起的選集《文選》60卷,蕭梁昭明太子肅統編,唐李善注。《文苑英華》1000卷,北宋李昉奉敕編。《唐文粹》100卷,北宋姚鉉編。《皇朝文鑒》150卷,南宋呂祖謙奉敕編。《國朝文類》70卷,元蘇天爵編。《皇明文衡》98卷,明程敏政編。《明文海》482卷,清初黄宗羲编。詩選集《玉台新詠》10卷,蕭梁徐陵編。《樂府詩集》100卷,南宋郭茂倩編。《宋詩鈔》106卷,清吳之振、呂留良編。《元詩選癸集》十集,清顧嗣立編、席世臣補。《中州集》10卷、附《中州樂府》1卷,金元好問編。《明詩綜》100卷,清朱彜尊編。文集之選集《古文辭類纂》75卷,清姚鼐編。《七十家賦鈔》6卷,清張惠言編。《駢體文鈔》31卷,清李兆洛編。通行的詩選讀本《唐詩三百首》6卷,清衡塘退士孫洙編。《唐詩別裁》20卷,清沈德潛編。全集盡收一代及幾代之詩或文的《全上古三代秦漢六朝文》746卷,清嚴可均編。《唐音統簽》1033卷,明胡震亨編。《唐詩》716卷,清錢謙益、季振宜編。《全唐詩》900卷,彭定求等人纂修。《全唐文》1000卷,清嘉慶時奉敕編。詩文評《文心雕龍》10卷,蕭梁劉勰撰。《苕溪漁隱叢話》前集60卷《後集》40卷,南宋胡仔撰。《唐詩紀事》81卷,南宋計有功撰。《宋詩紀事》100卷,清厲鶚撰。《元詩紀事》45卷,近人陳衍撰。《明詩紀事》187卷,近人陳田撰。詞《花間集》10卷,後蜀趙祟祚編。《尊前集》2卷,作者不詳足。《樂府雅詞》3卷,南宋曾慥編。《花庵詞選》(《唐宋諸賢絕妙詞選10卷、《中興以來絕妙詞選》10卷),南宋黃升編。《草堂詩餘》前集2卷、後集2卷,作者不詳。《絕妙好詞》7卷,南宋周密編。詞評《詞苑叢談》12卷,清徐(釒+九)撰。《詞律》20卷,清萬樹撰。曲散曲總集《朝野新聲太平樂府》9卷,元楊朝英編。《樂府新編陽春白雪》前集5卷、後集5卷,元楊朝英編。《梨園按試樂府新聲》3卷,不著撰人。《雍熙樂府》20卷,明郭勳編。戲曲彙刻《古本戲曲叢刊》,古本戲曲叢刊編委會。有初集至十四集。曲評《錄鬼簿》2卷,元鐘嗣成撰。《續編》1卷,不著撰人。曲譜曲韻《太和正音譜》2卷,明朱權編。《中原音韻》2卷,元周德清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