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发展中的城镇化问题研究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安徽发展中的城镇化问题研究中共安徽省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祝国华本专题主要内容一、城镇化理论的基本内容二、安徽城镇化的现状与问题三、安徽城镇化发展滞后的原因分析四、加快安徽城镇化发展的思路与对策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三农”问题连续七年成为主题,而“加快城镇化”则成为其中的亮点。我国2009年底城镇化水平为46.6%。与工业化国家普遍超过70%的城镇化水平相比,我国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2009年底,安徽的城镇化率为42.1%,城镇化进程慢于全国平均水平,更慢于东部区域省份。研究安徽城镇化发展的现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探索加快安徽城镇化发展的思路与对策,对实现安徽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urbanization前缀urban城市的,都市的一、城镇化理论的基本内容(一)工业化与城镇化(二)城市群理论(三)城市竞争力理论(四)统筹城乡关系(一)工业化与城镇化工业化通常指工业制造业逐步在经济总量中占据主导地位的过程,而城镇化则指总人口中城镇人口的比例越来越大的过程。在多数国家的现代化过程中,工业化与城镇化大体同步,即随着工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业人口进城当了工人,成了城市人口。中国选择了另一条道路:允许农业人口进城当工人,但仍保持“二元化”的户籍制度,限制农业人口成为真正的城市人口,由此导致中国在工业化迅猛推进的同时,城镇化进程却大大滞后。(二)城市群理论在城市化进程中,人们发现,如果某一地域内有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并且其中有一个以上超大或特大城市作为核心,依托一定的自然环境条件,借助通达的交通运输和信息网络,城市之间就会形成比较密切的经济、社会、生态的联系,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使整个区域经济呈现强劲的增长势头。(三)城市竞争力理论国内较一致的观点认为城市竞争力是在社会、经济结构、价值观念、文化、制度等多个因素综合作用下创造和维持的,是城市为其自身发展在区域内进行资源优化配置的能力。城市竞争力具有系统性、动态性、相对性、开放性与差异性五大特征。(四)统筹城乡关系城市化是世界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但在这一过程中,具有决定意义的是城乡统筹。城乡统筹的本质,就是要改变和摒弃过去那种重城市、轻农村,“城乡分治”的观念和做法,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削弱并逐步清除城乡之间的樊篱,在制定国民经济发展计划、确定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出台重大经济政策的时候,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放在优先位置。(四)统筹城乡关系城乡统筹的关键是城市带乡村。城乡统筹的路径是要把挖掘农业自身潜力与工业反哺农业结合起来;把扩大农村就业和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结合起来;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加快推进城镇化结合起来,尤其是加快城镇化是实现城乡统筹重要的抓手之一。二、安徽城镇化的现状与问题(一)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二)城市数量增加,城市化水平逐步提高,但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三)城市建成区面积具有一定的规模,但城市经济实力弱,缺乏具有辐射力的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四)城市竞争力水平低(五)城市基础设施有较大的发展,但和全国水平相比,相对不足。(六)城市管理水平不高(七)小城镇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总体水平不高。(一)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上世纪80年代我省也开始进入城镇化快速推进时期,2009年底全省人口城镇化水平达到了42.1%,比1990年上升24.2个百分点,年均提高近1.3个百分点,比全国平均水平快0.2个百分点以上。但我省的城镇化水平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4.5个百分点,城镇化率则低于非农产业从业率18.6个百分点,一次产业比重2009年为14.9%,而从业人员比重高达39.3%。我省每年约有900余万流向省外半年以上务工人员,说明我省城镇的经济承载能力严重不足。(二)城市数量增加,城市化水平逐步提高,但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城市发展速度加快,城市级别提高,省辖市增多。1978年,安徽的城镇化水平为12.62%,2009年底则达到42.1%。2009年全国城镇化率为46.6%,高于我省4.5个百分点;1978年全国城镇化率为17.92%,高于我省5.3个百分点;2009年我省与全国城镇化差距基本保持原状。(三)城市建成区面积具有一定的规模,但城市经济实力弱,缺乏具有辐射力的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经过几十年的建设,2008年全省17个地级市建成区面积已达1310.88平方公里,市均面积在全国各省市中居中等偏上水平。和周边及东部比,我省非常缺乏具有强吸引力和幅射力的大城市和特大城市。我省17个省辖市中,只有合肥超过200万人口,有100-200万人口城市7个,50-100万人口城市7个,50万以下人口城市2个。(四)城市竞争力水平低根据《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第7卷,我省城市进入全国200名的只有12个,还有5个城市排在200名之外。综合实力排在前100名的有3个,即合肥、芜湖、马鞍山,且整体排位靠后,只有合肥市位列25位。竞争力因子:城市增长因子较强;城市规模因子小;效益因子较高。(五)城市基础设施有较大的发展,但和全国水平相比,相对不足。年份20002008增长率建成区面积(平方公里)886.001310.8859.25征用土地面积(平方公里)84.53供水管道长度(公里)6236.0011062.0077.37供水总量(万立方米)200918195543-2.72道路长度(公里)5954.009271.4055.70道路面积(万平方米)6865.0016276.00137.08排水管道(公里)41209836138.76污水处理量(万立方米)4066089353119.76燃气普及率(%)76.9587.6012.04每万人拥有公共汽车(标台)7.609.1820.79人均道路面积(平方米)9.6214.1547.09用水普及率(%)95.7895.11-0.69建成区绿地面积(公顷)1932541989112.10公共厕所(座)47552987-37.18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平方米)9(六)城市管理水平不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城市规划滞后和易变性。二是大量的违章建筑增加了城市建设成本。三是城市管理不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四是城市管理的法制建设滞后。(七)小城镇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总体水平不高。上世纪90年代,我省大力推行小城镇战略,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省城镇化的进程,也确实产生了一批有产业支撑和影响力的小城镇。到2008年底,全省共有小城镇1799个,其中建制镇915个。多数发展起来的小城镇由于缺乏产业的支撑,成了“空心城”、“空心镇”,难以持续发展,经济上缺乏集聚效应。我省小城镇的总体水平大大低于东部沿海省区,在全国百强镇中无一席之地。三、安徽城镇化发展滞后的原因分析(一)基础薄弱(二)指导思想的偏差(三)工业化程度低,城市发展的根本动力不足。(四)周边省区的挤压(五)城市建设投入不足(六)城市发展政策不配套(七)城市发展定位不清,小城镇规模小、人口少、效益低。(一)基础薄弱新中国成立以后很长一段时间,安徽就没有一座大城市,城镇建设处于全国落后状态。上世纪50年代,安徽省省会从安庆移至合肥,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安庆发展成为大城市的可能,合肥由当年的一座小镇发展成为今天的大城市,发展势头很强。但由于基础薄弱,经济落后,速度不快,没有步入全国特大城市之列。(二)指导思想的偏差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把主要精力都放在发展小城镇上,有限的资源用在小城镇上,同时从户籍等政策上限制了农民进入大中城市,制约了我省大中城市的发展。而同时期有的省区的战略则不是发展小城镇,而是大力发展大中城市,城市发展速度很快。2004年后,中央实行了紧缩性的土地宏观调控政策,城市扩张速度比以前要慢的多(三)工业化程度低,城市发展的根本动力不足。工业化是城市化的基础和根本动力。这几年安徽工业化加速,到2008年达到46.6%,但仍低于同年全国平均水平(48.6%)。工业化程度低和我省一直把自己定位于农业大省有直接关系。(四)周边省区的挤压2000年之前,苏浙沪鲁的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很快,对安徽的众多市县形成了挤压。2000年以后,豫、鄂、赣的工业化和城镇化也在加速,从另一方向对我省形成了挤压,而苏、浙、沪、鲁的压力仍然在加大。(五)城市建设投入不足我省经济总量在全国居中等水平,财政收入不多,属“吃饭”型财政。过去城市建设一直依靠财政投入,用于城市建设的资金有限,尤其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不足,制约了城市的发展。而全国发展较快的城市,都是城市资金投入规模宏大的,其资金来源不仅有财政资金,更多的是靠土地资金、银行贷款和民间资金。(六)城市发展政策不配套上世纪末,我省的户籍政策改革步伐比有些省份慢了半拍,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城市的扩张。除此以外,上世纪我省的投融资、财政、社会就业、土地管理和社会保障等政策改革也滞后于许多省区,影响了城市的扩张和发展。(七)城市发展定位不清,小城镇规模小、人口少、效益低。一是城市发展定位不清,发展思路不清晰;二是产业结构雷同;三是有些城市过分求新,以洋为美,盲目照搬其它城市的建设模式;四是忽略城市灵魂——城市文化。我省的小城镇建设,则由于工业化水平的制约,没有坚实的产业支撑,许多小城镇往往是政府行为的产物,加之城乡统筹观念的的淡薄,致使建成的小城镇大多数规模小、人口少、效益低。四、加快安徽城镇化发展的思路与对策(一)加快安徽城镇化发展的总体思路(二)促进安徽区域特大城市及大城市的形成(三)搞好安徽三大城市群的发展(四)多方着手,提高城市竞争力(五)着力发展县级市和县城,择优培育中心镇(六)处理好城乡统筹问题(一)加快安徽城镇化发展的总体思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充分认识城镇化是安徽发展的重大主题,今后的二十到三十年,安徽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必须依靠工业化和城镇化双轮驱动,尤其是城镇化这部引擎应加足马力,实现工业化和城镇化之间的协调发展。——指导思想——(一)加快安徽城镇化发展的总体思路加快安徽城镇化的基本战略应是坚持大城市带动中小城市(镇)发展战略。即以大中城市的优先发展为中心,力争若干年内形成一批有辐射带动作用的特大城市和大中城市,以此带动中小城市(镇)的发展,建立起职能分工明确、规模等级协调、网络化的城镇体系。——基本战略——(一)加快安徽城镇化发展的总体思路到2020年,低级目标:城镇化水平达到55%,城镇人口达到3900万人。高级目标为59.7%和4200万人。——主要目标——(一)加快安徽城镇化发展的总体思路1、促进“农民工”向真正的城市人口转化,确实解决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的问题。积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城乡一体的劳动力市场;为进城务工的农民建立失业、养老和医疗保险基金,纳入城镇社会保障范围。——路径选择——(一)加快安徽城镇化发展的总体思路2、强化产业支撑,夯实加快我省城镇化发展的基础,走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之路。加快我省工业化进程,必须紧紧抓住全国工业化进程中“重化学工业化”和“深度加工化”两大趋势,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在钢铁、有色金属、建材、汽车、机械、化工、煤电一体化和家电等行业和产业有较大的作为。同时要走将以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为核心内容的新型工业化之路。针对我省农村人口基数大、就业压力大的实际,从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出发,适时适度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路径选择——(二)促进安徽区域特大城市及大城市的形成安徽这样的人口大省需要一个300万以上人口的特大型中心城市来构造增长极。在我省各城市中,合肥最具条件发展成300万以上人口的特大型中心城市,成为本区域最重要的增长极。同时,沿江的芜湖市,马鞍山市,沿淮的蚌埠,淮南。都可能在2020年成长为人口达100—200万的大城市(有的城市人口已过100万人),大大增强对全省经济的带动作用。(三)搞好安徽三大城市群的发展省会经济圈最初包括合肥、六安、巢湖3市,后加入淮南和桐

1 / 3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