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体系规划部分(全)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区域城镇体系规划(一)概念及内涵城镇体系(UrbanSystem)也称为城市体系或城市系统,--指的是在一个相对完整的区域或国家中,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由一系列不同职能分工,不同等级规模,联系密切,互相依存的城镇所组成的有机整体。一、城镇体系概况内涵:1、它以一个相对完整的区域(经济上相对完整的经济区、经济带如京津唐、辽中南等;自然上相对完整如一个流域;行政上相对完整。不是任意拼接或任意支解的。)内的城镇群体(由一定数量的城镇组成的而不是把一座城市当作一个区域系统来研究)为研究对象。2、城镇体系的核心是中心城市,没有一个具有一定经济社会影响力的中心城市,不可能形成有现代意义的城镇体系,那仅仅是农业社会阶段的一种城市空间布局形态。3、城镇体系的本质特征是相互联系。通过区位、等级、规模、职能、城镇之间形成纵向和横向的各种联系。从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4、城镇体系具有整体性、层次性、关联性、动态性和开放性的特征。(二)城镇体系的类型1、以中心城市数量多寡组合方式单中心体系类型指一个中心城市的城镇体系,其中又可分为:以大城市为核心,集中分布在大城市地域周围的体系类型;以各级行政中心或经济中心为核心,分散的城镇体系类型。多中心城镇体系类型其中又可分为:大中城市集聚的城市群类型;以多个各级行政中心或经济中心组合为核心,分散的城镇体系类型。2、按区域的经济类型可以分为矿区型、农业区型、流域型、铁路公路沿线型体系等。3、按行政等级和管辖范围可以分为全国、省域、市域、县域城镇体系类型还有以特殊的地理区域和经济区域为对象的,如沿海、沿江、边境地区城镇体系类型等二、城镇体系规划的内容和方法(一)城镇体系规划的任务综合评价城镇发展条件制订区域城镇发展战略预测区域人口增长和城市化水平拟定各相关城镇的发展方面与规模协调城镇发展与产业配置的时空关系统筹安排区域基础设施和社会设施引导和控制区域城镇的合理发展与布局指导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二)城镇体系规划的主要内容(城市规划编制新办法规定)1、提出市域城乡统筹的发展战略其中位于人口、经济、建设高度聚集的城镇密集地区的中心城市,应当根据需要,提出与相邻行政区域在空间发展布局、重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城乡统筹发展等方面进行协调的建议。2、确定生态环境、土地和水资源、能源、自然和历史文化遗产等方面的保护与利用的综合目标和要求,提出空间管制原则和措施3、预测市域总人口及城镇化水平,确定各城镇人口规模、职能分工、空间布局和建设标准4、提出重点城镇的发展定位、用地规模和建设用地控制范围5、确定市域交通发展策略;原则确定市域交通、通讯、能源、供水、排水、防洪、垃圾处理等重大基础设施,重要社会服务设施,危险品生产储存设施的布局6、根据城市建设、发展和资源管理的需要划定城市规划区。城市规划区的范围应当位于城市的行政管辖范围内7、提出实施规划的措施和有关建议三、域镇体系规划编制程序和工作方法(一)规划工作准备阶段(二)实地调查,收集资料和访问座谈阶段(三)调查内容的分析研究阶段(四)规划方案的构思阶段(五)与当地党政领导及有关部门协调规划方案、编写规划报告和编制规划图件阶段(六)组织专家评审和上报审批阶段第二节城镇发展区域条件分析评价一、区位条件与区际联系二、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三、城镇体系演变的历史基础与现状特点四、人口与社会经济条件五、生态环境条件六、域镇发展条件综合评价一、区位条件与区际联系(一)中心城市的吸引范围在以各级行政区域为单元开展城镇体系规划时,必须分析中心城市的吸引范围,以确定所规划区域城镇体系是否完整。如果中心城市吸引范围明显小于或大于所辖区域,就不是一个完整的地域,因而也不能规划完整的城镇体系,在规划工作中必须说明其不完整性。规划中还可以提出调整行政区划的建议,提出跨行政区域或若干行政区协调规划城镇体系的建议。(二)区位与地理位置作为城镇发展区域条件之一的区位条件,包括整个区域城镇体系的区位和各城镇的区位。既有与周围山川,水域等的空间关系,更重要的是与周边区域位置对城市发展都有重要影响。(三)影响区位条件的要素1.自然要素。2.运输要素。3.吸引辐射影响因素。4.边缘区位效应。1.以区域地形图和行政区图为工具,同时掌握区域内部及周边地区的资源、城镇、交通线路和港站。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布局状况等基础资料;2.通过客流、货流、金融流、信息流以及经济技术协作关系等的调查,摸清区域内城镇之间以及与相邻区域和中心城市之间的现状经济联系,分析这些联系对城镇体系发展带来的影响;3.调查掌握区域内和周边地区规划期大型基本建设项目和主要城市发展规划情况,分析其对区域城镇体系发展可能带来的影响;4.一般地级市市域城镇体系的区位图主要农示这个市域在全省及周边地区的位置及联系,并附上市域在全国的位置示意图;县(县级市)域城镇体系的区位图主要表示这个县域在所在地区及相邻地区的位置及联系,并附上县域在全省及至更大范围的位置示意图。(四)区位分析与区位图编绘二、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一)土地资源(二)水资源(三)矿产和森林资源(四)旅游资源(五)自然资源条件分析评价图的编绘三、城镇体系演变的历史基础与现状特点(一)域镇体系的历史演变1.划分城镇体系的发展阶段2.主要城镇职能演变及其原因分析3.在历史演变的分析中,要重视历史遗件,保留和挖掘城镇特色。(二)城镇体系的现状特点1.城镇体系的现状,包括:概述城镇的数量(一般包括乡镇政府驻地集和分布;城镇常住人口(包括城镇建成区范围的在册非农业人口和农业人口外来常往人口);城镇化水平和城镇化质量;城镇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城镇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中心城市在区域内外的地位作用,城镇之间的相互联系等;2.城镇体系结构的特色,主要分析城镇现状的职能、等级规模、空间三大结构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情况;3.城镇体系存在的问题,主要从城镇建设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应情况、城镇化水平和质量、城镇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情况、城镇的生态环境。城镇体系结构的合理性等方面找出问题及其原因。四、人口与社会经济条件(一)人口和劳动力分析区域和主要城镇人口数量近10年来的变动,人口年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情况,人口密度、人口的城乡分布,人口的素质(学历年限);劳动力数量及占总人口的比重,近10年劳动力就业结构变动(主要是农村劳动力)。(二)发展水平与产业结构农业方面要分析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主要农产品产量及商品率,主要农产品的基地数量、分布、类型等;工业方面要分析主要工业企业、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三产业主要了解商贸。(三)基础设施建设情况主要是区域的铁路、公路干线及水运航线和快速交通的基本情况;区域供电和电信设施情况;区域与各城镇的自来水普及率。气化率等。(四)教育和科技情况主要是在区域内分布的大专以上高等学校的数量、学生数,还要调查了解中小学入学率、辍学率、毕业率等;了解专业科研单位的数量,万人拥有的科技人员数,万人拥有的大专以上人员数,高级职称比重等。需要调查分析的指标有:森林覆盖率及森林分布,气象灾害的类型、频度及危害程度,水资源丰度及水旱灾害情况,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土壤肥力退化等情况。对一些乡镇企业数量多、分布散的地区也要分析评价区域的三废污染情况。(二)城镇环境的污染情况主要调查废水、废气、废渣的排放情况和对环境造成的污染、损失情况,污染源、污染物类型、污染范围、污染的程度、污染的历史、污染造成的危害、经济损失和后果等是主要调查指标,还可调查城镇的绿化率、公共绿地情况、噪声污染、酸雨、垃圾处理等。(一)区域生态环境五、生态环境条件六、域镇发展条件综合评价具体方法、步骤如下:(一)确定评价的指标体系(二)选择综合评价模型(三)确定评价指标权重(四)计算确定各项指标的标准值(五)按照综合评价模型计算后分级编绘评价图例子:山东省城镇发展条件综合评价1、指标的选择共分六个一级指标、42个二级指标——城镇建设子系统包括城镇规模、城建投入、住宅、公交、道路、供排水、绿化等11个二级指标;指标的权重为0.1962——经济基础子系统包括经济总量、人均水平、产业结构、结构效益、居民生活水平、对外开放等12个二级指标;指标的权重为0.2709——社会事业子系统包括人口、医疗卫生、教育3个二级方面;权重为0.0525——自然条件子系统包括水资源、矿产资源、海洋资源、旅游资源和地震烈度6个二级指标;权重为0.0887,其中水资源权重为0.0402,占将近一半。——基础设施子系统包括通讯、电力、交通等方面,共8个二级指标,权重为0.1352。——区位条件子系统包括潜能和行政地位两个方面,共2个二级指标,权重为0.13522、分地市评价结果市地名综合得分比全省平均高出(%)位次全省0.55760济南0.8516531青岛0.7956432烟台0.7188293威海0.6702204淄博0.6465165潍坊0.6442166东营0.588157泰安0.5060-98济宁0.5033-109枣庄0.4962-1110日照0.4861-1311莱芜0.4800-1412临沂0.4739-1513德州0.4478-2014聊城0.4196-2515滨州0.4097-2716菏泽0.3424-3917第三节城镇发展战略与人口城镇化水平预测一、城镇发展战略(一)指导城镇体系规划的区域发展战略(二)区域城镇发展战略1、战略指导思想坚持宏观分析原则坚持区域协调发展原则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遵循城镇发展规律原则强调城镇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充分重视科学技术进步2、战略依据——必须以经济发展战略为依据(1)经济发展目标——总目标——分目标经济总量结构调整人民生活财政收入经济体制对外经济(2)经济战略布局按照“四、五、三、二”的框架展开布局。——四个层次的城镇体系要强化大城市的中心作用,完善中等城市的综合功能,扩大小城市和重点建制镇的规模,增强城市的整体聚集效应,促进工业化进程的有效展开。——五条产业聚集带济青聊日菏京沪京九铁路沿海岸线——三个现代化农业示范区胶东沿海鲁中南山区鲁西北平原——两大跨世纪工程海上山东黄河三角洲二、区域域镇化水平预测(一)以时间序列趋势预测即根据近些年城镇人口的变动情况,外推至规划近远期。(二)自下而上预测法一种方法是将各城镇总体规划中的人口预测进行汇总平衡,另一种方法是对主要城市分别进行预测,再对其它城镇分类进行预测,然后进行汇总平衡,得到城镇总人口。(三)剩余劳动力转化法在依据城镇和农村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基础上,通过农村劳动力结构变动估计规划期的剩余劳动力资源,预测城镇可能吸纳的农村劳动力数量,考虑一定的带眷率,并根据历年区外迁入人口状况等因素,预测区域城镇人口数。第四节城镇体系结构规划一、城镇体系的职能结构规划二、域镇体系的等级规模结构规划三、城镇体系的空间布局规划和域市经济区划分一、城镇体系的职能结构规划(一)域镇体系职能结构规划的层面第一层面是从区域城镇体系总体职能这一层面进行分析研究。第二层面是从较大的规划区域内划分出次一级的分区进行分析研究。第三层面是具体研究确定每一个城镇的职能类型与组合。(二)城镇职能分类1.具有多种职能的综合性中心城市。凡是县城及县以上的区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都是这种类型,具体又可分为全国性的、大区域的(省际),省域、地级市域、县域中心城市。2.某种或某几种职能较突出的专业化城镇。在省域和跨省的城镇体系规划中,往往把一些专业化职能突出的城市,规划为各具特色的专业化城市,而作为地域中心的作用则退居次要地位。(三)规划城镇体系职能结构的基本方法1.分析各城镇的现状职能类型组合,分别计算各城镇的三次产业结构(包括产值和就业结构,下同)、工业部门结构、第三产业部门结构。2.对主要城镇,进一步分析其职能在区域中的地位作用。3.中心城市和副中心城市,还要分析在高一层次区域以至在全国的地位作用。比较上述2的指标在省域、省际或全国的位序,一些拳头产品的市场占有率。4.规划期发展条件变化分析。5.城镇体系职能结构规划的基本思路:一是要针对职能结构的特点和问

1 / 5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