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论文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一、《书谱》的作者概况:作者的名和字说法有二:一、孙过庭,字虔礼,二、孙虔礼,字过庭.唐代著名书法理论家、书法家孙过庭,姓孙名过庭,其姓名按说是没有什么问题的。现在为什么还要当作一个问题提出来呢?这是因为年代久远,资料出自多家,加之孙氏在世时名气不大,官小位卑,名不见经传,青史无名,后人记述,又都是间接的资料,一时间让人真假难辨。以致于这么大的名人至今还弄不清他叫什么名字。唐人的姓名不同于今人。今人的名字只有一个,再有就是又名、曾用名。而唐人名和字是分开的,同时都有,也都同时使用。按说在《书谱》中署名是孙过庭,这个署名是名应该是无误的了。问题出在陈子昂的身上,陈子昂在《府录事孙君墓志铭》中开篇写到“呜呼!君讳虔礼,字过庭,……”这样,孙氏的名就有了孙过庭、孙虔礼两种说法。唐张怀瓘《书断》下《能品》云:“孙虔礼,字过庭,陈留人,官至率府录事参军。”很显然这是沿袭陈子昂的说法。张怀瓘,唐代书法家、书学理论家,海陵(今江苏泰州)人。活动于开元(713-714)间,官翰林供奉、右率府兵曹参军。南宋陈思《书小史》称其善正、行、草书。对自己书法十分矜恃,自称:“正、行可比虞(世南)、褚(遂良),草欲独步于数百年间。”手迹无存。著有《书议》、《书断》、《书估》、《评书药石论》等,为书学理论重要著作。有意思的是,张怀懽与孙过庭同样在率府任过从八品的小吏,一个是录事参军,一个是兵曹参军。唐窦臮《论书赋》下窦蒙注云:“孙过庭,字虔礼。富阳人,右卫胄曹参军。”窦臮:(dòu,jì),字灵长,扶风(今陕西省麟游县西)人,活动在唐代天宝年间(742-755)。历官范阳功曹、检校户部员外郎、宋汴节度参谋。工书,师承张芝、王羲之。窦蒙:唐代书家.字子全,窦臮之兄.扶风(今陕西省麟游县西)人.宫国子司业.书迹末见.曾经为其四弟窦臮的《述书赋》作注,著有《述书赋.注》凡7460余言,然尚觉得意有未尽,另作《述书赋语例字格》,且褒且贬等.窦蒙曾说:“吾弟灵长翰墨师张、王,草隶精深。”南宋•陈思《书小史》称其“词藻雄赡,草隶精绝。”其撰有著名的《述书赋》,起自上古,综论历代书家。《述书赋》附论朝代自周至唐一十三代。论工书史籀等一百九十八人。论署证徐僧权等八人。论印记太平公主等十一家。论征求保玩韦述等二十六人。论利通货易穆聿等八人。其成书于“大历十年龙集乙卯二月乙丑,”(公元775年)由时任陕州大都督府夏县尉窦蒙初校,检校国子司业、太原县令窦蒙甫校。窦蒙的注,说法我是任可馨~20:33:13与陈子昂、张怀瓘相反,陈子昂、窦蒙、张怀瓘都是唐人,都在写书论,却有两种相反的称谓,到底孰是孰非呢?《书断》成书于玄宗开元15年(公元727年)比《论书赋》早了48年。距《书谱》的成书时间垂拱三年(公元687年)晚了40年。陈子昂是唯一在孙过庭死后为他写《墓志铭》《祭孙录事文》的人。陈子昂(约公元661~公元702),唐代文学家,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为陈拾遗。其存诗共100多首,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感遇》诗38首,《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7首,他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吊古伤今的生命悲歌。据王根生先生研究说,陈子昂的年龄小于孙过庭42岁,那么孙氏的《书谱》成书之年,陈子昂26岁,孙氏死于天授二年即691年,陈子昂30岁为孙氏作墓志铭。陈子昂唐睿宗文明元年(684年)中进士,唐代京城是长安,唐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高宗李治即位。永徽六年(公元657年)来到洛阳,在此处理国家大事,以洛阳为东都。唐的都城实际已迁到洛阳,公元690年天授元年武则天自立为帝,改国号为周,将洛阳改为神都。入仕后的陈子昂与孙氏可能相处的时间前后仅7年。陈子昂与孙氏到底是什么关系?王根生先生说是师生关系,但是,陈子昂无论是官阶还是诗歌文名都比孙氏高,论出身陈子昂是进士正途出身,只是年龄比孙氏小,陈子昂不可能拜孙氏为师,有可能的只是文友关系,最多是亦师亦友关系,因孙过庭比陈子昂年长,敬重其学问,书法艺术与书法理论。有交往,了解孙过庭,但对其生平却不太了解,这是《墓志铭》不写生卒年月的原因。我认为:陈子昂的说法是可信的。理由有三:一、陈子昂、窦蒙、张怀瓘三人中,只有陈子昂是直接资料,是与孙氏有密切接触的人,一个经常交往的人,可以不知道对方的生日,绝对应该知道对方的姓名。何况陈子昂为孙氏写墓志铭,是一件严肃的事,作为一个进士,诗人,文人,绝不会荒唐到把名字都搞错的份上,搞不清的,可以向好友询问核对,不会闭门造车,在墓志铭中,孙氏的籍贯是空的,可以证明陈子昂是确实不知,或者是不确切,就空着。墓志铭成稿十年后,陈子昂又写了《祭孙录事文》可见他对孙氏感情之深。这期间他有充足的时间来纠正,修改。如果错了,他有机会纠正,至少可以在文中补笔。他没有这么做,就说明他的说法是正确的。二、《书谱》前孙的署名是孙过庭,王国权先生说:“按照唐人的用语习惯,自报家门时,一般情况下是籍贯加姓名加字;也可以是籍贯加姓名略去字;还可以省去籍贯,先报姓名后报字;还可以只报姓名不报字。另外,一般情况下名前加姓,字前不加姓。我是任可馨~20:33:39“吴郡孙过庭”就属于籍贯加姓名略去字一类。窦蒙注云则属于省去籍贯先报姓名,后报字一类。”这正是困惑大家的地方。按说自报姓名不会错,后人主要是依据这称孙氏为孙过庭。可是大家注意到上文“一般情况下”五个字,孙氏是个例外,是个特殊。名字是父母起的,而字则是自己或自己参入下起的。孙对字比较喜爱,对外常用“孙过庭”,习惯如此。唐人有使用姓加字的,《旧唐书》称房乔字元龄,《新唐书》称房元龄,字乔,同一讹异。房元龄就是一例,世知房元龄的多,而知房乔的少。在《书谱》中习惯落款孙过庭。从《墓志铭》看陈子昂是读过《书谱》的,他不会不知道孙氏的署名,在墓志铭中他郑重的写他的名与字,就是怕别人误会把字当成名。三、窦蒙的《论书赋》成书时间比《书谱》晚八十三年,窦蒙根据间接材料分析的,根据什么?不详。如果连与和孙氏关系密切的陈子昂都闹不清,窦蒙又根据什么判定的,因此,窦蒙的注是不可信的。所以我认为在没有新的资料的情况下,孙氏的名虔礼,字过庭,习惯称孙过庭,以字行世。二.《书谱》的文章概况:《书谱》是孙过庭的书法艺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传世杰作,整篇文章犹如一首交响乐,跌宕起伏。在书写过程中,由于书写内容的变化、递进而使得作者的情绪波动,直接体现在笔端的彼起此伏,其变化丰富,可谓“意先笔后,潇洒流落,翰逸神飞”,达到了“智巧兼优,心手双畅”的境界。对于《书谱》的理解。因人而异。如朱新建先生所说的“夫书谱词简意赅,不易窥测,领会之浅深不一,收获之大小自殊⋯⋯”三.书学价值初探:(一).全书简介:《书谱》,墨迹本,孙过庭撰并书。书于垂拱三年(687),草书,纸本。纵27.2厘米,横898.24厘米。每纸16至18行不等,每行8至12字,共351行,3500余字。衍文70余字,“汉末伯英”下阙30字,“心不厌精”下阙30字。《书谱》在宋内府时尚有上、下二卷,下卷散失后,现传世只上卷。孙过庭在数十年的书法实践中,认为汉唐以来论书者“多涉浮华,莫不外状其形,内迷其理。”因撰《书谱》一卷,于运笔评加阐述,故唐宋间亦称为《运笔论》。《书谱》真迹,流传有绪,原藏宋内府,钤有“宣和”、“政和”。宋徽宗题签。后归孙承泽,又归安岐,后归清内府,旧我是任可馨~20:33:53藏故宫博物院,现藏台湾,俗称真迹本《书谱》。有影印本出版。《书谱》是中国书学史上一篇划时代的书法论著,提出他著名的书法观:“古不乖时,今不同弊”,为书法美学理论奠定了基础。在书法艺术上的成就是与他在书法理论上的成就相统一的。《书谱》在书法艺术上的成就也相当高,孙过庭的书法上追“二王”,笔笔规范,极具法度,有魏晋遗风,历代予以很高评价。宋米芾评道:“过庭草书《书谱》,甚有右军法。作字落脚差近前而直,此乃过庭法。凡世称右军书有此等字,皆孙笔也。凡唐草得二王法,无出其右。”(二).对书家的评判:康有为先生在《广义舟双辑》中指出:“学草书先写智永《千字》、过庭《书谱》千百过,尽得其使转顿挫之法;形质具矣,然后求性情;笔力足矣,然后求变化。《书谱》的书法用笔峻拔刚断,干净利索,结体空旷圆润,章法参差错落,字与字互相独立,不作上下牵带,但通过使转的呼应和结构的顾盼,使得全篇气势连贯、神完意足。清朱履贞在《书学提要》中高度赞赏“草书必宗右军,然古拓难得,今之传世者,仅存形体,笔画已失。唯孙虔礼草书《书谱》,全法右军,而三千七百馀字,一气贯注,笔致俱存。实为草书至宝。《书谱》全文以古代书法理论为中心,论述了书法的执、使、转、用之法,书学之理、书法之体、书道之经以及正确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等问题。并对时下一些不正之风尚提出尖锐的批评。(三).对书法技法的论述:1.关于《书谱》中的用笔:以圆为主,方圆兼用。并巧用隶法。如它的点划圆满.笔笔相应相生。轻重映带,意趣盎然。其用笔十分灵活.笔端在划中不断提按.不平滑而过。所以显出一种立体的感觉。还有体现轻重笔的运用,前人所说,过庭作字落脚差近前而直.意思是说当写到字落脚的时候.用笔先较重地按下。然后马上提笔锋再放出笔去。如孰愈而墙的“愈”字、告誓文的“文”字、极其分矣的“极”字,它们的最后一笔都在中间按笔顿下.再提起往右行.这样顿抑一下.线条便活现着一种矫健的神采了。孙过庭还注意起落的锋芒转折。如胜母之里的“母“字、达夷险之情的“夷”字都是在其最末一笔的末稍,加上了一个三角形的小笔道.回锋的势显著了.风神骨力便陡然增加起来这是他变古法的一个典范。或籍不渝的“渝”字、通会之际的“之”字、仲尼云的“尼”字.都是转折方劲有力.说明最后一笔重要。一件草书作品的优劣.往往由此而定或自然而上.或故作纵笔.或着收缩,这须以具体问题而决定。如“悬”字之最后收笔就是自然而止的.虽似无力.但自然成趣.显得恬静淡雅.若“针”字之最后收笔就是故意放纵的,倒也颇能展示精神。(欧阳中石说这种写法不宜多用,多用骋笔适见其剑拔弩张,匹夫之勇耳。)其“道”字之最后收笔则是着意地一逮.天然得体.没有矫揉.恰能显示过庭在运笔挥毫上的收放自如、轻重随意。《书谱》笔法极为顺适。如“晦”字第一笔下伸,右(每)旁的长横虽由左旁“臼”字引来。却从上平出。便比从下斜出好得多.否则便有失照应.二字比较第一字顺势,第二字失照应。字的呼应,《书谱》中近者顺势如“草”字,再如“真”字下面两点矩离较远。说明前一笔收笔处与后一笔起笔处距离远.前者便采取从趋势相呼,而后者则远应其呼。并再以回声相报。运笔中有个速度问题。一谈草书便认为一定要快。一气而挥,草书务求简捷,便认为可简单地一挥而就,这些是初学者的错觉。《书谱》粗传二字对我们就作了很好的示范。显然“粗”字书疾,而“传”字较迟。时疾时迟,才有利于展示胸襟之包容。关于破笔,《书谱》中的破笔有因“纸格阻笔锋成破”的.也确有有意为之的。“在纸格阻笔”时孙则因阻就阻,因破就破.巧妙地造成“破而愈完”的特殊效果。2.关于《书谱》中的结构:结构处理恰当可以说是险正与虚实.飘逸与沉着.婀娜与刚健.自由挥洒与规范关系都处理得恰到好处说明草书“流畅”的“略书其形”之中要“达夷险之情.体会权变之道”.而权变之道全在于“夷”和“险”的运用之间。3.关于《书谱》中的章法:我们从错落、行间避让只要用铅笔在行中画一条垂直笔线.便一目了然地看出其奥妙:至于“数画并施、其形各异,众点齐列,为体互乖,违而不犯。和而不同”这些原则,在品味书谱艺术时就看得更清楚了。4.关于《书谱》中的用墨:在研究用笔的同时还必须注意用墨。草书要求气韵.而“气韵”的表现.一种较容易的手段就是墨色的运用。看浓淡枯湿区别。《书谱》墨迹在“当仁者得意忘言”以后七八行.特别明显。“导将来之器识”用墨比较枯涩.而“除繁去滥”便比较润泽:“但求平正”用墨比较稀淡.“中则过之”便比较浓重.惟其如此更显得含蕴丰富耐人寻味。它用墨的全过程是在“点划圆满,笔笔相应相生.轻重映带.意趣盎然”之中灵活运腕,毫端在

1 / 2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