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01绪论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中医基础理论2020/1/232020/1/23屠呦呦与青蒿素2020/1/232020/1/23外国人身上的“中国印”第一章绪论2020/1/23introduction一、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及学科属性“她”是谁?2020/1/23中医学的基本概念•中医学是运用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有机自然观)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理论和方法的,一门独具特色的医学科学。•中医基础理论是研究和阐释中医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学科,是指导中医临床医学、养生康复预防医学的理论基础,是学习中医的入门课。2020/1/23中医的学科属性——自然科学•中医学具有自然科学的属性。自然科学是研究自然界各种物质运动、变化和发展规律或本质的学科。中医学主要探讨人体的生命活动规律,研究人体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疾病的防治规律,因而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中医学的学科属性——人文社会科学•中医学还具有人文社会科学内涵。由于中医学受到中国古代哲学的深刻影响,从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出发,去认识和解决医学问题,并融汇了社会、心理、气象、物候等学科知识,因而形成了具有东方色彩的不同于现代医学理论体系或其他传统医学模式的医学体系。2020/1/23中医学的学科属性——以自然科学为主体、多学科知识相交融的医学科学•中医学是发祥于中国古代的研究人体生命、健康、疾病的科学。它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科学的思维方法,她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但亦具有浓厚的人文社会科学的特点,同时还受到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中医学是一门以自然科学知识为主体、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相交融的科学知识体系。中医学的学科属性•中医学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兼具人文社会科学的内涵•研究生物个体的人——生物性•东方哲学思想指导——人文性•融汇社会心理知识——社会性2020/1/23人体整体层次的生理病理变化规律——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l.形成时间:春秋战国至秦汉•2.形成的基础与条件•(1)长期医疗经验的积累与总结•(2)古代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渗透•(3)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2020/1/23•3.形成标志与体系确立•(1)形成标志:《黄帝内经》问世•(2)体系确立:《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四大经典成书。•①汉以前秦越人著《难经》---对内经疑难问题问答•②东汉末年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第一部临床学专著•③东汉《神农本草经》---第一部药物学专著2020/1/23最早的医学巨著:《黄帝内经》;药学巨著:《神农本草经》;•《八十一难经》•“独取寸口”,“左肾右命门”•《伤寒杂病论》•第一部临床医学专著(二)中医理论体系的发展•1.魏晋隋唐时期:整理继承理论,总结临床经验•(1)唐·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解释《内经》理论•唐·王冰《次注黄帝内经素问》-----解释《素问》理论•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唐·王焘《外台秘要》-----集唐代以前医学之大成•(2)晋·王书和《脉经》------最早的脉学专著•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针灸学专著,对经络学说探讨•(3)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第一部病因病理学专著2020/1/232.宋金元时期:创新发展时期•(1)宋代·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开创脏腑证治先河•(2)宋代·陈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三因学说•(3)金元四大医家•刘完素(以火热立论的寒凉派):六气皆从火化,五志化火•张从正(以祛邪立论的攻邪派):病由邪生,邪去则正安•李杲(力主脾胃的补土派):内伤脾胃,百病由生•朱震亨(力主“相火论”的养阴派):阳常有余,阴常不足2020/1/23金元四大家寒凉派补土派养阴派攻邪派3.明清时期:整理和创新整理:医学全书、类书、丛书、经典医籍注释创新:(1)温病学派出现,温热理论出现。吴又可、叶天士、吴鞠通(2)温补学派出现:(张介宾,赵献可,薛己)重视脾肾,提出命门学说(3)其他创新观点:李时珍:《本草纲目》王清任:血瘀理论治法,解剖。李中梓:提出“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乙癸同源”2020/1/23清代温病学派4.近、现代时期:继承、创新、发展、中西医汇通,中西医结合(1)近代(1840-1949)中西医汇通①中西汇通---唐宗海、朱沛文、恽铁樵,张锡纯观点:坚持中医之所长,学习西医先进之处,从理论到临床提出汇通中西医见解②中医科学化---陆渊雷,谭次仲观点:吸取其他学科知识,用科学方法研究中医,探索中医科学化途径与方法。结果:未成功,但有借鉴和启迪。2020/1/23•(2)现代(1949-今)中西医结合•①中西医并重•②发展现代医药和传统医药•③实现中医现代化(载入宪法)•中医学基础理论已经发展成独立的基础学科,在文献的系统整理和理论的实验研究方面都取得一定成果。2020/1/23Page24中医药发展简史1、远古时代----中医学的萌芽阶段2、春秋战国、秦汉—中医理论体系的奠基阶段3、晋至隋唐—中医学分化、融合和发展阶段4、宋至金元—学派涌现、理论突破阶段5、明、清—综合集成和深化阶段6、鸦片战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低谷中孕育着新的飞越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人是有机的整体整体观念人与自然界具有统一性人与社会的统一性根据四诊所得确定证候辨证论治根据证候确定治疗原则整体观念1.人是一个有机整体:•(1)结构上,相互联系,不可分割:五脏为中心,经络沟通五大功能系统。•(2)功能上,相互协调,彼此为用:以心为统帅,五脏系统之间相生相克。•(3)病理上,相互影响:局部-整体;一脏-他脏;一脏-一腑;•(4)诊断上,察外知内:目赤-肝火;舌尖红赤-心火;耳聋-肾虚;鼻塞-肺病•(5)治疗上,相互联系:上病治下,下病治上;左病治右;脏病治腑。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1)季节对人生理病理影响:生理: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人津液代谢和脉象应之病理:四季多发病、常见病不同。(2)昼夜晨昏对人生理病理影响:生理:昼夜体温升降、兴奋抑制不同。病理:疾病旦慧、昼安、夕加、夜甚。(3)地区方域对人生理病理影响:生理:江南气候湿热,人腠理疏松;西北气候干冷,人腠理致密。病理:江南人,多湿热。西北人,多寒病。3.人与社会环境的和谐与统一(1)社会进步程度:有利健康,但工业污染噪音对健康不利。(2)社会治与乱:治则健康长寿,乱则病死。(3)社会地位变化:尝贵后贱不利于健康。1.病,症,证概念与关系(1)病:是指有特定病因、发病形式、病机、发展规律和转归的一种完整的过程。如感冒,胃脘痛,痰饮。(2)症(广义):是指疾病的具体临床表现包括症状(主观感觉如咳嗽,流涕)和体征(客观表现如脉象,舌苔(3)“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包括病变原因、性质、病位、邪正关系,反映了疾病发展过程中该阶段病理变化的本质。(4)病,症,证关系: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病——疾病的全过程。区别症——疾病个别现象证——疾病阶段性本质。联系●疾病表现为症状与体征,由证候体现出来。●证候揭示症状与疾病的内在联系。比症状能更全面、更深刻、更准确具临床可操作性。(二)辨证论治例如感冒病:转归:自然病程7天左右痊愈.病因:感受风寒或风热或暑湿.细菌病毒规律:从鼻皮肤等体表侵入体内(发病形式.上感-下感-肺炎证候:1-3天:恶寒重,发热轻,流清涕,周身疼痛(症状),脉浮紧(体征)----风寒表证(病因、病位、病性、邪正)4-6天:发热重,咽喉痛,流黄涕,咳嗽黄痰(症状),舌尖红,脉浮数(体征)----肺热证(病因、病位、病性、邪正)7天:痊愈.2.辨证论治含义(1)辨证:就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从而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证候的过程。(2)论治:又叫施治,是根据辨证分析的结果,来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治疗方法。3.辨证论治与辨病治疗关系病与证之间有纵横交错关系。在辨证论治同时必须掌握病、证关系,既要辨病,又要辨证。(1)辨病治疗,是针对某一疾病的专方专药治疗,对无证可辨针对性强。如常山截疟、黄连止痢。(2)辨证论治要求辨证看待病、证关系,根据一病多证、多病一证,采取同病异治、异病同治。4.辨证论治应用:(1)同病异治(证异治异):同一疾病,由于时间、地点、机体反应性不同,可表现出不同的证,其治法也不同。风寒证——辛温解表——荆防败毒散感冒病风热证——辛凉解表——银翘散暑湿证——芳香化浊——新加香薷饮(2)异病同治(证同治同):不同疾病发展至一定阶段出现相同病机(证),其治法也相同。久泻脱肛中气下陷证升举阳气补中益气汤子宫下垂辨证论治的关系•辨证是确定治则治法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在辨证的基础上,确定治疗原则、选择治疗的手段和方法。•治疗的效果又是检验辨证正确与否的依据。THANKYOUCOMPANYNAME2020/1/23

1 / 3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