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店小学生活化作文教学研究报告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农村初中生活化作文教学研究”课题研究报告嘉陵区双店小学语文课题组执笔:梁海军“农村初中生活化作文教学研究”系南充市嘉陵区双店小学语文课题组课题,于2006年3月提出并做好了前期准备工作,2007年初申报为市级课题并正式启动。在上级领导的关心指导下,经过三年来的研究实验,课题组深化了认识,积累了一定经验,获得了一些启示,引发了一些思考,现报告如下:一、课题的提出作文是一个具有几千年历史的教学内容,其教学思想、内容、形式、方法等都留下了深深的历史传统烙印,严重地阻碍了农村初中作文教学的改革和发展。纵观我国农村初中作文教学,存在的诸多弊端不容忽视。(1)“应试化”倾向严重。许多教师疲于“围绕考试指挥棒押宝猜题,一味训练符合‘应考’模式的作文(于永正语)。(2)“文学化”倾向严重。过于注重写作技巧的传授,将习作要求人为拔高,甚至将习作异化为文学创作。习作教学脱离了生活的需要。(3)“命题化”倾向严重。以命题作文为主,违反了作文产生的自然程序。(4)“三话化”倾向严重。学生的习作中“三话”(即假话、空话、2套话)盛行……其结果是,一方面教师害怕教作文,对作文教学束手无策,学生害怕写作文,视习作为酷刑,对习作毫无兴趣可言;另一方面,教师迫于“考试”、“评比”等的压力,又不得不进行强化训练,学生只好为应试而作文,为作文而造情,言不由衷,胡编乱造,敷衍凑数。于是,学生的习作普遍缺乏新意、个性和特色,练得越多,雷同、平庸、应付、抄袭之作也就越多。作文教学陷入了令学生人格分裂、思维萎缩、语言贫乏的费时低效、恶性循环的“怪圈”,摆脱这一尴尬境地已刻不容缓。嘉陵区双店小学初中部现有教学班级10个,学生600余名,语文教师9名,我们经过长期的作文教学调研看到,我校作文教学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令人忧虑,诸如“假”,说假话,写假事;“大”,小孩儿说大人话,毫无童心童趣;“空”,内容空洞,不实在,不具体;“抄”,一段一段甚至整篇整篇地抄写别人的作文;“套”,千人一面,没有个性和特点,几乎是从一个模式里走出来的。究其原因,主要在:作文与学生生活、学习严重脱离,学生无内容可写,形成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局面,作文时学生多半是无病呻吟;作文教学存在着“文学化”、“成人化”的倾向,使学生感到高不可攀,逐渐失去对作文的兴趣;作文教学存在着随意性及无目的、大操练的倾向,缺乏一定的训练序列。由此可见,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3难题,长期以来困扰着我校语文教师,并制约了我校语文教学的改革,影响了我校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作文教学少了对学生主体精神的关注,写作没有成为学生生活的真实需要。因此,我们认为应该让作文回归其本体功能——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中写作。那么以何种形式进行生活化作文的教学呢?多年来的教学经验以及对相关理论书籍的研究得出:不为表达而表达出来的语言不是根据教材或教师的要求硬生出来的,而是在一定因素的诱发下自然生成的,它如汩汩甘泉清纯鲜活,充满生命力,让言语自然生成才是真正的作文。因此,我们提出“农村初中生活化作文教学研究”课题,以赋予作文教学以生活的灵性,让学生作文回归生活。二、课题的界定所谓生活化,就是立足生活,关注生活,体悟生活,表达生活。所谓生活化作文教学,我们认为就是指作文教学和学生作文要回归自然生活、社会生活、自我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土壤里,关注自然、社会和人生,最终使学生在与生活的对话中说真话、写真事、抒真情,以实现自由表达观点、态度、情感和体验的写作目的。作文生活化,关键是把握好下面两个方面。一是内容生活化,即要畅通作文的“源头活水”,让作文“放眼”生活。二是作文过程生活化,要打破作文与生活的壁垒,在生活中作文,不故弄玄虚,不4条条框框,不好高骛远,方法不那么艰深,方式不那么刻板,要求不那么遥不可及,我写我见、我闻、我感、我思,让作文如生活一样真实,自然而愉快。这是作文生活化的两个支点,我们着力于此。本课题侧重于实际应用,注重操作功能。实验的目的是计划和实施具有现实生活气息、植根于生活土壤里的作文教学措施,解除农村初中学生封闭狭窄的生活困扰,沟通农村初中学生作文与生活的联系,改变学生作文“假”、“空”“套”的尴尬现状,为作文教学注入活力。三、理论基础:1.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为中心内容的生活教育理论,主张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与社会生活相联系,提出整个社会的流动,就是我们教育的范围。这些论述对课题的研究具有极大的理论指导意义,引导我们充分利用生活教育资源,把学生置于广阔的学习环境(物质环境、文化环境、人际环境等),进行作文教学。2.符合“生活是创作的唯一源泉”的普遍原理。生活是一切艺术的不竭源泉,作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五彩斑斓的生活为人们带来无限丰富的生命体验的同时,也让作文田园有了真正的源泉活水。离开丰富的生活积累、体验,作文便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53.符合“作文产生于生活的必需”的观点。教育心理学指出:“需要是个性积极性的源泉。”人民教育家叶圣陶说过:“作文不是生活的点缀,而是生活的必需”、“人们在生活中、在工作中随时需要作文,所以要学作文”,作文教学要“学以致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表达内容来自生活的需要,作文内容即生活之内容,可避免无病呻吟。4.符合“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的现代教育理念。促进“人的发展”和“生命质量的提高”,是教育的天职。本课题贯彻和坚持了“教育应回归到人”的基本立场。5.写作理论为生活与作文研究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佐证。写作理论告诉我们,创作来源于生活,作文是生活的再现、反映和创造。学生生活的内容是学生作文的基础,没有丰富的生活,就没有内容充实的作文。新课程理念也提倡在生活中学习语文,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四、研究对象及主要方法:研究对象:本校七——九年级部分班级的学生。主要方法:6文献资料法。研究国内外作文教学的改革成果与发展动态,学习先进理念,汲取精华,提升课题组成员的理论基础。行动研究法。结合学校教育教学实际,提出问题、收集与讨论信息、拟定计划、实施计划、评价总结等,使课题研究保持健康前进的方向。个案研究法。通过对特定案例的分析,明确一般规律与特殊个案的关系,有针对性地改进教学方法,归纳出研究所取得的成绩。经验总结法:研究者结合研究实践,根据课题特点和课题进展情况,认真积累素材,及时总结得失,并提出改进意见,不断总结提炼,逐渐形成研究结果。五、研究的主要步骤:本研究周期为三年(2006年3月—2009年3月),分三个阶段进行:(1)研究准备阶段(2006年3月—2006年12月)实践课题实施的操作思路,学习掌握相关理论,积累组织基本材料,做好研究建档工作。(2)研究实施阶段(2007年1月—2009年1月)全面展开研究,分别从理论与实验两个方面入手进行研究,收集研究的数据和各种材料。7(3)总结验收阶段(2009年2月—2009年3月)对课题研究进行全面总结,整理编印师生资料,汇总研究成果,进行结题鉴定,接受专家评估验收。六、研究组织1、承研单位:南充市嘉陵区双店小学2.课题负责人:杜朝阳:南充市嘉陵区双店小学校长中学高级教师3.指导人员:周林:四川省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副主任、研究员王真东: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所理论室副主任、副研究员吴志伟:南充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中学高级教师罗丰志:南充市教科所规划办公室主任、中学高级教师李江波:嘉陵区教育局副局长、中学高级教师张诚:嘉陵区教研室主任、中学高级教师王廷灿:嘉陵区教研室教研员、中学高级教师4.主研人员:杜朝阳梁海军李旭杜科唐焰清参研人员:陈琳琳赵伟强李建华曹星唐文彬七、课题研究过程1.着力消除学生畏作心理8消除学生的畏作心理,是推进课题研究的前提基础。我们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认真分析了学生畏作心理产生的根源,慎之又慎地对“症”下“药”,努力给予每位学生实质性的激励、引导和帮助,切实消除其习作畏惧心理。采取的消畏、激趣、维趣措施主要有:(1)重建师生关系,拉近彼此距离。实验班教师经常利用课余时间,与学生接触沟通,不断强化在学生心目中的指导者、促进者、帮助者及知心好友的形象,提升学生对教师的认同感,继而使学生逐步喜欢上作文课。(2)降低过高要求,开发表达潜能。认真贯彻新《课标》中关于作文教学的表述精神,取消条条框框,淡化表达技巧,切实把过高的、不切合学生实际的要求降下来。与此同时,为学生创造尽可能多的自由表达(含口头表达、书面表达)机会,开发其潜能,使之在通畅表达、自由表达的基础上,逐步实现有个性地表达。(3)凭借活动激趣,优化习作情境。习作前的情境创设到位与否,直接影响到学生的习作质量。我们十分注重借助即时、简易、活泼、有趣的活动或游戏来优化习作情境。实践证明,诸如“猜硬币”、“做哑剧”等为学生所喜闻乐见的活动,能够有效消除学生的畏作心理,活跃学生的思维,诱发其表达欲望和兴趣。9(4)强化过程指导,教师下水示范。在写作技巧传授方面,我们始终坚持新《课标》提出的“精要有用”的原则,全力摒弃凭空说教,教师适时、适度地下水示范,为学生提供强有力的技法帮助和心理支持。(5)坚持激励为主,增强习作自信。成功体验不足,也是学生畏作心理产生的一大根源。我们一贯坚持激励性原则,让每一位学生都获得充分的成功体验。做法有:A、口头肯定。即教师用语以激励为主,对于学生观察、积累、表达等环节的点滴进步给予即时、充分肯定。B、评语肯定。即习作批语以激励为主,在确立学生习作自信的基础上,委婉地提出修改建议。C、庄重肯定。对于进步较大或写作水平突出的学生,充分利用颁发奖状、奖品,在校刊《新芽》及雏鹰广播站上刊登、播发其习作等方式给予公开肯定。2.努力丰富学生写作内容。透视农村初中学生作文的现状,我们在反思作文教学的困惑之余,不难捕捉到问题的实质:农村初中学生封闭机械的校园生活在很大程度上屏蔽了他们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关注,剥夺了他们扩展生活外延、品味生活内涵的权力——生活底蕴的丧失,自然成了写作灵感枯竭的根本理由。农村初中生作文的悲剧实际上就是传统作文教学的悲剧。近年来,我们的作文教学正是由于忽视了以真实为原始生态10的生活作为学生写作的逻辑始点,才走进了一条令人悲哀的死胡同。学生生活阅历、情感体验、语言语汇、方法技能、人文思想等的匮乏,是学生习作中出现“编”、“抄”、“套”、“假”、“大”、“空”现象的最主要根源。唯有“厚积”,方能“薄发”。丰厚的积累是通畅表达、自由表达、个性化表达的基础。因而,我们高度重视培养学生自主体验、自主积累的意识、兴趣、能力及习惯。在帮助学生“脱贫”方面,实验班老师均采取多种措施来强化积累:(1)抓观察,丰富生活积累。引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每天主动将自己日常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记录在“我的发现”日记本和班级“流动日记”(班级公用)中。每周在班上进行“我的发现”、“流动日记”交流。通过观察、记录、交流,学生们不但占有了大量鲜活的第一手写作素材,而且切实感受到了时时处处有生活,自主观察、体验、思考、感悟、表达生活的意识、兴趣、能力、习惯得到了有效培养。(2)抓体验,丰富情感积累。我们千方百计为学生创造尽可能多的亲历体验、角色体验、换位体验等机会,引导走出课堂,走出校门,走向大自然,去观察万物的兴替,去感受春天的气息,去欣赏鸟儿的歌喉,去调查环境的现状,去体验劳动的艰辛……学生的情感体验得到了丰富,对周边事物的感受能力也自然有所提升。11(3)抓读背,丰富语言积累。开展以“读背为手段、运用为目的”的读书教育活动,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如举行“好书推介会”、“美文赏析课”、“故事演讲竞赛”、“好词佳句背记竞赛”、“读书心得交流”等),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多背记、多积累,多交流、多借鉴,多运用、多创新,努力规范学生的语言,夯实通畅、自由、个性化表达的基础。(4)抓致用,丰富方法积累。坚持学以致用,结合阅读教学、日常观察、社会实践、习作教学等教给学生一些精要有用的方法

1 / 2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