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三:有关打坐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佛法基础学习之三有关打坐目录一、打坐的功德和作用1、打坐的功德2、打坐的作用(1)世间禅定与大乘禅定的区别(2)打坐与健康(3)打坐与修法①打坐与定②打坐与慧二、打坐盘腿否?1、盘腿的优势2、盘腿的劣势三、座前的注意事项四、座上的注意事项1、外在条件2、内在要求五、下座后的注意事项一、打坐的功德和作用1、打坐的功德《大智度论》中说:“若菩萨无禅定心,未离欲,虽行余波罗蜜,则易坏。”定是慧的根基,而打坐是修定的最好方式。2座上最突出的毛病是烦燥、昏沉、散乱。不是说座上才有,而是座上你静下来了,最容易发觉自身有这些毛病。这未法时代,社会上表现出的一种总体特征便是轻浮、浮躁,所谓心动不安。未法时代大自然大灾害的发生,大家也常说是众生业力所现。说得确切一点,大千世界即是我们众生共业所感,而其中的自然灾害,则是这共业中的一种动态表现,也就是众生心的一种妄动、浮躁不安的表现。人个体这个心,是“小心”,体外这些万物则是“大心。”或者说内心、外心(实是一个心)。我们自身无明把我们的觉知性给局限住了,分成了内外两界,以及人与人、人与其它物的多个界限。所以,我们众生的内在的心动、浮躁,表现在外界,即是自然界地、水、火、风等等的运动。反过来说,大自然的灾害,外在这个心的动,正反映了我们众生的不安与浮躁。内外实是一体。比如我们作梦,人心里有什么,梦就出现什么。我们心里有事,不安,那么反映到梦里,梦境则会出现动荡的、不祥的、不合谐的、冲突的、矛盾的事物。如果我们众生自心合谐安宁,那么反映到外界,则是风调雨顺、天下太平。这也是共业,善的共业。因此古代的周易、八字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算人的命运,就说明人的内心与外界的心是相通的。据说战国时代之前,有许多吉祥草和吉祥的动物,如凤凰、麒麟等,但战国时代来临,空中充满了杀气,这些东西就消失了。人类之间都不能合谐相处,自然界当然也就不平静了。打坐能消除我们的浮躁,使我们的心灵安宁下来。若是不打坐,定的力量又怎么能深入心髓,对治轻浮、躁动的毛病呢?别小看这一份安宁,修行的人多了,力量就大了。它既能使你可能因浮躁而产生造业行为化消掉(这就是消业了),同时,也无形地3影响周围的环境和众生。为什么?内外之心相通故。再者,你功前的发心与功后的回向,所起的功德就更大了。你和其它修行人每天都这样日积月累地做,你说你打坐的功德大不大?2、打坐的作用(1)世间禅定与大乘禅定的区别世间禅定――初禅五支功德:觉、观、喜、乐、一心。(有寻有伺)二禅四支功德:内净、喜、乐、一心。(无寻有伺)三禅五支功德:舍、念、慧、乐、一心。(唯乐受)四禅四支功德:不苦不乐、舍念清净、一心。(一心在定,犹如明镜不动,净水无波。)世间禅定在静中求定,守住某一境界和感受,是定多慧少。特别是三禅,其乐受超过欲界一切快乐,若是无出离心者,基本上就沉湎其中出不来了。就算临终能保持禅定境界,最多升入色界天。世界劫难来时,初禅天被火灾所毁,二禅天被水灾所毁,三禅天被风灾所毁。再者,定久了易出神通,而世间凡夫无智慧,习气也多,有了神通反成祸事。总是有漏禅定。大乘法门所修之定,是定慧等持,不执著于身体上某一处,或某一境界上。不管持咒也好、念佛也好,皆是定慧等持而入于心。一心持咒(或佛号)而不起杂念,是定;念念清楚明白,是慧。定,是动中的定;慧,是无住的大智慧。也就是说,大乘禅定一入手,就不落喜、乐之受,直接契入到四禅那种一心上用功,而又不落四禅境界,无色界的四定也直接超越。这是无漏禅定。这样一来,从定上来说,步子是迈大了点,要得定,要明显有色身上的好受用,也是长久了一些,有苦多乐少的感觉。许多不明理的人,会生退心,转到世间禅定上去了。但真明理的人知道,世间禅定4不出凡夫因果,始终在三界轮回中打转,而且作为这个时代的普通人,要修得初禅也很困难,就别说四禅以上了;而大乘禅定,种下的是明心见性的因,终可得解脱生死之果。而且修大乘法者,虽然很多人连初禅都还没有得到,但也能证得真如本体!而在此基础上的修行,是实际的真修,是已进入圣贤位,不再退转,最多七次往返人间,就能解脱。阿罗汉果位以除见、思惑为标准,而不是以禅定为标准。世间禅定即使修到非想非非想定,也是凡夫。所以,修大乘佛法者应坚定脚跟,定慧双修,不必在世间禅定上著力。(2)打坐与催眠的区别有人问济群法师:有人说佛教的闭关、禅定等修行,其实就是自我催眠的一个过程,您怎么看?济群法师说:禅定是对所缘保持稳定的专注和觉知,在此过程中,心是非常明晰的,并将这种明晰穿透到每一念、每一刹那,所谓“了了分明”。而我所了解的催眠,是在不知觉间完成的心理过程。仅就这一点来说,两者就是迥然不同的。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只要不能保持觉知,我们的整个人生都是一场催眠,是一场自我催眠与相互催眠。也就是说,佛法的打坐,一是有正确指向的明明了了的自我把握,二是由外向内,内把握外;而催眠,一是不知不觉地被人把握,二是由内向外,外把握内。这是根本性质上的不同。(3)打坐与健康5身体素质与五脏六腑健康状况如何,都直接影响着打坐的质量。如气不足,神恍惚。因气不足,而摄持不住心神定在一处。打坐正好能调节机体的平衡,通畅经络,固本强身,而更便于修法。实际的例子就太多了。(4)打坐与修法《维摩诘所说经》中有这样一段经文:舍利弗说:“我昔曾于林中宴坐树下,时维摩诘来谓我言:‘唯,舍利弗,不必是坐为宴坐也。夫宴坐者,不于三界现身意,是为宴坐;不起灭定而现诸威仪,是为宴坐;不舍道法,而现凡夫事,是为宴坐;心不住内,亦不住外,是为宴坐;于诸见不动,而修行三十七品,是为宴坐;不断烦恼,而入涅槃,是为宴坐;若能如是坐者,佛所印可。”这也正是禅宗的打坐法,心地法门的观心法,不取动相,不取静相,也不取散乱相。若只取静相,禅宗祖师反呵之为:死在黑山背后!因为真心不关动静相,但也不离动静相。①打坐与定禅定不只在坐上,行住坐卧皆可。坐与不坐都没错,错在人的目的与心态,就像读经被经转,错不在经而在读经的人。当然,打坐最利于入定,心态上不取不舍才是。你要成为定慧等持的菩萨,没有禅定功夫算什么呢?更别说圆满具足的佛了。或者说,你连座上都不能入定,却说我要在座下修不出不入的大定,是不是你太“超凡”了点?现在人练功多不成就,或者达不到书中所说的那样,主要原因就在于是以凡夫心在练功,而不是以道心在练功。凡夫心即是粗浮、散乱、昏沉之心,而道心是专一深细之心。也就是说,若6无禅定之基础,都是以凡夫心在练功。至少说,你的身心还闹!心里不清净,当然进步微小,效果不明显。若是证果位的阿罗汉来练某功法,效果就大不一样。或者说,若你见了道,不妨再自省一下,是否禅定功夫还不行,功中是否不够深细,若不是,那就继续打坐下去好了。当然还是坚持修大乘禅定,不要跑到世间禅定去了。除散乱而专一,而可入定。借入眠状可诱入定相,而伴昏沉,入昏沉定。若用力压念不起,则易落入枯木禅;若无记,则是死水一潭。因此也要分清什么是正确的定,什么是邪定。本体功能的发动与定密切相关。就像画符,须一心不乱,一念不生,而灵。也是定的一种。阿罗汉功能强就是用功在禅定上。咒的功用,也须念到有感应,即杂念不生,全身心投入到这咒之中去才行。这也是一种定。所以念咒要想有成,必须多念,也许这一遍有杂念,下一遍清净了,就有一分功用。念多少万遍,不是个定数,主要在你的心清净程度。用咒加持什么东西也是同样道理。我等凡夫心识是乱糟糟、闹哄哄、动纷纷的,所以见外相也是乱、闹、动,就像坐在车上看外境都在动,听任何声音都带有车的哄鸣声一样。所以我等凡夫见闻皆乃业相,非真相。因此,要打坐,先要找到那个不乱、不闹、不动的宁静来,然后培养起来,最终证到寂灭清净境界。到那里,你才能知道:万境本闲,唯心自闹。心若不生,境自如如。我们时常打坐时,听到闹喳喳的虫鸣声及各种乱七八糟的声音,其实就是我们心识状态的反映。能听到是第一步,然后听不到,没有了。这时心才会产生一种宁静,心真正有所安宁了。能够在世间随缘而修行最基本的是心能够止,能够静。而这个能止有静的根基,是座上能够定!如果座上静都静不下来,又7怎么能够在世俗急流中立定脚跟呢?早不知被冲到哪里去了。《圆觉经》中说了修行中的四种病:止、作、任、灭。作与任是相对的。作是理不明,只在功夫里面钻;任是明白一点理,以为这样就行了,不做功夫,放任自流,一遇上事情,凡夫相就毕露了。我们常说平等无分别。但不是我口头上说平等无分别,就平等无分别了。你的身心、你的习性是否配合?在自己的习性面前,我们许多时候却是无能为力、无可奈何的。所以,就要经常读佛经,树立并强化正知见;做功夫修法,破习性。在习性上平等无分别了,才是真正的平等无分别。到这个程度,才能说行无为法,无功用道,作无为道人。当然破习性不分座上座下,但无座上功夫的支持,座下破习性则无力。在理上,虽然一转即是,但五蕴之身却一下转不了。因为无始劫来所积淀下来的习性,不是三下五除二就了了,所谓“六七因中转,五八果上圆”。就像火车刹车后,仍有极大的惯性,要缓冲一段时间、距离才能停止。所以,只要你正念转过来之后,不再给它向前的动力,它终究要停下来。这便是止、定。打坐是习定的方便,是最好的切入点。凡夫则每时每刻在给妄念以动力。一切有为法都在推动着它。先做好座上的牧牛功夫,座下牧牛才能得力!座上牧牛无走着,座下牧牛才有根。座下直如座上牧牛,不分上下区别,这个打坐功夫可谓成了。打坐从单盘到双盘,从生到熟,大多数人须要好几年的时间。在这个漫长而痛苦的过程中,如果你能忍受痛苦的煎熬,那么到临终,如果遇上病痛的折磨,那么打坐忍痛的功夫就派上用场了。打坐能在痛苦中不理会它,而仍然一心念佛或持咒,心用一处,而临终病痛的折磨也是这样,就可以不用理会而一心念佛。用心一处,心则不乱,往生极乐就有较大保障!这一心不乱便是往生8之路,冲出生死之门!龙树菩萨说:“观佛十力中,二力最大。因业力,故入生死,因定力,故出生死。”总之,习定是修行的必要手段之一,再加上二乘智慧,则能了分段生死。②打坐与慧先明打坐本意。打:打死七识我执;坐:坐见本性。打坐入定是其次的事,只是六识粗相不动了。但也要明白,许多人是在座下打开本来的。这里,打坐又是开悟的基础。但是,若不修法,只是看书、听他人说,就不可能透彻地体悟佛法。因为智慧没打开,而想象的成分多。凡夫身心皆是粗相,故而只能觉知粗相的东西,如色阴、受阴的行为感觉等。想阴有粗相、有细相,所以,我们有些能够感觉,有些不能感觉。行阴、识阴就更微细了,没有极深的定力功夫就无法察觉。如头发生长、指甲生长,你感觉不到,但它们确实都在不停地变化。而打坐正是培养定慧力的最佳选择。只有靠打坐,你的身心才能由粗浅,逐渐转化为深细,也才可能感知到实际存在的细相、微细相、更微细相。所谓慧力,就是这种对相的越来越深入、越来越细微的觉察力。你不修定,不因定而开慧,怎么能了知越深越细的烦恼相,并进一步地消除呢?菩萨到三地,就重点要修禅定了,不然就无法进一步增上。心念耳闻法,因音之飘忽,不易止于一处,而观多于止,修慧多于修定,所以此法开慧胜于入定。若止音于一处而不动,也易入定。若盯在身体某一点上,虽易入定,但也易出毛病;若盯9在身外一点,入定稍难一些;观息(安那般那)法,则易止于一处,又利于调息,而更易入定,且能深入下去,但对于修慧则要适可而止。心邪习定,魔事发生。心不安,心中事多而习定,也易发狂中邪。根器利者,如天生王子,何须辛苦奔波求财。而我等凡夫,乃定慧道上的穷人、困难户,不得已,不得不为此劳苦经营。有人易入定而难开慧,有人易开慧而难入定;女性易入定而开慧难;男性易开慧而难入定。各种情况都有。不能说我能入定就好怎么样;也不能说我打开智慧了就好了不起。总要定慧等持才行。从方便戒、定、慧这个角度来说,以戒轨范行为,转邪为正;以定转换生理及习性(因为身体四大由粗转细,由浅转深,生理及习性自然就转换了,光靠压是压不住的);以慧转换心理。从而达到身心寂灭。二、打坐盘腿否?1、盘腿的优势有句话说:体安则道隆。但大家对此理解有所差异。比如盘腿,有的认为,不难为自己,能做到什么程度就将就什么程度,自己感觉到舒适就是体安。话倒不错,但又须深

1 / 2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