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发热的治疗及护理小儿发热的概述小儿发热的治疗小儿发热的护理小儿发热的概述定义发热对小儿机体的影响发热的时相小儿发热的定义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体温病理性升高的状态称为发热。其本质是各种致热源的作用使体温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小儿正常腋下体温可波动于36.0~37.0℃之间。临床上根据体温的高低可分为:低热:<38℃;中热:38~39℃;高热:39~41℃;超高热>41℃对免疫系统的影响对循环、呼吸系统的影响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发热对小儿机体的影响对能量代谢的影响对水、电解质平衡的影响发热的时相体温上升期体温下降期高温持续期各年龄段小儿发热的特点新生儿1由于新生儿棕色脂肪少,皮下脂肪较薄,体表面积大,体温调节中枢发育又不完善,故体温调节能力差,因此非感染性发热较为多见。而当严重感染时,体温则往往不升。婴幼儿2学龄期4此期患儿生理功能发育相对成熟,年龄越大临床表现越接近成人。发热时患儿可伴有头痛、四肢酸痛、乏力等症状。免疫力低,极易感染疾病,其早期症状均为发热,并且该年龄期的小儿脑的兴奋系统与抑制系统的动态平衡还处于不稳定状态,容易发生高热惊厥,加之本年龄期小儿消化功能差,易发生吐泻及食欲不振,造成体内液体不足。学龄前期3此期小儿对疾病有一定的抵抗力,一般病情较轻,高热惊厥少见。此期患儿基本能配合治疗,因此一般感染引起的发热经治疗后很快降至正常。诊断原发病小儿发热的诊治一般性发热必须及时解热的疾病小儿高热,详细询问病史和体格检查,进一步相关检查及化验不伴有其他严重疾病者,可不急于解热,主要是给予足够的营养物质、能量、维生素和水。物理降温非甾体类抗炎药糖皮质激素类药酒精擦浴:用30%~50%酒精重点擦抹上述冷湿敷部位及四肢皮肤,但不擦胸腹部。温水浴:适用于四肢循环不好(面苍白、四肢凉)的患儿。水温37~38℃,用大毛巾浸湿后,包裹患儿或置患儿于温水中,15~20min,或根据体温情况延长时间,做完后擦干全身。冷盐水灌肠:婴幼儿用冷盐水150~300ml,儿童用300~500ml,冷盐水温度为20℃左右。物理降温原则冷湿敷法:用温水浸湿毛巾或纱布敷于患儿前额、后颈部、双侧腹股沟、双侧腋下及膝关节后面,每3~5min换1次每隔20~30min量1次体温退热药安乃近阿司匹林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柴胡注射液复方氨基比林护理新生儿一般不用退热剂,多采用物理降温,如头部冷敷、开包散热(注意保暖)等即可奏效;认真查找发热的原因及伴随的症状体征。婴幼儿体温在38℃以下时,让患儿多饮温开水,如末梢循环差,四肢凉时可先保暖;体温在38.5℃以上周身无汗时,遵医嘱使用退热剂,同时仍需给患儿多饮开水,以免液体不足造成大汗后虚脱;如使用退热剂仍不退热或体温继续上升,周身无汗,超过4h~6h,可重复使用退热剂;如在4h内,可给酒精擦浴或温水擦浴,同时可适量服用镇静剂,以免发生惊厥。如患儿体温在38.5℃以上,但头部、躯干有汗时,则不要包裹太多,并多饮水,体温可很快下降。学龄前期此期小儿对疾病有一定的抵抗力,一般病情较轻,高热惊厥少见。此期患儿基本能配合治疗,因此一般感染引起的发热经治疗后很快降至正常。发热期间应卧床休息,多饮水,进清淡富含维生素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发热时可适量使用退热剂或中药。学龄期卧床休息,嘱患儿多饮开水;给予必要的精神安慰,向患儿家长解释疾病性质,使家长消除恐惧心理,避免家长不良情绪对患儿产生负面影响。关心体贴患儿,减轻患儿痛苦及恐惧感;根据病情给予抗炎及对症处理。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