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静脉输液法常见并发症及处理(一)静脉炎【发生原因】1、无菌操作不严格。2、药液因素:外周静脉使用过酸或过碱,高渗液体,高浓度、刺激性强药液(如抗癌药物等)。3、物理因素:输液速度过快,输入液体微粒,同部位长时间输液,或同一血管反复多次穿刺。4、静脉留置导管材质、型号与静脉不匹配;导管的滑动及留置时间过长。5、病人因素:高凝状态;免疫力低下;血管的弹性差、脆性大,易引起静脉炎。【临床表现】沿静脉走向出现条索状红线,局部组织发红、肿胀、灼热、疼痛,有时伴有畏寒、发热等全身症状。发病后因炎性渗出、充血水肿、管腔变窄而致静脉回流不畅,甚至阻塞。静脉炎症分级:0级:没有症状1级:输液部位发红,伴有或不伴有疼痛2级:输液部位疼痛伴有发红和或水肿3级:输液部位疼痛伴有发红和或水肿,条索样物形成,可摸到条索样静脉4级:输液部位疼痛伴有发红和或水肿,条索样物形成,可触及的静脉条索样物长度2.5cm,有脓液流出【预防及处理】1、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原则:加强基本功训练,静脉穿刺力争一次成功,避开静脉瓣。2、一般情况下,不选用瘫痪侧肢体进行静脉穿刺和补液。输液最好选用上肢静脉,因下肢静脉血流缓慢而易产生血栓和炎症。3、如输入过酸或过碱,高渗液体,高浓度、刺激性强药液(如抗癌药物等)时必须选用中心静脉置管输入。-2-4、按输液要求注意输液速度。5、严格掌握药物配伍禁忌。6、营养不良、免疫力低下的病人,应加强营养,增强机体对血管壁创伤的修复能力和对局部炎症抗炎能力。7、尽量避免选择下肢静脉置留置针,如特殊情况或病情需要在下肢静脉穿刺,输液时可抬高下肢20-30度,加快血液回流。8、按规定做好静脉导管留置期间的护理。9、一旦发性静脉炎,停止在患肢静脉输液并将患肢抬高。根据情况局部进行处理:⑴抬高患肢,做握掌运动,避免剧烈活动;⑵湿热敷20min/次,3次/日(可配以红外线照射);或用50%硫酸镁行湿热敷。⑶外敷:仙人掌外敷、鲜土豆外敷等。⑷疼痛症状严重者可用扶他林或芬必得;(5)如合并全身感染,应用抗生素治疗。(二)药物外渗性损伤【发生原因】1、药物因素:主要与药物酸碱度、渗透压、药物浓度、药物本身的毒性作用有关。2、物理因素:溶液中不溶性微粒的危害,输入液体量、温度、速度、时间、压力与静脉管径及舒缩状态是否相符等。3、血管因素:主要指输液局部血管的舒缩状态,营养状态。4、感染因素和静脉炎:微生物侵袭引起的静脉炎以及物理、化学因素引起的静脉炎都可使血管能透性增高。5、由于穿刺不当,穿破血管,而使药液漏出血管外;病人躁动,针头固定不牢,致药物外渗;血管弹性差、穿刺不顺利、血管过细,或在注射过程中,药物推注过快。【临床表现】主要再现为注射部位出现局部肿胀疼痛,皮肤发白。渗出分级:0级:没有症状1级:皮肤发白,水肿范围的最大处直径<2.5cm,伴有(无)疼痛。2级:皮肤发白,水肿范围的最大处直径2.5-15cm,皮肤发凉,有(无)疼痛3级:皮肤发白,半透明状,水肿范围的最大处直径>15cm,皮肤发凉,轻到中度疼痛,可能有麻木感-3-4级:皮肤发白,半透明状,皮肤紧绷,有渗出,皮肤变色,有瘀斑,肿胀,水肿范围的最大处直径>15cm,可凹陷性水肿,循环障碍,中等到重度疼痛。【预防及处理】1、操作前进行认真、全面地评估,选择合适的血管通路和器材。2、头皮针穿刺要确保针头在血管内,妥善固定针头,避免在关节活动处进针。3、注射时加强观察及巡视。4、推注药液不宜过快。一旦发现推药阻力增强,应检查穿刺局部有无肿胀,如发生药液外渗,应终止注射。拔针后局部按压,另选血管穿刺。5、根据渗出药液的性质,分别进行处理,常用方法有:湿热敷、局部理疗、50%硫酸镁局部湿热敷等。6、化疗药物外渗:按化疗药物外渗处理流程进行。7、如上述处理无效,组织已发生坏死,则应将坏死组织广泛切除,以避免增加感染机会。-4-二、静脉输血常见并发症及处理(一)输血过敏反应【发生原因】1、输入血液中含有致敏物质。2、患者呈过敏体质,对输入血液中的异体蛋白致过敏。3、多次输血的病员,可产生过敏性抗体,抗原和抗体互相作用而产生过敏反应。【临床表现】表现轻重不一,轻者出现皮肤局限性或全身性红斑、荨麻疹和瘙痒、轻度血管神经性水肿(表现为眼睑、口唇水肿);严重者出现咳嗽、呼吸困难、喘鸣、面色潮红、腹痛、腹泻、神志不清、休克等症状,可危及生命。【预防及处理】1、既往有输血过敏史者应尽量避免输血,若确实因病情需要须输血时,应输注洗涤红细胞或冰冻红细胞,输血前半小时口服抗组胺药或使用类固醇类药物。2、病人表现为局限性皮肤瘙痒、荨麻疹或红斑时,可减慢输血速度,不必停止输血,口服抗组织胺药物如苯海拉明25mg,继续观察;反应重者须立即停止输血,保持静脉畅通,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根据医嘱给予0.1%肾上腺素0.5~1ml皮下注射。3、过敏反应重者,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立即予以高流量吸氧;有呼吸困难或喉头水肿时,应及时作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以防窒息;遵医嘱给予抗过敏药物,如盐酸异丙嗪25mg肌肉注射,地塞米松5mg静脉注射;进行心肺功能监护。(二)溶血反应【发生原因】1、输入异型血:一般输入10-15ml即可产生症状。2、输血前红细胞已被破坏发生溶血;如血液震荡过剧、血液受到细菌污染等,均可导致红细胞大量死亡。3、Rh因子所致溶血。-5-4、输入未被发现的抗体所致延迟性的溶血反应。【临床表现】1、为输血中最严重的反应。开始阶段:由于红细胞凝集成团,阻塞部分小血管,可引起头胀痛、面部潮红、恶心、呕吐、心前区压迫感、四肢麻木、腰背部激烈疼痛和胸闷等症状。中间阶段:由于凝集的红细胞发生溶解,大量血红蛋白散布到血浆中,可出现黄疸和血红蛋白尿,同时伴有寒战、高热、呼吸急促和血压下降等症状。最后阶段:由于大量血红蛋白从血浆中进入肾小管,遇酸性物质变成结晶体,致使肾小管阻塞;又因为血红蛋白的分解产物使肾小管内皮缺血、缺氧而坏死脱落,也可导致肾小管阻塞。病人出现少尿、无尿等急性肾功能衰竭症状,可迅速死亡。2、溶血程度较轻的延迟性溶血反应可发生在输血后7-14天,表现为不明原因的发热、贫血、黄疸和血红蛋白尿等。3、还可伴有出血倾向,引起出血。【预防及处理】1、每次输血前均做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试验。2、输血时床边双人核对受血者与供血者的信息,准确无误后输入,并双签名。3、血液轻拿轻放,不要剧烈震荡。4、一旦怀疑发生溶血,应立即停止输血,维持静脉通路,及时报告医生。5、溶血反应发生后,立即抽取受血者静脉血送检,以协助诊断和测定血浆游离血红蛋白量。6、抽取血袋中血液做细菌学检验,以排除细菌污染反应。7、口服或静脉滴注碳酸氢钠,以碱化尿液,防止或减少血红蛋白结晶阻塞肾小管。8、用热水袋热敷双侧肾区,以解除肾血管痉挛,保护肾脏。9、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和尿量、尿色的变化并记录。同时做尿血红蛋白测定。对少尿、无尿者,按急性肾功能衰竭护理。如出现休克症状,给予抗休克治疗。-6-三、肌肉注射并发症预防及处理局部硬块、局部感染【发生原因】多见于长期反复进行肌肉注射的患者。局部注射刺激性大、吸收困难的药液,注药深度不够,未能深达肌肉组织,而仅在皮下或肌膜中造成吸收不良,这些因素均造成对局部的刺激而产生硬结。【预防及处理】1、严格无菌操作。2、粉剂的药物要充分溶解。3、掌握好肌注深度,避免反复在同一注射点上注射给药,更换注射部位。4、一旦发生皮下硬结,可用土豆片或50%硫酸镁外敷患处。-7-四、口腔护理操作常见并发症预防及处理——窒息【预防及处理】(一)预防1、操作前清点棉球数量,每次擦洗只能夹一个棉球,以免遗漏棉球在口腔,操作结束后,再次核对棉球数量,认真检查口腔内有无遗留物。2、对于清醒病人,操作前询问有无假牙,昏迷病人,操作前仔细检查牙齿有无松动脱落,假牙是否活动等,如为活动假牙,操作前取下存放于有标记的冷水中。3、对于兴奋躁动,行为紊乱的病人尽量在其较安静的情况下进行口腔护理,操作时,最好取坐位,昏迷,吞咽功能障碍的病人,应采取侧卧位,夹取棉球最好使用弯止血钳,不易松动。4、棉球湿度适宜,以不滴水为标准。(二)处理1、呼救报告医生。2、给病人取头低脚高位,拍背,及时取出异物(用手,血管钳,吸引器等),解除呼吸道梗阻。3、如果异物已进入气管,病人出现呛咳或呼吸受阻,先用粗针头在环状软骨下1-2cm处刺入气管,以争取时间行气管插管,必要时行气管切开解除呼吸困难。-8-五、动脉穿刺抽血法常见并发症预防及处理——皮下血肿【发生原因】1、短时间内反复多次在血管同一部位穿刺使血管壁形成多个针孔造成皮下渗血。2、未做好血管评估,针头在皮下多次进退,造成血管损伤。3、穿刺时用力过大,针头对穿过血管壁,造成血肿。4、股动脉穿刺后,过早下床活动或穿刺点过高,反复穿刺并未正确按压引起腹腔血肿。5、老年病人血管脆性大、弹性差。6、抽血完毕后穿刺部位按压时间及压力不够,血管得不到有效按压;凝血功能不好或使用抗凝血剂的患者抽血,未延长按压时间。【临床表现】穿刺点周围皮肤苍白、毛孔增大,皮下肿大边界清楚。次日,穿刺点周围皮肤青紫肿块边界不清,水肿加剧;患者局部疼痛、灼热、活动受限。如股动脉反复穿刺出血引起腹腔血肿时,患者有休克的表现;皮肤湿冷、血压下降、脉搏细速等,患者自觉难以忍受的腰背痛,腹腔穿刺抽出鲜血。【预防及处理】1、提高穿刺技能,防止穿破血管后壁,引起出血。避免在一个部位反复穿刺,增加血管的损伤,造成出血。2、严重凝血机制障碍者应避免反复穿刺。穿刺后延长压迫时间,或用沙袋压迫止血10分钟左右,直到不出血为止。3、血肿发生后24小时内采用冷敷使局部血管收缩利于止血;24小时后采用湿、热敷促进局部血液循环以利血肿吸收。予50%的硫酸镁湿敷也可使血肿消退,疼痛减轻。4、如血肿轻微,应观察肿胀范围有无扩展。若肿胀局限,不影响血流时,可暂不行特殊处理;若肿胀加剧应立即按压穿刺点。若压迫止血无效时可以加压包扎。5、血肿形成24小时后,可采用烤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利于血肿吸收,使患者减轻疼痛。-9-六、鼻胃管鼻饲法常见并发症预防及处理——胃食管反流、误吸【发生原因】1、体弱、年老或意识障碍的病人反应差,贲门括约肌松弛而造成反流。2、患者胃肠功能减弱,鼻饲速度过快,胃内容物潴溜过多,引起反流。3、吞咽功能障碍使分泌物及食物误吸,引起呛咳及吸入性肺炎。【临床表现】在鼻饲过程中,患者出现呛咳、气喘、心动过速、呼吸困难、咳出或经气管吸出鼻饲液。吸入性肺炎患者体温升高,咳嗽,肺部可闻及湿性啰音和水泡音。胸部拍片有渗出性病灶或肺不张。【预防及处理】1、选用管径适宜的胃管,坚持匀速限速滴注。2、昏迷病人翻身应在管饲前进行,以免胃因受机械性刺激而引起反流。3、对气管切开病人,鼻饲前应吸净气道内痰液,检查气囊压力,以免鼻饲后吸痰憋气使腹内压增高引起反流。4、鼻饲时和鼻饲后取半卧位抬高床头20-30度,必要时给予胃肠动力药。5、每次喂入量<200ml,间隔时间>2h。在鼻饲前先回抽,检查胃潴留量。随时调整入量和时间。6、误吸发生后,立即停止管饲,取头低右侧卧位,吸除气道内吸入物,气管切开者可经气管套管内吸引,然后胃管接负压瓶。有肺部感染迹象者及时运用抗生素。-10-七、氧气吸入法常见并发症预防及处理(一)无效吸氧【发生原因】1、氧气筒气压低,吸氧装置连接不紧密。2、吸氧管扭曲、堵塞、脱落。3、吸氧流量未达病情要求。4、气管切开病人采用鼻导管(鼻塞)吸氧,未能有效进入气管及肺。5、气道分泌物过多,而未及时吸出,导致氧气不能进入呼吸道。【临床表现】病人自感空气不足、呼吸费力、胸闷、烦躁、不能平卧。查体:呼吸急促,胸闷,缺氧症状无改善,氧分压下降,口唇及指(趾)甲床紫绀、鼻翼煽动等。呼吸频率、节律、深浅度均发生改变。【预防及处理】1、检查氧气装置、供氧压力、管道连接是否漏气,发现问题及时处理。2、吸氧前检查吸氧管的通畅性,将吸氧管放入冷开水内,了解气泡溢出情况。吸氧管妥善固定,避免脱落、移位。在吸氧过程中随时检查吸氧导管有无堵塞,尤其是对使用鼻导管吸氧者,鼻导管容易被分泌物堵塞,影响吸氧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