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4近些年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农村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外出务工、经商的人越来越多,使得他们的孩子留在家中,有的托付祖辈照看,有的托付亲戚朋友代管,让这些孩子成了“留守学生”。同时,不少农村学校随着普及义务教育的开展,学校布局调整,撤点并校,造成寄宿的学生人数逐年上升,学校日常管理更加严格,而学生年龄都比较小,过早的离开家庭独自生活,对学校集体生活的不适应,必定对其心理带来一定影响,迫切需要学校有针对性地加强心理教育。根据我校寄宿生实际情况,提出问题、深入研究寄宿制小学生常见的心理困扰,包括内向、遇挫能力差、胆怯、不爱与人交流,应变能力较差等心理问题。一课题背景2020/1/24我校是一所农村寄宿制小学,2007年9月开始实行寄宿制,从最初的30人发展到如今的355人。在全县小学寄宿制学生管理方面有独特的经验。根据实际情况,我们认为研究这个课题有较强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作为特殊的学生群体,其心理健康教育应当倍受关注,我校提出的《寄宿制学校学生心理健康调查研究》的课题,从学校德育建设出发,积极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心理、生理问题,使学生能快乐、平稳的渡过这段特殊时期。让每位学生都能身心健康、快乐地成长。2020/1/24、开展本课题研究,就是希望针对寄宿制学校学生突出的心理问题,“难管理”、“教师责任重、压力大”的情况,率先摸索心理健康教育策略,形成独具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2020/1/24、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传统的以德育为主的单一的教育模式,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教育体系,尽可能改变在道德教育中的灌输方式,使教育管理更注重人文关怀、更人性化。力求在教条化、模式化的道德教育中开拓一片更为自由灿烂、情感丰盈的空间,为形成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双管齐下,和谐结合的教育模式打下良好的基础。2020/1/24。3、更新传统教育观念,培养出一支具备心理健康知识,善于运用心理健康有效策略,有“人情味”的班主任队伍,形成有鲜明特色的班级管理模式。长期以来,班主任比较注重学生的智力因素,侧重于以成绩来判断学生的发展前途,忽略了非智力因素在教育过程中的作用;对学生行为表现,教师大多从品德的角度加以评价,未能很好的从心理健康的角度寻找原因。本课题的开展,可促使班主任改进工作方法,更加尊重学生,使教育更加有效。2020/1/24、研究寄宿生的特点,然后通过不同途径向家长宣传教育方法,适当纠正家长陈旧、错误的教育方法,使家庭、学校教育形成合力,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身心的健康、学业的进步,同时带来良好的社会影响。2020/1/24三课题研究的依据通过查阅资料,文献研究,我尝试确定心理健康标准的依据如下:1以社会公认的准则为衡量标准,行为若符合公认的行为规范,视为健康正常的,反之为异常。以个人的主观经验为标准,当事人如感觉苦闷、压力大、不舒服的,则视为不健康。2020/1/24其心理健康状况以适应社会为标准,善于适应着为正常,适应社会能力较困难者视为异常。3从心理成熟与发展水平为标准,个体身心两方面成熟和发展相当者为正常,心理发展水平较同龄人明显者为异常。2020/1/24农村寄宿制学校:指经济欠发达,人的素质相对较低的地方所办的相对固定的公立寄宿制学校。年级(1—6年级)年龄(6—12周岁)心理健康: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不相矛盾的范围内。本课题主要是进行心理健康的现状调查并提出相对应的措施。四课题的界定与研究对象2020/1/24五研究的步骤、方法、和内容(一)研究的步骤1、准备阶段(2013年9月—2013年10月)(1)聘用符合条件的高素质师资队伍,成立课题研究小组。(2)确立研究目的,撰写研究方案,讨论课题界定,制定一系列与课题研究相关的管理制度,确保课题研究顺利进行(3)收集学习文献资料,进行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可行性论证。(4)在全校范围内开展活动,重点在样本班级进行调查、摸底、统计,分析寄宿学生的心理状况及现状2020/1/24、实施阶段(2013年11月—2014年6月)(1)各寄宿制班级和课题组研究成员全面按研究计划投入研究,在管理过程中不断观察、不断发现,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克服缺点,发扬优点。(2)定期和不定期组织课题研究成员进行研究交流活动,通过建立实践──研究──再实践──再研究的实施研究过程,促进课题研究成员之间互相补充、互相学习,共同提高。(3)统计和分析相关数字和现象,对寄宿学生或班级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考查、测试,不断总结经验,撰写相关案例,形成理论成果。2020/1/24、总结阶段(2014年7月—2014年8月)(1)对收集的资料和数据进行整理分析。(2)整合研究成果,撰写研究报告,邀请有关专家对本课题研究成果进行鉴定。(3)撰写论文,课题领导小组组织有关人员撰写论文,结题报告2020/1/24(二)研究的方法调查问卷法:在实施初期,我们拟定一系列的心理问卷,对学生、家长进行心理普查,然后课题组对调查中所呈现出来的心理行为进行系统的分析,形成调查报告。观察法:观察学生在学习、生活方面表现出来的行为倾向,并加以考察记录分析,在自然状态下进行。个案法:对特定的个体,课题组确定专人对其进行全面系统、具体的追踪和调查研究,真实准确的了解课题研究的过程,以有利于课题研究的进一步实施。经验总结法:对于本课题研究中所取得的一些结论、收获、存在的问题加以总结,形成书面材料,从而完善课题研究中资料的收集。文献研究法:借助国内外心理健康教育理论。2020/1/24(三)研究的内容农村小学寄宿生心理健康教育初探;研究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农村小学寄宿制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成因及对策探究;在小学教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方法研究。2020/1/24教会学生如何面对挫折,培养自强的精神。2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建立相互信赖的师生关系。3学生的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4让寄宿的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增强学习的自信心。5学生能协调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六研究的成果和形式2020/1/24《农村小学寄宿制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成因及对策探究》-----论文《寄宿制学校学生心理健康调查研究》-----调查报告《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尝试》--论文学生家长教师调查问卷及相关图片----问卷和图片2020/1/24寄宿制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值得关注通过这次的课题研究之后,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得到了提高,战胜困难的能力有所增强,不再感到自己孤独无助,遇挫能力也得到了提高。我校开学刚转来的六年级学生郝航,由于是单亲家庭,学生的性格比较孤僻,不善言谈,难以接触,通过调查了解,多方面的开导,这名学生现在变了许多,变得开朗了,学习成绩也提高了。这个例子说明,关注寄宿生的心理健康很有必要。七课题研究的反思与启示2020/1/24关注寄宿生心理健康不只是学校、教师的事情,应该引起社会家庭的广泛重视。五年级有一个学生叫周若楠,属于父母离异,每次到接送孩子的时候,亲生父母就互相推托,不愿接送,这种行为让孩子的心灵受到了巨大的创伤,这个孩子在校每天都几乎没有笑容,孤零零的,从不愿意和其他的同学、老师交流,缺乏父爱母爱。我们认为这种情况不只是学校教师的教育就有效果,只有家校合力,才能让这样的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2020/1/24当前的中小学教育体系,重视文化课知识,轻视心理问题。在校只重视学生的语文、数学、英语、思品、科学这几门课程,忽视了学生的心理问题,而许多不安全的事故发生的诱因,正是因为心理有了问题。。2020/1/24、4在研究的过程中,深感教师在心理健康方面的专业知识不够,对学生的心理分析、定性还不够系统化、专业化,遇到个体的案例,甚至无从下手,心理健康教育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LOGO谢谢观看欢迎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