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学基础知识第6讲基督教基本知识一、基督教的名称Christianity,基督教(指信奉耶稣基督为救世主的所有教派),三个主要派别:Catholic(罗马公教、天主教)Orthodox(正教)Protestant(新教)其它小教派有数千个。广义的基督教,指信仰耶稣基督的一切宗教派别,也就是英语中的Christianity之意;狭义的基督教则是指其中的新教,即英语中的Protestant。长期以来华人都习惯把新教称为基督教。大陆的新教教会也从不自称为新教,而称基督教或耶稣教,而将罗马公教称为天主教,正教称为东正教。港台华人为解决这一混乱状况,把广义基督教称为“基督宗教”,以区别于专指新教的狭义基督教。二、基督教的前身--犹太教希伯来人就是远古的以色列人或犹太人。公元前14世纪上半叶,埃及在巴勒斯坦的统治削弱。这时,东方的一个游牧民族希伯来人从沙漠侵入巴勒斯坦,与当地的伽南人不断争战,逐渐定居下来。现存的历史文献记载中,第一次提到以色列,是公元前1223年,埃及法老梅尼普塔炫耀战功的碑文中刻记:“以色列已化为废墟,但它的种族并未灭绝。”希伯来人(Hebrew)于公元前1000年左右开始自称“以色列人”,因为相传他们的族祖雅各被神赐名为以色列。以色列(Israel)是“与神角力”的意思。传说雅各曾于夜间和天使摔跤,直到天亮,天使叫他改名以色列。从公元前11世纪末叶起,统一的以色列王国形成。扫罗统辖以色列部落取得对腓利士丁人战争的胜利,成为以色列人的第一个国王。大约在同一时期,犹大部落的首脑大卫已经在南部建成独立的王国。扫罗战死后,大卫夺取了他的王位,建立了统一的以色列-犹太国,建都耶路撒冷。大卫的儿子所罗门当政(公元前970-933年)时,国势空前强盛,文化繁荣,进入以色列民族历史上的黄金时代。所罗门死后,王国分裂为二:北国以色列以撒玛利亚为京城,南国犹大以耶路撒冷为京城。被虏流亡时期公元前722年,以色列国灭亡,变为亚述帝国的一个行省,南部的犹大国沦为亚述附庸。国人或被俘虏,或流亡异国。公元前612年,亚述帝国亡于巴比伦。公元前597年和公元前588年,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两次率军攻陷耶路撒冷,犹大国灭亡。以色列人进入“被虏流亡时期”。波斯统治时期公元前539年到333年,波斯帝国战胜巴比伦,统治巴勒斯坦达两个世纪。波斯统治者为了利用以色列人抵挡埃及和新兴的希腊入侵,释放一批被巴比伦人俘虏的以色列人返回故里。这些以色列人在一些先知的领导下重建以色列。这段时间被称为“波斯统治时期”。希腊统治时期公元前333年,巴勒斯坦进入希腊统治时期。公元前301年,埃及托勒密王征服巴勒斯坦,把上万犹太人运往亚历山大城。散居在外的犹太人在希腊文明的影响下,与异族杂居,比巴勒斯坦的犹太人更多地接受了希腊文化。尤其是在亚历山大里亚城,犹太人大批聚居,经商致富,它成为犹太人吸收希腊文化的中心。罗马帝国时期从公元前2世纪起,罗马开始强盛。当时巴勒斯坦处于塞琉西王国统治之下。公元前165年,以色列人趁塞琉西王国的衰微发动起义,恢复耶路撒冷圣殿,又靠与罗马结盟,于公元前141年取得以色列的独立。公元前63年,罗马大将庞培进军耶路撒冷,屠杀一万二千名犹太人,扶植傀儡。从此,以色列沦为罗马帝国的附庸。希伯来一神教的滥觞可以追溯到希伯来人的氏族始祖亚伯拉罕。一神教的正式形成大约是在公元前13世纪的摩西时代。从它诞生之日起,直到公元前6世纪犹大国沦亡的这段漫长时期内,希伯来民族虽长期处于一神信仰与异教信仰的激烈斗争中,但一神信仰处于主导地位,并不断得到巩固和发展。犹太教又称摩西教,是宗教史上最早出现的系统的一神教,是基督教的前身。“犹太人的宗教活动各不相同,但他们一般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信仰一个贯穿于历史事件始终,以某种方式选定犹太人作为自己子民的唯一的上帝。”(霍普夫:《世界宗教》,第202页)犹太教是在与多神教和偶像崇拜的斗争中得以逐渐巩固的。犹太人所处的生存环境使他们的宗教信仰极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在一个多神教和偶像崇拜的汪洋大海中,一神论的犹太教能够保持下来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但是,该时期一神教对多神教的斗争更多地表现为宗教实践的进展,而非教义的提升。“摩西十戒”(1)我是神圣的上帝,是我把你们带出埃及,摆脱奴役,除了我,没有别的上帝;(2)你们不要制造任何偶像;(3)不要妄称神圣上帝的名字;(4)记住安息日为圣日;(5)孝敬父母;(6)不许杀人;(7)不许奸淫;(8)不许偷盗;(9)不许做假证;(10)不许贪恋别人的妻女和财产。《出埃及记》20:2-17“摩西五经”《创世记》《出埃及记》《利未记》《民数记》《申命记》犹太会堂其典型形式是包括某一地区全体犹太人的地方性集会,由几位“长老”管理,其中以一位“会堂管理人”为首。这些人有权将违犯律法者革出教门或施以惩罚。礼拜仪式十分简单,任何一个希伯来人都可主领,但由“会堂管理人”负责安排。仪式包括祷告,诵读律法和先知书,翻译并有时加以讲解(讲道),然后是祝福。三、基督教诞生的环境公元前27年,屋大维顺利地当上了皇帝,被元老院尊为“奥古斯都”,这个词的意思是庄严、伟大、神圣。罗马共和国正式转变为帝国。罗马是帝国的首都,罗马城的名字也就成为帝国的名称。历史学家通常把罗马陷落(476年)以前的帝国历史分为两个时期:帝政时期和帝国晚期。两者以公元235年亚历山大·塞维鲁即帝位,或者以戴克里先于284年即帝位为分期的界限。罗马帝国文化的若干层面宗教哲学民族精神四、基督教的诞生和发展基督教的创始人和权威大师耶稣出自犹太教。耶稣的直接门徒是犹太人,最早的基督教徒被当作犹太教的一个支派。(参阅圣经《使徒行传》28:22)在罗马帝国建立之初,基督教及其所代表的文化可以说是无足轻重的。它只是帝国初期数百种宗教之一,丝毫也看不到有成为宗教之主的希望。然而,罗马帝国文化的成形期也就是基督教的上升期。帝政时期结束,罗马帝国文化由盛而衰,基督教成为帝国晚期文化发展的主流。原先处于以希腊罗马两大传统为主的多民族文化共生状态的罗马帝国文化进入了新的融合阶段。此时的帝国文化经过长期的量变而质变为基督教文化,长期以来一直进行着的东西方文化融合此时真正整合为一个新的整体。基督教成为罗马帝国晚期以降的西方文化的代表。基督教的历史可以分为古代、中世纪、近代和现代四个时期。一、古代基督教,从公元元年至公元590年,亦即从基督降生到大格里高利。二、中世纪基督教,从公元590年至1517年,亦即从大格里高利到宗教改革。三、近代基督教,从公元1517年至1878年,亦即从宗教改革到现代主义兴起。四、现代基督教,从1878年教皇利奥十三世(LeoXIII)即位至今。基督教史的十个阶段第一、基督的生活与使徒教会,时间上是公元元年至100年,从《圣经》中所说的基督“道成肉身”到使徒约翰之死;第二、遭受罗马帝国迫害的基督教,从公元100年至311年,亦即从使徒约翰之死至康斯坦丁大帝(Constantine);第三、与罗马帝国和解并处于蛮族大迁徙风暴之中的基督教,从公元311年至590年,即康士坦丁大帝至教皇格里高利一世(PopeGregoryI);第四、在条顿人(日耳曼人,Teutonic)、凯尔特人(Celtic)和斯拉夫人(Slavonic)建立的民族国家中传播的基督教,从590年至1049年,即从格里高利一世到格里高利七世(GregoryVIIOrHildebrand);第五、处于教皇统治下并产生经院神学(theScholostictheology)的基督教,从1049年至1294年,即从格里高利七世到教皇卜尼法斯八世(BonifaceVIII);第六、处于中世纪天主教衰落与宗教改革前蕴酿时期的基督教,从1294年至1517年,即从卜尼法斯八世到马丁·路德(MartinLuther)贴出著名的《九十五条论纲》;第七、处于宗教改革时期的基督教,从1517年至1648年,即从路德发起宗教改革到英国议会下令实施《基督教信纲》;第八、天主教正统教义受到挑战时期的基督教,从1648年至1790年,即《基督教信纲》实施至法国大革命;第九、处于福音在欧洲和北美复兴、基督教福音向全球传播时期的基督教,从1790年至1878年,即从法国大革命至教皇利奥十三世(LeoXIII)即位;第十、处于现代与后现代主义时期的基督教,从1878年至今。五、基督教与中国社会基督教四次传入中国第一次是在唐贞观九年(公元635年),称为景教。会昌五年(845年)唐武宗灭佛,基督教被殃及,由此基督教在中原消失。第二次是公元13世纪末至14世纪中叶的元代,称为“十字教”或“也里可温教”,但随着元代在中国的衰亡基督教也消失了。第三次是在16、17世纪的明清之际,以利玛窦为代表的一批天主教会内的耶稣会传教士来华传教,取得一定的成果,后因来华传教士中有人对利玛窦的在华传教方针进行攻击,引发了“中国礼仪之争”,而罗马教廷则支持后者,导致康熙禁止基督教在华的传教活动。第四次是鸦片战争之后,基督教凭借不平等条约在华传教,引发了大量的教案和20世纪20年代的非基运动。与此同时,爱国的中国基督徒在20世纪初发起了中国基督教自立运动以及其后的本色化运动。解放后,中国基督教会继承了这种爱国传统,切断了与外国修会和差会的联系,发起了自治、自养、自传的三自革新运动,有力地推动了中国教会的本色化。利玛窦绘制《坤舆万国全图》1608年南怀仁绘制《坤舆全图》1674年宣武门天主堂崇文门教堂北京市基督教教务委员会会址西什库教堂缸瓦市教堂夜景五塔寺法国传教士墓碑碑林唱诗班主教权戒西什库天主堂圣母山六、基督教的经典基督教各派都以圣经为其经典,圣经也称《新旧约全书》,由《旧约全书》和《新约全书》这两大部分所组成。约(covenant)犹太人认为《旧约全书》记载了上帝与世人所立的“契约”,并把本民族视为“上帝的选民”。他们声称上帝最早与义人挪亚及其后裔以“虹”立约,后来又与犹太先祖亚伯拉罕立约,定立“割礼”,最后则与犹太民族英雄摩西订立“十诫”律法,让犹太人永守其“约”。犹太教的“立约”之说对基督教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基督教依此而认为其救主耶稣基督降世意味着上帝与人重新立约。由于有了这一“新约”,过去上帝与犹太人定立的律法之约则称为“旧约”。这就是《旧约全书》和《新约全书》名称的来历与含义。圣经后典(外典、次经、旁经)“圣经后典”一词的原文是Apocrypha或Deuterocanonicals,共15卷,约182章。天主教《圣经》中的《旧约全书》一般包括《后典》的大部分经卷。马丁·路德不承认这些《后典》经卷是“神圣的经典”,而仅视其为“有益的读物”。因此新教所用的《圣经》一般不包括《后典》各卷。《旧约全书》概要:《旧约》大体可分为“律法书”、“先知书”和“圣著”三个部分。“律法书”包括《创世记》、《出埃及记》、《利未记》、《民次记》和《申命记》,亦称“摩西五经”,约在公元前5世纪左右汇集成书。“先知书”共有21卷,约在公元前190年编集成书,是关于一些民间“先知”的著作汇编。其中包括“早期先知”6卷:《约书亚记》、《士师记》、《撒母耳记》上下和《列王纪》上下;“晚期先知”15卷:《比赛亚书》、《耶利米书》、《以西结书》。《何西阿书》、《约珥书》、《阿摩司书》、《俄巴底亚书》、《约拿书》、《弥迪书》、《那鸿书》、《哈巴谷书》、《西番雅书》、《哈该书》、《撤迦利亚书》和《玛拉基书》。“圣著”包括13卷,分为三部分。一为《诗篇》、《箴言》、《约伯记》;二为《路得记》、《耶利米哀歌》、《传道书》、《以斯帕记》、《雅歌》;三为《但以理书》、《尼希米记》、《以斯拉记》和《历代志》上下两卷。《诗篇》、《雅歌》和《耶利米哀歌》为诗集,《箴言》、《约伯记》和《传道书》为文艺体裁的哲理书,《路得记》和《以斯帖记》为宗教故事,《以斯拉记》、《尼希米记》和两卷《历代志》为历史记载,而《但以理书》则为“启示文学”的代表作。《新约全书》概要《新约》共27卷,约260章,最初用希腊文写成,约在公元1世纪下半叶至2世纪末定型,于4世纪初确立。《新约》按其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