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用航空维修行业“十二五”发展指导意见中国民用航空局飞行标准司二〇一一年六月-1-民用航空维修行业“十二五”发展指导意见一、前言民航维修业技术门槛和安全要求高,兼具技术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的双重特点,是民航行业运行的基础,是安全飞行的保障.随着民航业的快速发展,怎样更好地满足民航行业发展的需要,更有效地保证航空安全,成为维修行业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2010年,民航局党组提出了建设民航强国的战略构想,明确了民航业未来的发展方向。针对适航维修领域,李家祥局长明确指出:航空维修系统是确保飞行安全的重要物质基础,要建立健全初始适航和持续适航审定系统,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飞机维修企业;要集中国内优势力量,进一步加强自主研发工作,整体提高我国航空器维修核心工程技术能力。为贯彻实施民航强国的战略目标,从行业整体发展角度编制中国民航维修行业“十二五”发展指导意见。本指导意见将作为未来五年(2011~2015年)我国民航维修行业发展与宏观管理的指导性文件。二、民航维修行业发展现状在过去十年间,中国民航机队年均增长速度达到10.95%,截-2-至到2010年底,中国民航共拥有各类运输飞机1639架(各类运行及备份发动机3600余台),通用航空器1010架。民航维修行业规模发展迅速,2010年中国民航维修市场总量达到23.2亿美元,占世界MRO市场的5%,成为全球增长最快的民航维修市场:其中发动机维修约占总量的40%,航线维护、飞机大修及改装、附件修理及翻修各占20%左右。伴随着民航业的快速发展,中国民航维修行业在维修能力、人才建设以及行业法规和监管建设等多个领域取得长足进步。(一)维修能力初具规模截至2010年底,国内共有389家维修单位,建立起了由航空器机体定检、发动机翻修以及相关部附件维修组成的较为完整的维修产业链,各类维修项目基本齐全,成为保障中国民航安全运行、健康发展的基础。全行业拥有维修机库总数104个,能够提供各类宽体机和窄体机机位360余个,已经具有国内运行的绝大部分机型的翻修能力,机体翻修能力基本能够满足国内维修市场需求;在发动机维修方面,全行业拥有发动机试车台15个,具有PW4000、RB211、CFM56部分系列型号发动机的翻修能力,每年承担国内30%左右的发动机翻修需求;在部附件维修方面,国内维修能力逐步加强,并在国内部附件维修市场占据了一定的市场份额。30余家维修单位还获得了FAA、EASA的维修许可,开拓了国外的维修业务。此外还有331家国外/地区维修单位获得了CCAR-145部维-3-修许可证,成为国内民航维修能力的有益补充。(二)人才队伍初具规模中国民航维修行业已经具备了一定规模的人力资源基础,维修人才培养体系相对完善。截至2010年底,中国民航机务维修系统人员数量总计约6万人。其中,维修管理人员(含工程、质量、航材、计划、培训、行政等部门人员)约占总数的31%,维修人员(含航线及内场从事直接维修工作的人员)约占总数的69%。通过我国CCAR-147部审定的维修人员培训机构共44家(含11家国外培训机构),能够提供民用航空器维修基础培训、部件修理基础培训、基本技能培训、机型培训以及部件修理项目培训等全方位的培训服务。同时,针对维修管理人员还开展了维修管理人员资格培训。“十一五”期间,我国申请维修人员基础执照的人数以每年超过10%的速度增长,目前已达3000人/年。全行业取得CCAR-66部民用航空器维修人员执照的为19225人,取得CCAR-66部民用航空器部件维修人员执照的为4905人,取得CCAR-66部管理人员资格证书的为2441人。(三)法规监管机制基本完善我国民航维修行业的法律法规体系基本完善。目前,我国民航维修行业已经初步建立起以运行管理规章、维修专业管理规章、维修执照管理和维修人员培训机构管理规章为主体的规章体系。同时,局方发布了49个规范性文件,以及91个相关的行业标准、-4-手册以及管理办法,为维修单位的生产管理以及局方的合格审定和持续监督检查提供了较为完善的指导材料。维修行业监管机制基本确立。自2002年民航体制改革后,维修行业逐步建立并完善了以中国民用航空局、地区管理局以及监管局组成的三级监管格局。截至2010年底,民航局和7个地区管理局及其所辖监管局(运行监督办)的适航维修专业监察员总计212人,监管队伍得到有效建设。适航维修监察员基础与专业知识培训在全行业广泛推广,并通过多种专题培训,有效地提高了监察员的技术水平与监管能力。在维修行业监管方面,重点针对航空发动机空中停车问题、老龄飞机以及航材供应管理等多项专题进行专项研究与监管,并对行业监察信息化建设、故障诊断等重要关键领域进行研发支持,保障整个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自2001~2010年,我国民用运输航空器SDR千时率连续7年保持在0.5以下,运输航空器发动机空中停车千时率达到0.003以下。维修行业整体安全水平表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三、民航维修行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随着金融危机影响的逐渐消退,世界经济在未来五年将持续保持4%以上的增长,民航客、货运市场已踏上复苏之路,带动民航维修市场以3.4~4.4%的速度持续增长,世界维修市场规模将在2015年达到500亿美元以上。在当前新的市场形势下,中国民航维修行业面临着很多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5-(一)维修行业市场规模快速增长根据预测,中国民航将会继续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2015年中国民航大型运输飞机将增加至2890架,通用航空器将增加至2000架以上,民航运输总周转量将增加至800~900亿吨公里,飞行架次将达到840万架次以上,维修保障工作量将较2010年增加70~100%。维修行业市场规模将达到450亿人民币以上。新增维修专业技能人员需求在2.4万人以上。中国民航维修业将继续迎来一个巨大的发展机遇,与此同时,面临来自人才、运营、监管等多方面的挑战。首先,随着飞机的快速引进,给我国民航维修行业人才建设带来很多新问题:在维修技能方面,由于大量新进员工进入维修队伍,使得维修队伍平均工作年龄偏低,维修经验相对欠缺,在维修人员的实际操作能力,特别是在一些特种专业操作上,不能完全满足维修工作的需要。在维修管理人才方面,维修经验丰富的、技术素质较高的工程技术管理人员不足,针对质量、航材管理等方面的专业培训能力尚需建设,特别是随着机队机龄的增加带来维修工作量的快速上升,人才矛盾会更加突出。特别是随着维修业务的扩展,出现了航空公司组建独立的工程技术公司、维修单位异地设立分支机构、航线维修人员与机队数量间的比例控制、维修队伍稳定建设等新的现象,这些现象将会在企业运行管理以及政府行业监管两个方面提出新的挑战。其次,维修监管面临的首要问题是监察员数量严重不足,200-6-余人的维修监察员队伍承担着国内1600余架大型运输航空器、1000余架通用航空器的运行审定与日常监督工作,监察任务繁重,并影响到了监察法规及系统建设的推进。尽管我国已建立起相对完善的维修法规体系,但尚有一些行业法规、监察标准、监察方法以及执行程序需要明确、细化。在工程技术审定等方面,维修监察员专业技术水平尚待提高。此外,市场需求的提升,在安全保障方面给维修行业带来巨大的压力,同时,新的维修能力建设需求的增加,机库等基础设施将面临资源瓶颈问题。(二)市场环境出现新的变化随着国际维修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世界主要的航空器和发动机制造商和零部件OEM厂持续向下游维修市场延伸,并通过技术、航材供应以及资本等手段,逐步进行维修行业的整合。据统计,动力装置(包括APU)和部件的国外送修单位主要集中在北美、欧洲和新加坡等地区,并大多与飞机制造厂商、飞机零部件供应商有着密切的合作关系,相比之下,国内维修单位在规模、工程设计能力、航材采购、资金以及人力资源等方面处于劣势,维修竞争力难以建立,维修成本难以控制。受到汇率以及人力成本上升等因素的影响,中国人力资源成本优势逐渐丧失,加之航空公司更倾向于将维修业务向新兴低成本区域外包,使得中国国内维修单位的竞争压力逐渐增加。与此同时,航空公司的维修服务需求逐步上升,在维修周期、维修间隔-7-等传统维修服务要素之外,逐渐重视机队整体服务水平、新技术/新产品的使用以及其他新的服务质量要求。维修能力的竞争将成为未来MRO竞争的核心与关键。四、维修能力的作用更加突出目前,中国民航维修行业的航空器部件维修能力与国际先进水平比较尚有较大差距,一些重要系统的关键部附件的维修能力欠缺。在工程设计能力要求高、产品附加值较高的维修项目中,国内维修企业的市场占有率较低,我国国内维修单位仅具有29%的部附件维修能力,全行业承担的维修产值不足市场总产值的25%,中国民航70%以上的发动机需送国外维修厂家进行翻修工作,即使在国内完成的发动机翻修,其核心部件的深度维修仍需送修国外。此外,以维修方案、质量管理、技能培训、生产计划管理为标志的维修工程管理能力尚与国际水平存在较大差距。由于维修能力的不足,国内维修单位存在一定程度的低层次维修能力重复建设的现象,国内维修单位在航空器机体维修方面的能力建设相对集中,但深度维修能力建设不足,往往处于低层次的成本竞争状态。国内维修机库的利用率与国际发达国家尚存在一定的差距。此外,国内民航维修企业规模普遍较小,技术研发与创新能力不强。国内维修企业在维修服务的市场意识、服务质量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五、中国民航维修行业发展的指导思想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主导,充分运用法规建设、行业标准建-8-设、证照管理、行业培训和政策引导等多种手段,加强对我国民航维修行业的宏观调控,保障民航维修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维修行业发展应以能力建设为中心,通过提供安全、优质、高效的维修服务,满足行业发展需求与运行安全需求,促进国民经济建设与民航行业整体发展。落实持续安全理念,贯彻《中国民航安全生产“十二五”规划》,不断提高维修行业安全水平。——维修行业建设应以人才建设为根本,通过维修专业技术和管理技能培训,提高行业整体技术水平。——维修行业应坚持自主创新、科学发展,在尊重市场基本规律的前提下,通过宏观调控来引导我国维修行业向专业化、规范化方向发展,提高维修行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六、中国民航维修行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我国维修行业未来五年的发展目标:在尊重市场机制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行业宏观调控的作用,依靠科技进步,不断提高行业的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发展供需平衡、竞争有序、服务高效、结构合理的民航维修市场,引导我国维修行业向既有较快增长速度又有较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方向发展,为推进我国民航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在维修能力建设方面,将针对部附件维修进一步完善运输与通用航空器维修产业链,根据市场需求,引导鼓励行业维修竞争力的提高,重点鼓励各类市场需求较大、附加值较高的重要加改装和部附件的维修能力建设。“十二五”期末,我国部附件国内维修率-9-增至40%以上,全行业国内维修产值增长至维修行业市场总量的50%,并拥有3~5个主流发动机型号的深度维修能力。同时,继续加强通用航空器、关键部附件的维修能力建设。在产业布局建设方面,将面向全国范围,基于现有的产业布局,重点引导建设3~5个航空器维修产业集群,3~4个部附件维修产业基地以及通用航空器产业集群,根据市场需求,各产业集群将有所侧重地发展其维修能力,并结合科研、制造以及人才培养,充分发挥民航维修产业集群效应。在人才建设方面,通过师资、设施设备的建设,加强CCAR-147培训机构的基础培训质量建设。“十二五”期末,全国范围内将重点建设3~6个维修人员培训基地,完善维修人员职业培训体系。加强巩固维修人员和维修管理人员的岗位培训工作。在法规及监管建设方面,行业法规体系将得到进一步完善,CCAR-43、CCAR-91以及CCAR-135三部规章的相关规范性文件基本制定完成,初步建立维修行业评估指标和监控体系。全行业推广适航维修监察员专业技术培训,电子化监察能力得到初步建设。在安全建设方面,安全管理体系在维修行业得到进一步的推广和落实,随着相关技术工具的开发和实践经验的积累,安全管理体系的贯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