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史第二讲春秋战国——中国文化的元典创制与多元走向(前770—前221年)•1.老子和庄子的道家学说;•2.孔子、孟子和荀子的儒家学说;•3.墨子的墨家学说和韩非子的法家学说;•4.春秋战国时期的地域文化和文艺科技成就。主要内容第一节私学兴盛与士的崛起•公元前771年,周幽王在犬戎的围攻下被杀,西周灭亡。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今河南洛阳西),是为东周,其前段因鲁史《春秋》记载而得名“春秋”(前770一前476),后段因列国争战而称“战国”(前475一前221)。•春秋战国是个“道术将为天下裂”的特别阶段,诸侯争霸、各自为政的政治环境造就了中国文化原典创制与多元走向的时代,各派竞相著书立说,呈现出一元官学文化离析、多元私学文化发展、百家争鸣的灿烂景观。春秋时期地图战国时期地图第一节私学兴盛与士的崛起•一、春秋战国的变革与转折•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重大的社会变革和文化转折时期。•(一)王室衰微,诸侯蜂起•“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政治格局被打破。春秋近300年间,“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战国250余年间,发生大小战争220余次,“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公田不治,私田开辟,私有经济迅速发展。吴王夫差剑。湖北江陵出土,其上自铭有“吴王夫差,自作用剑”八个字。夫差的父亲阖闾是“春秋五霸”之一。春秋五霸:齐国桓公、晋国文公、楚国庄王、秦国穆公、吴国阖闾(一说为宋国襄公)。战国铜壶上的水陆攻战纹饰。兼并战争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的时代主题第一节私学兴盛与士的崛起•(二)社会结构发生巨变,宗法制与礼乐制度走向衰落世卿世禄的世袭社会俸禄制的官僚社会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布衣卿相,礼贤下士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礼崩乐坏:旧礼制废止与礼制下移第一节私学兴盛与士的崛起•春秋时犹尊礼重信,而七国时则绝不言礼与信矣;春秋时犹宗周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矣;春秋时犹严祭祀,重聘享,而七国则无其事矣;春秋时犹论宗姓氏族,而七国则无一言及之矣;春秋时犹宴会赋诗,而七国则不闻矣;春秋时犹赴告策书,而七国则无有矣。邦无定交,士无定主,此皆一百三十三年之间……不待始皇之并天下,而文武之道尽矣。(顾炎武《日知录》卷一三《周末风俗》)第一节私学兴盛与士的崛起•(三)承上启下的转折•政治上:春秋时,郡县制度已在诸侯国(秦、晋、楚)实施。“郡县之法,已在秦先”。•文化上:春秋末叶,官学衰微,私学兴盛。“道术将为天下裂”,一元文化分崩离析,多元文化发展;百家争鸣导致学科分化,文学、哲学、医学、数学、农艺学、军事学、天文学空前繁荣。•春秋战国是“中国思想之能动时代”(王国维语),充满原创的生机,是未有外来文化影响之下的一次文化跃动,既将华夏文化提升到一个新高度,同时又孕育着一个大一统文化的到来。第一节私学兴盛与士的崛起二、“学在私门”和士的崛起(一)从“学在官府”到“学在私门”学在官府学术下移政教分离官师分离私学勃兴教师“天子失官,学在四夷”——《左传·昭公十七年》第一节私学兴盛与士的崛起•多元私学形成的文化背景•1.礼崩乐坏,官学难以为继:西周学在官府,在国都设大学“国学”,学习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以礼乐为主。“乡学”分痒、序、乡、校四级,皆为小学。东周诸侯坐大而相互争霸,礼崩乐坏,周天子权威失坠,官学的根基被动摇。•2.诸侯争霸对人才的需求:西周为了维护宗法制,用人以“亲亲”为原则,春秋诸侯争霸,用人以“贤贤”为原则。布衣皆可成才。•3.王室文化官员出走办学:官学难以为继,宫廷文化官员只好纷纷出走,下移列国,混迹民间,大兴私学。于是,学问开始逐渐地由官府走向了民间村野。曾侯乙编钟(局部)。湖北随州曾侯乙战国墓出土,墓中的编钟、编磬、琴、瑟等乐器,组成一个完整的地下乐队。先藏于湖北省博物馆。第一节私学兴盛与士的崛起•《论语·微子》描绘了春秋末期周王室乐队四散的局面:“大师挚适齐,亚饭干适楚,三饭缭适蔡,四饭缺适秦,鼓方叔入于河,播鼗(音陶)武入于汉,少师阳、击磬襄入于海。”•春秋末年私立学门者不凡其人:周守藏史老聃“见周之衰,乃遂去”,著书兴学;鲁国乐师师襄、夷人郯子、郑国的邓析、以及苌弘、王骀等人,都收徒讲学。第一节私学兴盛与士的崛起•春秋时期,创立私学,兴办教育最有成绩的是孔子。“有教无类”,“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老聃、仲尼而上,学皆在官;老聃、仲尼而下,学皆在家人。”(章太炎《国故论衡》)以此为契机,殷商西周一元垄断的王宫之学转变为东周(春秋战国)多元纷繁的百家之学,即私学。第一节私学兴盛与士的崛起•多元私学兴盛的原因•1.原始民主议事遗风依然存在,为文化的多元发展提供了传统基础。•2.周天子王权衰落,列国各行其是,为文化的多元发展提供了政治条件。•3.诸侯争霸对人才的需求,是多元私学生存和发展的社会环境。第一节私学兴盛与士的崛起•私学兴盛的象征——稷下学宫•春秋战国时代私学的繁荣,也得力于当时统治阶级的扶持与资助。齐都临淄的稷下学宫,是当时学术文化的交流中心和诸子百家争鸣的重要场所。•春秋时,为招揽天下贤士,广采博议,襄助霸业,齐桓公田午在首都临淄的稷门附近建起巍峨的学宫,设大夫之号,优渥文人学士,勉其著书立说,讲学论辩。后经威、宣、湣、襄四代君主,存在150年之久。第一节私学兴盛与士的崛起•稷下学宫延揽众多学者,最多时达“数百千人”,汇集道、法、儒、名、兵、农、阴阳诸家之学,当时的著名学者邹衍、淳于髡、田骈、慎到、接子、季真、环渊、彭蒙、宋钘、尹文、田巴、兒说、鲁仲连、邹奭、荀子等。荀子还“三为祭酒”,出任学宫主持人。成为一时学者荟萃的中心。第一节私学兴盛与士的崛起•稷下学宫的多样功能:•(1)各派私学收徒授业的基地;•《管子·弟子职》称其“先生施教,弟子是则,温恭自虚,所受是极。见善从之,闻文则服。温柔孝悌,毋持骄力,行必正直。游居有常,必就有德。颜色整齐,中心必式。夙兴夜寐,衣带必饰。朝益暮习,小心翼翼。一此不懈,是谓学则。”这已经是学校的统一学则了。第一节私学兴盛与士的崛起•(2)学术研究的中心;•各派学者,有长期居住稷下,潜心钻研,著书立说,如《管子》、《晏子春秋》等书的编撰;有的短期访问,聚会论辩,如孟子与淳于髡的名实之辩、与告子的人性之辩、与宋钘的义利之辩,都发生于此。•(3)齐国统治集团的咨询机构。•齐国设立学宫目的是“有智为寡人用之,”稷下学者“不任职而论国事”,“无官守,无言责”,得以就国计民生直抒己见,或犯颜直谏,或善言规劝,齐国率先在诸侯中称霸,稷下学者的的智囊作用不可小觑。第一节私学兴盛与士的崛起•(二)知识阶层——“士”的崛起商周时代的“士”,既泛指包括诸侯在内的各级贵族,又专指贵族中最低级,是一个处于分化之中的阶层,士可食田,多为武士,为卿大夫家臣,或为自由职业者。•春秋战国时,士队伍的扩大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旧贵族及其子弟在社会变革中门庭衰败,他们发奋攻读、积极投入到新的社会变革中。——另一方面来源于庶民阶层或地位更低的众、皂、隶中的人,他们通过“积文字,正身行”而上升为士。第一节私学兴盛与士的崛起•战国的四大养士贵族:齐国孟尝君、赵国平原君、魏国信陵君和楚国春申君。孟尝君是养士最多的,门下3000余众。(“鸡鸣狗盗”典故)•士的背向,举足轻重:“入楚楚重,出齐齐轻,为赵赵完,畔魏魏伤。”(王充《论衡·效力篇》)•君子礼贤下士,是为知己者死。•士的典型:苏秦(文士)、豫让(武士)。•《战国策》记载了很多士的活动。“冯谖客孟尝君”的故事,展现当时养士之风盛行的社会风貌。第一节私学兴盛与士的崛起•士的新品格:•(1)胸襟博大,以天下为己任士不以经济利益和个人生活安逸为重,以天下为己任。•(2)政治参与意识强烈孔孟周游列国,推荐自我,一展抱负;墨子卫宋,庄子设“应帝王”计,法术之士李悝、吴起、申不害、商鞅积极变法,都表现出了参与政治的强烈意识。•(3)道德自律严格儒士“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以“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自励,墨士交相利,兼相爱,为道义“赴火蹈刃,死不还踵”,法士则循名责实,严正无私,一断于法,凡此等等,皆为道德高尚之士。•春秋战国时期才俊辈出,思想家如老子、孔子、墨翟、孟轲、庄周、邹衍,荀况、韩非;政治家如管仲、子产、晏婴、商鞅;军事家如吴起、孙武、孙膑;外交家如蔺相如、苏秦、张仪;史学家如左丘明;诗人如屈原、宋玉;论辩家如惠施、公孙龙;医家如扁鹊;水利家如李冰、郑国;天文学家如甘德、石申,可谓群星璀璨,蔚为大观。•从巫、史、祝、卜到士,是中国古代文化精英的一次大转变!第一节私学兴盛与士的崛起第一节私学兴盛与士的崛起私学兴盛与士的崛起带来的社会影响:直接导致了诸子讲学与百家争鸣的形成。“九流十家含义”: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将先秦诸子分为阴阳、儒、墨、名、法、道六家。班固在《汉书•艺文志》里概括为“九流”,即六家外,加农家、纵横家和杂家。刘歆在《七略•诸子略》中又加上小说家,归为十家。第一节私学兴盛与士的崛起•士的崛起为动荡的年代注入了活力,礼崩乐坏的社会变动,使士人从沉重的宗法枷锁中解脱出来,赢得了相对独立的人格。精神产品在王宫内制作的状况,逐步转变为由知识阶层中某些个人独立创作。百家之学说遂应运而生。春秋战国诸子学说区域分布图第一节私学兴盛与士的崛起所谓“百家”只是诸子蜂起、学派林立的文化现象的一种概说。诸子兴起的文化目的梁启超:“自庄、荀以下评骘诸子,皆比较其同异得失,独淮南则尚论诸家学说发生之由来,大指谓皆起于时势之需求而救其偏敝,其言盖含有相当之真理。”胡适在分析战国诸子成因时,也发表意见说:“吾意以为诸子自老聃、孔丘并于韩非,皆忧世之乱而思有以拯救之,故其学皆应时而生。”“救时之弊”第一节私学兴盛与士的崛起•阴阳家:阴阳五行说是用阴阳对立和相互作用来说明自然现象变化的原因;用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来说明各种事物的构成。战国时期,形成了一个专讲阴阳五行的学派,人们叫阴阳家。•名家:由于社会制度发生了根本变革,旧有的称谓不能适应新的内容,新起的称谓又还没有得到一定的公认,因而在意识形态上反映出澄清名实不符的要求,产生了“名家”。•兵家:战国时期兵家的主要代表人物孙武、孙膑。孙膑是齐国人,孙武的后代。他继承和发展了孙武的军事思想,著有《孙膑兵法》。第一节私学兴盛与士的崛起•农家:许行是提倡“神农之教”的农家。主张人人都应该以自己的劳动果实来维持自己的生活,就是国君也应该跟劳动人民一起劳动,不能不劳而获。•杂家:吕不韦《吕氏春秋》,糅合阴阳五行家、道家、儒家、兵家、墨家的部分学说,企图用来作为实现统一的指导思想。由于是各家思想杂凑在一起的,所以班固把它列为“杂家”。•纵横家:张仪和苏秦进行合纵、连横活动的游说词,为当时游说之士所传习,所以合称纵横家。第一节私学兴盛与士的崛起•先秦诸子及其创立的思想体系,成为后来中国乃至整个东方文化的基本精神资源。如同古希腊—罗马文化之于西方文明,哈巴拉—雅利安文化之于印度文明一样,这一时期也成为东方文明的元典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