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致远和《汉宫秋》马致远:元代著名的戏曲家、散曲家,汉族人,字千里,晚年号东篱,取自陶渊明“采菊东篱下”,马致远在元代梨园声名很大,《中原音韵》中把他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根据典籍记载及马致远的作品推断,他当为大都人,生卒年当为1250年前后——1324年之前。(元成宗,元贞:1295、1296年)据其现存的散曲,其生平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1.青年:追求功名,济世报国“当日事,到此岂敢夸,气概自来诗酒客,风流平昔富豪家,两鬓与生华”青年的马致远对功名利禄充满了渴望并抱有济世之心,在京城二十年后,从北方到南方担任过江浙行省务官.2.中年:宦途多艰,牢骚满腹此时的马致远已届中年,官场的黑暗与险恶,元代统治者对汉人的歧视政策及儒学之士的低贱的社会地位,使得他的一生仕途不顺.元代全真教的盛行也使马致远深受影响,在此种思想的影响下他仿效陶渊明做出来辞官的决心.3.晚年:淡薄名利,求仙慕道;晚年的马致远,隐居于杭州附近,曾与李时中组织元贞书会,从事杂剧创作。“元贞书会李时中、马致远、花李郎、红字公,四高贤合捻《黄粱梦》……都一般愁雾悲风。”——贾仲明《录鬼簿续编》东篱本是风月主,晚节园林趣。一枕葫芦架,几行垂杨柳。是搭儿快活闲住处。——【双调·清江引】《野兴》绿鬓衰,朱颜改,羞把尘荣画麟台。故园风景依然在,三顷田,五亩宅,归去来。——【南吕·四块玉】《恬退》贾仲明在《录鬼簿续编》的《凌波仙》词中赞誉他称道:“万花丛中马神仙,百世集中说致远,四方海内皆谈羡。战文场,曲状元,姓名香贯满梨园。《汉宫秋》,《青衫泪》,《戚夫人》,《孟浩然》,共庾、白、关老齐肩。”(庾天锡)马致远所著杂剧有十五种,今存七种:《破幽梦孤雁汉宫秋》、《江州司马青衫泪》、《半夜雷轰荐福碑》(张镐)、《邯郸道省悟黄粱梦》、《吕洞宾三醉岳阳楼》、《马丹阳三度任风子》、《西华山陈抟高卧》、,疑存一种《孟浩然踏雪寻梅》,残存一种《刘阮误入桃源洞》,仅存剧目的有四种《吕蒙正风雪斋后钟》、《吕太后人彘戚夫人》、《孟朝云风雪岁寒亭》、《刘伯论酒德颂》。散曲集有《东篱乐府》。汉宫秋古代四大美女西施、王昭君、貂蝉、杨贵妃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你知道四大美女的缺点吗?昭君出塞的真实历史背景:黄梅戏经典《汉宫秋》标清.FLV西汉之初,刘邦接受娄敬建议和亲。从汉高帝九年至汉武帝元光二年(公元前133年)属西汉和亲政策的阶段。经过汉初70余年的体养生息,社会经济获得了很大发展,汉军与匈奴多次交战汉朝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于是,汉武帝废和亲政策。汉宣帝时期,匈奴遭邻国多次攻击,伤亡惨重又因内部五单十争立,战乱不已。呼韩邪单于战败穷困,乃决计归汉。甘露三年,呼韩邪亲到长安入朝宣帝。宣帝从经济上和军事上给他以帮助,使呼韩邪部渐渐恢复发展。汉元帝建昭三年,汉军与西域诸国联军攻杀远逃别康居的郅支单于。呼韩邪喜的是多年的对头已灭,怕的是汉王朝下一个消灭目标指向自己。思来想去,终于于汉元帝竟宁元年(前33年)入朝长安,提出愿与汉室通婚结为亲戚。元帝应允,即以宫女、待诏掖庭的王昭君赐予呼韩邪单于。“昭君出塞”的故事演变1、历史记载:▲正史:《汉书·元帝纪》和《汉书·匈奴传》:写昭君自动请行,并在匈奴结婚生子。▲野史:晋代葛洪的《西京杂记》:“元帝后宫既多,不得常见,乃使画工图形,按图召幸之。诸宫人赂画工,多者十万,少者亦不减五万,独王嫱不肯,遂不得见。”。还增加了汉元帝悔失昭君而怒杀毛延寿等画工之事。2、文人歌咏:▲东汉文学家蔡邕yōng《琴操》记载,昭君嫁到匈奴后,心思不乐,作下了一首诗歌,后人称为《昭君怨》。因不肯从胡俗嫁前妻之子而自杀。▲唐代敦煌的《王昭君变文》把元帝时代民族矛盾的形势描绘为匈奴强大、汉朝虚弱,把昭君出塞看作是朝廷屈辱求和的表现。昭君出塞后思念家乡,愁病而亡。▲李白“昭君拂玉鞍,上马啼红颜”;杜甫“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白居易“自是君恩薄如纸,不须一向恨丹青”。他们笔下的王昭君无不怨且恨。▲王安石《明妃曲》:“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几曾有?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他一反以往归咎毛延寿欺君,把批判的锋芒指向了汉元帝。《汉宫秋》戏剧情节题材:帝妃爱情元帝和昭君《梧桐雨》姊妹篇结构:四折一楔子末本戏元帝主唱剧情:▲楔子:选美。汉元帝后宫寂寞筛选天下美女按图临幸▲第一折:纳妃。昭君色冠后宫不贿画师点破图画发配冷宫元帝夜游一见倾情▲第二折:索妃。毛延寿挟图夜奔匈奴单于按图索要▲第三折:送别。霸桥别妃依依不舍番汉交界投江而亡▲第四折:祭妃。绵绵长恨无限凄凉《汉宫秋》故事内容汉元帝扩充后宫之后,由于嫔妃较多无暇顾及,便令毛延寿把后宫之女全部画成图像,以便按图临幸。可贪财的毛延寿因为没从王昭君那里得到钱财,便将其画像点了破绽,以至于王昭君长期被冷落后宫。后于偶然之间汉元帝串后宫发现了王昭君,毛延寿受贿之事也就不攻自破。毛延寿为了活命,逃到了蕃国,并把美人图献于单于,唆使单于按图索要美人,并不惜以刀兵相逼。由于汉庭都是文恬武嬉之臣,无法抗拒蕃兵,汉元帝无奈只好忍痛割爱,将昭君远嫁呼韩邪单于,在行至边疆之时,王昭君借口用酒辞别汉家而纵身跃入黑龙江身亡。呼韩邪单于怕汉朝兴师问罪,便把全部罪责推到毛延寿身上,并把毛延寿绑送汉庭,最终毛延寿自食其果,被汉元帝斩首祭奠昭君。3、文本改造:(1)历史背景的改造:汉强匈奴弱改为汉弱匈奴强。(2)剧本主题的改造:民族和睦的主题改为反抗民族压迫。(3)历史人物的改造:王昭君:a、身份:待诏→明妃b、故事:求亲→逼亲请嫁→迫嫁C、结局:和亲→投江汉元帝:好色昏庸→忠于爱情毛延寿:画工→中大夫一般小人→卖国汉奸人物形象分析——汉元帝汉元帝刘奭是西汉第八位皇帝。26岁称帝,在位16年。初期尚能选贤任能。后因外戚与宦官交结作乱,结束了短暂的中兴局面。渭陵是汉元帝刘奭shì墓。位于咸阳城北5公里处渭城区周陵乡新庄村。陵冢为覆斗形,底部周长640米,高27.5米。陵西北500米处有王皇后墓。陵东北500米处有28座陪葬墓。南边一组陪葬墓原先可能有7座,又叫“七妃冢”。现存陪葬墓18座,主要陪葬者有王凤、王莽妻和冯奉世等。1996年在陵北500米处出土了一批玉器文物,有玉马、玉狮、玉熊、玉辟邪、玉鹰和玉俑头等,堪称稀世珍宝。1956年公布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汉元帝形象分析一、好色痴情的皇帝。第一次出场的开场白:“自先帝晏驾之后,宫女尽放出宫去了。今后宫寂寞,如何是好!”毛延寿上奏说:“不分王侯宰相、军民人家,但要十五以上,二十以下者,容貌端正,尽选将来,以充后宫”,对这种鱼肉百姓的行为他竟立即下诏。“按图临幸”可以说汉元帝的发明,可见元帝对临幸一事是早已挖空心思。《汉宫秋》中元帝不但好色而且痴情,对他的痴情剧中有很多描写:1、自从西宫阁下得见了王昭君,使朕如痴似醉,久不临朝;2、在灞桥送行前夕,他想到昭君一到蕃国“饥时吃一块淡淡盐烧肉,害渴时喝一杓儿酪和粥”,这个细节描写足以说明元帝对昭君的痴情;3、在灞桥送别一事上,尚书建议不让皇帝为昭君送别,怕外夷耻笑,但元帝执意送行。4、元帝于灞桥回宫途中的唱词则是他痴情的顶峰,就是“铁心肠也愁泪滴千行”。5、回到宫中竟挂起美人图以“少解闷怀”。虽说汉元帝痴情无比,但究竟这种痴能持续多久我们不得而知,倘若昭君真的留下来了,最后的结局怎么样,会不会像是阿娇一样呢?王安石就发现了这个问题,阿娇之事似乎在向世人明示:昭君还出去的好。所以在《明妃曲》第二首王安石就说了“汉恩自浅胡恩深,人生乐在相知心”。从史书的记载来看王昭君远嫁之后并没有失宠,虽然后来由于风俗的不同她上书要求回归汉家,但成帝敕“从胡俗”,并且后来又生下二女。这些似乎还能够说明她在蕃国活获得了相知心,这就比阿娇幸福的多了。二、官大不自由:1、灞桥送别及回宫路上他不停地问众文武可有退兵之计,以免娘娘和蕃,他的问话都被百官以女色误国挡回。政治左右婚姻大事汉元帝是深有感触的,所以他说“我那里是大汉皇帝啊”,2、他的不自由还表现在朝中无能人:“全不见守玉关征西将。那里取保亲的李左车,送女客的萧丞相?”王昭君形象分析(重点)1、貌美:汉元帝第一次见到昭君感慨道“若是越勾践姑苏台上见他,那西施半筹也不纳,更敢早十年败国亡家”;汉元帝在见到昭君后曾说到“一见得长寿”,这充分说明了昭君的美貌。2、性格耿直:昭君不赂画师,这就说明她是个性情耿直之人,这与《后汉书》记载有吻合之处,《后汉书》说她长期得不到临幸,于是心中积怨,乃自请掖庭要求合蕃。耿直之人往往忠心耿耿,这也就决定了她的悲剧结局,她忠于汉室、忠于元帝而又被迫远嫁蕃国,这种矛盾只能使她一死方休。3、深明大义、品质高洁。为了感激汉元帝的知遇之恩她说“妾既蒙陛下厚恩,当效一死,以报陛下。妾情愿和番,得息刀兵”。在灞桥送别时她说“妾身这一去,虽为国家大计,争奈舍不的陛下”。在行至黑龙江时她借口用酒祭奠汉家,而跳入冰冷的江中,这个情节的设计应是马致远根据史书完美化了王昭君。史书记载王昭君接受不了子妻其母胡俗而要求归汉,但被汉成帝敕令从胡俗,这在中原人看来的确是不伦不类。或许马致远正出于此意而让王昭君自杀,对汉庭来说她维护了汉家的尊严;对汉元帝来说她是忠于了汉元帝,这样才更符合中原人的口味。总之,王昭君相貌美丽、品质高洁、独具卓识、能为国家的安危和民族的尊严而牺牲自己爱情和生命的巾帼英雄。《汉宫秋》的抒情艺术:《汉宫秋》是个末本戏曲,汉元帝是其中的主角,同时《汉宫秋》的体制完全符合元杂剧的四折一楔子的体制,这就决定的了它的抒情性肯定要大于叙事性,所以这里所讲的艺术主要讲《汉宫秋》的抒情艺术手法:一、直接抒情1、在元帝第一次见到昭君时,他内心的喜悦毫无遮挡,说如果勾践得到她定是早十年败国亡家。2、虽然他也隔三差五的上朝但内心竟是“我虽是见宰相似文王施礼,一头地离明妃,早宋玉悲秋”。3、他竟然直接宣称昭君是“见一面得长寿”的人。二、细节描写1、灞桥送别前夕,汉元帝竟然想到了王昭君离开汉朝后的生活:“饥时吃一块淡淡盐烧肉,害渴时喝一杓儿酪和粥。”2、在灞桥送别仪式上,他为了能和昭君多呆上一会就想耍小计谋:“朕本意待尊前捱些时光。且休问劣了宫商,您则与我半句儿俄延着唱。”。三、环境烘托这种外在的烘托主要表现在大雁的意象运用上。灞桥送别归来他高挂美人图,昏昏欲睡梦见昭君私自逃回被蕃兵追赶,梦破惊醒之后发现只是孤雁哀鸣。雁的意象很特别,古人结婚六礼第一就是纳彩(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纳彩最好的礼物就是大雁,因为大雁南来北往、守时守节,以喻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在剧中雁应该象征着汉元帝:他没能随昭君一起飞去,丧偶之心痛彻心扉,此刻的元帝就像一只落队的大雁,哀鸣着一路向南!触景生情的汉元帝不禁感叹到“一声儿绕汉宫,一声儿寄渭城;暗添人白发成衰病”。外物的烘托已经把元帝的悲痛推到了无与伦比的顶峰。四、递进的抒情手法汉元帝在灞桥别后回宫途中有一段唱词:“他部从入穷荒,我銮舆返咸阳。返咸阳,过宫墙;过宫墙,绕回廊;绕回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黄;月昏黄,夜生凉;夜生凉,泣寒螀;泣寒螀,绿纱窗;绿纱窗,不量思。”层层的递进,使人不禁的会猜测下一个景物,最终落脚点还是落在和王昭君有关的事物上,这种手法类似欧阳修《踏莎行》递进手法:“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主题思想:(重点)关于《汉宫秋》的主体思想历来都有不同的认为。1、徐朔方说:《汉宫秋》“杂剧是借历史故事来指斥宋代亡国时皇帝的昏庸”。2、王季思、萧德明认为《汉宫秋》通过歌颂王昭君为保全民族国家而不惜牺牲个人幸福和生命,批判宰相朝臣们的屈辱投降和毛延寿的卖国求荣,表达了人民对被灭亡的民族国家的哀思。3、表现了政治环境下个人生活不自由的苦闷。文中两个主人翁都是不自由的,汉元帝明确的表示了“谁似这做天子的官差不自由”,他空掌着文武,大的政治环境逼迫者他身不由己。王昭君更是弱女子一个,先是被毛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