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戏曲常识世界三大古剧是什么?中国古典戏曲与古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剧。什么是戏曲?戏曲,是以演员表演为中心,以唱、念、做、打等手段为基础,融文学、音乐、舞蹈、武术、杂技等为一体的综合性舞台艺术。中国古代戏曲发展脉络宋元南戏元代杂剧明清传奇清代花部中国戏曲在表演方式上讲究“四功五法”。所谓四功,就是唱、念、做、打四种表现方法。五法是指手法、眼法、身法、发(头发)法、步法。中国戏曲在表演方式上讲究“四功五法”《西厢记》--王实甫《牡丹亭》--汤显祖《桃花扇》--孔尚任《长生殿》--洪昇中国四大名剧元杂剧常识元曲散曲杂剧小令:独立的只曲,相当于单调的词。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套数:即套曲,由同一宫调的至少两个曲牌联成的组曲。我国元代兴起的一种将歌曲、宾白、舞蹈诸要素结合起来的戏曲形式,它有自身的的特点和较严格的体制,并形成了韵散结合的、结构完整的文学剧本。元曲关汉卿《窦娥冤》白朴《墙头马上》马致远《汉宫秋》郑光祖《倩女离魂》元曲四大家及其代表作元杂剧是用北曲(北方的曲调)演唱的一种戏曲形式。它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严格的体制,形成了歌唱、说白、舞蹈等有机结合的戏曲艺术形式,并且产生了韵文和散文结合的、结构完整的文学剧本。杂剧通常由四折组成,分别是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之外可以加一到两个楔子。楔子,只唱一二支曲子,篇幅比折短小,位置也不固定。一般放在剧本开头,对人物、故事进行简要的介绍或交待,其作用相当于引子或序幕。也有一些放在折与折之间,则是为了剧情的过渡或联络,与后来的过场戏相类。元杂剧的体裁特点结构——四折一楔子曲词,是剧中人物的唱词;元杂剧的剧本一般由曲词、宾白、科范三部分组成。曲词由正末或正旦演唱,主要用以展示人物心理,抒发情感,有时也用来交待剧情,具有抒情兼叙事的双重功能。因为这种曲词采用的是曲牌体,即由一个个固定的曲调联缀的组歌,而且在剧中占有主导的地位,所以往往以此指代元杂剧,称之为曲、北曲、元曲等等。宾白,是剧中人物的说白,一般是散文,也有少数韵语,分对白、独白、旁白、带白(插在曲词中说白)等。宾白相关概念用作剧本中对动作、表情和效果等的舞台提示。北杂剧多用科,即科泛或科范之简称,如笑科、打科、见科等。南戏、传奇多用介,如坐介,笑介、见介、鸡鸣介、犬吠介等。科范相关概念曲词、宾白和科范三者交相配合,刻画人物形象,推动情节的发展。在音乐上,杂剧的每折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组成套曲。宫调是元杂剧表演过程中歌唱声音高低的调子。每个宫调下可以有许许多多的曲子。每一折只能用一个宫调。宫调下面的曲子都有名称,如“端正好”、“滚绣球”等都是。元杂剧的体裁特点音乐元杂剧的体裁特点角色扮演的角色有末、旦、净、杂等。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末:男角,男主角叫正末。旦:女角,女主角叫正旦,还有贴旦、花旦、老旦、小旦等。净:(类似京剧的花脸)性情恶劣、举动粗野的人物,或反面角色。净的配角叫副净。杂:是上述三类不能包括的杂角,例如,卜儿(老年妇女)、徕儿(小男孩)、孤(官员)、洁(和尚)、驾(皇帝)、等。一本杂剧只限一个角色唱。由男角主唱的叫末本戏,女角主唱的叫旦本戏。其他角色只能念白。中国古典戏曲的典范元曲四大悲剧之首中国十大悲剧之一关汉卿即列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王国维关汉卿关汉卿:字汉卿,号己斋叟,金末元初大都人,元代杂剧代表作家,“元曲四大家”之首,被称为是“中国的莎士比亚”。1956年,他的名字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列。他精通音律,会吟诗,会吹箫、弹琴、歌唱、舞蹈,也会下棋射猎,多才多艺。关汉卿不满当时的社会现实,一生“不屑仕进”。他一生主要从事戏剧活动,不仅写剧本,而且登台演唱,借助元杂剧艺术来揭露现实黑暗,寄托自己的情感和愿望。关汉卿:关汉卿比英国戏剧大师莎士比亚早三个多世纪,共创作杂剧六十多种,现仅存十八种。流传较广的有《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鲁斋郎》等。“我是蒸不烂、煮不熟、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关汉卿此语反映了他的个性。关汉卿的戏剧语言不事雕琢镂饰,呈其自然朴实的本色,既富有生活气息,又具有强烈的艺术韵味,被称道为“字字本色”,尊为“本色派”之首。窦娥七岁时,父亲为进京赶考需要盘缠,同时借有蔡婆婆二十两银子(本息四十两)无法偿还,便把窦娥卖给蔡家做童养媳。不料窦娥丈夫早死,年纪轻轻就守了寡,她勤俭操家,奉养婆婆。蔡婆婆外出向赛卢医讨账,被骗荒郊野外害命,张驴儿和他父亲路过,救了她。张氏父子以此强迫要娶她婆媳俩。【故事梗概】张驴儿见窦娥不肯嫁他,便在窦娥为蔡婆婆所做羊肚儿汤里下毒药,想药死蔡婆婆来作要挟,不料竟药死了自己的父亲。张驴儿反咬一口,给窦娥安上用毒杀人的罪名,把她扭上公堂。昏庸的官吏,不问青红皂白,严刑拷打她。窦娥宁死不屈,被判处斩含冤曲死,其鬼魂托梦两淮提刑肃政廉访使父亲窦天章,最终平反了冤狱,惩治了仇人。【整体把握】楔子:二人亮相,悲剧开始;窦父赶考,留下孤女。第一折:婆婆遭劫,二张搭救;父子逼婚,窦娥争理。第二折:驴儿下药,误杀己父;窦娥蒙冤,被判斩刑。第三折:窦娥怨恨,指斥天地;三大誓愿,昭示清白。【窦娥形象大家谈】窦娥是一个饱受封建压迫与摧残富于抗争精神的古代劳动妇女的形象。她善良美丽、勤劳孝顺,同时又刚毅顽强,敢于与恶势力拼斗到底。她生活于昏聩腐败的封建吏治下,注定要走向悲剧的结局。窦娥悲剧的性格、壮美的形象,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强烈的感染力量。剧作家为什么要在这折戏的结尾安排“三大奇愿”这样的情节呢?从浪漫主义与现实精神的结合上赏析本折中窦娥三誓愿唱词。【问题探究】提示:她的三桩誓愿与第1层对天地的指责是什么关系呢?是否矛盾呢?第一个誓愿是血溅白练:她希望刑场上的人们能立刻了解她的冤屈;第二个誓愿是六月飞雪:她希望自己的冤屈会在上天得到反应;第三个誓愿是亢旱三年;她不仅希望个人的冤屈得到申张,而且希望上天能够惩治邪恶。【誓愿手法大家谈】清白如玉,天理昭昭;含冤就死,心存不甘;冤情感天,冤狱重现;孝行天鉴,人神共愤。【典故作用大家谈】苌弘化碧:望帝啼鹃:六月飞霜:东海孝妇:典故(1)“苌弘化碧”出自《庄子·外物》:人主莫不欲其臣之忠,而忠未必信,故伍员沉于江,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化而为碧。(2)“六月飞雪”出自《太平御览》:邹衍事燕惠王尽忠,左右谮之王,王系之狱。仰天哭,夏五月为之下霜。谮[zèn]诬陷、重伤伍员(yún),伍子胥在现实生活中,这三桩誓愿能实现吗?显而易见是不能的,可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呢?【三桩誓愿】1、通过浪漫主义手法,借助想象和夸张,来表达美好的愿望,是传统文学的习惯。2、它着力表现主人公至死不屈的斗争精神,这种精神甚至产生了感动天地的力量。3、三桩奇愿违背常理,但合乎人情,充分体现了人民伸张人间正义,杀尽贪官污吏,洗雪冤屈的良好意志与愿望。在第四折里,作者又用了同样的手法安排窦娥的鬼魂出现向已任“两淮提刑肃政廉访使”的父亲窦天章伸冤,最后终于真相大白、沉冤得雪,张驴儿和赛卢医得到应有的惩处,张驴儿被砍头,赛卢医被流放。《端正好》《滚绣球》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问题探究】《端正好》表现了窦娥满腹冤屈与怨恨。《滚绣球》既表达了对天地不公的不满,又表现了主人公的反抗精神。窦娥是被昏官屈判死罪的,她为何在《滚绣球》一曲中指责天地鬼神?窦娥受神权思想影响,开始也相信“青天大老爷”能主持正义,赏善罚恶。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她觉醒过来了,她猛烈地指责天地鬼神不分清浊,混淆是非,致使恶人横行,良善衔冤。窦娥对神权的大胆谴责,实质上是对封建统治的强烈控诉和根本否定。她那似岩浆迸射如山洪决堤般的愤激之词,反映了女主人公的觉醒意识和反抗精神,也折射出当时广大人民的反抗精神。《滚绣球》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呼告、对比、对偶、反问、反复。【唱词选读】【关汉卿杂剧本色语言】历来剧评家都以“本色”二字概括关汉卿戏曲语言特色,即说白和唱词朴实自然、生动形象,符合剧中人物的身份个性,能为展开剧情和刻画人物服务。节文中,人物语言时而高亢激越,紧张迫促,冤气冲天;时而哀婉凄惨,如泣如诉,真情低回;时而激荡如潮,汹涌澎湃,悲风盘旋。三个场面的描写,语言质朴无华而富于韵味,深刻地展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曲词不事雕琢,以感情真切为主导,浅显中见深邃。善良而坚强的窦娥就这样无辜的被送上了刑场,这样的结局着实让人痛心惋惜愤恨,我相信在座的每一位都希望窦娥能幸福的生活着。这样的心愿终于在明代人叶宪祖那儿得到实现,叶宪祖把《窦娥冤》改编成《金锁记》:【拓展思考】窦娥的丈夫并没有夭折,而是在赴京赶考途中,落水黄河,被龙王招为驸马。三年后又入京参加科举考试,一举状元及第。而窦娥也在行刑时,因天降大雪,提刑官惊骇,急令刀下留人,得以不死。最后窦天章平反冤狱,窦娥得以昭雪获释,与丈夫蔡昌宗舟中相遇,父女夫妻欢庆团圆。正是“翁做高官婿状元,夫妻母子重相会”。请讨论一下:这样改好不好?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