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学院附属张掖人民医院儿科:马秀林药物外渗的概念及分级药物外渗的原因常见药物外渗的处理如何防止药物外渗药物外渗是指输液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造成药物渗出或漏出到血管以外的组织。可造成局部组织肿胀、缺血、无菌炎症或感染、溃疡,甚至坏死等反应和并发症。患者因素药物因素护士因素生理因素:老年人由于各器官的老化,会出现血管壁硬化,弹性差,皮肤松弛,血管脆性增加等自然的生理现象疾病因素:由于患者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慢性老年疾病,影响机体代谢及恢复。个体因素:①患者无沟通能力,四肢活动受限,感觉障碍,不利于及时发现输液外渗。②长期鼻饲导致营养不良,周围循环差。药物因素PH值渗透压血液PH值为7.35-7.45PH7.0为酸性PH4.1为强酸性PH9.0为强碱性。PH6.0-8.0对血管内膜刺激小,PH4.1,在无充分血流的情况下,静脉内膜组织发生明显改变;PH8.0,使内膜粗糙后,容易形成血栓。药名PH药名PH药名PH左氧氟沙星4.0美罗培南4.5-6.5依替米星4.0-5.0多巴酚丁胺2.5氯化钾4.0-8.0氟康唑4.8多巴胺2.5-4.5更昔洛韦11.0头孢曲松钠4.5-6.5万古霉素2.5-4.5头孢哌酮3.0-5.5吗啡2.5-6.0当输入高渗液体时,由于液体的高渗,导致血浆渗透压升高,使组织渗透压也升高,毛细血管内皮脱水,发生萎缩和坏死,产生无菌性炎症;同时引起局部血小板凝集,形成血栓并释放前列素E,静脉壁通透性增强,静脉中膜层出现血细胞浸润的炎症性改变,释放组胺,使静脉收缩、并硬而引起静脉炎。药物渗透压越高,对静脉刺激越大。药物名称渗透压mosm/LTPN1400甘露醇10985%碳酸氢钠119050%葡萄糖2526美国INS药物渗出分级标准0级:没有症状1级:皮肤苍白,水肿小于2.5cm,伴有(无)疼痛2级:皮肤苍白,水肿在2.5-15cm,皮肤发凉,伴有(无)疼痛3级:皮肤苍白,半透明状,水肿大于15cm,皮肤发凉,轻度-中度疼痛,可能伴麻木感;4级:皮肤苍白,半透明状,皮肤紧绷,有渗出,皮肤变色,瘀斑,或肿胀,水肿大于15cm,较深的凹陷性水肿,循环受损,中度-重度疼痛技术不过硬,缺乏临床经验。对局部解剖不清楚,穿刺位置不得当。查看患者不到位,发现药物外渗不及时。对药物知识掌握不全面一旦发现或者怀疑刺激性药物渗漏到血管外,须立即停止注射,利用原针头接无菌注射器进行多方向强力抽吸,尽可能将针头及皮下药液吸出,拔针后用干棉球按压3min左右。50%硫酸镁湿敷如意金黄散+麻油绿茶六神丸+蜂蜜仙人掌肉捣碎+冰片喜疗妥或湿润烫伤膏局部涂擦适用于高渗性药物方法:取新鲜仙人掌每次约100克,去刺,洗净捣烂,用干净纱布外包覆盖于患处,每天1~2次。适用于阳离子溶液外渗的药物如10%氯化钾、5%碳酸氢钠、10%葡萄糖酸钙方法:将50%硫酸镁溶液浸湿4层纱布后覆盖患处,上盖一层塑料薄膜,每4~6小时更换1次,持续湿敷。50%GS+25%硫酸镁+VitB12适用于血管收缩性药物方法:取酚妥拉1ml(10mg)加生理盐水50ml,取4层纱布浸透药液后覆盖于患处,每次局部湿敷30min,每天早、中、晚各1次,持续湿敷。湿敷时间均为3~7d。脂肪乳外漏,形成脂肪小滴,在输注部位造成局部毛细血管或组织阻塞,毛细血管中可见脂肪栓子,引起皮肤红肿、胀痛、出血、渗出、水肿、坏死及纤维性变等局部用酒精擦敷皮肤部位,扩张血管,抑制血中脂肪栓水解为游离脂肪酸。透明质酸酶为能水解透明质酸的酶,可促使皮下输液或局部积贮的渗出液或血液加快扩散而利于吸收,常稀释后以细针头在渗出处分5处注射。为避免局部组织坏死,可将透明质酸150~300μm加入0.25%的普鲁卡因注射液10~15ml中,做局部封闭以促进弥散、吸收。外渗后立即用含酚妥拉明5mg的生理盐水10~15ml充分浸润注射.酚妥拉明为α受体阻滞剂,能阻断α受体的兴奋作用,扩张血管,使周围血管痉挛解除,改善微循环。由于酚妥拉明作用持续时间较短,而浸润注射本身对肌肉组织就是一种机械损伤。(1)抬高患肢,促使血液回流,减轻局部肿胀程度。(2)用0.25%~0.5%普鲁卡因封闭疗法,以缓解肿胀部位的发炎损伤症状,并纠正其血管舒缩功能障碍,这是防止葡萄糖酸钙外渗部位坏死最关键的一步。(3)局部湿敷香丹(复方丹参)注射液,香丹注射液由丹参和降香组成,为中医活血化瘀要药,能减轻局部淤血,改善血液循环的作用,还有强心、耐缺氧、镇静、抗炎、抑菌等作用。因此,局部湿敷香丹注射液是防止葡萄糖酸钙外渗部位坏死的重要环节(4)镁离子可直接舒张周围血管平滑肌,引起交感神经节冲动传递障碍,从而使血管扩张。用50%硫酸镁溶液热敷患处,有消炎去肿的功效。(5)TDP灯局部照射,具有消肿、止痛,减少渗液、活血化瘀等作用,达到消炎去肿的目的。静脉输液是治疗各种疾病的主要途径之一,当有些药物外渗时轻者导致局部组织疼痛、红、有肿胀感,重者导致组织溃疡、坏死,如脱水药物中的甘露醇、山梨醇;化疗药物中的顺铂、环磷酰胺、丝裂霉素、紫杉醇等。因此要以预防为主,外渗时也要处理妥当,避免给病人增加更多痛苦。1、避免机械性损伤:首先要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穿刺成功后要妥善固定针头。避免反复穿刺造成血管损伤输液完毕,采用新拔针法,即先拔出针头,立即用干棉签按压穿刺点,使针头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退出管腔,从而减轻甚至消除针头对血管造成的机械性切割伤。提倡使用静脉留置针,留置针对血管壁刺激性小,易固定,减少了静脉穿刺次数,减轻了对浅表静脉的破坏,从而减少了静脉渗漏和静脉炎的发生。2、血管静脉的选择应遵循选择弹性好、充盈度好、回流顺畅的原则,不选用有炎症、硬化且滑动的血管。对于输液量大、药物刺激性强、输液时间长的患者应选择流速快、走向直且粗大、管腔较大的血管,并远离关节和静脉瓣。不选用在神经、肌腱或大血管表面的血管,在这些部位穿刺易造成永久性损伤。对于老年患者,原有血管性疾病时应避免使用下肢静脉,在复苏抢救时可用深静脉插管输液。必要时可行静脉切开或锁骨下静脉穿刺,避免同一部位多次、长时间输液。3、建立静脉通路:必须以无菌生理盐水建立静脉通路,确定穿刺成功后再注入或输入特殊药物。穿刺处若有肿胀,即使有回血时也应将针头拔出,重新穿刺。勿使注射静脉的远端受压,并将注射肢体适当抬高以利于回流,避免使用不必要的敷料、夹板,以免遮盖输液部位。避免多次穿刺同一静脉重复输液。已发生外渗后不应在该处静脉远端再作穿刺。4、调节好静脉注射药物的pH值不仅能有效预防静脉外渗,还能提高药物疗效。有资料报道:红霉素溶于pH值为3.7—4.5的葡萄糖溶液时pH值降低,对血管的刺激性更大,若在此溶液中加入6—7滴5%碳酸氢钠,将pH值调至7.0左右,则红霉素分解速度减慢,对血管内膜损伤为最小。5、局部使用扩血管药物将能跨表皮吸收的硝酸甘油贴剂贴在输液血管穿刺点的上方2cm处或涂抹2%山莨菪碱溶液,能使输液血管保持扩张状态,从而减少静脉外渗。6、选择合适的给药方式:根据药物的性质,采用适当稀释,减慢速度、穿刺部位保暖、提高药液温度等措施,可减少药液对血管壁的刺激。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