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的护理及职业暴露防护定义艾滋病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的简称。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以T淋巴细胞(CD4+)受损为主要特征的细胞免疫功能不全的疾病。由于患者免疫功能下降,最后导致各种机会性感然染而死亡。病原学艾滋病病毒是RNA病毒。属于逆转录病毒属中的人类慢病毒组,分1型和2型。世界各地的ADS主要由HIV-1型引起。HIV-1为直径约100~200nm的球形颗粒,由核心和包膜两部分组成。核心包括两条单股RNA链、核心结构蛋白和病毒复制所必须的酶类,含有逆转录酶、整合酶和蛋白酶。HIV-1是一种变异性很强的病毒。HIV-2在西非洲呈地方性流行.HIV在外界环境中的生存能力较弱,对物理因素和化学因素的抵抗力较低。对热敏感,56℃处理30分钟、100℃20分钟可将HIV完全灭活。巴氏消毒及多数化学消毒剂的常用浓度均可灭活HIV。如75%的酒精、0.2%次氯酸钠、1%戊二醛、20%的乙醛及丙酮、乙醚及漂白粉等均可灭活HIV。但紫外线或γ射线不能灭活HIV。流行病学1.流行概况:WHO报告2010年全世界存活HIV携带者及艾滋病患者共3400万,新感染270万,全年死亡180万人。每天有超过7000人新发感染,全世界各地区均有流行,但97%以上在中、低收入国家,尤以非洲为重。专家估计,全球流行重灾区可能会从非洲移向亚洲。中国CDC估计,截止至2011年底,我国存活HIV携带者及艾滋病患者约78万人,全年新发感染者4.8万人,死亡2.8万人。疫情已覆盖全国所有省、自治区、直辖市,目前我国面临艾滋病发病和死亡的高峰期,且已由吸毒、暗娼等高危人群开始向一般人群扩散。2.传染源:HIV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是本病的唯一传染源。3.传播途径:HIV主要存在于感染者和病人的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乳汁、唾液、泪液。①性行为②静脉注射吸毒:是一种非常重要的HIV传播途径。③母婴传播:④血液及血制品(包括人工受精、皮肤移植和器官移植)。握手,拥抱,礼节性亲吻,同吃同饮,共用厕所和浴室等日常生活接触不会传播HIV。4.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高危人群包括:男性同性恋者、静脉吸毒者、与HIV携带者经常有性接触者、经常输血及血制品者和HIV感染母亲所生婴儿。发病机制HIV→进入人体→CD4+T淋巴细胞→细胞内大量复制→细胞溶解或破坏→CD4细胞数量↓↓→细胞免疫功能受损→机会性感染及恶性肿瘤→死亡。HIV也可侵袭单核巨噬细胞,虽很少病变,但是病毒贮存场所,并携带病毒进入神经系统,造成神经系统损害。CD4淋巴细胞是人体免疫系统中一种重要的免疫细胞。是T淋巴细胞的一种。可指挥身体对抗微生物,如病毒。HIV病毒进入人体后,病毒可识别出CD4细胞表面的特异蛋白质分子,即可识别并侵入CD4细胞。病毒侵入后,将自己的基因整合进入CD4细胞的RNA中,随这CD4细胞的复制和繁殖,病毒也完成了复制和繁殖,当病毒从CD4细胞中破壁而出时,细胞本身就被破坏。CD4计数能直接反应人体免疫功能,是反映艾滋病感染患者免疫系统损害状况最明确的指标。正常人CD4细胞为500~1600/mm3,HIV感染者的CD4细胞出现进行性或不规则性下降。CD8细胞是另一种T淋巴细胞,是免疫反应的效应细胞,可消灭受感染的细胞,包括受感染的CD4细胞,HIV病毒感染的病人和CD4细胞数CD8细胞数倒置,比值﹤1,正常人比值﹥1.病理改变CD4+T淋巴细胞减少及功能减低。CD4+T淋巴细胞减少表现为:感染HIV后体内CD4+T淋巴细胞数量不断减少,分为3个阶段:①急性感染期:CD4+T淋巴细胞数量短期内一过性迅速减少,大多数感染者未经特殊治疗,CD4+T淋巴细胞数可自行恢复至正常水平或接近正常水平;②无症状感染期:CD4+T淋巴细胞数量持续缓慢减少,多在800~350/mm³之间,此期持续数月至十数年不等,平均持续约8年左右;③有症状期:CD4+T淋巴细胞再次较快速的减少,多在350/mm3以下,部分晚期病人降至200/mm³以下,并快速减少。CD4+T淋巴细胞功能障碍主要表现为T辅助细胞1(Th1)细胞被T辅助细胞2(Th2)细胞代替、抗原递呈细胞功能受损、白细胞介素-2产生减少和对抗原反应活化能力丧失,使HIV/AIDS病人易发生各种感染。临床表现HIV感染分为急性期、窗口期、无症状期、艾滋病期。急性期:HIV感染后2-6周可出现一过性的发热、乏力、咽痛、肌肉及关节痛。体征有淋巴结肿大、皮疹。此期症状可持续1~2周自然消失。窗口期:(血清转换期)当机体感染HIV后,有一段时间血清中不能检测出艾滋病病毒抗体。从艾滋病病毒感染到血清艾滋病病毒抗体转阳,这一段时期称窗口期。输血传播时抗体转阳2-8周,性传播2-3月,95%的感染者在5-8个月之内阳转。无症状期(HIV感染期):急性期后进入此期。可有持续性淋巴结肿大除腹股沟部位外有二个或二个以上淋巴结肿大淋巴结直径超过1厘米,无压痛,无粘连持续时间2-10年艾滋病期:参照1993年美国CDC的标准:25种艾滋病指征性疾病,只要包括其中之一者即为艾滋病同时规定:CD4+细胞﹤200个/mm³或﹤14%淋巴细胞总数的HIV感染者也按艾滋病病例报告WHO对成人青少年HIV感染分期临床Ⅰ期无症状期,全身淋巴结肿大,生活质量评分1级临床Ⅱ期体重下降,﹤原体重的10%,轻度皮肤粘膜表现(脂溢性皮炎、痒疹、指甲真菌感染、复发性口腔溃疡、口角炎)在过去5年内出现带状疱疹复发性上呼吸道感染生活质量评分2级:有症状,活动正常临床Ⅲ期体重下降,﹥原体重的10%无原因的慢性腹泻﹥1个月无原因的长期发热(间断或持续)﹥1个月口腔念珠菌病口腔毛状黏膜白斑肺结核无明显原因的贫血﹤80g/L中性细胞减少﹤0.5×109/L血小板减少﹤50×109/L严重的细菌感染(如肺炎,脓毒性肌炎)生活质量评分3级:有上述症状或/和在上一个月每天卧床时间﹤50%临床Ⅳ期HIV消耗综合征卡氏肺孢子肺炎弓形虫脑病隐孢子虫腹泻﹥1个月肺外隐球菌病单纯疱疹病毒感染,皮肤粘膜感染﹥1个月,或内脏感染辅助检查①HIV抗体初筛试验(ELISA):敏感性高,可有假阳性出现。对于初筛阳性的患者,应经确证试验确证。②HIV抗体确证试验(WB):WHO规定,只要出现2个env条带即可判定为阳性。③HIV-RNA:敏感性为100%,但偶尔会出现假阳性,但假阳性结果通常低于2000cp/ml,而急性感染期病毒载量通常很高,平均在106cp/ml。④p24抗原:有助于早期诊断,灵敏性及特异性均较高。⑤快速检测试验:可采集全血或毛细血管的血液,一般15-30分钟可出结果。但假阳性及假阴性率均较高,不作为常规检测。诊断标准HIV感染的诊断:①流行病学史:不安全性生活史、静脉注射毒品史、输入未经抗HIV抗体检测的血液或血液制品、HIV抗体阳性者所生子女或有职业暴露史等。②临床表现③实验室检查:诊断HIV感染必须是经确认试验证实的HIV抗体阳性,而HIV-RNA和P24抗原的检测有助于HIV/AIDS的诊断,尤其是能缩短抗体“窗口期”和帮助早期诊断新生儿的HIV感染。HIV的治疗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ighlyActiveAntiretroviralTherapy,HAART)是艾滋病的最根本的治疗方法。而且需要终生服药。治疗目标:最大限度地抑制病毒的复制,保存和恢复免疫功能,降低病死率和HIV相关性疾病的发病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艾滋病的传播。疾病的预防预防HIV感染①传染源的管理:高危人群应定期检测HIV抗体,医疗卫生部门发现感染者应及时上报,并应对感染者进行HIV相关知识的普及,以避免传染给其他人。感染者的血液、体液及分泌物应进行消毒。②切断传播途径:避免不安全的性行为,禁止性乱交,。严格筛选供血人员,严格检查血液制品,推广一次性注射器的使用。严禁注射毒品,尤其是共用针具注射毒品。不共用牙具或剃须刀。不到非正规医院进行检查及治疗。③保护易感人群:提倡婚前、孕前体检。对HIV阳性的孕妇应进行母婴阻断。包括产科干预(终止妊娠,剖宫产)+抗病毒药物+人工喂养。医务人员严格遵守医疗操作程序,避免职业暴露。出现职业暴露后,应立即向远心端挤压伤口,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液和流动的清水冲洗伤口;污染眼部等粘膜时,应用大量生理盐水反复对粘膜进行冲洗;用75%的酒精或0.5%碘伏对伤口局部进行消毒,尽量不要包扎。然后立即请感染科专业医生进行危险度评估,决定是否进行预防性治疗。如需用药,应尽可能在发生职业暴露后最短的时间内(尽可能在2小时内)进行预防性用药,最好不超过24小时,但即使超过24小时,也建议实施预防性用药。还需进行职业暴露后的咨询与监测疾病的护理1、体液、血液隔离2、休息:病情恶化期间严格卧床休息,病情好转后可活动3、高热量、高维生素、高蛋白饮食。腹泻及消化不良患者应保持足够水份摄入。不能进食者补充液体、电解质。戒烟酒,适当锻炼,保持良好情绪,减轻心理压力。4、对症护理(1)腹泻的护理(2)恶心、呕吐的护理(3)发热的护理(4)呼吸道症状的护理(5)皮肤疾病的护理(6)疼痛的护理5、药物治疗的护理(1)应监测药物的毒副作用,定期进行全血检测、肾功及肝功检测。(2)正确服药和随访:目前不能彻底治愈艾滋病,但终身按时按量服用抗病毒药物可有效控制HIV的复制,防止耐药性的出现。每天服用1次药物,需要在每天同一时间;每天服用2次药物间隔时间应为12小时。服用后2小时发生呕吐,应补服呕吐前服下的相同药物。如果发生漏服,在4小时内补服,但不要在下次服用双倍剂量来弥补。抗病毒治疗方案包括至少三种药物,漏服或擅自换药、停药等不规范的服药方式,会导致耐药性的出现及治疗失败。应严格按0.5、1、2、3、6、9、12月及以后每3月1次或遵医嘱到医疗机构随访和复查。6、心理护理健康教育宣传艾滋病预防知识,了解其传播途径,加强性道德教育,洁身自好。进行有关本病知识教育,预防机会性感染,避免病情恶化。对无症状的病毒携带者嘱其每3~6个月作一次检查。HIV职业暴露及防护定义:职业暴露是指医疗卫生工作人员、实验室工作人员及有关监管人员在从事HIV/AIDS诊断、治疗、护理、预防、检验、管理工作过程中,暴露于含有HIV的血液、体液和实验室培养液中引起的危害。暴露的途径1、皮肤损伤:针刺损伤期间注入了HIV感染的血液,是医疗卫生机构中发生HIV感染的主要途径2、粘膜暴露:粘膜接触HIV或含有HIV的血液、羊水等溅入眼、鼻等部位。容易发生职业暴露的环节1、注射、穿刺和静脉切开2、侵入性操作3、产科:执行协助阴道分娩、刮宫产、处理胎盘和新生儿体表的血液和羊水及其它可以引起病人出血的操作。4、口腔科操作5、眼科和验光6、内窥镜检查7、透析8、急救操作9、实验室10、病理解剖11、遗体处理职业暴露的预防一、预防1、医务人员预防艾滋病病毒感染的防护措施应遵照标准预防的原则,对所有病人的血液、体液及被血液、体液污染的物品均视为具有传染性的病源物质,医务人员接触这些物质时,必须采取防护措施。2、医务人员接触病源物质时,应采取以下防护措施:*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手套,操作完毕,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在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飞溅到医务人员的面部时,医务人员应当戴手套、具有防渗透性能的口罩、防护眼镜;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大面积飞溅或者有可能污染医务人员的身体时还应当穿戴具有防渗透性能的隔离衣或围裙。*医务人员手部皮肤发生破损,在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双层手套。3.医务人员在进行侵袭性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要保证充足的光线,并特别注意防止被针头、缝合针、刀片等锐器刺伤或者划伤。4.使用后的锐器应当直接放入耐刺、防渗漏的利器盒。或者利用针头处理设备进行安全处置,也可以使用具有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