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型糖尿病药物治疗新进展什么是II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是一种主要由于胰岛素抵抗伴随相对胰岛素不足,或胰岛素分泌缺陷伴有或不伴有胰岛素抵抗而导致慢性高血糖的代谢疾病。II型糖尿病治疗方法•占糖尿病总数的90%~95%。它的基本治疗包括糖尿病教育、饮食控制、适度的体力锻炼及药物治疗。近几年,药物治疗出现了许多新型药物。2型糖尿病的药物治的概述•1磺脲类药物•2双胍类药物•3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4噻啶烷二酮类药物•5餐时血糖调节剂•6胰岛素1、磺脲类药物•磺脲类药物是2型糖尿病的主要口服降糖药物,它是通过与β-细胞表面特异受体的相互作用,刺激胰岛素分泌,当细胞外液中葡萄糖浓度上升时,胰岛β-细胞内ATP/ADP比值上升,细胞膜上K+通道关闭,细胞膜去极化,Ca++通道开放,Ca++内流并启动胰岛素β-细胞释放胰岛素。服药注意使用此类药物应先从小剂量开始,餐前30分钟服用,低血糖是此类药物的主要不良反应,在使用中应注意防止发生。磺脲类药物和胰岛β-细胞膜上磺脲类药物受体特异性结合,而磺脲类药物受体本身或其中一部分就是K-内流通道,从而使胰岛素(内源性)以“电脉冲”方式释放到细胞外,产生降血糖的药理效应,可使60%一70%的病人得到较好的控制血糖,使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降低1%~2%,空腹血糖较高及重度肥胖症患者疗效不佳。代表药物第一代磺脲类药物主要有甲磺丁脲、氯磺丙脲等,而后者作用时间长和低血糖风险大已少用;第二代磺脲类药物主要有格列本脲、格列吡嗪、格列齐特、格列喹酮等,作用优于第一代。格列本脲较易发生低血糖反应,对于年龄较大(60岁)和肾损害的患者应避免使用,格列吡嗪缓释剂服药次数少,不经肾脏排泄,对轻度肾损害较佳,顺应性亦佳。2、双胍类药物•二甲双胍类药物能改善胰岛素的敏感性,能减少肝糖的输出,增强周围葡萄糖的摄取,增强肠道对葡萄糖的利用,减少脂肪酸氧化和增加葡萄糖转运载体的数量,不刺激内源胰岛素分泌,单独使用不引起低血糖,不仅可降低空腹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还可使HbA1c进一步降低,对肥胖患者,可做为一线药物,并能降低体重,与磺脲类药物分用,可明显改善血糖控制和代谢异常,并能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用量。不良反应•主要不良反应为恶心、腹胀、腹泻、口腔金属味等,随餐眼药,剂量可逐渐加大至500~1500mg/d,经肾排泄,对肾功能衰竭(血清肌酐值高于15mg/1),引起肾功能损害的疾病(脱水、严重感染和严重缺氧);心、肝功能衰竭、酒精中毒、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昏迷前期等均禁用。3、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α-葡萄糖苷酶是一种能使不被吸收的复合碳水化合物分解成小肠可吸收的单糖,而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则通过抑制该酶作用而延迟或减少餐后血糖升高。主要代表药物有阿卡波糖(Acarbose)又名拜糖平和伏格列波糖(Voglibose)又名培欣。前者是通过竞争性和可逆性抑制小肠粘膜刷状缘葡萄糖苷酶,阻断淀粉及蔗糖的裂解,从而延长葡萄糖和果糖在消化道的吸收速度,降低餐后血糖水平。长期应用降低糖化血红蛋白及空腹血糖。副作用•副作用主要为胃胀、腹胀,与剂量有关,为一过性,用药剂量应缓慢调整,无肾毒作用,并不受肾功能的影响。后者为选择性双糖水解酶抑制剂,适当延缓糖的吸收,改善餐后血糖,对肠道的麦芽糖酶、蔗糖酶抑制作用强,比葡萄糖苷酶抑制剂作用强,胃肠道反应低。4、噻啶烷二酮类药物•噻唑烷二酮类是一类新型胰岛素致敏剂,可直接增强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肝脏、肌肉和脂肪组织中胰岛素的作用,可能是生脂物质,使体内的脂肪酸流动从肌肉组织转向皮下脂肪,降低炎症反应,抑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展,从而改善胰岛素抵抗及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使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的空腹和餐后血糖降低,并使低密度脂蛋白(LDL)和极低密度脂蛋白(VI,DL)降低,不刺激胰岛素分泌,单独不引起低血糖。代表药•其代表药物有曲格列酮、罗格列酮前者已发现有时可能发生致死性肝损害而少用,后者已上市,但应用少经验亦少。5餐时血糖调节剂•这是一种新型的短效口眼促咦岛素分泌新药,以细胞为介导的餐时血糖调节剂,通过与不同的受体结合以关闭β-细胞膜中ATP-依赖性钾通道,使β-细胞去极化,打开钙通道,使钙内流增加,诱导β-胞分泌胰岛素。•此作用依赖于有功能的β-细胞,使2型糖尿病患者与进食相关的异常胰岛素分泌模式得到纠正,模拟生理胰岛素分泌,起效快.作用时间短,快进快出,仅对餐时胰岛素分泌有较强的刺激作用,在空腹及餐后,对胰岛素分泌无刺激作用、使患者达到良好的整体血糖控制,因其起效快,持续时间短。并且在餐时眼用,故严重的低血糖发生率显著低于磺脲类药物。无论肥胖与否,不进餐不服药,提供2型糖尿病患者灵活方便的服药方式及生活方式。它经粪便排泄,肝、肾毒性小,对β-细胞衰竭、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及严重肝、肾损害者禁用。6胰岛素•当2型糖尿病患者经饮食、运动治疗、口服降糖药治疗失败或病程长、胰岛β-细胞功能衰减,已发生明显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足或严重的神经病变等并发症以及发生应激情况如感染、手术或其他急性疾病时应改用胰岛索。在空腹血糖较高时也应考虑应用胰岛素。•总之,适时应用胰岛素治疗可减少糖尿病患者的微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改善糖尿病病人的生活质量和延长病人的生命。常用短效加中(长)短合用,或用预混胰岛素(30R或50R)每日早、晚两次,根据每餐前血糖和餐后2小时血糖调节胰岛素用量,使全天血糖的平均水平8.3mmol,4(150mg/dl,HbA1c7%,可采用强化胰岛素治疗即三餐前注射短效胰岛素,睡前注射中效胰岛素。•目前使用的诺和灵胰岛素笔注射方便快捷,监测4次血糖或?个时点的血糖,使血糖达正常水平。也可合用降糖药物二甲双胍等,如合用二甲双胍可减少胰岛素用量的25%。胰岛素治疗的主要并发症为低血糖,严重时可致命,并造成中枢神经系统的损害,应严格控制用量,注意监测血糖。另外,近期出现的胰岛素泵可将人体所需基础胰岛素及进食后所需胰岛素按所设定的量以每小时为时间单元均匀给予,使患者随时保持正常范围血糖,是胰岛素治疗的患者的一大变革,但价格昂贵,适用范围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