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增强荣辱观念,引领社会风范2主要内容一、什么是荣辱观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提出三、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内容四、社会主义荣辱观与当代青年的成长与发展五、增强荣辱观念,恪守道德规范3思考与讨论:什么是荣辱观,你怎样理解荣辱观?如何准确把握荣辱观的科学内涵?1.关于光荣和耻辱的根本看法,是一种价值判断,也是一个道德法则2.荣辱观从属于道德观3.荣辱观的文化本质社会主义社会应该有什么样的荣辱观?1.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否应当具有独特性与排他性?2.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表现形式你心目中大学生和北大学生应该具有什么样的荣辱观?42006年3月4日,胡锦涛总书记看望出席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的政协委员。5要教育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广大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6在开始讲课之前,先请大家看下面一组图片7“城市牛皮癣”:肆意散播,随处可见的非法广告8前不久召开的全国医疗企业产品博览和洽谈会会场一角9阻占盲道:社会人文关怀的盲点和缺位10“马路刘翔”:国人擅长的“争分夺秒”116月23日上午,在哈尔滨动力区,一豪华婚礼车队在路面上缓慢行驶,造成交通堵塞。该超豪华婚礼车队前面是1辆老爷车和2辆跑车开道,接着是2辆加长宝马车和12辆加长林肯车,后面20多辆黑色奔驰车双排而行。(黑龙江晨报记者张巍)12相信大家能够对上面所提供的这组图片中的行为做出判断,结合着自身社会生活的实践,人们可能对会给这些行为找到不同的解释的“理由”,但不可否认,在公众的眼中,按照社会基本道德规范的要求,这些行为无疑触及了“耻辱”的雷区,违背了社会公德甚至触犯了法律。13一、什么是荣辱观?(一)何谓荣辱?荣:光荣、荣耀、荣誉社会对个体或某群体行为的褒扬与嘉许,反映的是对该行为的肯定的、积极的评价,同时也包含着行为人对此评价而产生的荣誉与尊严的主观感受。辱:可耻、羞辱、耻辱社会、集体或他人对违背公共利益的不道德行为的否定和贬斥,以及个人因自己行为过失或错误而在内心形成的羞愧体验。14可以看出,“荣”和“辱”是一对相互对立的道德范畴,它主要展现为发生在社会个体或群体心理与情感层面上的道德感知和道德观念。荣辱观念是怎样形成的呢?15行为(良或劣)感受(荣或辱)16从上面的图示中可以看出,在人们的荣辱观念中,或荣或辱的感觉实际上是个体心理对于社会评价的反映和体现。这其中有一种社会评价和个体自我评价的两重性,也有两种评价的协调和不协调的问题。当社会评价视为“荣”的观念在个体中也被视为“荣”时,个体因为被肯定而会产生荣誉感;当个体对于社会评价为“耻”的观念认可,也感到耻辱时,这就是一种正态的、可以纠正或改变的耻辱感。当个体对于社会评价的荣或耻以相反的观念来对视时,就出现不一致,对于个体而言,或以荣为耻,或以耻为荣。17(二)荣辱观的含义社会成员作为个体或集体在荣誉和耻辱问题上的基本态度和观念。它是关于光荣与耻辱的道德评价体系和道德评价标准,是道德观的重要内容,也是人生观、价值观的具体体现。18在理解荣辱观时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享受着爱和荣誉的人,才会感到生存的乐趣。轻浮的虚荣是一个不知餍的饕餮者,它在吞噬一切之后,结果必然牺牲在自己的贪欲之下。无暇的名誉是世间最纯粹的珍宝;失去了名誉,人类不过是一些镀金的粪土,染色的泥块。让众人所追求的名誉永远纪录在我们的墓碑上,使我们在死亡的耻辱中获得不朽的光荣……我们的生命可以终了,我们的名誉却要永垂千古。1.荣誉与虚荣、名誉的区别:19一方面,虚荣是个人荣誉感在内心的畸形反映,表现为把个人荣誉看得至高无上。一个人做事不去思索一件事情本身是善是恶、是荣是耻,而只是考虑这样做是否有损个人所谓的名节;为了个人的所谓荣誉,不惜做出最坏的事情;甚至抱着一些主观任意性的目的,把自己想象成为某种神圣不可侵犯的超人,并把维护个人私利的一些主观道德要求强加在旁人身上,从而表现出一种过分的“自尊心”和“荣誉感”。20另一方面,名誉是个人荣誉的一种外在化,名誉与大众意见传播或领导上司的赏识有关。现实生活中许多名闻遐迩的人并不一定感到真正的光荣,而具有真正荣誉感的人也并不过分追求享有名誉。212.荣誉和耻辱的关系(1)荣和辱的对立统一不论是作为思想范畴还是作为实践范畴,荣和辱都是相互对立和排斥的。二者处在同一道德体系的两极,相向而生。荣则不辱,辱则非荣,它们之间的界限是分明的。同时,二者是相比附而存在,相对照而彰明的。荣因辱而益荣,辱因荣而愈耻。荣与辱共蒂,厌辱何须求荣?—(明)洪应明:《菜根谭》22(2)荣和辱的相互转化荣之亢,辱之始也;—《龚自珍全集·臣里》23(1)过度地追求荣誉,把荣誉当做人生的唯一目的,甚至为获得荣誉而不择手段,那就会使荣誉向相反的方向转化,沦为耻辱。(2)意识到耻辱也可能使人奋起、催人奋进,从而力避耻辱,追求光荣,向荣誉迈进。24耻辱本身已经是一种革命……耻辱就是一种内向的愤怒。如果整个国家真正感到了耻辱,那它就会像一只蜷伏下来的狮子,准备向前扑去。25(三)荣辱观的功能1.判断评价评价客体价值主体价值客体评价主体262.导向调节27“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自省也”——《论语·里仁》天下极无耻之人,其初亦皆有耻者也。冒而不革,习与成昵……——《冯梦龙诗文·序·颜申部》3.自省教育28(四)荣辱观的区分每个社会集团都有它自己的荣辱观恩格斯:1820-189529荣辱观具有不同的类型、表现形式和判断标准1.不同的社会形态往往孕育和发展出不同类型的荣辱观2.不同的时代中,荣辱观具有不同的内容和表现3.在不同国家、民族和人群中,荣辱观可能会有所差异30313233荣辱观受一定社会风尚、习俗和传统的影响。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荣辱观,评价荣辱的标准也各不相同。但同一时代、同一民族对荣辱的判断标准理当一致。否则,是非颠倒,黑白混淆,荣辱不分,人们的道德底线难以坚守,正常的社会秩序难以维持,社会生活就会出现混乱。34(五)荣辱观的价值一个社会的荣辱观,其价值之表达可以是独立的,但同时又是综合的。荣辱观对于社会个体产生个体价值,对社会整体产生群体价值或社会价值。这二者之间既是可以区分的,又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35世界上有两样东西最能震撼人们的心灵,一是我们内心崇高的道德法则,一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康德36荣辱观——价值选择的“指向标”荣耻37没有了荣辱观的指引,人们将不知何去何从……38假如没有这种羞恶和崇敬,无论是国家还是个人,都做不出伟大优美的事情来。——柏拉图:《会饮篇》39有自尊心的人,关心的首先是荣誉和耻辱。如果有人对高尚的事情不报以赞赏、崇敬,对卑污的事情不予以谴责、厌恶,实在是使人大为失望的。——亚里士多德40荣辱观——道德天平上的“砝码”41一个人,如果没有了荣辱观,那么······42一个社会,如果没有荣辱观,那么······4344作为一种道德衡器和价值标准,荣辱观裁定和指导着人们的思想与行为,塑造和改变着人们的个体品质和社会品格,影响着社会风气、社会道德和社会精神文明的状况。45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提出(一)社会主义荣辱观提出的时代背景(二)社会主义荣辱观提出的思想基础(三)社会主义荣辱观提出的现实依据46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国家的道德和价值支柱47(一)社会主义荣辱观提出的时代背景胡锦涛同志提出社会主义荣辱观,符合时代特征和社会发展基本要求,体现了历史必然性和强烈的现实针对性。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提出不仅针对当前公民道德缺失和社会风气需要改善的现状,对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进行了补充和完善,而且拓展和丰富了新时期开展公民道德教育的实践渠道,必将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全民建设小康社会提供精神支撑和道德保障。48A.时代特征就世界范围和时代发展的特征看,当今时代具有以下四个基本特征:1.全球化2.信息化3.工业化4.现代化49B.社会发展阶段当代中国社会发展正处于以下阶段:1.社会转型期2.发展关键期3.矛盾凸显期4.观念过渡期501.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提出是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社会思想道德领域的问题2.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提出是积极应对全球化挑战的必然而且重要的选择。全球化竞争的加剧人的竞争和精神的竞争;中国的发展是本体性发展而不是依附性发展3.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提出是党的十六大以来一系列重大理论创新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与实践的进步相适应的。与党的先进性建设、执政能力建设、构建和谐社会、落实科学发展关密切相关51(二)社会主义荣辱观提出的思想基础1.传统文化思想中融塑的荣辱观念“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管晏列传》“荣辱者,赏罚之精华也。故礼教荣辱,以加君子,化其情也。……得失一朝,而荣辱千载。”—《后汉书》……52管仲:前725一前645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53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孔子:前551—前47954孟子:前372—前289仁则荣,不仁则辱55荀子:前313-前238荣辱之大分,安危利害之常体。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荣者常通,辱者常穷,通者常制人,穷者常制于人,是荣辱之大分也。56需要注意,古人关于“荣辱”的认识和理解并不是仅仅停留在思想和精神视域的抽象观念,而是体现和发生在他们的行为实践中的道德指南。例析:叔向问晏子曰:“何若则可谓荣矣?”晏子对曰:“事亲孝,无悔往行,事君忠,无悔往辞;和于兄弟,信于朋友,不谄过,不责得;言不相坐,行不相反;在上治民,足以尊君,在下莅修,足以变人,身无所咎,行无所创:可谓荣矣。”——晏婴:《晏子春秋·内篇问下第四》57最值得重视和提及的是传统文化中的“耻感”文化“耻”是中国传统思想观念中着重强调的一个思想理念。据统计,仅在《论语》中,“耻”字就出现高达17次之多,在《孟子》和《荀子》中则均出现19次之多。“耻感”构成了古代人思想领域尤其是文化思维和道德视野中非常重要的一支。古代“耻”的思想极其丰富,其内涵涉及到了古人为政、立业、社交、修身、养生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很多内容精彩纷呈,至今仍闪耀着真理的光芒,尤其值得我们在今天的社会环境和条件下学习与借鉴。58例析:1.宪问耻。子曰:“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论语·宪问》2.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论语·泰伯》3.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论语·子路》4.“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孟子·尽心上》595.耻之于人大矣,以其得之则圣贤,失之则禽兽也。——《孟子》6.“君子能为可贵,而不能使人必贵己;能为可信,而不能使人必信己;能为可用,而不能使人必用己。故君子耻不修,不耻见污;耻不信,不耻不见信;耻不能,不耻不见用。是以不诱于誉,不恐于诽,率道而行,端然正己,不为物倾侧。”——《荀子·非十二子》607.礼义,治人之大法;廉耻,立人之大节。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人而如此,则祸败乱亡亦无所不至;然而四者之中,耻尤为要。……人之不廉而至于悖礼犯义,其原皆生于无耻也。故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吾观三代以下,世衰道微,弃礼义、捐廉耻,非一朝一夕之故。——(顾炎武:《日知录》卷十三)61思考:如何认识传统文化中如此显著的“知耻”观念呢?“耻”是一种道德自觉和思想自省的表现。“知耻”体现了社会个体和群体的良知未泯,也维系了社会的道德行为标准,掌控了社会风气。在社会的道德体系中,知耻戒辱观念同知荣观念同样重要,甚至更为重要,因为它确立了道德的底线和法则,关系到社会伦理道德的立破!62人惟知所贵,然后知所耻:不知吾之所当贵,而谓之有耻焉者,吾恐其所谓耻者非所当耻矣。——《陆九渊集》卷3263我们一旦把耻辱放在脑后,所作所为,就没有一件事情是对的。又要这么做,又要那么做,结果总是一无是处。——莎士比亚:《一报还一报》64关于羞耻,有句话曰:“有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