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2012-f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一、血液加抗凝剂(肝素或枸橼酸钠)静置或离心后,血液可分三层:细胞间质:血浆55%细胞:血细胞45%--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血液血液是液态的结缔组织血浆白细胞,血小板红细胞水、血浆蛋白、糖、激素、维生素、无机盐、代谢产物血浆成分:水90%、血浆蛋白(白蛋白、球蛋白、补体蛋白、纤维蛋白原、酶、脂蛋白等)糖、激素、无机盐、维生素、代谢产物等;血浆功能:运输血细胞、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参与免疫反应、体液与体温调节、酸碱平衡与维持渗透压,维持机体内环境;无抗凝剂的情况下,血液中溶解状态的纤维蛋白原转变为不溶解的纤维蛋白,液体状态的血液凝固成血块,析出的淡黄色透明液体,称血清。血浆红细胞(RBC)3.5×1012~5.5×1012/L男性:4.2×1012~5.5×1012/L,血红蛋白(Hb):120~150g/L女性:3.5×1012~5.0×1012/L,血红蛋白(Hb):105~125g/L白细胞(WBC)4×109~10×109/L血小板(Pt)100×109~300×109/L粒细胞无粒细胞血细胞淋巴细胞20%~30%单核细胞3%~8%中性粒细胞50%~70%嗜酸性粒细胞0.5%~3%嗜碱性粒细胞0%~l%血细胞的形态、数量、比例及血红蛋白含量称为血象。在正常生理情况下,血细胞有稳定的形态结构、数量和比例。血细胞1-3.单核细胞4-6.淋巴细胞7-11.中性粒细胞12-14.嗜酸性粒细胞15-16.嗜碱性粒细胞17.红细胞18.血小板Wright’s染色血涂片红细胞数量最多形态结构:直径7.5-8.5μm,双凹圆盘状,中央较薄,周边较厚,成熟红细胞无细胞核,无细胞器,红细胞有一定弹性和形态可变性。细胞内充满血红蛋白(Hb)。红细胞的这些结构特点使其表面积增大,细胞内任何一点与细胞表面的距离缩短,有利于红细胞的气体交换,能够通过自身的变形,顺利通过比它直径小的毛细血管。成分:主要为血红蛋白,是含卟啉铁的蛋白质。当血液流经肺时,因肺内O2分压高,CO2分压低,血红蛋白释放CO2并结合O2,形成氧合血红蛋白,而当血液流经其它器官组织时,因这些部分CO2分压高,O2分压低,血红蛋白释放所带的O2并结合CO2,形成氨基甲酸血红蛋白。功能: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寿命:120天,被肝、脾、骨髓中巨噬细胞吞噬。红细胞的数量及血红蛋白的含量随生理功能而改变;婴儿高于成人,运动时多于安静状态,高原地区居民高于平原地区居民。如红细胞形态和数量以及血红蛋白的质与量的改变超出正常范围,则为病理现象。一般认为红细胞数少于3.0×1012/L,血红蛋白低于100g/L,则为贫血;红细胞数高于7.0×1012/L,血红蛋白超过180g/L,则为红细胞增多症。网织红细胞自骨髓进入血液的尚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称网织红细胞。煌焦油蓝染色,胞质内可见蓝色的细网或颗粒,是残留的核糖体,故网织红细胞仍有合成血红蛋白的功能。进入外周血1~3天后,成为成熟红细胞。成年人外周血中网织红细胞占红细胞总数的0.5%~1%,新生儿可达3%~6%。网织红细胞计数增高,表明骨髓生成红细胞能力增强。白细胞白细胞为无色有核的球形细胞,能作变形运动,参与机体的防御和免疫功能。血液中白细胞数量无显著性别差异,但婴幼儿稍多于成人,并可受运动、饮食及妇女经期等生理因素的影响。在某些疾病状态下,白细胞总数及各种白细胞的百分率皆可发生改变。白细胞的分类白细胞有粒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无粒白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胞质内有无特殊颗粒特殊颗粒的染色特点中性粒细胞比例:占白细胞总数50-70%,最多;形态结构:细胞呈球形,10-12μm,核呈杆状或分叶状,一般为2~5叶,中间有细丝相连,核染色较深,核分叶越多越衰老。胞质染成粉红色,含许多细小的、分布均匀的中性颗粒,包括嗜天青颗粒和特殊颗粒两种。嗜天青颗粒占20%,体积稍大,染成紫色,是一种溶酶体,能分解吞噬的异物;特殊颗粒占80%,体积较小,染成淡红色,内含碱性磷酸酶、吞噬素、溶菌酶等,能杀灭细菌。功能:中性粒细胞具有活跃的变形运动和吞噬功能并具有趋化性,能以变形运动穿出血管并集中到细菌感染部位,吞噬细菌,当吞噬细菌后,自身也常死亡,成为脓细胞。机体受到某些细菌感染时,白细胞总数增加,中性粒细胞的比例也显著提高。骨髓造血功能低下时,外周血中4-5叶核的中性粒细胞增多,称为核右移。机体受严重的细菌感染时,外周血中1-2叶核的中性粒细胞增多,称为核左移。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占白细胞总数的0.5%-3%形态特点:呈球形,直径10-15μm。核呈分叶状,多为2叶,胞质内充满粗大的、大小及分布均匀、染成橘红色、略带遮光性的嗜酸性颗粒。颗粒是溶酶体,含酸性磷酸酶、芳基硫酸酯酶、过氧化物酶和组胺酶等。功能:能做变形运动,并具有趋化性,可吞噬异物或抗原抗体复合物;灭活组胺,分解白三烯或抑制其释放,从而减轻过敏反应;还可借助抗体与某些寄生虫表面结合,释放颗粒内物质,杀死虫体或虫卵,有抗寄生虫作用。在过敏性疾病和寄生虫感染时,嗜酸性粒细胞数量增多。嗜碱性粒细胞比例:占白细胞总数的0-1%,数量最少;形态结构:细胞呈球形,直径10-12μm;胞核分叶或呈S型,着色浅,轮廓不清楚;胞质内含大小不等、分布不匀的嗜碱性颗粒,常覆盖在核上。颗粒内含组胺、肝素等,胞质内含白三烯,肝素具有抗凝血作用,组胺和白三烯参与过敏反应。功能:参与机体的过敏反应和抗凝血作用。单核细胞比例:占白细胞总数3%-8%;形态结构:体积最大的白细胞,呈圆球形,直径14~20μm;胞核呈肾形、马蹄形或卵圆形,染色质呈细网状,着色较浅;胞质丰富呈灰蓝色,含许多嗜天青颗粒,颗粒是溶酶体,内含过氧化物酶、酸性磷酸酶、溶菌酶等。功能:具有活跃的变形运动和明显的趋化性;吞噬病原微生物、异物,消除衰老病变的细胞;参与调节免疫应答;单核细胞在血液中停留1-5天后,穿越血管壁进入组织,分化为巨噬细胞。血液与骨髓中的单核细胞和器官组织中的巨噬细胞共同构成单核-吞噬细胞系统。淋巴细胞比例:占白细胞总数20%-30%;形态结构:球形,大小不一,有大、中、小三种,外周血以小淋巴细胞数量最多,直径6-8μm;细胞核圆形,一侧常有小凹陷,染色质致密呈粗块状,染色深;胞质很少,在核周形成一窄缘,染成蔚蓝色,含少量嗜天青颗粒,电镜下胞质内可见丰富的核糖体。淋巴细胞是体内功能与分类最为复杂的细胞群,根据发生来源、形态特点、表面标志和功能等不同,分为:胸腺依赖淋巴细胞,简称T细胞,参与细胞免疫;骨髓依赖淋巴细胞,简称B细胞,参与体液免疫;自然杀伤细胞,简称NK细胞,杀伤靶细胞。血小板又称血栓细胞,是骨髓巨核细胞脱落的胞质小片;形态特点:直径2~4μm;血小板呈双面凸的圆盘状,当受到机械或化学刺激时,可伸出小突起,呈不规则形;无核,有完整细胞膜;单个或成群分布,胞质呈浅蓝色,中央有密集的紫色颗粒,称颗粒区,周边弱嗜碱性呈浅蓝色,称透明区。巨核细胞血小板血小板超微结构电镜下,表面有较厚的糖衣血小板内有两套小管系统;①开放小管系,与细胞表面连通,有利于摄取物质和释放颗粒内容物;②致密小管系,相当于滑面内质网,有收集Ca2+和合成前列腺素等功能。血小板内含有两种颗粒,颗粒内容物都是参与止血和凝血的主要物质。①特殊颗粒又称α颗粒,内含有凝血因子、纤维蛋白原等②致密颗粒又称δ颗粒,内含5-羟色胺、ADP、ATP、Ca2+肾上腺素等。1.参与止血和凝血5-羟色胺→促进血管收缩血小板因子IV→对抗组胺的抗凝血作用促进血小板聚集催化纤维蛋白原→丝状纤维蛋白→网络血细胞→凝血块凝血酶敏感蛋白2.保护血管内皮,参与内皮修复,防止动脉粥样硬化→止血拴→封堵破损血管释放颗粒物质血管受损/破裂时血小板迅速黏附聚集于破损处血小板的功能血细胞1-3.单核细胞4-6.淋巴细胞7-11.中性粒细胞12-14.嗜酸性粒细胞15-16.嗜碱性粒细胞17.红细胞18.血小板Wright’s染色血涂片二、骨髓的结构和血细胞的发生循环血中的各种血细胞,每天都有一定的衰老和死亡,同时又有相同数量的生成和补充,从而保持其数量和质量的动态平衡。造血器官是生成各种血细胞的场所,人胚胎时期的卵黄囊、肝、脾、胸腺和骨髓均能造血;出生后,红骨髓是主要造血器官。人胚第3周,卵黄囊壁的血岛形成造血干细胞,人胚第6周,造血干细胞迁移至肝开始造血,并持续至第5个月,肝之后,脾出现短暂造血,自胚胎第4个月至终生,骨髓成主要造血器官。骨髓的结构骨髓位于骨髓腔中,分为红骨髓和黄骨髓。红骨髓为造血组织,黄骨髓主要为脂肪组织。胎儿和婴幼儿时期的骨髓均为红骨髓;成人红骨髓主要分布在扁骨,不规则骨与长骨骺端的骨松质中。大约5岁开始,随年龄增长,长骨骨干的红骨髓逐渐由黄骨髓取代,但黄骨髓中仍保留少量造血干细胞,所以仍有造血潜能,当机体需要时可转变成红骨髓。红骨髓组成血窦造血组织造血组织造血细胞网状组织网状细胞网状纤维网状组织构成造血组织的支架,其中充满不同发育阶段的各种造血细胞及造血基质细胞(巨噬细胞、成纤维细胞,脂肪细胞、间充质细胞等)。红骨髓血窦:是动脉毛细血管进入骨髓后分支而成的不规则窦状腔隙。窦壁衬贴有孔内皮,内皮基膜不完整,有利于成熟血细胞由骨髓进入血液;窦壁周围和窦腔内的巨噬细胞有吞噬清除血液中异物、细菌和衰老死亡血细胞的作用,还可分泌多种细胞因子。造血诱导微环境造血诱导微环境:是造血细胞赖以生存、增殖与分化的场所。包括骨髓的神经成分、微血管系统、纤维、细胞外基质与造血基质细胞。造血基质细胞:是造血诱导微环境的核心成分,由多种细胞构成,包括成纤维细胞、巨噬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网状细胞、脂肪细胞等,它们是造血细胞生长的支架,并通过细胞间通信、分泌多种造血调控因子、产生细胞外基质等多种途径调控血细胞的生成。在造血器官中不同区域的造血微环境不尽相同,每一特定区域适应某种造血细胞增殖,并诱导其向特定方向分化。骨髓的结构造血干细胞和造血祖细胞造血干细胞:是生成各种血细胞的原始细胞,起源于人胚卵黄囊血岛,出生后造血干细胞主要存在于红骨髓中,约占骨髓有核细胞的0.5%,其次在脾、肝、淋巴结、外周血和脐带血内,能自我复制,有很强的增殖潜能,有多向分化能力。造血祖细胞:由造血干细胞增殖分化而来的分化方向确定的干细胞,又称定向干细胞。在体外不同集落刺激因子的作用下,可形成相应的集落生成单位。在一定的造血诱导微环境和细胞因子的调节下,造血干细胞先增殖为各类血细胞的造血祖细胞,这些祖细胞进一步定向增殖分化为各类成熟血细胞。造血干细胞生物学特性具有很强的增殖潜能:小于5%处于细胞周期的S/G2/M期,20%处于G1期,75%处于G0期;具有多向分化能力:分化为各系造血祖细胞,并进一步分化为各系血细胞;还可分化为某些非造血细胞,如破骨细胞等;具有自我复制能力:通过不对称性有丝分裂产生两个子细胞,一个为造血祖细胞,另一个保持干细胞的全部特征不变。这样使造血干细胞在不断分化产生祖细胞的同时,又能自我复制,从而保持干细胞的正常储备。具有细胞表面抗原标志血细胞发生过程中的形态演变血细胞发生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原始阶段幼稚阶段(又可分早、中、晚三期)成熟阶段血细胞发生过程的形态演变规律胞体由大变小,巨核细胞则由小变大。胞核由大变小,红细胞的核最终消失;粒细胞的核由圆形变为杆状,最终呈分叶状;巨核细胞核由小变大,呈分叶状;核染色质由细疏逐渐变为粗密,核着色由浅变深;核仁由多变少,至消失。胞质由少变多,嗜碱性渐减弱,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仍保持嗜碱性,胞质的特殊物质逐渐增加,如红细胞质中的血红蛋白,粒细胞质中的特殊颗粒。细胞分裂能力从有到无,但成熟的淋巴细胞仍有很强的潜在分裂能力。造血干细胞的演化淋巴淋巴是流动在淋巴管内的液体,由组织液渗入毛细淋巴管内而形成。在流经淋巴结后,其中的细菌等异物被清除,淋巴细胞和抗体进入淋巴,淋巴最终汇入静脉。

1 / 3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