汨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五”规划纲要“十二五”时期,是我市实现“打响两张品牌,进军全省五强”战略目标的攻关时期,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打造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建设长株潭示范区新市片区和全省中等城市的关键时期。编制好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将为我市在未来五年乃至更长时期充分把握国家出台支持循环经济政策、中部崛起、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省管县体制改革等政策机遇,进一步争取中央和省市的大力支持,实现经济社会新一轮又好又快的跨越式发展提供战略性指南。同时,对我市在“十二五”时期认清市域特点,选准发展核心,理清发展思路,确定发展目标,在更高层次上运用好“城市矿产”和“屈原文化”两张品牌,促进经济、社会与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科学的指导作用。第一章汨罗“十二五”时期现实基础和发展环境分析一、现实基础“十一五”期间,我市紧抓战略机遇期,以发展为第一要务,积极推进各项事业,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完成和超额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各项主要指标。1、国民经济快速发展。预计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达160.3亿元(2010年数据均为预计数),完成“十一五”规划任务的140.3%,年均增长16.5%,人均GDP达25890元。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23.9亿元,完成“十一五”规划任务的107.2%,年均增长7.4%。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90.9亿元,完成“十一五”规划任务的153.8%,年均增长26.8%。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45.5亿元,完成“十一五”规划任务的138.1%,年均增长12.5%。财政总收入达11亿元,完成“十一五”规划任务的191.3%,年均增长29.4%。市域经济综合实力稳居全省强县(市)行列,经济基本竞争力跃居中部百强第56位。图一:“十一五”时期GDP总量增势图59.9262.875.6101136.3160.3020406080100120140160180200520062007200820092010GDP总量2、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经过5年的发展,我市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趋于合理。第一产业比重稳步下降,第二、第三产业比重逐年上升,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29.8∶44.4∶25.8调整为2010年的14.9∶56.7∶28.4。——农业基础性地位更加稳固。2010年预计实现农业总产值37.4亿元,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任务的154.4%,年均增长17.5%。农产品产量大幅增长,2009年,粮、油、水产、肉类总产比2005年均有较大增长。优质稻、玉米、蔬菜、西瓜、红薯、马铃薯等种植农业逐渐向基地化发展,牲猪养殖大户和肉牛养殖大户均有所增加,建成了一批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场。农产品加工企业达247家,其中岳阳市级龙头企业24家,加华牛业和蓉泰薯业进入省级龙头企业行列。预计2010年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销售收入33.2亿元,年均增长28.4%。农民人均纯收入达6688元,年均增长14.3%。——工业主导性地位日渐凸显。2010年全市预计实现工业总产值290亿元,年均增长27.1%。实现规模工业增加值75.4亿元,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任务的168%,年均增长26.5%,2009年工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71.1%,带动全市GDP增长16.5%,工业企业实现税收6.7亿元,占全市财政收入的70%。其中,园区实现工业总产值86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31.2%,年均增长31.3%。全年实现净入库税收6.02亿元,占全市财政总收入的55.8%,年均增长44.1%。2009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210家,废旧物资回收量达114万吨,加工量57.4万吨。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11家,其中,湘北铜业、平桂制塑、中天科技龙舟铝业的部分产品和技术已达省内或国内领先水平,“龙舟”商标成功创建我市首个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农机、长江化肥两家公司先后在境外成功上市,全市工业企业经济实力显著增强,新型工业化水平进入全省先进行列。——第三产业比重逐年提高。2010年全市第三产业预计完成增加值45.5亿元,年均增长12.5%,占GDP的比重比2005年上升2.6个百分点。2009年,全市从事服务业的经营户达9886户,注册资金32.36亿元,安排就业人员36081名,占城乡就业总人数的38%。“十一五”期间,我市传统服务业快速发展,商贸流通和餐饮娱乐业发展势头强劲。预计201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将达35.4亿元。全市交通客运量、货运量及客运、货运周转量显著增加,移动、电信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手机普及率达50部/百人,电话普及率达23部/百人,市内私家小车达10720辆。新兴服务业势头良好,房地产业逐步规范,金融保险业健康发展,旅游业和节会经济方兴未艾,消费热点不断增加,连续几年成功承办国际龙舟节,文化旅游产业步入快速发展轨道。2010年产业结构图1556.428.6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3、品牌效应有效彰显。“十一五”期间,我市依托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品牌和屈原文化品牌,大力发展再生资源产业和屈原文化旅游产业,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品牌驱动效应日益彰显,引领市域经济社会科学跨越的核心增长极已初步形成。——再生资源产业走势强劲。2010年,我市再生资源加工工业产值达75亿元,占园区工业产值的87.2%,年均增长31.9%。再生资源产业(含流通和加工)已成为全市经济的龙头和支柱。试点以来,我市再生资源产业走势强劲,成绩显著。一是加强了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十一五”期间累计投资12亿元,完成了汨罗循环经济工业园8平方公里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了再生铜、铝、钢、塑、橡胶等几大加工基地。二是引进了一批规模企业,园区产业格局初步形成。2009年,工业园再生资源加工规模企业达70家,就地加工废旧物资57.4万吨。长江铜业、湘北铜业、金龙铜业、天达有色金属4家企业进入湖南省有色金属行业50强,再生金属加工产业集群已成为湖南省有色金属行业重点发展的八大集群之一。三是依托辐射全国的中南再生资源市场,建立了覆盖全国的再生资源回收网络。目前已吸纳从事再生资源收购、处理、交易的经营户4000余家,与全国各地5100个收购网点建立了互联关系,收购网点遍及全国。2009年我市废旧物资回收量达114万吨,交易额达115亿元。四是切实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创造了良好的资源和环境效益。到目前为止,我市已形成年产再生铜、铝、钢、塑料等回收加工产业链,相当于为国家建起一座千万吨级的“城市矿产”,有效减少了全社会的分散污染。五是解决了部分人员的就业问题。试点以来,我市再生资源产业共安排就业人员近4万人,实现工资性收入4.5亿元,有效缓解了日益增大的就业压力,促进了市域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屈原文化前景广阔。2006年,“汨罗江畔端午习俗”被评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2009年9月,以“汨罗江畔端午习俗”为主要内容的“中国端午节”成功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汨罗被中国龙舟协会授予“中国龙舟名城”称号。2005年—2010年我市成功举办六届汨罗江国际龙舟节,屈原文化的辐射面不断扩大,影响力不断提升。在各级领导和省直相关部门的关心与支持下,屈子文化园被定位为我省“十二五”实施文化强省战略的标志性工程和全球华人共有精神家园。目前,已完成核心景区土地测绘工作和土地预审工作,编制了屈子祠总体保护规划、屈子祠核心景区修建性详规、屈子书院、屈原纪念馆、景区配套及环境整治三个项目可研报告,启动了项目建筑方案设计和部分配套工程建设。在屈原龙舟文化的影响和带动下,我市旅游产业发展日趋兴旺,“湘楚文化游、红色圣地游、生态休闲游、宗教文化游”四大旅游品牌逐步形成,汨罗文化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正逐年提升。4、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增长。“十一五”期间全市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19亿元,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任务的251.2%,预计2010年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7亿元,年均增长45.4%。工业及工业园、交通、城建、能源、水利、环保等一大批重点项目相继投产,基础设施的瓶颈制约有效改善。——工业及工业园:“十一五”期间,我市一批规模企业加大了技术升级改造力度,产业技术层次和产品科技含量有效提高。平桂制塑与中南大学联手新上的再生板材、型材生产线在湖南省处于领先地位。中天科技龙舟铝业引进的美国航天铝合金生产线,成为全国再生铝生产技术的领导者。五年来,园区累计投资12亿元完成了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完成了8平方公里核心区的道路、管网和环保设施建设,园区三横四纵交通网络基本形成,再生资源物流中心初步建成。一大批规模工业企业进驻园区,已初步形成了以再生资源回收和加工利用为主导,以电子加工、机械制造、家具制造为补充的特色产业园区。——交通:“十一五”期间,全市完成通乡公路改造119.8公里,新建农村客运站6个,对汨水大桥等7座乡镇危桥进行了加固改造,对狮形山桥等4座大桥进行了新建和改建。武广汨罗东站投入使用,201省道岳汨段建成通车,汨罗江大桥于2010年底竣工通车。同时启动了107国道与308省道跨线互通立交工程、S201南延线建设项目。星火汽车站、长乐汽车站、湘江汨罗港、岳长高速汨罗连接线完成了前期工作。境内铁路、公路、水路纵横交错,大交通格局逐步形成。——城建、环保:“十一五”期间,我市城市扩容提质和环保工程建设得到了全面快速发展。“三线”工程、武广高铁站前路及站前广场、友谊河综合整治工程相继竣工并投入使用,新建了龙舟路、金成路,完成了建设路、城西路、劳动路、罗城路、大众路等城市主干道的改造,城市道路系统更加完善。完成了汨罗江沿江风光带、龙舟路、龙舟竞渡中心、友谊河西侧(罗城路—人民路)的风光带建设,以及燎家山广场、政府广场、西湖公园一区的绿化,城区新增绿化面积近20万平米。新增城区供水管网15.83公里。铺设污水收集管网35km,城市污水处理厂建成投入运行。城区环卫基础设施进一步配套完善,完成了垃圾无害化处理场一期工程建设。初步建成覆盖全城区的公交网络。城区规模增至19平方公里,城镇人口增至31.5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42.9%。——水利:“十一五”期间累计投资7亿元,共完成土石方2100万方,基本形成了以万亩堤防和中小型水库为主的防洪工程体系。已建成中型水库3座,小(一)型水库38座,小(二)型水库248座,总库容3.1亿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达40万亩。修建河道堤防113Km,保护耕地24万亩,保护人口25万人。建成达标堤30Km,灌排机埠803处。建设城市防洪排滞渠9.5公里,完成城区10个洼地除涝工程,组建城区电排中心站,城市防洪抗洪能力显著增强。——电力:“十一五”期间全市共投资1.5亿元,新建和改造10KV线路437公里,新建和改造低压线路3520公里,新增配变37台,新增和改造配电台区1043个,新建和改造了一批35KV以上变电站。到“十一五”期末,汨罗城区供电电源为110KV汨罗变和窑洲变,10KV供电线路共计16条,城区用电量2.72亿KWh,年均增长12.8%。农村配网以110KV汨罗变、窑洲变和安园变为电源点,通过9个35KV变电站向广大农村供电。9个35KV变电站有主变17台,容量57.2MVA,35KV线路11条,总长174.5公里,农村10KV公用线路59条,总长2214.1公里。到2009年底,汨罗农村配网村改率和户改率分别为68.82%和57.67%。——民生:“十一五”期间,我市社会民生领域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亿余元。其中,教育投资1.1亿元,争取中央财政转移支付改造项目、省级财政配套资金项目、国家中西部农村初中校舍改造项目、“明德工程”项目、新农村新校园建设项目;创建合格学校项目、校舍安全工程项目、职业中专实训楼建设项目等。卫生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300万元,改扩建乡镇卫生院28所,新建2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改造和完成了部分农村改水改厕工程。人民医院住院楼项目正在建设中。文化站建设已全面启动,新建文化站达13个。计生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50万元,新建计生服务站5个。民政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000万元,改扩建敬老院20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