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话随笔(明朝)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史话随笔(明朝)史话随笔(明朝)开篇语实话,史话。正如大家所知道的,我们现在了解到的历史,并不是真实意义上的历史,换句话说,可能很多事情并不是真真切切发生过,或者如历史书上(正史)记录地发生过,但这似乎并不妨碍我们多数人喜欢并且了解历史。就我个人的理解,我们看到的历史人物虽然只是在纸张上的,任人评说的,很多时候还是不符合本身人物原貌的,抛开利益不说,有一点是相通的:他们都是有血有肉的人物。因为没血没肉就不能演绎出这么精彩的历史,不是人物,自然也就不可能在我们后人薄薄的纸张上留下哪怕是一字半语;今天的我们,当然也是有血有肉,但还不能算是人物,作为普通人的任何一员,我们可能终身都无法触碰作为历史人物的高度。或许我们之后的几代,不会有人再记得我们的名字,但并不代表我们就不曾存在过,我们的确存在过,我们做过很多事情,每天忙忙碌碌,正如我们历史上的祖先们;我们各自的后代也将会做很多事情,如果我们留下了什么,相信他们也会有兴趣了解我们。今天的资讯和科技,已经远非我们的先祖能想象的,我们了解、思考、记录事物的方式也不再是眼看、刻甲骨、写上竹简。从我们的时代回望过去的时代,总免不了要掺杂着我们时代的只言片语;只言片语多了,自然而然地,想把它们串成文字,记录下来。仅仅是希望以后自己或者他人读到这些语句,能有同感,也就足矣。从明史开始,仅仅是因为最近比较关注明代的人物。一、关于造反到了明代,所谓的造反(或者说起义),已经不再是什么新鲜事情,明以上的一千多年,造反已经在我们这片土地上上演了无数次,大大小小,由秦以来(秦以前的不算),我们在中学历史书上熟悉的那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造反的历史就类似于现在韩剧的套路:农民们(主力)被逼无奈,到连啃树皮都成了奢侈的时候,顺理成章,就会有或者鱼腹现书、或者石头露字、或者蚂蚁组团(最熟悉的吃亏对象就是项羽)等等所谓的“异象”显现,通常还伴随着儿歌、俗语、流行语的传唱。总而言之,言而总之,就是要告诉你,上天要抛弃原来的当权者(皇帝),至于新的当权者,自然是这些剧情出现在哪里,哪里就会首先出现,并且造反。虽然我们今天的人很清楚,这些剧情都由造反的导演们精心策划(有些还不算是精心),但当时的人们不明白,至少是多数不明白,又或者是即使明白也不明说。于是,名头找好了,挑头的大哥们就开始拉家伙造反了,由于多半是农民或者无业游民,造反的团队基本文化素质都不高,所以需要招贤纳士,不同的头领有不同的要求(没有要求的,多半很难造反成功),但由于造反的时候多半是力量弱小,所以即便有要求,也不能要求太高,高薪高待遇的事情通常不会出现,但毫无疑问,这批人都是实干派(理论派基本很难下决心做这种掉脑袋的买卖),而且多数成分比较复杂,比如刘邦手下,韩信原来是市井无赖,陈平据说有不良生活作风,萧何是小县的行政助理,而刘邦自己本人也不过是据说误打误撞混了个亭长,勉强是准公务员(这段历史在稍后的随笔中还会继续关注);当然,这都还算是有职业的,就业中的;其他历朝历代,造反的团队里,当过海盗的、做过山贼的、充军逃跑的、干过杀猪的小商小贩(当年虽然没有城管,但对从商的人还是多有鄙视,这是深层次的社会文化观念问题,暂且不表)等等,也不是没有,主要的原因,还是没有太多的资源去给你选择,何况将心比心,体面的官员或者读书人,谁会放着既得利益不要,跟着这帮人,把脑袋提在裤腰带上,手里攥把刀满世界跑?于是乎,没有办法,要想混口饭吃,就豁出去了,成王败寇,白手起家干吧(咱们下面说到的明朝的开国皇帝,就是属于这类白手起家的)。我们的故事就从造反开始。二、关于朱元璋造反总体来说,造反是绝对的高风险(轻则战死沙场,重则被现任当权者诛灭九族),但也是高收益(当上皇帝或者成为统治阶级的一员,从此大富大贵),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多数的团队造反成功,成为皇帝后都希望自己的江山千代万代,无非是想自己团队们拿命换来的利益一直维持下去。既然是高风险,只要精神正常的人,在考虑做这个事情的时候,都会三思而后行,朱元璋也不例外。朱元璋其实不是他的本名,正如后来的万历年间的首辅张居正,也不是自己的本名,不同的是,老祖宗朱元璋的身世要比张居正坎坷得多得多,幸运的是,很多史料上并没有隐瞒(也隐瞒不了)这位开国皇帝的贫寒身世:出生在多子多女的农民家庭,跟他的祖辈和兄弟姐妹一样出生后用数字作为名字的代号(出生名:朱重八,后改为兴宗;参加农民起义后改名为德裕,最后再改名为元璋,字国瑞;看来这位开国皇帝对自己的名字倒是挺重视,估计身份证得多做几张),勉强挣扎着活到了懂事的年龄,父母因为灾荒和官吏的剥削,饿死了,当吃饱饭都成了奢望的时候,正如我们上文说的,躁动的时刻来临了。当然眼下,朱元璋没有躁动,因为他没心思躁动,或者根本没想过要躁动,对于刚刚懂事的他来说,只想在这个年代里活下来,跟祖辈一样,娶个媳妇,有个家庭,有一碗热粥,足矣。其实人心都是一样的,虽然之后的史书大肆渲染了一下开国皇帝出生的场景(比如红光满天),但我想,这只能算是导演们的一个噱头,我们不能奢望一个贫苦的农家孩子能从小立志要当皇帝,即使有过类似的举动或言语,相信当时都会被人一笑而过。历史不能回望,必须设身处地。吃不饱饭又没职业还没有社保,正如今天,那就去讨饭吧,期间还在寺庙里面打打杂,即便如此,刚进去寺庙的朱元璋也是受人欺负的。从出生直到现在,朱元璋的人生还是被时代拖着走的,被元末的腐朽和民不聊生拖着,被现实的残酷打磨着,相信他不一定知道“物极必反”的道理,但他肯定在这个过程中,特别在讨饭这种能极大冲击人的自尊的过程中,学到了很多东西,这还真应了那句话:“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就算是放在今天,能够十几年经历挫折而依然斗志昂扬的人,又何愁不能成功呢?讨饭也过去了,朱元璋回到了寺庙,物是人非,该消停一下了吧;但是,历练的东西还没来得及沉淀,更要命的事情来了:他收到了一封造反的哥们写给他的信,而信的内容是邀请他一起造反,注意了,这是造反,不是喜宴。显然,朱元璋还没准备好,把信烧了以后,不久又听说有人知道了他有这么一封信,而且打算告发他,顺便领领赏钱。我想那一晚,朱元璋是睡不着的。人脑一直是最复杂的计算机,现在,它正在这位年轻人的脑袋里快速计算着。很多人说,创业是被逼的,几年前我不信,现在我信了,因为我也经历过这么个夜晚。当黎明来临的时候,这个年轻人眼里布满血丝,但异常闪亮,咬咬嘴唇,一跺脚:反了吧,反了!如果他不是朱元璋,我们这些后人不会去在意这个决定,但恰恰他就是朱元璋。好戏就此开始。三、引路的人和第一桶金写信力邀朱元璋造反的哥们叫汤和(注意这个人)。朱元璋投奔的第一位老板是郭子兴(留意这个人)。我的感想,对于刚出道(如果造反也算是出道的话)的朱元璋来说,汤和是引路的人,郭子兴是朱元璋的第一桶金。先来说说汤和,汤和这个人的确很有意思,如果说,朱元璋造反非要找个启蒙老师的话,汤和应该算一个,说他是启蒙老师,他并没有教给朱元璋理论(相信也没这个课程),对朱元璋这位猪腰子脸哥们(详见朱元璋同学画像),汤和似乎并不在乎他的长相和身世,当时汤和已经是起义军的一个千户,虽然也是贫苦出身,官也比较芝麻绿豆,相比此时的朱元璋,也算混得不错。不但写信力邀朱元璋,希望兄弟一起过来共谋富贵(虽然造反这事风险比较大),而且当朱元璋真的到来的时候,军中的人看到的最多的是,这位千户大人跟在小兵朱元璋的后面走。在军队这个讲究严格等级制度的环境里,老师兼战友兼领导的千户大人不在乎,难得吧?更难得的是,小兵朱元璋也不在乎。所谓的导师,都是极为有远见的人,汤和算一个。有一种成功叫做失败,有一种胜利叫做撤退。每当我看史书看完明朝的历史,再回过头看这个细节,我都会暗暗称赞:这的确是一个经典的镜头,和绝大多数今后与朱元璋共事的人不同。汤和不仅够义气,而且够低调。这一前一后的身影,在今后几十年的血雨腥风中留存了下来,一直走到了朱元璋离开这个世界。战友,真正意义上的战友。有朋友如此,此生无憾。引路人有了,在25岁那年,朱元璋又主动(注意这点)去找了另一个人——郭子兴【史载发生在至正十二年(公元1352年)春天】,见面的地点在濠州城。我想有必要先介绍一下郭子兴,这位是元末军阀之一,本人虽然没有太大的才能(后来的事实证明),但性格不错:豪爽,喜欢结交江湖朋友;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在道上比较混得开。(及长,任侠,喜宾客——《明史列传第十郭子兴》)不知道是否是大彻大悟了,反正是有一些资本,就拉帮结派操家伙,反了。当时的形势是郭子兴造反后,攻克濠州城,(至正十二年春,集少年数千人,袭据濠州。——《明史列传第十郭子兴》)元军围城,郭子兴被困城内。见面也有些戏剧化,正史上的记载只有短短的几句话:太祖往从之。门者疑其谍,执以告子兴。子兴奇太祖状貌,解缚与语,收帐下——《明史列传第十郭子兴》,翻译过来就是,朱元璋去投奔(郭子兴),守门的人怀疑朱元璋是间谍,把他捆绑了抓去见郭子兴,郭子兴对朱元璋的相貌很感兴趣,觉得这副猪腰子脸很奇特,就给朱元璋松绑了,允许他加入自己的起义军。我对这段记载没有疑问,但我比较感兴趣的是,郭子兴凭样貌就能认定朱元璋不是间谍,而是可用之人?这多少有些相面占卜算卦的运气在里面,不过依我看,事情没有那么简单:首先,朱元璋应该对郭子兴有所了解,不然也不会贸贸然投奔他(虽然汤和在郭子兴军中效力,但我想能让这时候的朱元璋下决定的,汤和不是最重要的决定因素),至少,朱元璋应该知道他的这位第一任老板是个道上的人,上道最重要;其次,选择的时机也很有意思,郭子兴被围,朱元璋看准了郭子兴会见他,而且会和他说话。(这段似乎有些老套),虽然明史有意突出朱元璋在郭子兴这里凭的是样貌取胜(样貌也实在长得有些抱歉),包括后来郭子兴的老婆张夫人主张把养女马姑娘(后来的马皇后,个人认为少有的几位贤良皇后之一)嫁给朱元璋,也觉得朱元璋不是个平庸的人(其次妻小张夫人亦指目太祖曰:“此异人也。”乃妻以所抚马公女,是为孝慈高皇后——《明史列传第十郭子兴》)。(顺便说一句,老婆的确很重要,对比刘邦的老婆,谁高谁低立刻见分晓,题外话。)但同时,朱元璋也在郭子兴这里立了不少战功,这似乎更加重要一些。毕竟,相马不如赛马。最后,有个细节,朱元璋是主动去找郭子兴的。老朱不是当年的孔明,郭子兴也不是当年的刘备,别说是三顾茅庐,一顾都谈不上。原因很简单,没有这个必要,此时的朱元璋只不过是个吃不饱饭,住过寺庙讨过饭的难民(这个??????实在有些不光彩),而郭子兴,大小也是个军阀,至少吃穿是不愁的。(显然他没有预知未来的超能力,也没有时光机器可以知道以后的朱元璋是个皇帝。)两人此时地位相差这么大,所以还不至于郭子兴要去请朱元璋。这就更说明了朱元璋的目的性明确。好了,罗嗦了这么多,总而言之,我要说的是,朱元璋是了解甚至研究过郭子兴为人的,而且谨慎考虑过怎么和郭子兴见面,见到郭子兴后要说什么,怎么说。由此,我不得不说,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此时的朱元璋,早已不是当年的朱元璋,有某种东西已经在他的内心觉醒(其实讨饭也挺锻炼人的)。这就为朱元璋挖到属于自己的第一桶金(军队、人脉和根据地)打下了基础。话说朱元璋的第一桶金,大致是这么建立起来的(如果觉得有些无聊,可以直接无视下面这段叙述):当年的濠州城中,一共有五个红巾军头头。郭子兴是一派,孙德崖与其他三个头头是另一派,两派一直有些矛盾。自从徐州红巾军主将芝麻李被元军干掉后,他的部将彭大和赵均用就带着部队出逃,彭大投奔了郭子兴,而另一派孙德崖就拉拢了赵均用。后来在孙德崖的操纵下,赵均用绑架了郭子兴,并把郭子兴弄到孙家毒打一顿(胆子不小),打算不明不白就弄死郭子兴。还是朱元璋带兵救回了郭子兴(再次体现了朱元璋不是白吃饭的)。朱元璋见濠州城各位头头明争暗斗,就回了老家,当然他不是回来休息,而是连拉带骗找来了少年时的伙伴徐达、周德兴、郭英(都是后来的猛人)等七百多人,又回到濠州投奔郭子兴,一号人带了七百几号人,郭子兴很高兴,就提升朱元璋做了镇抚。之后,朱元璋从自己的队伍中挑选了徐达、汤和等二十四人离开濠州,南略定远(外出开辟根据地)。朱元璋先是招安了张家堡驴牌寨民兵三千人,后又收编了秦把头的八

1 / 2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