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口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河口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十二五”时期(2011—2015),是我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实施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战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科学编制和实施好“十二五”规划,对于紧紧抓住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实现在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中率先崛起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第一章现实基础与面临形势一、现实基础“十一五”时期,是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发展改革任务,全区人民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积极作为、扎实工作、攻坚克难、奋力拼搏,“十一五”规划顺利实施,主要任务目标提前或超额完成,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为“十二五”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综合经济实力跃上新台阶,发展方式积极转变。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2010年全区地方生产总值达到141.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是2005年的2.6倍,年均增长21%;人均GDP达到13.7万元,是2005年的2.5倍。地方财力持续扩大,2010年一般预算财政收入达到7.65亿元,是2005年的2.7倍,年均增长22%。投资力度不断加大,五年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25亿元,是“十五”期间的4倍,一大批基础设施和重点产业项目建成投用或启动实施。发展方式进一步转变,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40.3%,比2005年提高15.2个百分点。节能降耗成效明显,“十一五”期间万元GDP能耗累计下降22%。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发展后劲持续增强。三次产业结构比例由2005年的13.8:58.2:28调整为2010年的6.4:56.4:37.2。工业化水平显著提高,内生动力明显增强。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83.2亿元、主营业务收入390.5亿元,分别是“十五”末的5.9倍和7.5倍;产业层次不断提升,石油化工、盐及盐化工、装备制造、精细化工等支柱产业加快膨胀,纺织服装、新能源、农副产品加工等新兴优势产业初具规模;骨干企业队伍日益壮大,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由44家增加到106家,其中主营业务收入过亿元企业由8家增加到54家;园区建设步伐加快,在做大做强河口经济开发区的同时,规划建设了山东河口蓝色经济开发区、黄河口海洋经济产业园、黄河口能源装备制造园、富海工业园、黄河口农产品精深加工园等五大专业园区,“一区五园”发展框架初步形成。农业和农村经济稳步发展。水产、冬枣、畜牧、棉花等传统产业持续壮大,海参、大闸蟹、食用菌等特色产业加快发展,建成良种棉基地20万亩、生态高效渔业基地40万亩、畜牧标准化养殖小区246处,黄河口冬枣、海参、大闸蟹等一批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的农产品基地正在形成;农业产业化水平明显提高,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70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到91家。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累计开发整理土地17.8万亩,实施农业综合开发8.1万亩,新增耕地5.6万亩,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强化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建设小康文明村71个,村容、村貌、村风发生了显著变化。服务业规模和质量得到较大提升。2010年服务业增加值达到52.6亿元,占GDP的比重较2005年提高9个百分点。商贸、餐饮等传统服务业规模不断膨胀,2010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6.2亿元,是2005年的2.5倍,年均增长20%;生态旅游、现代物流等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五年来累计接待游客73.2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67亿元,仙河蓬莱公园、新户百枣园等4处景区顺利通过国家AA级景区验收;全区仓储物流企业达到40家,其中,神舟物流被省政府授予全省服务名牌企业称号。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承载能力明显提升。始终坚持高起点、高水平规划原则,五年共修订编制城乡总体规划、城镇规划和道路交通、湖滨新区等规划30余项,城区详规覆盖率达到89%;中心城聚集辐射能力进一步增强,服务功能更加完善,建成区面积达到19.8平方公里;鸣翠湖公园、银河公园、环城水系等一批重点建设和改造项目相继建成投用;城区绿化、美化、亮化工程全面实施,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26%;供暖、供气、给排水等市政设施不断完善,城市功能明显增强。小城镇建设成效显著,城镇化率达到77.95%;孤岛、仙河、义和、六合被评为“国家级生态乡镇”。公路交通发展迅速,新义路、荣乌高速连接线、城区北外环等干线公路建设顺利实施,全区等级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608公里。水利设施建设扎实推进,挑河、马新河、神仙沟等河道综合治理工程连年实施,农村集中供水工程全面完成,河王渠衬砌、东水源干渠节水改造、王庄二干二分干、三分干衬砌等工程先后实施,引蓄节排一体化水系基本形成。电力建设得到加强,农村电网改造工程顺利通过验收,城网改造步伐加快,电网供电最大负荷达到67兆瓦。对外开放持续深化,各项改革稳步推进。突出产业招商、专业招商和高端招商,围绕重点区域和重点产业,五年共洽谈、引进投资5000万元以上项目82个,其中过亿元项目55个,累计到位外来固定资产投资86.4亿元。对外贸易不断扩大,五年累计利用外资7351万美元,完成出口总值17572万美元,分别是“十五”期间的1.6倍和2.6倍;全区拥有自营进出口权的企业发展到45家,黄河口家具、黄海塑料等一批骨干出口企业不断成长壮大、外向能力不断增强。各项改革深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不断深化,集体林权制度试点通过省级验收;土地流转制度改革顺利实施,建立了区乡两级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土地流转面积达到1.3万亩;企业改革取得新成效,油田改制企业达到15家,安诺其纺织材料有限公司实现与总公司捆绑上市;新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稳步推开,基本药物制度顺利实施;政府机构改革深入开展,职能转变步伐加快;科技、教育、文化、社会保障等领域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和谐社会建设富有成效,人民生活显著改善。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2464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157元,分别是“十五”末的1.7倍和1.8倍。各级各类教育快速发展,城乡全部实现免费义务教育,先后实施农村中小学取暖、河安小学建设、校舍抗震安全改造等工程,教育教学条件不断改善。卫生事业健康发展,城乡医疗卫生保障体系建设扎实推进,农村、城镇医疗保险实现了无缝隙覆盖,建立起了城乡一体的医疗保障体系、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医疗救治体系。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健全,五年累计发放各类救助款6300万元,城乡低保实现应保尽保。就业和再就业渠道进一步拓宽,五年累计安置城镇就业1.12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1.99万人。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8‰以内,取缔土小污染企业42家。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权益得到有效保障,文体广电、档案史志、防灾减灾、人防、气象等各项事业全面发展。“平安河口”建设扎实推进,社会治安和油区秩序综合治理不断加强。回顾“十一五”历程,全区上下立足实际,在实践中探索,在创新中前进,不断拓宽发展路子,为进一步推动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积累了成功的经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不断推进思想大解放。五年来,先后组织开展“解放思想,改进作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教育活动、“实践科学发展观,争当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排头兵”实践活动、“从我做起,走向文明”主题实践活动以及“勇于改革创新,奋力攻坚克难”和“转方式调结构,加快推进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等一系列大讨论,极大地提高了广大党员干部推动科学发展的境界和能力,激发了全区人民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坚持把上级要求与河口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着眼长远科学谋划,立足当前快速突破,确定了“科学规划‘一区五园一带两线’经济发展新格局,全力打造五大基地,努力实现在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中率先崛起”的总体战略,提出了构建七大高效生态经济社会体系的发展目标,精心组织实施了重大项目攻坚、和谐城乡建设、机关效能提升“三大行动”,高起点拉开了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序幕。坚持抢抓机遇、积极作为,有效推动工作落实。成立了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推进机构,采取专业招商、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月及“三争”活动等一系列措施,推行重大项目区级领导负责制,实行重大项目联审、服务承诺、行政问责和责任追究等制度,加大督查考核力度,有效地保证了决策科学,执行有力。坚持执政为民、团结协作,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始终把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突出以人为本,以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着力点,集中财力向农村、弱势群体和民生等问题倾斜,每年为群众办一批实事、好事,大力改善人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竭力维护社会安全,积极促进社会和谐稳定。高度重视区域社会和谐发展,创新实施了油地军港联席会议制度,开创了油地军港团结共建、共兴共荣的良好局面。二、面临形势“十二五”时期,是我区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的关键阶段,既面临重大的历史机遇,也面临严峻的挑战和压力。(一)重大机遇。从区域环境和政策支撑角度分析,今后一段时期,我区将面临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一是黄河三角洲国家战略实施的机遇。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使得黄河三角洲地区成为国家和山东省支持发展的重点地区。我区处于黄河三角洲的最前沿,具有充分获得政策支持的优势,一批重大项目将随之启动,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将加快聚集。二是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机遇。《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已经国务院批复实施,我区作为蓝色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具备发展蓝色经济的巨大潜力,是东营港向腹地拓展的必经通道,必将承接更多的生产要素,迎来更大的发展空间。三是承接外部地区产业转移的机遇。从国际环境看,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深入发展,国际和区域合作不断加强,产业转移步伐加快,特别是金融危机后,全球将进入空前的创新密集和产业振兴时代,新一轮的国际产业转移与要素重组已经兴起,为我们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承接产业转移、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带来了新机遇。从国内形势分析,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经济结构转型加快,市场需求潜力巨大,资金供应充裕。特别是随着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和东部率先发展等区域发展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的深入实施,使得区域之间的经济互动性进一步增强,这为我们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资源综合利用和发展高效生态经济创造了良好机遇。(二)主要优势。我区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突出,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港口优势。东营港和黄河口中心渔港两座港口坐落于我区东部沿海。其中,东营港是黄河经济带连接东北亚最佳海陆通道的枢纽,为国家一类开放口岸,是带动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的龙头。黄河口中心渔港是黄河三角洲地区唯一的国家级多功能渔港,港口的扩建和临港产业的发展,必将对河口区经济社会发展产生巨大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二是海洋优势。河口区海岸线长214公里,占东营市海岸线(413公里)的52%,滩涂面积6.5万公顷,盐卤储量6000亿吨,具备陆海统筹的良好条件,是全国重要的贝类和海盐生产基地,是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东营市发展蓝色海洋经济的主战场。三是土地优势。我区土地后备资源丰富,全区土地总面积21.4万公顷,其中未利用地11.2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52.4%,土地利用率远低于全国和全省的平均水平。在当前土地要素日益紧缺的情况下,大面积国有未利用土地为提升区域竞争优势创造了有利条件。四是生态优势。河口区工业聚集程度不高,人口较少,生态环境没有受到大的破坏,而且遍布着大量湿地,原生态的旅游景观具有唯一性和不可复制性,开发潜力巨大。五是油区优势。境内驻有胜利油田二级单位9个,已探明石油地质储量21亿吨,天然气储量170亿立方米,是胜利油田的主战场,富集的石油资源将在河口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三)面临挑战。“十二五”期间,河口区主要面临五大挑战:一是日益激烈的地区间竞争的挑战。当前,各地都在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地区间竞争非常激烈。同时,河口区与周边区县在内部优势和产业发展模式等方面具有较强相似性,这势必造成更激烈的同质性竞争。如何增创发展新优势,在竞争中赢得主动

1 / 2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