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市高港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泰州市高港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序言“十一五”期间(2006-2010年),是高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建设苏中“两个率先”先导区的关键时期。《泰州市高港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依据《中共泰州市高港区委关于制定泰州市高港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组织编制。本纲要结合省、市规划重点与发展要求,主要阐明“十一五”期间高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发展重点和政策取向,是今后五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政府履行职责和制定政策的重要依据,是全区人民为全面实现小康目标、加快建设苏中“两个率先”先导区而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第一章发展基础与目标第一节发展基础“十五”期间,在区委的正确领导和全区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全区“十五”计划得到了较好的实施,各项经济指标全面完成并创历史新高,经济社会发展跃上新的台阶,为“十一五”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沿江开发强力推进,经济发展势头迅猛。沿江开发框架全面拉开,一批重大项目相继落户和建设,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入3.7亿元,引2进项目协议投资总额270亿元,其中上海埃力生科技工业园项目总投资达180.6亿元。全区经济综合实力进一步提升。2005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6.1亿元,年均增长13.8%,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18656元。财政总收入7.61亿元,年均增长28.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81.88亿元,年均增长30.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8.36亿元,年均增长11.7%。20.3622.1025.8230.7636.100.005.0010.0015.0020.0025.0030.0035.0040.002001200220032004200542.258.844.432.813.48.40%20%40%60%80%100%20002005一产二产三产10473113921328215608186560500010000150002000025000200120022003200420053.524.134.856.037.6101234567891020012002200320042005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两大产业板块基本形成。工业经济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2005年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58.8%,年均上升3.3个百分点。医药、化工、冶金、造船成为高港特色支柱产业,初步形成以永安洲工业园为载体的沿江产业板块和元年份图3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亿元年份图4财政收入亿元年份图1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图2三次产业增加值变化3以电子信息、特种金属材料为主的高港科技创业园产业板块。各项改革深入推进,开放水平显著提高。区属国有、集体工业企业改制任务全面完成,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初步建立。经营性服务类事业单位改制到位,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不断深化。民营经济实力不断壮大,民营经济产值占全区工业经济总量的比重达93.8%。着力营造有利于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制度环境,利用外资取得突破,2005年实际利用外资9263万美元,自营出口总额5397万美元。城市建设加快推进,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城市建设累计投入62.8亿元,相继建成一批景观大道、商业街和标志性建筑,新增建筑面积245万平方米、绿化面积150万平方米,基本形成“四纵十横”道路框架,建成区面积提高到8.5平方公里,城区人口增加到6.5万人,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花园式港口城市正在崛起。农村工作全面进步,农业发展态势良好。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和劳动力转移,农业生产稳步发展,农村面貌发生巨大变化。农业结构不断优化,林牧渔业占农业的比重达55.9%,“四资”型农业迅速发展,农业龙头企业不断涌现,产业化进程大大加快。科教兴农成效显著,农村税费改革落实到位。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社会事业发展迅速。永安港区建设进展顺利,城乡干线公路网初步形成,一批水利、电力和信息基础设施相继建成。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建立,城镇三大保险覆盖面均达91%以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81%。城乡医疗卫生条件逐步改善,初步建立了以区人民医院为龙头的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教育事业快速发展,布局调整基本到位,素质教育全面实施,基础教育质量明显提高。就业形势基本稳定,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1.7%以内。人口与计划生4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计划生育率99%,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以内。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291元,年均分别增长11.1%和10%。环境保护不断加强,生态建设力度加大。环境监管体系逐步健全,环境综合整治加快推进,环境质量得到改善,生态建设初见成效。2005年全区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95.7%,城区水域功能区水质达标率、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环境空气质量良好天数达标率88%,城区环境噪声达标区覆盖率73.8%,固体废弃物连续多年实现零排放。虽然“十五”期间全区经济社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也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经济总量偏小,综合竞争力有待提升;科技创新能力较弱,产业结构有待优化升级;传统服务业所占比重较大,现代服务业发展较为缓慢;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城市支撑能力仍需加强;社会事业发展明显滞后,社会保障能力有待进一步增强。着力解决以上问题将成为高港“十一五”时期的重大任务。第二节发展环境“十一五”期间,高港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并存,但总体上面临较为有利的发展环境。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加快,国际产业和资本加速向长三角地区转移;我国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重化工业进入快速发展期;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梯度转移速度加快,长江北岸地区后发优势进一步显现;江苏沿江开发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实施,为沿江地区加快发展拓展了新的空间;全区人均GDP超过2000美元,工业化进入快车道,量的扩张和质的提高并重,经济社会的发展呈现加速发展趋势;产业布局进一步优化,区内医药、造船、石化等产业极化效应逐步形5成。这些都为高港的加速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自身优势和接受国内外生产要素转移的潜能将得到充分释放。与此同时,高港经济社会发展也面临一些较为严峻的挑战:随着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受国际形势发展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增多,决策的风险加大;全省沿江开发加速推进,沿江各地区发展势头迅猛,来自周边地区的竞争压力加大;沿江地区资本加快集聚和扩张,区内科学规划、产业承载、产业协调、管理服务的难度加大;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区内重大基础设施和资源环境承载压力加大;随着体制转换、结构调整的日益深化,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将逐步显现,构建和谐社会、统筹协调发展面临新的挑战。第二章发展战略与目标第一节指导思想和原则“十一五”期间,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建设苏中“两个率先”先导区的目标,加快沿江开发,加快招商引资,加快城市建设,加快创业富民,努力建设经济繁荣、社会文明、人民富裕、环境友好的和谐新高港。坚持抢抓机遇、乘势而上,跨越发展。必须牢牢把握机遇,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进一步提高全区的经济总量和综合竞争力,推动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坚持调优结构、集约经营,科学发展。加快结构调整步伐,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在继续大力集聚生产6要素的同时,更加注重依靠科技进步和人力资源开发,不断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快又好地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富民优先,和谐发展。以改革为民、发展惠民、致富于民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切实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巩固平安高港创建成果,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坚持城乡一体、统筹兼顾,全面发展。按照城乡一体化的要求,进一步完善城乡规划,注重城乡、经济和社会统筹发展。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城乡文明程度。重视公共事业建设,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第二节发展定位和目标通过“十一五”期间的发展,努力将高港建成:长三角新兴的现代制造业基地,沟通长江两岸、服务苏中苏北的区域物流中心,融入苏南、领先苏中的新增长极,生态健康、环境友好的可持续发展区。将高港城区建成:港城一体、适宜人居的花园式现代港口城市。到201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十一五”期间主要发展目标:发展速度苏中领先。经济加速发展,总量不断扩大,融入苏南经济板块,主要经济指标增幅位居苏中前列。到2010年,力争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0亿元,年均可比增长15%。人均地区生产总值4万元以上。实现财政收入20亿元,一般预算收入9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265亿元。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95%以上。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持续提高,综合竞争能力进一步提升,形成医药、石化、冶金、船舶、物流等优势特7色产业,基本建成现代制造业基地。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自营出口额达到3.5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累计5.6亿美元。滨江新城快速崛起。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城市化水平达60%以上,城市建成区面积力争翻一番,城区人均道路面积达20平方米,百户家庭电脑拥有量40台、电话拥有量220部。基础设施更加完善,服务功能更加健全,商贸流通更加繁荣,人居环境更加优美,城市品位进一步提升,实现“水清、绿透、文昌、城秀”。社会发展和谐文明。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到2%以上。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90%以上。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率达到90%以上。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失业、医疗保险覆盖面99%以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90%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以内。民主法制、精神文明建设全面加强,社会安全稳定和谐,人民群众对社会治安的满意率达到98%。计划生育率稳定在98%以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2‰以内。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力争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耕地保有量达到13.5万亩,五年累计建设用地量控制在1.5万亩以内。绿色高港、生态高港建设成效显著,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5%,森林覆盖率达到20%,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5%左右,环境质量综合指数达到82。人民生活全面小康。人民群众富裕程度和生活质量普遍提高,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缓解,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9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300元,走在苏中前列。恩格尔系数35%以下,农村人均钢筋、砖木结构住房面积45平方米,农村行政村通灰黑公路比重达到100%。8第三节战略重点加快产业集聚,推进结构优化,基本建成现代制造业基地。以沿江制造业为先导,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依托永安洲工业园、高港科技创业园,加快工业化进程。做大、做强一批综合竞争力强、支撑辐射作用明显的规模骨干企业,带动相关产业的迅速崛起,打造一批省级、国家级名牌产品和名牌商标。积极建设医药产业园。坚持以港兴城,推进港城互动,基本形成现代港口城市发展框架。发挥长江资源和港口优势,港城互动,依城立港,以港促城。加大城市建设力度,加快人口集聚。完善城市服务功能,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重点突破物流业,建立和完善城市的港口工贸服务功能。实施外向带动,推进园区建设,优化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不断改善投资环境,提升园区知名度,积极探索适合本地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构筑新的经济增长板块。以外向带动为驱动,以招商引资为手段,以加快经济建设为目的,强化外引内联,扩大对外开放,促进外向型经济迅速发展。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构建和谐发展格局。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统筹城乡发展,努力谋求城乡在就业、教育、交通、医疗等诸多领域的一体化。围绕加快城市化进程、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目标,统筹城乡发展,积极推进“城市反哺农村”、“工业反哺农业”,促进全区经济、社会、环境和谐发展。第三章着力提升产业竞争力第一节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坚持以工业经济为“第一方略”

1 / 2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