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市历城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总体规划纲要-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济南市历城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总体规划纲要“十一五”规划,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提出后的第一个五年规划,也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第一个五年规划。编制实施好“十一五”规划,对于抓住和利用好战略机遇期,加快推进全区现代化进程,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十五”期间经济和社会发展回顾“十五”以来,全区上下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立足区位优势,融入省会经济,按照“一带两区”发展布局,实施“农业稳区、工业强区、三产旺区、开放兴区”发展战略,强化“四个突出”工作重点,全区经济实现快速增长,各项事业全面进步,城乡面貌发生显著变化,开创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局面。(一)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2005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391.7亿元,是2000年的2.14倍,年均增长16.5%。其中第一产业18.3亿元,是2000年的1.32倍,年均增长5.6%;第二产业269.9亿元,是2000年的2.19倍,年均增长16.9%;第三产业103.5亿元,是2000年的2.46倍,年均增长19.7%。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突破10亿元,是2000年的2.41倍,年均增长19.2%。“十五”时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650亿元,是“九五”时2期的2.8倍。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加,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200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186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080元,年均分别增长10.9%和11.2%,城乡居民吃穿用住行水平有了质的提高。(二)产业结构调整取得较大成效。全区三次产业比例由2000年的7.8:68.8:23.4调整为4.7:68.9:26.4。一是农业结构调整向纵深推进,都市农业快速发展,农业产业化水平明显提高。全区经济作物面积达47.5万亩,粮经作物比例由“九五”末的6:4调整为5.5:4.5。设施农业、花木、林果、奶牛四大产业规模膨胀,效益提高。设施农业面积达到9万亩,经济林44万亩,花卉苗木5万亩,奶牛存栏3万头,建设了王舍人和遥墙两个“千亩万头”奶牛基地。农业产业化水平明显提高,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16家,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40万亩,带动农户10万户。45个农副产品通过绿色或无公害农产品质量认证。二是工业实现速度和效益同步提高。实施工业强区战略,一批投资规模大、经济效益好的大企业建成投产,2005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261家,比2000年增加122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达到228.3亿元,销售收入622.9亿元,利税78.55亿元,分别是2000年的3.06、3.61、3.22倍,分别年均增长25.1%、29.3%、26.4%。“十五”期间,完成技术改造投入300亿元,开发新产品261个。三是第三产业蓬勃发展。发挥区位和生态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业,红叶谷、卧虎山滑雪场、九顶塔等13个大型景区建成开放,农家乐旅游成为3历城旅游优势品牌。2005年全区接待游客306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到8.6亿元,分别是2000年的3.45倍和20.9倍,占到全市旅游业的半壁江山。大力推进现代物流业加速发展,不断完善商贸流通设施。盖家沟物流园区二期、山东钢结构配件市场、银座汽车广场等市场建成开业,全区市场达130处,营业面积160万平方米。易初莲花超市、七里河美食城、七里堡综合批发市场等一批大型商业设施正在建设。多种新型业态加快发展,形成了花园路、山大路、七里河路等特色商街。2005年完成社会消费零售总额103.9亿元,是2000年的2.13倍,年均增长16.4%。(三)城乡建设实现突破性进展。坚持大投入、大改造、大整治不放松,高起点、高水平、高效能进行规划建设管理,城乡功能日益完善。一是加快城区提升。按照“成片开发、组团发展”的原则,实施了经一路延长线历城段(花园路)、山大北路、山大南路等城区主次干道综合改造工程,完成了119条,50.5公里的街巷道路综合整治。房地产业发展迅速,汇科旺园、富翔天地、彼岸新都、上海花园等现代化住宅小区建成投入使用,海蔚广场正在加紧建设。城区面貌发生巨大变化,洪楼地区由城乡结合部建设成为济南市东部商业中心。二是加快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全面实施农村“四通”工程。“十五”期间,对彩西路、港九路、港西路等公路进行了高标准改造。改造修建农村道路290条1000余公里,全区通车总里程达1340公里,基本实现了柏油路村村通。客运线路达52条,客运班车139辆,基本实现了全区客车村村通。投资1.3亿元,完成了南部山区自来水户户通工程,启4动了北部平原饮水安全工程。投资6200万元,发展有线电视用户23万户,基本实现了有线电视户户通。加强水利基本建设,投资3亿元,实施水利项目2000余项,极大地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绿化荒山10万亩,全区林木覆盖率达到35.5%。加强农村电网改造,投资1.11亿元,实施了110KV的南康、孟家、泉港、董家输变电工程和郭店增容工程。三是积极协调配合国家和省市重点工程建设,实施了东部产业带基础设施建设、济青高速公路绿色通道、黄河标准化堤防、黄河三桥、济莱、青银高速公路、济南国际机场扩建、胶济铁路电气化改造等重点工程。四是大力加强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实施城乡“治理八乱”和城区灯亮工程,462个村建成了农村文明一条街,首批建成了100个“文明生态村”,15个乡镇驻地建成了文明商住街,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四)改革开放加快推进。围绕转变政府职能和推进经济市场化进程,不断深化各项改革,投资体制改革继续深化,政府投资的科学化、民主化明显提高。财政改革成效显著,建立了属地化税收征管体制,理顺了区与乡镇、街道的财政分配关系,实施了农村税费改革,取消农业税。政府机构改革成效显著,行政效率明显提高,运行机制继续完善,成立了政务中心和投资服务中心,精简审批事项61项,取消行政收费项目79项,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逐步增强。突出招商引资,创新发展环境,大批企业落户我区,外向型经济有了新的发展。“十五”期间,实际利用内资321亿元;外商投资企业达到155家,比“九五”末增加580家,实际利用外资累计达3.1亿美元,是“九五”期间的2.5倍。对外贸易实现新进展。外贸出口累计达到20亿美元,是“九五”期间的7.5倍。(五)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成效显著。“十五”期间,实施各类科技项目150项,培植省、市高新技术企业16家。教育事业迅速发展,累计投入3.2亿元,新建校舍45.61万平方米,维修校舍12.9万平方米,教育基础设施和技术装备水平明显提高。历城一中、二中、三中、四中、五中等19所成为省级规范化学校,历城职专、历城二职专为国家级重点职业中专,高中阶段入学率达到85%。文化事业不断繁荣,新建文化大院462个。卫生事业取得长足发展,区中医院、人民医院、疾控中心改扩建工程全面完成并投入使用,新型合作医疗试点取得显著成效,全区5个乡镇的16.1万农民参加了新型合作医疗。劳动保障和社会就业取得快速发展,十五期间,建成“星光计划”老年服务中心(站)19个,改扩建镇村敬老院19处,社保扩面3.25万人。积极落实各项就业政策,促进和扩大就业,区人才市场和19个乡镇、街办就业服务中心以及区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建成投入使用,培训组织劳务输出12万人。计划生育工作得到加强,为持续发展做出积极贡献。新闻出版、体育、双拥共建、民兵预备役等各项工作都取得新进展。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成效显著。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社会信用意识不断增强,坚持依法治区,开展“扫黄打非”斗争,规范行政行为,顺利完成村居换届选举,加强平安历城建设,实6行打防结合,标本兼治,积极化解各类矛盾,形成了稳定健康、奋发向上的社会环境。“十五”期间,先后被授予全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先进单位、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全省发展民营经济先进区、全省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先进区、全省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区、全省社会文化先进区、全省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区、全省农民增收先进区、全省信访工作先进单位、省双拥模范区等荣誉称号。综合实力位居全省30强前列,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社会和谐安定,人民生活日益富裕。经济社会发展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农业产业化水平还较低,工业产业聚集度不够高。二是统筹发展的任务依然艰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经济社会之间不平衡的问题仍较突出。三是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能力比较薄弱,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基础还不牢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渠道仍需不断拓宽。四是城乡规划建设水平仍需进一步提高,环境面貌仍需进一步改善。这些矛盾和问题,有些是长期以来累积形成的,有些是在发展中新出现的,需要我们在“十一五”乃至更长时期内通过深化改革、创新思路、加快发展加以解决。二、“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一)发展环境。总体来看,“十一五”及今后一个时期,我区仍将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加快推进的阶段。综合分析外部因素和自身条件,我区加快发展面临着四大有利条件。一是从国内环境看,我国正处于新一轮经济周期的上升阶段,产业结构将进7入快速变动时期,经济重心正由东南沿海逐步向北扩展,山东已成为国内外投资者高度关注的区域。二是从省市来看,山东半岛城市群及半岛制造业基地规划已确定济南青岛双中心发展格局。济南市新的城市规划将在“十一五”期间得到快速实施。我区成为大经十路发展带的主战场,为我区立足区位优势,融入省会经济带来千载难逢的机遇。三是我区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日益明显,对外吸引力越来越强。我区基础设施日益完善,经济承载力进一步增强。随着实行区域管理和省市一批重点工程的兴建,为激活辖区经济,创造了新的商机,积聚了新的能量。四是体制机制将加快完善。政府职能转变和经济市场化进程将继续推进,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作用明显增强,经济发展的活力和后劲将得到进一步释放。同时,我区“十一五”期间也将面临三大制约因素。一是区域间的竞争压力。全国各地都在加快发展,全省30强势头强劲,周边县区发展迅猛,区域间竞争日趋激烈,不进则退。二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压力。随着经济市场化进程的推进和社会结构的变化,不稳定因素和矛盾比较集中,维护稳定的任务十分繁重。三是就业与社会保障压力。今后一段时期,我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就业压力仍将突出。解决社会保障问题和困难群众的保护问题,仍是需要我们完成的艰巨任务。展望今后一段时期,我区面临的发展机遇远大于挑战。只要我们顺应国内外经济发展的趋势,把握国际、国内和省、市发展格局变动所带来的机遇,就能够站在新起点,寻求新优势,实现新发展,顺利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8(二)指导思想。“十一五”时期,我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和谐社会,以增强区域城市竞争力为发展主线,立足区位优势,融入省会经济,按照“一带两区”发展布局,实施“农业稳区、工业强区、三产旺区、开放兴区”发展战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统筹兼顾,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之路,努力建设城乡经济社会全面繁荣、人民生活更加富裕、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的现代化新历城。(三)发展目标。到2010年,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达到新的水平,综合竞争能力全面提升,基本实现全面小康社会。1、经济实力实现新的跨越。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全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6%左右,2010年达到800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1亿元,年均增长16%左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2%,五年累计达到1700亿元。2、产业结构取得重大进展。工业化水平显著提高,产业集聚趋势明显,现代服务业体系基本形成,农业产业化程度明显提高,成为综合实力强、产业结构优的现代化新区。到2010年,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2.5:67.5:30。3、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开发东部新城区,建设唐冶新城。加快近郊乡镇的城市化进程,扩大仲宫、遥墙中心城镇建设规模,积极推进远郊乡镇的小城镇建设,到2010年,全区城市化率达到50%左

1 / 2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