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第二节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第三节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四、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社会历史观是人们对于自身所处的社会生活条件及其历史发展的根本观点或总的看法。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唯物史观唯心史观认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没有考察人们活动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和经济根源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以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为前提,把社会历史看成是精神发展史承认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承认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否认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否认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这段话深刻地表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③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①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②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1、社会存在社会存在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①地理环境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地理环境是指人类社会所处的自然环境和自然条件的总称,它包括地形、气候、土壤、矿藏、动植物分布。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永恒的、必要的条件,但它不能决定社会的性质和社会形态的更替。地理环境决定论•气候的权力强于一切权力。•热带民族的懦弱往往使他们陷于奴隶地位,而寒带民族的强悍则使他们保持自由的地位,所有这些都是自然原因造成的。孟德斯鸠地理环境对民族性格的影响鲁迅说:“北人的优点是厚重,南人的优点是机灵,但厚重之弊在愚,机灵之弊在狡。”王国维对南人和北人的评价是:“南方人性冷而遁世,北方人性热而入世,南方人善幻想,北方人重实行。”节约能源和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2005年发布的《国家环境安全战略报告》说明:我国水资源紧缺且污染严重,河流断流,湖泊退化,地下水位严重下降;化学需氧量(COD)排放量超过环境容量的66.7%,全国七大江河水系均遭不同程度的污染,流经城市的河段90%受到严重污染,75%的湖泊出现富营养化,3亿多人喝不上安全的饮用水。大气环境安全问题也比较突出,二氧化硫排放量超过环境容量80%,2亿多人生活在空气质量不达标的环境中。生态安全令人担忧,水土流失面积占国土面积37.1%,土地沙化、酸化、盐渍化问题严重,耕地持续减少,质量不断退化;草地、森林、湿地生态功能衰退,90%以上的天然草原退化,森林数量型增长与质量型下降并存,湿地大面积消失;外来物种入侵、物种资源流失问题都很突出,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数据显示,2006年中国化学需氧量排放量远远超过环境容量,全国七大水系监测断面中62%受到污染,流经城市的河段90%受到污染。2007年5月份在华东发生了太湖蓝藻事件。由于片面追求经济发展,当地大规模发展化工业和轻工业,造成湖水污染,使200万人的生活用水中断。太湖污染生态文明首次写入党代会政治报告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明确强调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②人口因素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人口因素是指人口数量、素质、结构、社会变动等各种因素综合范畴。人口因素也是重要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对社会发展起着制约和影响的作用。但它不能决定社会的性质和社会形态的更替。人口决定论:人口是决定社会性质和社会制度更替的根本原因。马尔萨斯③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生产方式是人类借以向自然界谋取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方式,它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生产方式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表现在:第一,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它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第二,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议会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第三,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大国崛起——工业先声2、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包括各种社会心理现象,也包括各种社会意识形式。个体意识是社会成员个人独特社会经历与社会地位在自身头脑中的反映,是个人实践的产物。群体意识是由一定人群结成的社会共同体的共同社会地位、共同利益以及共同生活条件等在该群体成员头脑中的反映,是群体共同实践的产物。社会意识具有复杂的结构和种类:①就社会意识的主体范围看,分为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家庭意识团体意识阶级意识民族意识②就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的程度和特点看,社会意识包括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社会心理是人们自发形成的低层次、不系统的社会意识,如,人的情感、风俗习惯等社会意识形式是人们形成的高层次、系统化的社会意识,如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科学等。社会意识形式又分为社会意识形态和非社会意识形态社会意识形式:是人们形成的高层次、系统化的社会意识,如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科学等。社会意识形态:指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主要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非社会意识形态:指不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包括自然科学、语言学、逻辑学。社会意识社会心理社会意识形式社会意识形态非社会意识形态个体意识群体意识社会存在社会意识决定反作用3、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统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第一,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第二,社会存在发展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产生的最切近的基础是人类的社会实践,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例:原始社会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方式族群公有观念阶级社会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方式私有观念社会存在发展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地或迟或早地发生变化和发展。社会意识是具体的、历史的。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其根源深深地埋藏于经济的事实之中。例:—改革开放,带来了人们就业观念的新变化:从追求单一的“铁饭碗”转变为选择能施展自己才能的多种工作岗位。—“知识爆炸”的时代,人们的学习理念有了新延伸:把“毕业”当成新的起点,“终身学习”。—金融危机促使美国民众理财观念发生转变。从原有的提前消费习惯,转而注重储蓄和保持收支平衡。人才招聘会思考:歌中讴歌了哪三个不同时代?各个时代中国人民的奋斗目标(社会意识)是什么?它们分别是根据什么样的国情(社会存在)制定的?欣赏歌曲:《走进新时代》(3)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还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主要表现在:第一,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第二,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第三,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经济水平:德国法国英国哲学水平:低于低于德国法国英国高于高于第一,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其一,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其二,社会意识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社会存在社会意识社会意识落后于超前于近代艺术道德宗教政治法律思想哲学第二,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社会意识具有历史继承性原始社会意识奴隶社会意识封建社会意识资本主义意识社会主义意识沉淀沉淀沉淀沉淀原始社会意识奴隶社会意识封建社会意识资本主义意识沉淀扬弃扬弃扬弃扬弃第三,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着消极的阻碍作用。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是通过指导人们的实践实现的。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发挥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有赖于社会文化建设特别是先进文化的建设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唯物史观唯心史观(1)(2)(3)小结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4)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及其意义生产力人类改造自然的物质力量谁来改造劳动者生产工具劳动对象怎么改造改造什么人的因素物的因素生产资料利用加工1.生产力生产力中最活跃、最具能动性和革命性的因素以生产工具为主要标志、内容,衡量生产力水平的客观尺度,划分经济时代的客观标志渗透性因素综合性因素准备性因素硬件软件生产工具控制系统物质条件劳动资料★生产工具是劳动资料的主要内容,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尺度,是划分经济时代的客观标志。•马克思指出:“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自然物劳动对象原料劳动者体力劳动者科研工作者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劳动者素质的提高生产工具改善劳动对象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促进扩大推动促进要使人口资源变为人才资源或人力资源,必须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劳动技能和创造才能等。科技×科技+科技科学技术推动社会生产的发展2.生产关系定义: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同一定生产力相适应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生产资料的所有制结构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的分配方式生产关系的构成要素静态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构成了生产关系的基础和核心。生产资料归谁所有(是生产关系的基础)产品如何分配人们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如何生产关系三方面的关系:互相联系、互相影响决定决定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决定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和产品的分配关系所有制形式相互关系分配关系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平等关系全人身依附关系半人身依附关系雇佣与被雇佣关系平等互助关系平均分配全部占有贡赋、地租利润按劳分配按需分配社会生产得以进行的前提条件决定生产关系性质直至社会形态性质决定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作用决定产品的分配形式和消费关系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