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细胞信号转导CELLCOMMUNICATION目录•第一节基本概念•第二节膜表面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①离子通道型受体介导–②G蛋白耦联型受体介导–③酶耦联的受体介导•第三节胞内受体介导的信号传导甾类,NO第一节基本概念•生命与非生命物质最显著的区别在于生命是一个完整的自然的信息处理系统。一方面生物信息系统的存在使有机体得以适应其内外部环境的变化,维持个体的生存;另一方面核酸和蛋白质信息在不同世代间传递维持了种族的延续。•生命现象是信息在同一或不同时空传递的现象,生命的进化实质上就是信息系统的进化。GenetranscriptionCellproliferationCellsurvivalCelldeathCelldifferentiationCellfunctionCellmotilityImmuneresponsesFUNCTIONSOFCELLCOMMUNICATION一、几个容易混淆的概念细胞信号发放(cellsignaling):细胞释放信号分子,将信息传递给其它细胞。•细胞通讯(cellcommunication):细胞发出的信息通过介质传递到另一个细胞产生相应反应的过程。•细胞识别(cellrecognition):细胞之间通过细胞表面的信息分子相互作用,引起细胞反应的现象。•信号转导(signaltransduction):指外界信号(如光、电、化学分子)作用于细胞表面受体,引起胞内信使的浓度变化,进而导致细胞应答反应的一系列过程。二、细胞信号分子•种类:短肽、蛋白质、气体分子(NO、CO)、氨基酸、核苷酸、脂类、胆固醇衍生物。•特点:①特异性;②高效性;③可被灭活。•水溶性信号分子(如神经递质)不能穿过靶细胞膜,只能经膜上的信号转换机制实现信号传递,又称第一信使(primarymessenger)。•脂溶性信号分子(如甾类激素和甲状腺素)可直接穿膜进入靶细胞,与胞内受体结合形成激素-受体复合物,调节基因表达。•第二信使(secondarymessenger)主要有:cAMP、cGMP、IP3、DG、Ca2+。作用:信号转换、信号放大。三、受体(receptor)•能够识别和选择性结合某种配体(信号分子)的大分子物质,多为糖蛋白,至少包括两个功能区域:配体结合区域和产生效应的区域。•受体的特征:①特异性;②饱和性;③高度的亲和力。•分为:细胞内受体(intracellularreceptor)、细胞表面受体(cellsurfacereceptor)。•细胞对信号的反应不仅取决于其受体的特异性,而且与细胞的固有特征有关。–有时相同的信号可产生不同的效应,如Ach可引起骨骼肌收缩、降低心肌收缩频率,引起唾腺细胞分泌。–有时不同信号产生相同的效应,如肾上腺素、胰高血糖素,都能促进肝糖原降解而升高血糖。四、蛋白激酶•是一类磷酸转移酶,能将ATP的γ磷酸基转移到底物特定的氨基酸残基上,使蛋白质磷酸化。分为5类,其中了解较多的是蛋白酪氨酸激酶、蛋白丝氨酸/苏氨酸激酶。•作用:–通过磷酸化调节蛋白质的活性;–通过蛋白质的逐级磷酸化,使信号逐级放大,引起细胞反应。Proteinkinases五、细胞通讯的主要类型•三种主要方式:细胞间隙连接、膜表面分子接触通讯、化学通讯。(一)细胞间隙连接•两个相邻的细胞以连接子(connexon)相联系。连接子中央为直径1.5nm的亲水性孔道。允许小分子物质如Ca2+、cAMP通过,有助于相邻同型细胞对外界信号的协同反应,如可兴奋细胞的电耦联现象(电紧张突触)。connexon(二)膜表面分子接触通讯•即细胞识别(cellrecognition)。如:精子和卵子之间的识别,T与B淋巴细胞间的识别。(三)化学通讯•细胞分泌一些化学物质(如激素)至细胞外,作为信号分子作用于靶细胞,调节其功能,可分为4类。•1.内分泌(endocrine):内分泌激素随血液循环输至全身,作用于靶细胞。特点:①低浓度10-8-10-12M,②全身性,③长时效。•2.旁分泌(paracrine):信号分子通过扩散作用于邻近的细胞。包括:①各类细胞因子(如表皮生长因子);②气体信号分子(如:NO)。•3.突触信号发放:神经递质经突触作用于特定的靶细胞。•4.自分泌(autocrine):信号发放细胞和靶细胞为同类或同一细胞,常见于癌变细胞。第二节膜表面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膜表面受体主要有三类:–①离子通道型受体(ion-channel-linkedreceptor);–②G蛋白耦联型受体(G-protein-linkedreceptor);–③酶耦联的受体(enzyme-linkedreceptor)。•第一类存在于可兴奋细胞。后两类存在于大多数细胞,在信号转导的早期表现为激酶级联(kinasecascade)事件,即为一系列蛋白质的逐级磷酸化,籍此使信号逐级传送和放大。Cellsurfacereceptors•受体本身为离子通道,即配体门通道(ligand-gatedchannel)。主要存在于神经、肌肉等可兴奋细胞,其信号分子为神经递质。•分为:阳离子通道,如乙酰胆碱、谷氨酸和五羟色胺的受体;阴离子通道,如甘氨酸和γ-氨基丁酸的受体。一、离子通道型受体ChemicalsynapseAcetylcholinereceptorThreeconformationoftheacetylcholinereceptorIon-channellinkedreceptorsinneurotransmission•G蛋白:即:trimericGTP-bindingregulatoryprotein。•组成:αβγ三个亚基,α和γ亚基属于脂锚定蛋白。•作用:分子开关,α亚基结合GDP处于关闭状态,结合GTP处于开启状态。α亚基具有GTP酶活性,能催化所结合的ATP水解,恢复无活性的三聚体状态,其GTP酶的活性能被GAP增强。二、G蛋白耦联型受体•G蛋白耦联型受体:7次跨膜蛋白,胞外结构域识别信号分子,胞内结构域与G蛋白耦联,调节相关酶活性,在细胞内产生第二信使。•类型:①多种神经递质、肽类激素和趋化因子的受体,②味觉、视觉和嗅觉感受器。•相关信号途径:cAMP途径、磷脂酰肌醇途径。GTP-bindingregulatoryprotein(一)cAMP信号途径•通过调节cAMP的浓度,将细胞外信号转变为细胞内信号。主要组分:•①激活型受体(Rs)或抑制型受体(Ri);•②活化型调节蛋白(Gs)或抑制型调节蛋白(Gi);G-proteinlinkedreceptor•③腺苷酸环化酶:跨膜12次。在Mg2+或Mn2+的存在下,催化ATP生成cAMP。•④蛋白激酶A(ProteinKinaseA,PKA):由两个催化亚基和两个调节亚基组成。cAMP与调节亚基结合,使调节亚基和催化亚基解离,释放出催化亚基,激活蛋白激酶A的活性。•⑤环腺苷酸磷酸二酯酶(cAMPphosphodiesterase,PDE):降解cAMP生成5’-AMP,起终止信号的作用。DegredationofcAMP•Gs调节模型:•激素与Rs结合,Rs构象改变,与Gs结合,Gs的α亚基排斥GDP,结合GTP而活化,Gs解离出α和βγ。–α亚基活化腺苷酸环化酶,将ATP转化为cAMP。–βγ亚基复合物也可直接激活某些胞内靶分子。•例:霍乱毒素能催化ADP核糖基共价结合到Gs的α亚基上,使α亚基丧失GTP酶的活性,处于持续活化状态。导致霍乱病患者细胞内Na+和水持续外流,产生严重腹泻而脱水。•cAMP信号途径可表示为:–激素→G蛋白耦联受体→G蛋白→腺苷酸环化酶→cAMP→依赖cAMP的蛋白激酶A→基因调控蛋白磷酸化→基因转录。•不同细胞对cAMP信号途径的反应速度不同:–在肌肉细胞,1秒钟内可启动糖原降解为葡糖1-磷酸,而抑制糖原合成。–在某些分泌细胞,需要几个小时,激活的PKA进入细胞核,将CRE结合蛋白磷酸化,调节相关基因的表达。CRE(cAMPresponseelement)是DNA上的调节区域。GlycogenbreakdowninskeletalmusclecAMPactivateproteinkinaseA,whichphosphorylateCREB(CREbindingprotein)proteinandinitiategenetranscription.CREiscAMPresponseelementinDNA.•Gi调节模型①通过α亚基与腺苷酸环化酶结合,直接抑制酶的活性;②通过βγ亚基复合物与游离Gs的α亚基结合,阻断Gs的α亚基对腺苷酸环化酶的活化。•百日咳毒素抑制Gi的活性。•胞外信号分子与细胞表面G蛋白耦联受体结合,激活质膜上的磷脂酶C(PLC-β),使质膜上4,5-二磷酸磷脂酰肌醇(PIP2)水解成1,4,5-三磷酸肌醇(IP3)和二酰基甘油(diacylglycerol,DG)。–DG激活蛋白激酶C(PKC),继而激活不同底物蛋白丝氨酸或苏氨酸磷酸化。–IP3开启胞内IP3门控钙通道,Ca2+浓度升高,激活钙调蛋白。(钙火花)(二)磷脂酰肌醇途径InositolphospholipidsignalingMimickedbyionomycinPIP2Hydrolysis•钙调蛋白(calmodulin,CaM):结合钙离子将靶蛋白(如:CaM-Kinase)活化。•蛋白激酶C位于细胞质,Ca2+浓度升高时,PKC转位到质膜内表面,被DG活化,PKC属蛋白丝氨酸/苏氨酸激酶。•IP3信号的终止:通过去磷酸化形成IP2、或磷酸化为IP4。Ca2+被质膜上的钙泵和Na+-Ca2+交换器抽出细胞,或被内质网膜上的钙泵抽回内质网。•DG终止信使作用途径:一被DG激酶磷酸化成为磷脂酸,进入磷脂酰肌醇循环;二是被DG酯酶水解成单酯酰甘油。ControlsonCytosolicCalcium(三)其它G蛋白偶联型受体1.化学感受器中的G蛋白•存在于嗅觉和味觉化学感受器中,类型繁多,不同细胞具有不同的受体,感受不同的气味。•气味分子与G蛋白偶联型受体结合,可激活腺苷酸环化酶,产生cAMP,开启cAMP门控阳离子通道(cAMP-gatedcationchannel),引起钠离子内流,膜去极化,产生神经冲动,最终形成嗅觉或味觉。2.视觉感受器中的G蛋白•黑暗条件下视杆细胞中cGMP浓度较高,cGMP门控钠离子通道开放,钠离子内流,膜去极化,突触持续向次级神经元释放递质。•有光时cGMP浓度下降的负效应起传递光刺激的作用。–光信号→Rh激活→Gt活化→cGMP磷酸二酯酶激活→胞内cGMP减少→Na+离子通道关闭→离子浓度下降→膜超极化→神经递质释放减少→视觉反应。–视紫红质(rhodopsin,Rh)为7次跨膜蛋白,由视蛋白和视黄醛组成。RoleofcGMPinPhotoreceptionG蛋白偶联型受体的钝化•细胞通过受体钝化适应持续刺激:–①受体失活(receptorinactivation);–②受体隐蔽(receptorsequestration);–③受体下行调节(receptordown-regulation)。•小G蛋白(SmallGProtein)因分子量只有20~30KD而得名,同样具有GTP酶活性,起分子开关作用。•类型:Ras、Rho、SEC4、YPT1、微管蛋白β亚基。•特点:结合GTP活化、GTP水解成为GDP时(自身为GTP酶)则回复到非活化状态。其功能与Gα类似。•调节因子:鸟苷酸交换因子(GEF)、鸟苷酸解离抑制因子(GDI)、GTP酶活化蛋白(GAP)等。(四)小G蛋白•分为两种情况:–本身具有激酶活性,如EGF,PDGF,CSF等的受体;–本身没有酶活性,但可以连接非受体酪氨酸激酶,如细胞因子受体超家族。•已知六类:①受体酪氨酸激酶、②受体丝氨酸/苏氨酸激酶、③受体酪氨酸磷脂酶、④酪氨酸蛋白激酶连接的受体、⑤受体鸟苷酸环化酶、⑥组氨酸激酶连接的受体(与细菌的趋化性有关)。三、酶耦联型受体enzymelinked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