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共的十年对峙2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国共的十年对峙一、1927-1931:阶级矛盾居主导地位㈠工农武装起义1.南昌起义①时间:1927年8月1日②领导人: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③过程:革命军于南昌起义后南下广东,试图恢复广东革命根据地,但损失严重,转战湘南和海陆丰④意义: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的第一枪;宣告人民军队的诞生2.“八七会议”①背景:大革命失败后,中共处于思想混乱、组织涣散状态②时间:1927年8月7日③地点:汉口④内容:纠正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定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决定发动秋收起义;毛泽东提出“枪杆子里边出政权”论断⑤意义:为中共指明出路,为挽救党和革命作出贡献⑥缺陷:滋长“左”倾情绪3.秋收起义①时间:1927年秋②地点:湘赣边③过程:打出工农革命军旗号,攻打长沙,损失严重。毛泽东于文家市决定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山区进军。途中进行三湾改编,建立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④意义:为中国革命从城市转入农村,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揭开序幕㈡工农武装割据1.井冈山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①建立:1927年10月,毛泽东率工农革命军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②扩大: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南昌起义余部在井冈山同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会师,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2.革命力量的壮大到1930年夏,全国已建立十几块根据地,革命力量发展到十多个省3.三次反“围剿”的胜利1930年底到1931年秋,国民党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三次“围剿”,毛泽东采取避敌主力,诱敌深入,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方针,粉碎“围剿”4.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建立①时间:1931年冬②地点:江西瑞金③内容:宣布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制定宪法大纲,定都瑞金,毛泽东为临时中央政府主席,朱德为军事委员会主席④性质:中共领导的工农民主政权㈢土地革命和革命根据地的经济建设1.土地革命①土地革命路线Ⅰ时间:1931年春Ⅱ内容:依靠贫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Ⅲ意义:调动一切反封建的因素,保证土地革命的胜利②土地革命的意义Ⅰ土地革命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基本内容之一Ⅱ调动农民支援革命战争和进行根据地建设的积极性2.根据地的经济建设二、1931-1935:中日民族矛盾开始上升,阶级矛盾仍占主要地位㈠九一八事变1.背景①原因Ⅰ根本原因:日本帝国主义企图独占中国,变中国为其独占殖民地的既定步骤表现:1927年,田中义一主持召开“东方会议”,确立侵略东北的方针Ⅱ直接原因:受世界经济危机打击,日本急于转移国内人民视线,缓和矛盾,掠夺财富,转嫁危机②条件Ⅰ国内条件:国民政府“围剿”红军Ⅱ欧美列强身陷经济危机泥沼,无暇顾及远东事务2.过程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炸毁南满铁路轨道,炮轰东北军驻地,攻占沈阳。东北军奉命不抵抗。不到半年,东三省沦陷。次年,日本建立伪满洲国3.影响使中国蒙受惨重损失;使中日民族矛盾开始向主要矛盾地位上升;中国局部抗战从此开始加速日本军国主义法西斯化的进程“一战”后帝国主义国家首次以武力打破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加深了美英等国和日本的矛盾㈡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中国的局部抗战1.中共的抗日宣言2.义勇军的抗日斗争由东北人民和未撤走的东北军组成。是最早的武装抵抗日本侵略的力量。但由于力量分散,大都归于失败3.抗联的组建1936年,中共组建抗日联军,领导人有杨靖宇、周保中、李兆麟等。坚持抗日斗争时间最长、条件最艰苦4.中国民权保障同盟1932年底,宋庆龄、蔡元培、杨杏佛等在上海成立。要求国民政府释放政治犯,保障人民抗日权利5.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1933年春,冯玉祥同共产党员吉鸿昌组建,收复多伦,将日伪军逐出察哈尔省。在蒋介石和日伪军夹击下失败6.福建人民政府1933年11月,蔡廷锴、李济深等在福建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宣布反蒋抗日,同红军签订《抗日停战协定》。在蒋介石和日军夹击下失败㈢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1.不抵抗政策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①原因为维护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坚持独裁统治,以敌强我弱为借口,对外妥协退让,对内全力“围剿”红军,同时对国联的调解抱有幻想②表现:1933年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第四次“围剿”2.第四次反“围剿”的胜利周恩来、朱德抵制王明等“左”倾错误领导人的指令,继续执行毛泽东的正确方针,打破第四次“围剿”㈣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1.“左”倾错误的发展2.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1933年10月,蒋介石发动第五次“围剿”。博古、李德等人犯了进攻中的冒险主义和防御中的保守主义错误,使红军蒙受惨重损失,被迫进行战略转移㈤红军长征和遵义会议1.长征初期状况1934年10月,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开始长征。项英、陈毅等人掩护。初期犯退却中的逃跑主义错误,损兵过半2.遵义会议①时间:1935年1月②地点:贵州遵义③内容Ⅰ纠正了军事上和组织上的“左”倾错误Ⅱ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Ⅲ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Ⅳ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④意义Ⅰ结束“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党中央的正确领导Ⅱ中共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党内分歧和矛盾,是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Ⅲ是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3.长征的胜利Ⅰ后期长征的过程四渡赤水;渡过金沙江,冲出敌人包围圈;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过雪山、草地,进入陕甘Ⅱ长征的胜利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同陕北红军会师。一年后,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会师,宣告长征结束Ⅲ长征胜利的意义粉碎国民党的企图,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保存了革命骨干;宣传党的主张,播下革命火种三、1935-1937(1945):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阶级矛盾降至次要地位㈠华北事变1.时间:1935年2.目的:在华北制造第二个伪满洲国,使华北从中国本土分离出来3.过程Ⅰ日军威逼平津Ⅱ签订“何梅协定”,中央军队撤出河北省境,取消一切抗日活动Ⅲ策划“华北五省(晋、察、冀、鲁、绥)防共自治运动”4.影响:标志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㈡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1.中共提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①初步提出:1935年,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②正式提出:同年底,中共召开瓦窑堡会议。是中共在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政治路线转变的关键③理论基础:《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Ⅰ目前政治形势的基本特点是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Ⅱ组建包括工人、农民、学生、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在内的统一民族革命战线Ⅲ强调中共的领导2.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展开-一二·九运动①背景:华北事变②过程:1935年12月9日,在中共领导下,北平学生游行示威,号召停止内战,一致对外。后组织南下宣传团,宣传抗日救国③意义:打击国民党政策,揭露日本阴谋,宣传中共主张,促进民族觉醒和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3.逼蒋抗日的成果-西安事变①背景:受中共政策感召,张学良、杨虎城同红军停战,要求蒋介石联共抗日②过程:1936年12月12日,在多次劝说无效情况下,张杨发动“兵谏”,逼蒋抗日。在中共斡旋下,蒋介石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事变得到和平解决③意义:显示中国各阶层要求抗日的强烈愿望;表明了中共团结抗日的诚意;揭开国共两党从内战到和平、从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一、背景㈠日:1936年,日本制定“国策基准”,要确保日本在东亚大陆的地位,另一方面要向南方海洋发展㈡中: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二、七七事变和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实现㈠七七事变1.时间:1937年7月7日2.地点:北平西南卢沟桥3.影响:全国抗日战争从此开始4.中国共产党的抗日通电㈡八一三事变8月13日,日军进攻上海,直接威胁京、沪、杭地区。次日,国民政府发表自卫宣言㈢国共合作的实现1.红军主力改编为八路军,朱德、彭德怀为正副总指挥。南方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叶挺、项英为正副军长。2.9月,国民党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第一次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第二次国共合作)同均由共产党倡导;均以国共合作为基础;均有合作之政治基础,前者为新三民主义,后者是抗日救国;均为当时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异斗争对象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日本帝国主义和汉奸卖国贼合作形式党内合作政治合作党外合作军事合作结果破裂完成抗日救国的任务三、抗战防御阶段(1937.7-1938.10)㈠日本侵华方针1.内容:在华北、华东同时发动进攻,速战速决三个月灭亡中国2.评价:反映日本灭亡中国的狂妄野心;暴露其虚弱㈡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1.淞沪会战中日军队于上海激战三个月,1937年11月,上海失陷。宣告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破产2.太原会战日军侵入山西。林彪率领八路军115师于平型关取得抗战首次大捷。国民党军队组织忻口阻击战。后日军侵占太原3.南京陷落1937年12月,日军攻陷南京。国民政府迁往重庆。日军制造南京大屠杀4.台儿庄大捷1938年春,日军进犯徐州。李宗仁指挥中国军队于临沂、台儿庄等地阻击日军,歼敌万余人。是抗战以来取得的最大胜利5.正面战场失利原因①敌强我弱②执行单纯依靠政府和军队的片面抗战路线㈢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斗争1.洛川会议1937年秋,中共召开洛川会议,制定全面抗战路线2.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开辟3.《论持久战》的发表①背景:“亡论”和“速胜论”的流行②目的:指明抗战正确道路③内容:指出抗战是持久战,应实行人民战争的路线,最后胜利属于中国④意义:驳斥“亡国论”和“速胜论”;首次从理论上科学地阐明了中国抗日战争的发展方向和结局;为人民指明抗战前途,坚定必胜信念四、抗战相持阶段(1938.10-1945)㈠抗战进入相持阶段1.标志:1938年秋,日军占领广州、武汉2.原因①日军战线太长;兵力、财力、物力不足和抗日根据地的威胁,被迫停止大规模进攻②中方正面战场连续败退,人民抗日力量需要发展㈡日本侵华方针的变化及其在沦陷区的统治1.日本侵华方针的变化①内容:集中兵力进攻抗日根据地,对国民政府以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②影响Ⅰ1938年12月,汪精卫集团公开叛国投敌。1940年3月在南京成立伪国民政府Ⅱ国民党领导集团政策重心发生变化Ⅲ敌后抗日根据地面临严重困难2.日本在沦陷区的统治①政治统治:以华制华②经济政策:以战养战Ⅰ农业:强占耕地;低价收购农产品Ⅱ工业:将矿业、钢铁工业和交通运输业定为“统制事业”,由日本公司专营Ⅲ金融:抢占银行、抢夺金银现款;开办伪金融机构,滥发伪币;增加苛捐杂税③文化措施:奴化教育Ⅰ措施:加大初等教育比重,从小向青少年灌输奴化思想;教科书以“中日亲善”等内容为基本思想;日语被定为国语;学校不得悬挂中国地图和使用“中华”字样Ⅱ目的:消磨中国人民的民族意志和反抗意志,实现其同化政策④残暴统治和反抗斗争Ⅰ日军在华北推行“治安强化运动”;在华中发起“清乡运动”Ⅱ开滦煤矿工人、上海邮电、自来水工厂和电车司机罢工;江南农民暴动㈢国民政府的内外政策1.国民政府内外政策的变化①原因抗战初期损失较大;日军压力减轻;共产党力量的增长②表现1939年初,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确定“溶共、防共、限共、反共”的方针,开始执行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路线③目的:限制、削弱共产党的力量;不放弃抗日2.积极反共的表现①五届五中全会后不久,制造第一次反共高潮②制造皖南事变-第二次反共高潮1941年初,国民党军队在安徽茂林地区袭击奉命北上的新四军。后者大部牺牲,叶挺被扣押,项英遇害。蒋介石取消新四军番号3.消极抗日的恶果-正面战场局势的恶化①枣宜会战:1940年5月,张自忠在会战中壮烈殉国,日军占领宜昌②豫湘桂战役:1944年,日军为打通大陆交通线,发动在正面战场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国民党军队一溃千里,丧师失地4.外交成就1943年11月,国民政府同英美签订协议,废除治外法权等特权5.独裁统治和经济掠夺①独裁统治:一党专政;特务统治;保甲制度②经济掠夺:实行统制经济政策,官僚资本急剧膨胀,垄断国家经济命脉㈣共产党坚持抗战1.回击国民党反共

1 / 4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