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心理咨询的对象、任务1224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三节心理咨询的对象、任务、分类和一般程序第一单元心理咨询的对象、任务•一.心理咨询的对象•心理咨询的主要对象可分为三大类:1.精神正常,但遇到了与心理有关的现实题并请求帮助的人群;(发展性咨询)•2.精神正常,但心理健康出现问题并请求帮助的人群;(心理健康咨询)•3.特殊对象,即临床治愈的精神病患者。(精神康复咨询)•精神正常人群,在现实生活中会面对许多问题,如婚姻家庭问题,择业求学问题,社会适应问题,等等。他们面对上述自我发展问题时,需要做出理想的选择,以便顺利地度过人生的各个阶段;在这时,心理咨询师可以从心理学的角度,向他们提供心理学帮助,这类咨询,叫发展性咨询。•另外,长期处在困惑、内心冲突之中,或者遭到比较严重的心理创伤而失去心理平衡,心理健康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尽管他们的精神仍然是正常的,但心理健康水平却下降许多,出现了严重程度不同的心理问题,甚至达到“可疑神经症”的状态。这时,心理咨询师所提供的帮助,叫心理健康咨询。•心理咨询的对象包括精神不正常的人(精神病人)吗?不包括。可是,为什么精神病院里也有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科呢?因为精神病人,即心理不正常的人,经过临床治愈之后,心理活动已经基本恢复了正常,他们已经基本转为心理正常的人,这时,我们不能再认定他们是精神病人,所以,在这时,心理咨询和治疗具备介人和干预的条件。当然,也只有在这时,心理咨询和治疗的介人才有真实价值。心理咨询可以帮助他们康复社会功能。防止疾病的复发。但是,对于临床治愈后的精神病人进行心理咨询和治疗时,必须严格限制在一定条件之内。有时必须与精神科医生协同工作。•二、心理咨询的任务•心理咨询的任务,从总体上来说,是帮助正常人群在生活中化解各类心理问题,克服种种心理障碍,矫治不良行为,理顺人格结构,纠正不合理的认知模式和非逻辑思维,学会调整人际关系,深化自我认知,端正处事态度,构建健康的生活方式,强化适应能力,等等。心理咨询完成上述任务,皆为达到一个目的,即提高个人心理素质,使人健康、愉快、有意义地生活下去。心理咨询的任务,其具体内涵有如下几点:•(一)认识自己的内、外世界•人人都是生存在身外的客观世界中,但却有各自的内部世界。这两个世界,被人的认知与实践活动连接在一起。所以,两者总是处在既一致又矛盾的状态中。•我们的内部世界,基本是由以往积累的经验构成;而我们的外部世界,却是由活生生的、不断变化的现实构成。我们的内部世界,可以按我们的意志来编排;而我们的外部世界,却是不随我们的意志而改变的。这两类世界之间的差异,其本身就是矛盾的。当我们对这种矛盾缺乏明确认识,采取了错误应对方式的时候,都会在我们心灵深处,产生困惑不解、烦躁不安,甚至使我们对自己的生存价值产生怀疑,对自己固有的信仰发生动摇。这些,就是我们产生各类心理问题的前提。•或许大家认为,所谓“认识自己的内、外世界”,只是一般哲理;可是,细想一下,这种哲理随时随地都在伴随着我们。在认知心理学中,很讲求所谓的“合理认知模式”,把“合理认知模式”当作心理健康的前提条件。我同意这种看法,但是,若想确立“合理认知模式”,还有一个重要的前提,那就是必须真切地了解自己的内、外世界。•一个心理咨询师,当你面对一位求助者,企图通过改善他的认知去帮助他的时候,这时,心理咨询的第一任务,就应当是帮助他认清自己的内、外世界。•在到处充满矛盾的现实世界中,五花八门、冲突横生的客观世界,既向我们提供无数信息资源,使我们充实自己的内部世界;又用压力、诱惑、假象以及变幻莫测的种种事态,不断地袭击我们。在这种形势下,我们既吸纳着外部世界的“营养”,又不断地吞噬着苦果。•可以想见,在利、弊兼备的生存环境中,知彼知己,该是何等重要。心理咨询师作为助人者,即便对方仅仅希望在个人发展方面获得某些帮助,恐怕咨询师也要首先让求助者认清自己的内、外世界。•在生活进程中,人们不断积累经验,到一定时候,在自己的内心世界,便形成所谓“经验系统”。这种“经验系统”,反过去又能影响人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影响人对待事物的态度,影响人的决策、行为,等等。•这就是说,人面对客观世界,不是绝对消极被动的。人的内、外世界之间,是处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正是这种相互作用,使得人类能在生存和发展中,具备一种“积极适应”的能力。咨询师在与求助者讨论如何认识自己的内、外世界时,指出这种内、外世界的相互作用以及人的“积极适应”能力,也是咨询任务的一部分。特别是对那些有外控倾向的宿命论者,这样做更有必要。•由于我们进行的是心理咨询,所以在帮助求助者认识自己的内、外世界时,理应更多地侧重对内部世界的认识与评估,特别是对那些极缺少自知之明的求助者来说,咨询师应该帮助他们认识到自己尚未解决的内部冲突。通过咨询,有些人惊奇地发现,许多心理问题是他们自己造成的,一旦理顺了自己内心的情结,软弱的内。动世界会变得坚强起来,生活会变得更惬意、更充实、更美满。•(二)纠正不合理的欲望和错误观念•求助者经常确信自己的动机和需要是正确的、合理的,认为自己十分清楚需要什么,但实际上并非如此。他们的心理问题往往是由这种盲目自信造成的。•一位女士32岁的时候,以极高的条件选中了一位男士,在深深爱上这位男士之后,这位男士为了表示自己的诚实,老实地告诉她,8年前,他曾经与初恋者发生过一次性关系,后来,初恋者另有所爱,抛弃了他,在这之后,他一直不敢再与任何女孩接触。•男士暴露了自己的隐私后,女士大怒,离他而去。自此,女士内心被爱、恨、怨、怒、悔等一系列恶性情绪包围,精神失去了支撑,行为没有了方寸。显然,这位女士的欲望和需求受到了沉重打击,强大的动机挫折,将它打垮。我们要问,除了这位懵懂的男士“不该实话实说”而外,女士的爱欲是否合理?她的观念是否正确?她的心理障碍与她的欲望、观念有关吗?•还有些人,以为自己对事物的观察和理解是正确的,从不怀疑自己的思想观念和理解的准确性。但是,当他们走进心理咨询室,与心理咨询师交换意见之后,他们才恍然大悟,他们的观念错了!正是他们自己的错误观念,将他们引人无法摆脱的困境。•心理咨询的任务之一就是协助求助者纠正自己的错误思维和观念,与其说是理论的推导,不如说这是心理咨询师们多年临床经验与教训的总结。对于某些求助者来说,帮助他们总结自己的经验教训,学会评估自己的思维、观念是否合理,这不仅能够解决他们当前的心理问题,而且能够使他们看清未来的方向,从而为他们加速自我成长,由“自为地生活”发展到“自觉地生活”奠定可靠的基础。•(三)学会面对现实和应对现实•1.面对现实•生活必须永远面对现实,这是生活的真谛。•心理咨询应当帮助求助者学会面对现实,帮他们提高应对现实问题的能力。前来咨询的某些求助者,他们的心理问题,可能是由于不敢面对现实造成的。有的人,由于在现实中遭遇了失败或严重挫折,很可能走上逃避现实的道路。他们可能沉溺于过去的痛苦回忆,或者固执地坠人未来的想像。它们在回忆和想像中生存,久而久之,对想像和回忆形成依赖。越依赖回忆和想像,越脱离现实;越脱离现实,就越依赖回忆和想像,最后,形成恶性循环。•人们面对现实需要勇气,而逃避现实并不困难。他们只要用全部时间回味过去、计划未来,现实问题就可以被排挤出局。为此,心理咨询师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帮助求助者回到现实中来。•任何人都有三个时态:过去、现在和未来。过去的永远是历史,历史绝对不会倒退或再来。它只能负载着我们的一切经历,永远留在我们的身后。无论是痛苦,抑或是欢乐;无论是成功,抑或是失败;无论是辉煌,抑或是黯淡;无论是正大光明,抑或是污浊卑劣,“一切的一,一的一切”,都只能成为脚印,随着时间的流逝,慢慢地远离,渐渐的淡化。我们有时凝眸回首,但那仅仅是为了应对现实生活而从历史经验中吸取经验和教训罢了,过去对我们的现实意义,仅此而已。•未来的仅仅是希望,希望可以给我们激励,但不能替我们解决任何现实问题。如果你只是躺在床上想像美好的未来,那末,它只是“黄粱美梦”;如果你只是眼盯着画出来的大饼,它绝对不能解决你眼下的饥饿;“在那遥远的地方有个好姑娘”,但她离你有千里之遥,如果你真的要娶她,那也只能一步一步地向她靠拢。•没有希望是可怕的,但若有希望而止步,要比无希望更痛苦。•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肯定,对于我们的生存有真实意义的仅仅是我们的此时、此地。所以我们应当对求助者说:过去的是历史,未来的是希望,只有现在,才是真正属于你并可把握的时空!•2.应对现实•有勇气面对现实,只是学会生存的第一步。更重要的是以什么方式、方法去正确地•应对现实。•人对现实事件的反应,大致有三类:(1)感性反应,(2)理性反应,(3)悟性反应。•感性反应是对外部事物的情绪化应对,应当说是一种儿童式的应对行为。因为儿童的理念系统尚未最后完善,所以面对外界事物,其反应方式包含着更多的情绪成分。比如,在商店里,小孩子要求妈妈买一件自己喜欢的玩具,妈妈说:“价钱太贵,不买广这时,孩子立即大哭。有人说,这是孩子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而采取的手段。我看,这一判断是过高地评估了孩子,是成人依据自己行为动机,去揣度孩子。就孩子本身来说,这时的哭,只是这个年龄阶段上的反应特征罢了。如果一个成人,每逢遇到事情,不管事情的性质和大小,也不管时间与场合,一律采取情感式的反应,我们只能认定他有心理问题。•理性反应是用概念和事物之间的客观逻辑去反应外部事物,这是一个人心理发展成熟的表现。同时,这种反应方式,在心理健康人群中表现得最广泛。他能使人最准确地判断形势,最完善地形成决策,最有效地应对事件。•悟性反应是另一类超现实的反应形式。面对无常理可循的事件,面对超出个人能力的事件,面对烦乱无序、短期无法明朗化以及个人无法承受的事件,人们往往以一种超脱的态度,站在更高的位置上,用哲理把事物看穿。将外界事物,如与自己名、利相关的东西,从自身剥离出去,把它置于可有可无的地位,以此摆脱种种不必要的烦恼。•三种反应方式,各有各的用途,在现实的人生中,没有七情六欲,生活质量必然低下;没有理性,会变成无头苍蝇;没有悟性,必然婆婆妈妈,最后连自己都会讨厌自己。所以,三者必备,但各有轻重。可以这样说:人的一生应该屁股坐在理性上,左手握住些感性,右手握住些悟性。如此这般,大概可以活得平稳快乐。•(四)使求助者学会理解他人•任何个体,都有发自人性的依附本能。彼此理解,是满足此类本能的必要条件。无奈,现实世界里的名、利冲突以及其他冲突,打破了人性内在平衡,使依附本能被淹没在这些冲突之中。这种状况使人的心理产生扭曲,体验到孤独、嫉妒、怨恨,甚至产生严重心理问题。心理咨询师如果协助求助者唤起自己的依附本能,他们就能自觉地理解他人以及理解群体对自己的重要性。一个人一旦把自己溶解于群体之中,一旦理解到自己与他人的这层关系,那么,这种理解,就可以成为缓解、甚至平复人际道德冲突。恢复人性平静的关键。•(五)使求助者增强自知之明•个人的片面经验、扭曲的社会需求以及不合理的生物需求,都可以产生片面的自我认知。使自己自觉、不自觉地对自己做出错误评估。这时,一个人就会处于“无自知不明”的状态。•常言“人贵自知之明”。“贵”的意思是说,虽然人能“自知”,但达到“明”的地步,并不容易。所以如此,盖因人的认知会受到种种局限。最大的局限是把“自我的需求”作为“白我认知”的参照系,而不是站在自我之外,使用客观标准衡量自己。•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这是加强修身的途径,但是,通过这条途径能否达到自知之明呢?答案不是惟一的,而是两可的。如果使用客观的做人标准,就可以通过反省自己,进而全面地、正确地了解自己;如果按自我的需要(如只考虑“自我实现”的需要)来反思自己,其后果就不是这样了。因为,按“自我实现”的标准来衡量自己,思考的重点常常是“我的需要”而不是“客观的需要”,所以,遇到心理问题时,多半归因于外界阻碍个人成长,而不是“我的需要”是否合理。即便是发现了自己的弱点,也可以使用“自我接纳”的原则搪塞过去。如此,虽然在“自我接纳”的幌子下获得一时平静,但最终仍然不能达到“自知之明”和明确自己的前进方向。“自知之明”的目标,是中国文化以及深受中国文化影响的

1 / 5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