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行论智慧品名相解释参考153-166课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153课--156课一、二谛是怎样安立的?全知麦彭仁波切说:“所知可以分为真实和虚妄二种,此等皆可摄于二谛之中。”《中观庄严论释》:“所有经论中安立二谛的方法有两种,其一是从观察实相胜义量的角度,将空性立为胜义、显现立谓世俗;其二是从分析现相名言量的角度,将实相与现相完全一致、真实不虚的对境与有境安立为胜义,其反方面立为世俗。”中观是阐述佛陀第二转无相法轮的密义,按第一种二谛的安立方式。《智慧品注释》中说:“于染净(杂染的轮回与清净的涅磐)所摄此等一切法,承许住于二谛------有法尽所有显现分世俗谛及法性如所有空性胜义谛。”《入中论颂讲义》(益西上师著):“现空二谛只是从所境上安立,没有涉及到能境,而且在宣说了义时,没有讲述光明,单单讲大空性的侧面。”二、真世俗和假世俗是怎么安立的?《入中论颂讲义》:“没有被现前内外损根的错乱因缘所染之无患根所生的识,以及无患根的所取义,分别安立是能境的正量与真实的所境。相反,被现前内外损根的错乱因缘所染的有患根所生识以及有患根的所取义,分别安立为能境的非量与颠倒的所境。比如观待人类而言,无患根所生的眼识和所见的海螺的白色,安立为正量与真实的所见境。有患根所生的眼识和所见海螺的黄色,安立为非量与颠倒的所量境。在讲真实正量时,能所二取都是平等存在(真世俗,符合名言实际的),讲非量时,能所二取都平等是虚妄的假世俗。”损坏诸根的因缘分二类:内身损根因缘和身外损根因缘:1)内身损根因缘:比如眼翳,黄胆病,半身不遂等,会看见外境中不存在的毛发,白色看成黄色,身根受损,失去知觉等。2)身外损根因缘:比如照镜子,在空谷唱歌,春天的阳光和沙漠的境界现前,这时,虽然内根没有损坏,但还是依次见到影像,听到谷响,见到阳焰水等。还有幻术师所诵的咒语和所配的药物等,也是身外损根的因缘。第六意根损坏因缘包括咒,药,邪教,似因。三、什么是瑜伽现量?按《中观庄严论释》:1)瑜伽现量的本体:“瑜伽现量之本体是清晰显现对境无我,换句话说,依靠修行而生的无念无误之识即称为瑜伽现量的法相。”2)瑜伽现量的分类:“如果笼统地分,则有声闻、缘觉与大乘圣者三种现量。或者,声闻与大乘各分有学与无学,如此也就成了五种。缘觉的有学没有单独计算……故而在此缘觉只算一个无学。这五种现量均有后得有现之瑜伽现量与入定无现之瑜伽现量的分类,由此共有十种。佛陀虽然入定后得无二无别,但可以从如所有智与尽所有智的反体角度而分。有现之瑜伽现量是指以神通见到,如(《俱舍论》中)云:“罗汉麟角喻佛陀,次见二三千无量。”(声闻阿罗汉见二千世界,缘觉阿罗汉以神通见三千大千世界,佛陀见无量大千世界)无现之瑜伽现量是指声闻证悟一个人无我,缘觉通达色法无自性,因此证悟一个半无我,大乘菩萨则圆满二无我,佛陀具有尽断一切习气的智慧。”三藏十二部是能诠句与所诠义,是教法,文字的自性,非瑜伽现量。四、上师的讲记里有:“诸法无自性”、“显现的本体不存在”,可否帮忙分析一下自性、本体两词的意思?《中论讲记》中说:在名言中以三个条件可以成立诸法的独特自性:无作,不待,不异法。一〉无作,即无须依因缘造作而成。二〉不待,即不观待他法而成立。三〉不异法,即不变异成他法。胜义中自性虽然不成立,但在名言中诸法具有特性的角度而言自性是成立的,比如火的本性是暖热,水的自性是潮湿。“本体”如上,有“自性”之义。如《中论讲记》:“既然一切万法的本体本自成立,就不必观待因缘聚合。”“任何法的本体都2是离一切戏论的。”但在名言中“本体”也可以指事物本身,指这一个法。此时,和“自性”略有不同。“自性”是从事物的特性而言。如《中观讲记》中说:“就像放在花布上的白玻璃虽然显出花色,但花色是不是玻璃的本体呢?肯定不是。如果花色是它的本体,那此玻璃不论放在何处都应显现花色,但并非如此。”此时,本体可解释为其本身,其自体,其组成部分。还有,自性和本体都可以用在胜义中,表示其胜义性质。如《般若八千颂》云:“心,不是心,心的自性是光明。”又,“自性空性,本体光明,大悲周遍。”等。【戏论】:指凡夫语言可以言说、分别心可以缘取的对境全部是戏论。【四边八戏】:四边:有边、无边、亦有亦无边、非有非无边;八戏:来、去、生、灭、常、断、一、异。【能取所取】:能取又叫有境,指心识;所取又叫所境,指对境。能取即认识的主体,所取是被认识的对象。换言之,能取者为心识,所取者是外境。在唯识学上,能取是识体四分中的见分,所取是识体四分中的相分。【现量】:指远离分别、无错乱地照见事物的自相。【五蕴】:色受想行识!【色法】:有质碍的法!为“心法”的对称,一切诸法,分为蕴、处、界三科,而以五蕴为基础。五蕴再加以归纳,只是色、心二法。所谓色法,广义言之,是物质存在的总称,泛指有质碍性之物,【名相】:耳可以听到的,叫做名,眼可以看到的,叫做相。一切事物都有名相,但一切的名相都虚妄不实。楞伽经说:‘愚痴凡夫,随名相流。【水月】:水中之月。水月有影无实,以喻诸法无有实体。水中之月,以譬诸法之无实体。为大乘十喻之一。《大智度论》卷六曰:‘解了诸法,如幻,如焰,如水中月,(中略)如镜中像,如化。’【阳焰】:(譬喻)大乘十喻之一、又作扬焰,或单曰焰,又曰阳光。庄子所谓‘野马尘埃’是也。谓春初之原野日光映浮尘而四散者也。渴鹿见之以为水,走而趣之。维摩经方便品曰:‘是身如焰,从渴爱生。’同注曰:‘渴见阳焰,惑以为水。’楞伽经二曰:‘譬如群鹿,为渴所逼,见春时焰,而作水想。迷乱驰趣,不知非水。’智度论六曰:‘如焰者,以日光风动尘故,旷野中如野马,无智人初见谓为水。’维摩经慧远疏曰:‘阳焰浮动,相似野马。’止观一上曰:‘集既即空,不应如彼渴鹿,驰逐扬焰。’【名言】:名指名称,名言指名称与言说。名称言说为能诠者,能诠显真如本体的真义,然真如无有实体,而是一种方便教化的权巧施设,故若执著拘泥于名言,则易落入舍义求文,舍本逐末的大患中,而难以悟知实相中道之理。见《成唯识论》卷二。【真如】佛教术语。一般解释为不变的最高真理或本体。真是真实不虚,如是如常不变,合真实与如常,叫做真如,又真是真相,如是如此,真相如此,故名真如。真如是法界相性真实如此之本来面目,恒常如此,不变不异,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垢不净,即无为法,亦即一切众生的自性清净心,亦称佛性、法身、如来藏、实相、法界、法性、圆成实性等。起信论说:“一切诸法,从本以来,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毕竟平等,无有变异,不可破坏,唯是一心,故名真如”。【如来藏】:真如在烦恼中,摄藏如来一切果地上的功德,名如来藏,若出了烦恼,即名法身。如来藏,又称如来胎,指于一切众生之烦恼身中,所隐藏的本来清净(即自性清净)的如来法身。通常把它看作是佛性的异名。如来藏梵语tathagatagarbha,指隐藏于一切众生贪嗔烦恼的身中、自性清净的如来法身。此又称自性清净心,自性清净藏。如来藏虽覆藏于烦恼中,却不为烦恼所污,具足本来绝对清净而永远不变之本性。如《胜鬘经•法身章》曰:‘如来法身不离烦恼藏,名如来藏。’如来藏与佛性为同一意义,佛性可说是‘佛的本质’,或者说是‘佛的本性’。一切众生,皆具有与佛相等的本性,因此众生皆具有成佛的势能,未来皆能成佛。佛性即是如来藏,或称为‘如来胎’——藏如来的东西,所藏的是‘如来之胎儿’。当然这是一种譬喻,意指为烦恼所缠的众生,人人皆具有未来成为如来的如来智。【所知障】:二障之一,为‘烦恼障’的对称。谓众生由于根本无明之惑,遂迷昧于所知之境界,覆蔽法性而成道种智的障碍,故称智碍。《成唯识论》卷九、《佛地经论》卷七等皆谓,所知障是以执著遍计所执诸法的萨迦耶见为上首,谓所有见、疑、无明、爱、恚、慢等诸法,其所发业与所得之果,悉摄于此中,皆以法执及无明为根本,故此障但与不善、无记二心相应,凡烦恼障中必含摄此障。【烦恼障】:又作惑障。指妨碍菩提之道,而使无法证得涅槃的烦恼而言。此与所知障并称为二障。《成唯识论》卷九谓,扰乱3众生身心,妨碍证得涅槃的一切烦恼,称为烦恼障。烦恼、所知二障,均属萨迦耶见,而依据一百二十八根本烦恼为体。其中,由于执著有‘真实之我’、‘真实之众生’,遂执著于‘我的存在’(我执),此即为烦恼障;至于执著有‘实体万法’的法执,即为所知障;以上即是同一烦恼之二面观。故烦恼障以我执为根本,所知障以法执为根本。若由作用之特征而言,烦恼障乃障碍涅槃,而所知障乃障碍菩提。此即言,烦恼障为障碍涅槃的正障,而所知障为给与正障力量的兼障,故仅有所知障并无障碍涅槃的能力。【萨迦耶见】:华译为我见,即执着五蕴假合而有的身体为实我之见,亦即五见中之身见。【自性】:诸法各自有其不改变不生灭的自性,故一切现象的本体或一切心相的性体,叫做自性。【无自性】:无有一定的自性。一切法因缘和合而生,都无一定的自性。【自性清净心】:又名如来藏心,吾人本具的心,自性清净,离一切的妄染,故云自性清净心。【离垢清净】:世亲释五卷三页云:离垢清净者:卽此真如,远离烦恼所知障垢。卽由如是清净真如,显成诸佛。【现相】:瑜伽八十九巻八页云:心怀染污,欲有所求,矫示形仪;故名现相。二解法蕴足论八巻十页云:云何现相?谓多贪者、为得如前供养等故;往至他家作如是语:贤士贤女!此衣、此钵、此坐卧具、此衫裙等、我若得之;甚为济要。当常保护,以福于汝。除汝能舍,谁当见惠。作此方便而获利者,总名现相。【实相】:又名佛性、法性、真如、法身、真谛等,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惟此独实,不变不坏,故名实相。【同等理】:以对方所使用的逻辑推理方式反击对方,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使其观点无法成立。【真相唯识】:认为外境不存在,与心无二无别。【假相唯识】:认为外境既不是心,也不是心外的东西,而是像毛发一般现而无实。结尾至一百五十六课。■158课。【三量】1、现量、比量、圣教量。现量是用不著意识思索就能够直觉其存在,也就是直接之知,如人的手碰到火,立刻就知其存在是;比量是比度而知,也就是推理之知,如见远处有烟就知彼处必有火,听到隔壁有说话的声音,就知道里面必有人是;圣教量又名圣言量,是因为有圣人的言教才知道的意思。2、现量、比量、非量。现量和比量如前所说,非量谓心、心所缘境时,判断错误,如见绳以为是蛇,见月明以为天亮等是。【三量】(术语)三量有二种:一、因明之三量:即现,比,圣教,之三也。(参见:量)。二、就心心所量知所缘之境,而立三量之不同:一、现量,如镜之对于物体。能缘之心,不为些之分别计度,量知现在之境者。如耳识之对于声,眼识之向于色,是也。二、比量,于不现显之境。比知分别而量知者。如见烟知有火。凡因明依第六意识之比量智而成也。三、非量,于现在之境与非现在之境,以逆乱之心错分别取不实之事者。即以似现量似比量,而为非量也。就八识所知而分之,则第八识与眼等之五识唯为现量,第七识唯为非量,第六识通于三量。说见百法问答抄二。FROM:【佛学大辞典】【四分】唯识宗所说识体(包括八识心王和五十一个相应心所)的四种功能。一、相分,相就是相状、形相,即外境反映到心识上的影像;二、见分,见是见照,由见分去见照它、认识它;三、自证分,这时由心识的自体来证知“见分”的见照有无错误,这种证知的功能叫“自证分”;四、证自证分,自证分证验之后,再度证知其结果有无缪误,这种再度证知的作用叫“证自证分”。四分者,四个部分之义。虽说是四分,事实上仍是一体,自证分和证自证分是识的自体,相分、见分是识的功用。FROM:【佛学常见辞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能缘】(术语)对所缘而言,缘为攀缘眼等之心识,攀缘声等之外境曰能缘。声等之外境曰所缘。攀缘者,心识不独起,必攀外境而生,恰如老人之攀杖,猿之缘木也。俱舍论光记二曰:“缘谓攀缘,心心所法名能缘,境是所缘。(中略)心心所法,其性羸劣,执境方起,犹如羸人非杖不行。”FROM:【佛学大辞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所缘】(术语)称心识曰能缘,心识之所对云所缘。缘者攀缘之义也。俱舍光记二曰:“缘谓攀缘,心心所法名能缘,境是所缘。有彼所缘故名有所

1 / 2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