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资料收集湖北荆州的区位基础资料•岑河镇隶属湖北省荆州市沙市区,辖3个居委会、25个村委会。地处荆江大堤北岸,江汉平原西部,南接江陵资市,北邻观音垱镇,东望运粮湖,西靠荆州开发区,距荆州古城23公里,紧靠318国道和宜黄高速公路。距沙市火车站、飞机场、盐卡码头和荆州长江大桥十公里左右,交通便捷,商贸繁荣。全镇国土面积16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2954亩,养殖面积7607亩;全镇辖26个行政村、203个村民小组和1个林场,总人口52034人,1182户,其中城镇人口18000余人,人口密度:327人/km2。社会文化资料•岑河镇旧有华严古柏等“八景”,定向古树是现存的唯一岑河镇八景景观之一,距今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镇辖区内还有东周和汉代居民点古遗址2处,先后出土了10多件文物,以及定向寺等多家寺、观、庙、庵。1992年,镇政府根据相关政策和僧俗要求,重修了定向寺。如今古树立寺院,晨钟暮鼓,香烟缭绕,引来众多香客,也招来不少游人。社会经济状况•岑河镇区位优越、土地肥沃、气候宜人、物产丰富。盛产粮食、棉花、油料、瓜果、蔬菜、水产品,享有“鱼米之乡”、“西瓜之乡”、“蔬菜之乡”、“针纺织大镇”的美称。•2010年全镇实现工农业总产值30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25.9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616元。•近些年来,岑河镇先后被省政府授予“湖北省农业先进单位”、“湖北省生态立体农业十佳先进单位”、“综合实力百强乡镇”、“楚天明星乡镇”等称号。社会经济状况•1994年被农业部批准为“全国乡镇企业东西部合作示范区”,1996年被省政府确定为“全省农村综合改革试点乡镇”,2002年被省政府确定为全省200个中心城镇之一。•岑河镇认真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把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作为重中之重,在大幅度减轻农民负担的同时,狠抓基础建设和农业结构调整。社会经济状况•农业已基本形成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作物三元经济结构和水产、瓜果、蔬菜、畜牧四大支柱产业的农业发展新格局。几年来,疏挖排灌渠道,维修四大电排泵站,改造了2万多亩低湖冷浸田,完成了定向电排站续建工程,先后争取了800多万元的农业开发、商品粮基地建设和扶贫开发资金,并按照农业结构调整方案和“优蔬菜、增家禽、保特养、减麦稻、创高效”的原则,兴建了水产养殖示范园、高科技农业示范园、农产品社会经济状况开发有限公司、国有粮食购销公司和种羊繁殖基地,推广了“麦苞豆稻+畜禽”立体种养模式,培育出优质农产品黄宝石无籽西瓜、丰收系列甜瓜和禾都香米,并在国家工商总局进行了商标注册。•岑河镇按照“振兴工业强镇,发展民营富镇,招商引资活镇”的发展战略,实行优惠政策,提供优质服务,创造优良环境,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地对外开放。通过各种途径,引进镇外企业数十家,资金2亿多元。同时,对原有镇属企业进行民•营化改制,盘活存量资产10000万元,每年新增利税200多万元。针纺织企业已发展到近百家,已逐步成为具有较大规模并拥有广阔市场的湖北省针纺织重镇。•岑河镇有乡镇企业244个,其中工业企业52个,有供水站1个,银行、信用社1个,集贸市场1个占地500平方米;学校总数4个,乡内有溪流4条,全长51公里,赤水河源于乡内山关村,水利基础设施:山坪塘4口,渠道75千米,烟水池180个。道路基础设施建设,1条县道从磨槽口至木拉10公里,乡主干道4条,35公里(观兴至兰山10公里,木拉至学堂8公里,长坝至坝上8公里。太观路至沙田7公里),乡村道10条71公里,村内公路82条,131公里。教育基础实施:观兴中学1所,中心完小1所,一般完小4所,村小8所,卫生事业:乡卫生院1个,村级卫生站2个,有10个村通电话,共1900门,建移动机站6个,网络覆盖岑河镇8个村,县广播电视光纤传输2个村460户,观兴场镇街道硬化500米,乡内主要企业有石粉厂1个,页岩红砖厂2个,加油站1个,水泥预制厂1个,曲酒厂1个,木材加工厂4个,白酒小作坊32家,个体工商业180户,周边乡镇有8辆客运车辆往返于县城,农业生产主产水稻、玉米、洋芋、烤烟、蔬菜,主要经济支柱产业是烤烟、木材,水果有木拉梨基地1个,肉牛产业化基地1个,乡林场3个。基础设施道路交通•岑河镇对外交通方便,镇域内有4条对外交通路线,即:S106线、大青路、大石路与沙两路。岑河镇的成青旅游快速通道已于2008年通车。岑河镇加强了镇、村级公路的建设,形成了对外干道——镇级环状干线——枝状村道的公路网络,地域小交通紧密相连。岑河镇所辖11个行政村,现已完成村村通水泥路建设。•电信设施镇域内已开通国内、国际直拨电话,电信设施发展迅速,村村已通电话。同时建有移动、联通微波通信站,实现了通信网络境内全面覆盖。镇域内有线电视网络由都江堰电视台沿S106线引入,除高山深山区域未接通外,其余大部分地区已开通。电力工程35KV和10KV电力线已接到各村,各村均设有配电房。穿过镇域的高压线还有35KV青公线和110KV金玉线各一条。在镇域内有电站两座,分别在园林村和瓦窑村,其装机容量为250kw和310kw,输电线进入市网,电力资源充足。•给水工程•镇域内有水厂两座,一座位于岑河镇内,现状规模5000吨/日,另一座位于两河片区集镇内,现状规模150吨/日。岑河水厂的供水范围主要是岑河镇及周围各村民聚居点,两河片区水厂的供水范围主要是两河片区集镇及周围村落。其余地区供水均采用自主供水设施(独立供水点)的模式,水源为地下水•排水工程•镇域内采用雨污合流制排水体系,生活污水经化粪池处理后排入暗沟,再排入下流水体。集镇垃圾采用封闭式桶装,然后清运到市垃圾处理场处理。燃气工程天燃气管道由都江堰市区引入,在镇内最远已铺设到新丽江项目(丽江村),镇域内最远已铺设到两河片区天下青城项目(茶坪村)。•基本政策•荆州新闻网消息(记者胡海鹏)为贯彻落实在荆门召开的全省新农村建设暨城乡一体化试点工作会议精神,今天上午,市委副书记雷文洁就如何推进荆州的三化同步,城乡一体化建设工作到沙市区岑河镇调研。在听取沙市区岑河镇及相关部门负责人的情况介绍后,雷文洁说,要用三化融合的理念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新型工业化建设要注重依靠现有的产业基础,新型城镇化建设要打造好文化特色,农业现代化不仅要做大优势农产品,更要有现代农业的生产组织方式。•雷文洁要求,在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投入上,要用足政策,加大对涉及公共服务方面的各项强农惠农资金的整合力度,同时,注重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城乡一体化建设,要有超前眼光,敢于打破原有的村级区划限制,探索创新城乡一体化的体制机制。武汉都市圈•武汉都市圈,通常也称武汉城市圈和“8+1”城市圈,是指湖北东部以武汉为中心,以100-200公里为半径的城市群落,包括武汉及其周边的黄冈、黄石、鄂州、孝感、咸宁、仙桃、天门、潜江八个城市。武汉都市圈建设正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在国家职能部门的具体规划中,以武汉都市圈为核心的中部地区,已被列为继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三大经济发展区之后的重点发展区。三大产业带•第一个产业带:以武汉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为主要辐射极,推进光电子信息、钢材制造及新材料、生物工程及新医药、环保等为重点的产业集群,建设黄石、鄂州、黄冈、咸宁产业聚集带。•第二个产业带:以武汉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主要辐射极,推进汽车制造、IT设备、精细化工、轻工食品、出口加工等为重点的产业集群,建设仙桃、潜江、天门产业聚集带。•第三个产业带:以武汉市吴家山海峡两岸科技产业园区为主要辐射极,推进汽车零配件、食品工业、农产品加工及盐、磷化工等为重点的产业集群,建设孝感产业聚集带。•产业的分工与协作:武汉都市圈产业总体实力较强,在汽车、钢铁、建材、纺织等传统产业上有很强的优势,在全国保持领先地,光电子信息产业也处于领先水平。产业布局上形成了依托地理条件的“一心一带加三轴”的格局。“一心”:即强化核心城市,武汉要由过去单纯的“圈层式”的摊大饼模式向“圈层十轴向放射”模式发展,形成具有整体优势的武汉大都市区;“一带”:即沿江城市带,包括武汉、鄂州、黄冈、黄石等城市;“三轴”:即武(汉)——仙(桃)——潜(江)、武(汉)——应(城)——安(陆)、武(汉)——咸(宁)——赤(壁)三条城镇聚合轴。岑河镇面临的机遇(武汉都市圈)•荆州市与都市圈城市(潜江、仙桃、咸宁)毗邻,这有利的地理区位,必将传化为荆州市的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同时,武汉都市圈的经济社会辐射,也将拉动荆州的发展。岑河镇,位于荆州市与潜江的交界地带,处于都市区的辐射范围内,同时自身有着便利的交通条件,是联系荆州和潜江的必经地,这是岑河镇发展的一大机遇。宜荆荆城市群•2010年湖北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坚持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在抓好武汉城市圈建设的同时,逐步形成“宜荆荆”(宜昌、荆州、荆门)等新的城市群。宜荆荆城市群的发展,对省域副中心城市、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湖北长江经济带的建设以及“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形成,都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湖北省“十二五”规划•进一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加快主体功能区建设,构筑国土空间高效利用格局。进一步支持武汉市做强做大,充分发挥中部地区中心城市功能。更加重视和支持襄樊、宜昌两市发展,加快建成鄂西北和鄂西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推动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加快发展的核心引擎,提升省域副中心城市在区域协调发。展中的支撑能力。推进宜荆荆、襄十随、鄂黄黄城市群发展,加快其他区域中心城市、县域中心城市发展。继续坚持“一主三化”方针,推进县域工业园区、特色产业•和产业集群发展,推动县域经济发展新跨越。统筹城乡发展,大力推进城乡规划、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社会管理一体化。深入推进扶贫开发,不断提高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进一步加大对贫困地区、革命老区、库区的扶持力度,深入实施“616”对口支援工程,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加快发展。•大力推进城镇化坚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协调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和新型工业化。优化城镇空间布局,适度发展特大城市,加快发展大城市,重点发展中小城市,大力培育发展中心镇和特色镇,积极推进农村新型社区和中心村建设,加强大中小城市有机联系,统筹各类城镇协调发展。加大城镇建设投入,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强化产业支撑,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稳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理顺城乡社会管理体制,把符合落户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转为城镇居民。加强城市规划管理,防治“城市病”。谢谢观赏WPSOfficeMakePresentationmuchmorefun@WPS官方微博@kingsoftw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