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编号:201136000G020108科技查新报告项目名称:中国西北地区地面加热场强度特征及其指数研究委托人:王慧委托单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委托日期:2011年3月3日查新机构(盖章):教育部科技查新工作站(G02)查新完成日期:2011年3月1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二○○○年制教育部科技查新工作站·南京市西康路1号025-83717894-1-查新项目名称中文:中国西北地区地面加热场强度特征及其指数研究英文:CharacteristicsoftheSurfaceHeatingfieldsstrengthonNorthwesternChinaanditsindex查新机构名称教育部科技查新工作站(G02)通信地址南京市西康路1号邮政编码210098负责人吴东敏电话025-83787301传真025-83717894联系人洪建电话025-83717894电子信箱hhuxxb@sohu.com一、查新目的及范围查新目的:申报博士点基金(新教师类)查新范围:国内外二、查新项目的科学技术要点该项目利用卫星遥测的归一化差值植被指数(NDVI)资料,中国西北地区100多个气象站常规观测资料和针对西北干旱区不同下垫面Ch-NDVI参数化关系式,利用总体输送法计算西北地区地面感热通量,利用降水量资料估算其地面潜热通量,进而计算西北地区地面加热场强度,在其近30a时空异常变化特征研究的基础上,选取一定数量的气象代表站,建立1961-2010年西北地区地面加热场强度距平指数序列。三、查新点与查新要求查新点:1、中国西北地区地面加热场强度的计算;2、中国西北地区地面加热场强度距平指数的建立。查新要求:希望查新机构通过查新,证明在所查范围内国内外有无相同或类似的研究文献报道。教育部科技查新工作站·南京市西康路1号025-83717894-2-四、文献检索范围及检索策略(一)文献检索范围国内数据库:1.中国知网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94—2011.32.重庆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1989—2011.33.万方数字化期刊全文数据库1983—2011.34.重庆维普中国科技经济新闻数据库1992—2011.35.中国学术会议论文数据库(知网、万方)1989—2011.36.中国学位论文数据库(知网、万方)1982—2011.37.中国科技成果数据库1989—2011.38.中国专利数据库1985—2011.39.国家科技成果网(科学技术部)1978—2011.310.中国科技论文在线(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2003—2011.311.中国会议论文在线(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2003—2011.312.中国科学文献服务系统1985—2011.3国外数据库:DAILOG联机检索系统1.2:INSPEC1898-2011/FebW42.5:BiosisPreviews(R)1926-2011/FebW43.6:NTIS1964-2011/MarW14.8:EiCompendex(R)1884-2011/FebW45.34:SciSearch(R)CitedRefSci1990-2011/MarW16.35:DissertationAbsOnline1861-2011/Feb7.40:Enviroline(R)1975-2008/May8.ElsevierSDOL电子期刊全文数据库1995—2011.39.SpringerLink(德国斯普林格数据库)1980—2011.310.EBSCOhost全文数据库1975—2011.311.WileyInterScience(Wiley出版社全文电子期刊)1997—2011.312.ProQuestScienceJournals(科学期刊)1986—2011.313.PQDD(UMI)(博硕士论文数据库)2001—2011.3科技信息搜索(二)检索策略检索词:中文:地面加热场强度;地面感热通量;干旱地区;西北地区;Ch-NDVI参数化;NDVI;归一化差值植被指数英文:intensityindex;surfacesensibleheatflux;aridregion;NorthwestChina;Ch;NDVI检索式:中文:(1)(地面加热场强度or地面感热通量)and(干旱地区or西北地区)(2)地面加热场强度and(Ch-NDVI参数化orNDVIor归一化差值植被指数)英文:(1)(surface()heating()fieldsandintensity()indexorsurface()sensible()heat()flux)and(arid()regionorNorthwest()China)(2)surface()heating()fieldsand(ChandNDVIorNDVI)andarid()region教育部科技查新工作站·南京市西康路1号025-83717894-3-五、检索结果依据上述检索范围和检索式,共检索到相关文献80多篇,现将与该委托查新课题密切相关的28篇文献,摘录如下:(1)【题名】中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感热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其与中国夏季降水的关系【作者】周连童;黄荣辉【机构】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季风系统研究中心,北京100190【刊名】大气科学.2008,32(6).-1276-1288【文摘】利用1951~2000年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地温、气温和表面风场逐日4个时次(02、08、14和20时)的台站观测资料,计算并分析了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春、夏季感热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分析结果表明:中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春、夏季感热输送出现相反的年代际变化特征,春季感热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增强,而夏季感热却减弱了。并且还分析了中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4月感热与中国夏季降水的相关关系,其结果表明了中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春季感热输送与中国夏季降水有很好的相关关系,其中正相关区分别位于东北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而负相关区分别位于华北地区和西南地区。作者还利用欧洲中心(ECMWF)1958~2000年再分析资料分析水平和垂直环流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在1977~2000年期间,中国西北地区春季感热增强,使此地区上升气流增强,华北地区上空下沉气流增强,不利于华北地区夏季降水偏多,并出现持续性干旱,而长江流域的上升气流增强有利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降水增多,出现洪涝。因此,西北地区春季感热异常可以作为我国夏季降水的一个预报因子。【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KZCX2-YW-22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0730952;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2004CB418303;大气物理研究所青年人才领域前沿项目IAP07414(2)【篇名】河西地区地表感热特征分析【作者】李振朝;韦志刚;吕世华;符睿;【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甘肃兰州;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文献出处】高原气象,PlateauMeteorology,2007年02期【摘要】利用河西地区13个测站的资料和金塔试验资料,通过聚类分析和小波分析等研究方法,分析了河西地区地表感热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河西地区13个站感热输送的最大值一般出现在5月或6月,最小值出现在12月。3~4月份普遍急剧增大,在10~11月急剧减少。近50年间,河西地区大部分台站春季感热输送呈上升趋势,夏季呈明显的下降趋势。春季感热通量的主要显著性周期为3年。河西地区中部春季感热变化与风速、地气温差变化的相关关系都比较好,在河西西部春季感热变化与风速的相关关系较好,而在河西东部春季感热变化与地气温差的相关关系较好。【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37503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40233035);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项目(2004406)共同资助(3)【篇名】基于归一化差值植被指数的极端干旱气象对西南地区生态系统影响遥感分析【作者名】王维;王文杰;李俊生;吴昊;许超;刘孝富;刘锬【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文献出处】环境科学研究2010年12期【摘要】以年际同期归一化差值植被指数(NormalizedDifferenceVegetationIndex,NDVI)作为评价指标,分析极端干旱气象对西南地区生态系统影响的时空分布特征,提出旱灾可能造成的生态影响及应采取的管理和科研措施。结果表明:2009年8月—2010年3月,西南地区的生态系统受极端干旱天气影响显著,威胁程度呈上升趋势;贵州、广西和云南三省(自治区)受干旱影响的生态系统面积先后超过各省份生态系统总面积的80%,生态系统强度变差区集中在云南的中东部、贵州西南部和广西西北部等地区;农田生态系统受损严重,农作物大面积枯死或绝收;大量水库、池塘干涸,河流水位明显下降,部分河流断流,危及水生生物生存;自然植被影响明显,植被生长明显受到抑制,干热河谷地带和岩溶地形区域植被大面积退化,威胁当地生物多样性。【基金】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08BAC34B00);国家环保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200909113)教育部科技查新工作站·南京市西康路1号025-83717894-4-(4)【题名】中国北方典型强沙尘暴的地面加热场特征分析【作者】王劲松;俞亚勋;赵建华【机构】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甘肃省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实验室,甘肃兰州730020【刊名】中国沙漠.2004,24(5).-599-602【文摘】选取了中国北方16个典型强沙尘暴事件。利用NCEP/NCAR的日平均全球再分析网格点资料。对这些典型强沙尘暴事件的地面感热通量场、潜热通量场的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同时对该区域中强沙尘暴的不同发生区地面的加热场也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通常在典型强沙尘暴事件发生区表现为正的感热通量和正的潜热通量;沙尘暴多发区域的南疆盆地表现为以潜热加热为主,西北区东部表现为以感热加热为主,华北地区北部则表现为感热和潜热加热同等重要;南疆盆地和西北区东部沙尘暴的发生受下垫面的影响较大,华北区北部沙尘暴的发生受下垫面的影响相对较小。(5)【题名】西北地区春季沙尘暴地面加热场基本特征【作者】王劲松[1]刘贤[2]【机构】[1]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甘肃兰州,730020[2]武戚地区气象局,甘肃武戚733000【刊名】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3,17(5).-1-6【文摘】利用NCEP/NCAR1958—2000年月平均全球再分析网格点资料,对西北地区春季典型沙尘暴年和典型非沙尘暴年的感热通量场、潜热通量场的差异进行了对比分析,找出了感热和潜热通量场与沙尘暴发生的关系。结果表明,春季典型沙尘暴年中沙尘暴发生区上游和西北区东侧是影响沙尘暴发生的关键区。西北地区春季典型沙尘暴年上游区为热汇区,沙尘暴发生区主要为热源区。(6)【篇名】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与地表加热场的耦合变化特征【作者名】况雪源;张耀存【作者单位】南京大学大气科学系【文献出处】大气科学年,卷(期):2007,31(1)【摘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项目【基金】利用NCEP/NCAR月平均再分析资料,采用奇异值分解方法分析200hPa纬向风场与东亚地表加热场的空间耦合变化特征,揭示影响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位置及强度变化的加热关键区域。研究结果表明:冬季西太平洋黑潮暖流区是表面感热、潜热通量场的大值区,其加热强度主要影响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的强度变化,当加热增强(减弱)时,急流加强(减弱)。热带和副热带地区地表加热的反相变化对应纬向风的整体一致变化,且影响关键区在热带地区,这种耦合分布型主要体现为年代际的变化特征.夏季,海陆感热加热差异主要影响中低纬纬向风的变化,而影响急流位置南北移动的加热关键区位于阿拉伯海及印度半岛北部,这种加热分布体现感热的局地性变化,可能与高原大地形分布有关。由于夏季降水的不均匀性,潜热加热与200hPa纬向风场的耦合关系较为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