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枝清荷:工人阶级在中国的三次地位变迁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一枝清荷:工人阶级在中国的三次地位变迁在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工人”这个名字出现在中国历史舞台上,只不过一百来年。一百年时光,恍若昨日。当我们回过头去,重新回味这段还尚带体温的历史时,发现历史真是一面镜子,不但照出了30年河东,也照出了30年河西——“工人”,作为笔画最少的一种职业名称,在中国百年里却是命运最跌宕起伏的一个群体。中国工人曾被抬高到一个充满荣光的高位,后又经历了一个群体的艰难转型。或许这就是历史的吊诡之处吧:无论何人何事何时,其不同程度的演变,都可以在历史的这面镜子之下真实地显现出来。一、中国近代工人:“包身工”与“中国劳工”的悲惨遭遇自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家在通商口岸开设的工厂中,产生了近代中国第一批工人阶级。从此,工人,作为一种新的劳动身份、新的劳动主体以及一个新兴阶级的构成元素开始出现在中国的历史舞台上。但是,这个时候的工人身份,总是被置放和排列于工厂、机器以及生产资料的后面,仿佛一件纯粹的生产工具,仅是众多成本投入中的一项。我们从近代的中国文学作品当中,工人在这一时期的形象就是:他们衣衫褴褛,面带倦容,在城市的边缘流离,在社会的底层挣扎,在拥挤污秽、疲惫饥饿的状态下苟延残喘。。。长时间的工厂劳作,恶劣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几乎构建了我们对这一劳动主体的全部想象。最为典型的是,包身工和中国劳工,是这一时期中国工人宿命式的生存状态。提到“包身工”这个词,我们的头脑里,马上就会浮现出夏衍笔下的“芦柴棒”与“小福子”的悲惨遭遇。她们年纪轻轻,却没有阳光,没有自由,只能在严密监视下往来于工房与工厂之间,两点一线。恶劣的生活条件,繁重的体力劳动,严重摧残着这些未成年少女的身心健康。在这样的环境里,她们变得麻木,像机器一样。中国近代史上,包工制盛行在矿业、航运业、码头搬运业以及上海的纺织工厂中。在这些行业,直接监督包身工的叫做“包工头”。比如当时矿山的包工头被称为“把头”或“组长”,连带承担生产责任和义务,包工头在自己的工头和监工的协助下管理矿工,安排工作,组织生产。包工头供给矿工食宿,按产煤量从公司领取工人的全部工资,扣除招雇费和膳宿费之后再分给工人。这种包工的工人叫做“外工”,也被称为“死工”或“卖身工”;而公司直接雇用的工人,叫“里工”或者“雇工”,也称为“活工”。码头工人和搬运苦力等一般都是包工,包工往往受到一连串包工头及中间人(大保、二保、三保……)的层层盘剥。而来自纺织工厂的包身工大部分由包工头受厂方委托或自行经手从农村招募,送进工厂做工并全权负责管理,这类包身工通常是女工,她们的全部工资完全交于包工头,不经过女工的手。在这一时期,另外一种现象是:由于清朝末期各国列强染指中国之后,曾诱骗和拐掠大批华人出洋充当苦力,史称“苦力贸易”。比如40年代的美国资本家为了开发加利福尼亚州,曾派人到中国华南一带,以招请为名,诱骗劳动人民前往美国作工,这些人就被称为华工。被诱骗和拐掠准备运送出洋的华工,一般是先被集中到所谓“猪仔馆”里。为何叫“猪仔馆”?为了防止苦力们反抗,船上形同监狱,戒备森严,舱门多被加上铁栅栏,警卫人员荷枪实弹,如临大敌。华工们稍有不驯顺的表现,轻则遭呵斥辱骂,拳打脚踢,重则挨皮鞭棍棒,乃至以刀枪相见。不少船上设有专为囚禁惩治苦力的竹笼或铁槛,惯把“不听话”的苦力锁入其中。这样恶劣的条件,必然导致苦力们途中的高死亡率。譬如有一批被运往秘鲁的775名华工,途中就死去289人。这还未必是最高的死亡率。可以说,每一只运载苦力的船,都浸透着殖民者的血腥,记录着其灭绝人性的残暴。就这样,当时拉丁美洲的开发,美国和加拿大横贯大陆铁路的建设,巴拿马运河的挖掘,南洋的垦殖,以及沙俄西伯利亚大陆的建设,金矿、铝矿和煤矿的开采,无不记录着中国华工的身影。华工们为这些地方的开发和建设,付出了艰辛的劳动,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筚路蓝缕,披荆斩棘,在风雪交加、空气稀薄的高山上,在烈日似火,挥汗如雨的沙漠里,在潮湿泥泞,水深没膝的沼泽中,筑铁路,凿运河,开金矿,做美国人不愿意做的工作,但是工资却要少一半,而且还要缴纳繁重的赋税。华工对欧洲国家的贡献,并没有改变中国在世界的地位。即便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真正作为中国的代表参与战争的,是十四万北方农民为主组成的中国劳工,协约国称为“中国劳工旅”,他们为协约国西线战场提供了重要的劳动力。这些贫苦的劳工,以其勤勉和坚韧的精神,给异国的人们带去了最初的中国人的印象。西线英法战场,东线沙俄战场,西亚美索不达米亚战场上都有中国劳工的贡献,但是,中国劳工的参战并未能改变中国羸弱的国际地位,也没有获得应有的尊重和权利。以至于在巴黎和会上的举动,终于激起了巴黎的华工和中国留学生的愤怒,他们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抗议活动。消息传回中国,群情激愤的学生走上街头,这就直接导致了改变日后中国命运的“五四运动”。无论是第一次世界大战还是对近代欧洲的建设,中国华工的功不可灭。他们遍布世界,高强度的劳动,受尽磨难与非人的待遇,有的实在不堪重负,惨死异域。据史料记载,有上千人因无法忍受最后被送进集中营一般的精神病院,据说一位华工甚至在极端状态下挖坑将自己活埋。因此在中国近代,所谓的工人生存状态和命运,是极其悲惨与卑微的。而恰恰是深重的苦难和压迫,使得早期的工人阶级对万恶的旧社会不存在丝毫温情的幻想,它造就出无产阶级毫不妥协的反抗精神和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为工人阶级带来了真正属于自己的思想武器。中国共产党成立,工人阶级以铁的纪律和严密的组织开始正式登上政治舞台,标志着阶级的团结和觉悟达到一个全新的高度。土地革命的纲领,使得工人阶级能够找到人数最多,力量最庞大的农民阶级作为自己的同盟军。最终,随着毛泽东思想指导地位的确立,在正确路线的指引下,党作为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和政治代表,能够科学地处理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各种复杂的矛盾,找到了那把通向胜利的钥匙。工人阶级,这个在旧社会人数不多,苦难深重,地位低下的阶级,却如同火山喷发一般,爆发出惊人的能量,成为伟大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者,成为推翻三座大山的中流砥柱。无产阶级终于取得了第一个重大的胜利--夺取政权。二、毛泽东时代:咱们工人有力量伴随新中国来临的那一刻,也迎来了中国工人阶级的曙光。回溯新中国走过的路,伴随着“中国奇迹”一次次亮相的,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发展壮大。随着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建设大大潮,一支阵容不俗的工人队伍,在新中国成立之初迅速被建立起来。与70年代后工人队伍重门深锁相比,这时工人队伍的开放性恍若隔世,倒有点类似90年代后农民工涌入工厂的情景。只不过,90年代后涌入工厂的农民得到的是一连串饱含歧视的称呼,而这个时期的工人拥有的却是一个带有“鲜亮光环”的新称呼——工人老大哥。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乃至此后很长一段时期内,工人都是中国经济复苏与建设的主力军。与他们的付出相对应,他们在社会地位、经济待遇上获得了更高的回报。“生产长一寸、福利长一分”是工人待遇形象的概括。福利房、铁饭碗、铁打不变的退休金,令人羡慕的“老大哥”地位与形象在六七十年代达到了一个高峰。“七八十年代,有谁家孩子能进工厂,对全家来说都是一件荣耀的事情。”贾樟柯在《中国工人访谈录》中写道:高中时,他很多同学都退学进了工厂,“在有灯光篮球场的柴油机厂上班,是让无数同学羡慕的事”。工人,这个身份背后的东西——意味着每月稳定的工资,意味着暑期的时候会发茶叶、白糖;冬天的时候会有煤火费。也意味着家里人可以去工厂的浴室洗澡,每个月还发若干双手套和几条香皂。这不只是物质好处,更是一个群体的内心骄傲。这种骄傲的源泉,来自于毛泽东对工人阶级各方面的重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身份受尊重。在毛泽东时代,如果你是工人,那么马上就会有人向你投来羡慕的目光。无论是在外面,还是厂里的党委书记或者厂长、车间主任,见了工人总是一口一声“师傅”。节假日车间里加班,给师傅们送夜餐的队伍中就有厂长和党委书记、工会主席、行政科长等等。第二,工作受重视。尊重是礼节,重视是实质。毛泽东时代是把工人阶级视为国家的基础,视为真正的依靠对象,一旦国家有事,工人这支队伍是最靠得住、也最忠诚、最勇敢的队伍,国之干城,非工人阶级莫属。至于工厂的管理,“两参一改三结合”,职工代表大会,都是行之有效的办法。第三,生活受保障。毛泽东时代,即使是在最困难的时期,工厂里最穷的工人也没有为住房支出发过愁。每个月几毛钱、一两块钱的房租,没有人说承担不起。生病看病,子女上学,老人养老,以及探亲假、婚假、丧假等等,自新中国一成立,工人就充分享受了。第四,地位受肯定。1944年9月29日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上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总纲”中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为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平富强而奋斗。”这个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并制定宪法以前具有临时宪法作用的《共同纲领》关于“……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国体的规定,是开天辟地第一朝,具有划时代的伟大意义。从此,在基本大法上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体中工人阶级领导的地位奠定了不容动摇的基础。然而,暗藏的危机却也在此时步步逼近:虽然完成了国民经济的社会主义改造,但几千年的私有制,几千年的小生产不可能不在社会文化与人的心灵中留下烙印;右派和反革命们虽然被镇压,虽然在学习在改造,可他们中的许多人还在教育文化等部门担任要职,他们中的许多人无时无刻不在想着恢复自己曾经的天堂;与此同时,新生的党内资产阶级开始接管各个重要岗位,开始利用国内外党内外各种矛盾向毛主席和党内革命派施压;而最让人扼腕的是,伴随着共和国而诞生的新一代工人阶级,并没有如他们前辈那样,亲身经历过万恶的旧社会,也没有亲自体验过在旧社会环境下那样尖锐的阶级斗争。虽然可以从书本上,尤其是从马列毛著作中学习,但这毕竟与他们平时经历的东西有所不同。因此,也就造成了他们中的多数人缺乏政治敏感性,追求生活上的安逸,容易被小资产阶级思想同化的特点。国民经济在发展,工人阶级的人数在增加,但政治上的觉悟和力量却在减弱。“告别革命”等小资产阶级的口号开始暗流涌动。在这一系列不利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党内革命派没有能够通过文革等手段消灭走资派。随着伟人离去,走资派掌握政权,资本主义的复辟也成为必然。于是,自然地,我们来到了今天这个“特色”时代。三、资改时代的新称呼:“下岗工人”和“农民工”“失业”,是世界通用的语言,涉及劳动和就业的问题,各国法律都认可“失业”。而“下岗”和“内退”,则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产物,是中国劳动问题中的特殊词汇,是最具有中国特色的词汇。同样,在中国的汉语词典里,你绝对找不到“下岗工人”和“农民工”这两个词,与同“弱势群体”一起,也成为了改革开放“新成果”的体现。当年国家经济建设中重要的生力军的农民和工人,国家的主人,正随着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也消失得无影无踪。在我们现在这个为人民币服务的社会里,如果你对“沐浴”在改革开放“春风”里的年轻人说:“我是工人,我是国家的主人。”那么,他们一定会认为你是精神病患者,难怪当下动不动就以精神病患者来说事,也就不足为奇了。清荷认为,改革开放最大的“创举”,就是让几千万国企职工下岗,让上亿农民成为“农民工”。听说最初还不叫“下岗”,有的地方叫“停薪留职”,有的叫“厂内待业”,有的叫“放长假”、“两不找”等等。下岗的原因,无外乎这么几条:产业结构不合理,资产结构不合理,职工大部分素质差,下岗职工就是竞争的失败者,就理所当然地被淘汰。于是在所谓一连串的“减员增效、下岗分流、规范破产、鼓励兼并”的国企改革浪潮中,下岗工人数不断增加。1986年8月3日,中国第一家破产企业在沈阳出现。宣布破产的第二天,在这家名为沈阳市防爆器械厂的厂门边,挂了一对小花圈。没有挽联,没有落款,触目惊心。之后,随着国企改革的如火如荼,全国各地的国企也争先恐后地宣布破产,一批又一批地下岗工人,便被无情地抛弃在时代的大潮里

1 / 1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