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 古印度文明与佛教汇总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二讲古印度文明与佛教哈拉巴文明又称印度河文明,约公元前2300年至前1750年。古代印度青铜时代城市文明——城市遗址,城市的规划和建筑具有相当高的水平。此文明衰落两百年后,古雅利安人从中亚草原迁入印度河流域。第二讲古印度文明与佛教几个概念身毒(读音YuánDǔ)天竺西方天方泰西第二讲古印度文明与佛教吠陀时代雅利安人入侵印度河流域,形成以婆罗门祭司为社会核心,以祭祀为生活中心,以吠陀经为圣典的吠陀时代。四大吠陀《梨俱吠陀》:最古的诗集,颂神、颂祖、歌咏自然《娑摩吠陀》:从梨俱中摘出,用于歌唱《夜柔吠陀》:用于祭祀的经文《阿闼婆吠陀》:祝福与咒语第二讲古印度文明与佛教种姓制度婆罗门:代表僧侣贵族刹帝利:代表军事贵族吠舍:代表平民首陀罗:代表奴隶贱民:违反种姓制度通婚的子女种姓之间界限森严,互相不能通婚、交往,不能共食、并坐。高种姓对低种姓拥有种种不平等的特权。雅利安人——土著居民——肤色佛教众生平等是对种姓制度的反抗第二讲古印度文明与佛教摩奴法典又称《摩奴法论》,相传为“人类的始祖”摩奴所编。法典内容驳杂,成书于公元前2世纪~公元2世纪(一说为公元后的头几个世纪)。传至今日之《摩奴法典》共12章,2684条。第二讲古印度文明与佛教《罗摩衍那》印度文学史上最初的诗。诗体,用梵文写成,诗律几乎都是输洛迦(意译为颂),即每节2行,每行16个音节。《罗摩衍那》意思是罗摩传。罗摩是印度古代的传说中人物。成书年代约在公元前3、前4世纪至公元2世纪之间。全书7篇按顺序是:《童年篇》、《阿逾陀篇》、《森林篇》、《猴国篇》、《美妙篇》、《战斗篇》和《后篇》。第二讲古印度文明与佛教季羡林(1911—2009)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东方学家、思想家、翻译家、佛学家、梵文、作家。第二讲古印度文明与佛教《摩诃婆罗多》史诗用梵文写成,采用对话体,共有10万颂(每颂为1节双行诗体),现代精校本则为8万多颂。全诗分作18篇:《初篇》、《大会篇》、《森林篇》、《毗罗篇》、《备战篇》、《毗湿摩篇》、《德罗纳篇》、《迦尔纳篇》、《沙利耶篇》、《夜袭篇》、《妇女篇》、《和平篇》、《教诫篇》、《马祭篇》、《林居篇》、《杵战篇》、《远行篇》、《升天篇》。最后附有一部《诃利世系》,有时作为第19篇,其实是另一部独立著作。全诗以列国纷争时代的印度社会为背景,叙述婆罗多族后裔俱卢族和般度族争夺王权的斗争。第二讲古印度文明与佛教金克木(1912~2000)译作《摩诃婆罗多》语言奇才:精通梵语、巴利语、印地语、乌尔都语、世界语、英语、法语、德语等多种外国语言文字。他曾仅靠一部词典,一本凯撒的《高卢战纪》,就学会了非常复杂的拉丁文。见解高超:书读完了!第二讲古印度文明与佛教徐梵澄(1909—2000)著名印度学学者、翻译家主要译著:尼采《苏鲁支语录》《五十奥义书》第二讲古印度文明与佛教释迦牟尼佛原名悉达多·乔达摩净饭王太子佛教创始者第二讲古印度文明与佛教释迦牟尼生平释迦牟尼佛(公元前566年~公元前486年),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的王子,属刹帝利种姓。据佛经记载,释迦牟尼在29岁(一说19岁)时,有感于人世生、老、病、死等诸多苦恼,舍弃王族生活,出家修行。35岁时,他在菩提树下大彻大悟,遂开启佛教,随即在印度北部、中部恒河流域一带传教。年80岁时在拘尸那迦城示现涅槃。第二讲古印度文明与佛教涅槃——跳出轮回——了生死六道轮回天道人道阿修罗道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第二讲古印度文明与佛教四谛(四圣谛)苦:生命的本质是痛苦集:痛苦的原因是欲望灭:消灭痛苦道:消灭痛苦的方法第二讲古印度文明与佛教八正道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第二讲古印度文明与佛教一些基本概念三宝:佛、法、僧比丘、比丘尼、优婆赛、优婆夷罗汉:杀贼、应供、无生——自觉菩萨:觉有情——自觉、觉他佛:觉者——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四大天王飞天韦驮第二讲古印度文明与佛教五蕴皆空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色受想行识第二讲古印度文明与佛教六根清静《法华经·法师功德品》:“以是功德,庄严六根,皆令清静。”六根:眼、耳、鼻、舌、身、意五戒: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八戒:一戒杀生,二戒偷盗,三戒淫,四戒妄语,五戒饮酒,六戒着香华,七戒坐卧高广大床,八戒非时食。戒——定——慧第二讲古印度文明与佛教小乘佛教与大乘佛教“乘”是梵文yana(音读“衍那”)的意译三次结集上座部佛教——原始佛教——东南亚系统——小乘大众部佛教——改革佛教——中国、日本等——大乘第二讲古印度文明与佛教小乘现世界只能有一个佛,即释迦牟尼,不能同时有两个佛。信仰者通过“八正道”等宗教道德修养,可以达到阿罗汉果(断尽三界烦恼,超脱生死轮回)和辟支佛果(观悟十二因缘而得道),然不能成佛。大乘三世十方有无数佛同时存在,释迦牟尼是众佛中的一个。信仰者通过菩萨行的“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修习,可以达到佛果(称“菩萨”,意为具有大觉心的众生),扩大了成佛的范围。第二讲古印度文明与佛教小乘以追求个人的自我解脱为主,从了生死出发,以离贪爱为根本,以灭尽身智为究竟,纯是出世的,大乘佛教讥之为“自了汉”。大乘佛法大慈大悲,普渡众生,把成佛救世,建立佛国净土为目标。他认为,修证需要经过无数生死,历劫修行,以“摩诃般若”(大智慧),求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觉),除断除自己一切烦恼外,更应以救脱众生为目标。第二讲古印度文明与佛教小乘“法有我无”,即只否定人我的实在性,而不否定法我的实在性。大乘不仅主张人无我,而且认为法无我,即同时否定法我的实在性。龙树、提婆创立的中观学派(大乘空宗),诸法“性空假有”的理论无著、世亲创立的瑜伽行派(大乘有宗)。“万法唯识”,认为一切现象均依“阿赖耶识”第二讲古印度文明与佛教孔雀王朝与阿育王孔雀王朝(约前321年-前324年至约前187年),前325年,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大帝从印度河流域撤走,在旁遮普设立了总督,留下了一支军队。这时,旃陀罗笈多(月护王)率领当地人民揭竿而起,组织了一支军队,赶走了马其顿人。随后,他又推翻了难陀王朝,建了新的王朝,定都华氏城。前3世纪中叶阿育王在位时国势强盛,统一了除了现卡纳塔克邦以南及阿富汗的整个印度次大陆,并将佛教定为国教,到处派人往各地宣传佛教,一时亚非欧三洲都有佛教徒的足迹。经此提倡,佛教遂成为世界重要宗教之一。第二讲古印度文明与佛教推荐影片《流浪者》《海狼》第二讲古印度文明与佛教佛教的衰落7世纪以后,佛教在印度本土迅速衰落。印度教吸收佛教特色,取而代之。注重咒语、性爱、神秘仪式,形成密宗。8世纪后阿拉伯人的侵入和伊斯兰教的传入。所谓“末法时代”信仰佛教的人数渐渐稀少,修行的人更少,修行而证圣道的人则已没有了,到最后佛法也就被世间的邪说和物欲所淹没,纵然尚有佛经存在,也没有人去信受奉行。第二讲古印度文明与佛教第二讲古印度文明与佛教第二讲古印度文明与佛教

1 / 2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