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根据中共湖北省委八届九次全会审议并原则通过的《湖北省经济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主要目标和措施》,制定《湖北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2006—2010年)规划纲要》。一、“十一五”面临的形势及主要目标(一)“十五”时期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的重大成就“十五”时期,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的正确领导下,全省上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构建和谐湖北的总体部署,卓有成效地推进繁荣湖北、法治湖北、信用湖北、文明湖北和平安湖北建设。全省上下抢抓机遇、奋力拼搏、求是创新、扎实工作,先后成功应对非典疫情和汉江洪水等自然灾害的挑战,有效抑制经济运行和社会发展中出现的不稳定不健康因素,长期困扰我们的农民负担重、国企改革任务重、防汛任务重、财政包袱重等矛盾和问题有较大缓解。全省上下立足于“打基础、管长远”的工作,着力解决“三农”问题、着力培育市场主体和有竞争力的优势产业、着力推进县域经济发展和武汉城市圈建设、着力营造良好的体制机制和发展环境、着力培养各级干部清廉务实的作风,全省改革开放迈出新的步伐,经济发展呈现速度加快、结构改善、效益提高、活力增强的良好态势,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继续加强,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十五”计划确定的主要发展目标提前完成和超额完成,较好地实现了“三年有明显变化”的总体要求。1.经济实现平稳较快发展“十五”时期,全省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1%,人均生产总值突破万元大关。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强。主要产品产量增长,优质率提高,粮食总产量达到2177.4万吨,主要经济作物产量刷新历史记录,其产值占农业产值比重超过60%,水产品、生猪优质率达到60%,“双低”油菜、淡水产品产量保持全国第一。农业产业化经营带动农户能力明显增强。工业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大力推进“三个三工程”、八大行业结构调整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实施全省新型工业化规划纲要卓有成效。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完成630亿元,年均增长16.2%,建成100多个国家高技术产业发展项目,促进了产业的优化升级。武汉国家光电子产业基地建设及武钢、武烟结构调整显现成效,东汽与日产、本田,冶钢与中信泰富合资合作等一批重大项目建成发挥效益。列入“三个三工程”的100家重点企业实现利润、税金均占全省工业的60%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166.12,创历史新高。服务业迅速发展。以大型综合性超市、仓储式购物中心、连锁经营店为代表的新型流通方式和新型业态快速发展,金融、信息、文化、旅游、房地产等服务业迅速成长,消费结构升级加快,住房、汽车、通信、旅游等成为消费热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1%。全口径财政收入突破千亿元大关,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达到374.2亿元。武汉城市圈建设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区域市场、产业布局、城乡建设四个一体化启动,经济发展速度比全省平均水平高2个百分点。县域经济“一主三化”进程加快,民营经济已成为县域经济的主体,经济实力和活力显著提高。2.经济发展后劲明显增强着力推进“改革体制、改善环境、改进作风和培育市场主体”,经济发展活力和发展后劲明显增强。五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完成10321.7亿元,比“九五”时期增长71.4%,年均增长14.8%。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农业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先进制造业等领域投资力度大为加强,亿元以上重大项目完成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到40%以上。公路通车里程达到92000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649公里,分别比“九五”期末增加34150公里和1080公里;完成通乡油路8200公里,通村油路22000公里;建成5座长江大桥和6座汉江大桥;整治航道570公里,改扩建港口泊位31个;武九铁路增二线工程、武汉轻轨一期工程和恩施机场扩建工程建成,宜万、武广、武合、武安等铁路和武汉天河机场扩建工程、武汉7条高速出口路开工建设。长江治水实现历史性跨越,整治长江干堤及汉江遥堤达标长度1636公里,病险水库整险加固完成计划目标。新增发电装机1250万千瓦(含三峡电站980万千瓦),增加发电量728亿千瓦时(含三峡电站486亿千瓦时),提前完成农村和城市电网改造工程。一大批重大项目建成投产,为经济和社会快速协调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3.社会发展水平显著提高教育快速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实现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历史性转变,一、二期农村中小学D级危房改造工程完成,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在全国率先实现校校通;高等教育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和大众化阶段,毛入学率比全国平均水平高近5个百分点。科技实力增强,科技人员总量和国家重点实验室数量位居全国前列。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加快,形成了若干知名文化品牌,文化设施建设大为加强,湖北出版文化城、湖北剧场、省博物馆扩建主体工程相继建成,省艺术馆以及第八届中国艺术节场馆等重大项目开工建设。农村广播电视、电话村村通工程加快推进,全省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均达到96%以上。卫生事业实现前所未有的大发展,建设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82个、紧急医疗救援中心13个、传染病医院(病区)94个、乡镇传染病门诊984个,全省市州、县(市)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治体系基本建立。竞技体育在国际重大比赛中多次为国争光,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开展。人口总量得到有效控制,年均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2.4‰。旅游业快速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显著加强,接待旅游总人数、旅游总收入均创历史最高水平。强化环境综合治理,依法整顿关闭了一批污染严重的企业,三峡库区、武汉市等地一批水污染治理项目建成运行。森林覆盖率达到36%。就业规模扩大,五年全省城镇新增就业人员达到248万人,“十五”期末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3%,市场导向型就业机制基本形成。城镇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初步建立,社会保险覆盖面扩大,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基本实现应保尽保,农村特困人口、“五保”供养水平提高。扶贫开发成效显著,五年累计共投入财政扶贫资金25.6亿元、信贷扶贫资金72.2亿元,贫困地区经济面貌大为改观,农村贫困人口减少270万人。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8786元、3099元,年均分别增长9.7%、6.4%;五年居民储蓄存款总额净增2600亿元;“十五”期末城乡居民人均居住面积分别比2000年增加14平方米和4平方米。城市公共设施建设力度加大,文化、健身、休闲场所和设施增多。民主法制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支持国防和军队体系建设继续加强。4.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农村改革全面展开,税费改革、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国有农场管理体制改革进展顺利,土地二轮延包基本完成,提前实现免征农业税。国企改革进一步深化,“三个一批”企业中已有30户大型国有骨干企业改制为混合所有制企业,100户国有骨干企业改制为民营企业,国有中小企业基本实现民营化。省属12户重点企业改革脱困取得重大进展。省级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基本建立。以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收支两条线为主要内容的财政体制改革逐步深入,实行了省对县的财政直管。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卓有成效,对32个扩权县(市)下放239项行政审批、审核权限。投资体制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企业投资自主权得到落实,对不使用政府投资的项目一律不再审批,已全面实行备案制和核准制。开发区清理整顿工作成效显著,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对外经济合作与交流显著增强。五年实现出口总额达到143.8亿美元,年均增长18.2%;吸收外商投资总额达到102.9亿美元,年均增长20.2%,落户湖北的全球500强企业已超过60家。专栏1“十五”计划主要发展目标完成情况序号指标单位“十五”计划目标2005年实际“十五”年均增长(%)1全省生产总值亿元年增8%以上6484.510.12人均生产总值元年增7%107659.8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9300)(10321.7)14.8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2880296510.65出口总额亿美元3144.518.26外商直接投资亿美元(75)(102.9)20.27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亿元340374.211.88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公里15701649新增1080公里9城镇登记失业率%5左右4.31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811587869.711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元296530996.412农村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9696.613高等教育毛入学率%182414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404215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岁7575.9316城镇化水平%3844.417森林覆盖率%303618人口自然增长率‰83.050.24注:带()的为五年合计数(二)“十一五”是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乘势而上的五年“十一五”时期,世界经济正处于新一轮恢复和增长期、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新的经济周期的上升期、国际资本及沿海产业向我国中部转移加快、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战略全面推进,都将为湖北加快发展提供重大战略机遇。近年来湖北经济社会发展和体制机制创新累积了加快发展的重大潜能,传统经济的优势得到发挥,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形成,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和谐湖北建设进入新境界,全省各地“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氛围已经形成,也将为“湖北经济进入新一轮快速增长期”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条件。同时还必须清醒地看到,全省经济体制、经济结构、经济增长方式方面存在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尚未从根本上解决;改变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的状况,缓解人口、资源、环境方面存在的巨大压力,解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中的诸多困难和问题,有效化解各种社会矛盾,还需付出极大的努力。我们既要认清形势、居安思危,更要抢抓机遇、乘势而上,进一步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奋力实现“五至七年有大变化”的目标。(三)“十一五”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切实把湖北经济社会发展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坚持以全省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为目标,以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为动力,以改善城乡人民生活为根本出发点,努力构建和谐湖北;坚持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认真解决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和前进中的突出问题,突破改革发展稳定的瓶颈制约和体制机制障碍,开创全省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新局面。经过五年的努力,使全省综合经济实力跃上新的台阶、社会事业发展取得新的进步、城乡人民生活水平有新的提高、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有新的进展。经济社会发展走在中西部前列,努力成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努力实现全省经济又快又好地发展。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加快发展、科学发展不动摇。在结构优化、效益提高、消耗降低的基础上,力争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以上,提前实现人均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2%;力争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5%,投资总额达21000亿元以上;全省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努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以建设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区为目标,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以建设现代制造业聚集区和高新技术发展区为目标,以加快形成电子信息、汽车、钢铁、石化、食品、纺织等6个年销售收入过千亿元的支柱产业为重点,强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整体提升工业竞争力;以建设现代物流中心区为重点,加快发展和提升服务业;以公路及航运建设、铁路建设、电力建设等三个投资过千亿元的工程为重点,加快发展和完善基础设施与基础产业。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由2005年的16.5∶42.8∶40.7提升为10.5∶45.8∶43.7。——努力实现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建立完善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政策体系,实行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基础设施建设向农村延伸、公共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