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樟柯主讲人:王子维中文名:贾樟柯外文名:JiaZhangke别名:贾科长国籍:中国出生地:山西汾阳出生日期:1970年5月24日职业:导演,编剧毕业院校:北京电影学院主要成就: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金狮奖夏威夷国际电影节金兰花奖洛迦诺国际电影节终身成就金豹奖洛杉矶影评人协会奖最佳外语片奖亚洲电影大奖最佳导演戛纳电影节最佳剧本奖代表作品:《小山回家》《三峡好人》《天注定》主要作品•作为中国第六代导演的代表人物之一,贾樟柯长期游离于电影商业的边缘,因而虽受宠于各大影展与电影节,奖项收获颇丰的他,始终不是一个以票房号召力著称的导演。•时值25岁的贾樟柯,处于年青人普遍都会经历的迷茫时期,即便恍惚不知未来方向,也未曾放弃自小就有的爱好——写小说,在一次观看了电影《黄土地》后,他明确了自己的人生方向:我要拍电影!于是报考了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Ps:考了3次......还是因为人家北电改革...才考上...•贾樟柯在采访中表示:“电影就是让我觉得找到了一个比小说还要好的叙事方法。”“到现在我才明白我为什么在学画的时候要写小说,因为绘画它满足不了我的那种叙事的需要,所以我要写小说啊。”(贾樟柯之前学过画画,但始终没有特别用心学习)谈吐之间,表露了他喜欢讲故事的天性和强烈的表达欲,某种程度来说,从这一刻起已经决定了他是一个彰显自我理念的个性导演,而不是一个迎合市场口味的商业导演。•入学后的贾樟柯,与同学三人组建了北京电影学院青年实验电影小组,并很快将他“文以载道”的写作理念,传递到了电影创作之中,其崭露头角之作《小山回家》的鲜明风格与商业市场几近背道而驰。个人简介•贾樟柯,山西汾阳人,中国导演、第六代导演代表人物之一。•1990年在报考南开大学失败后转学美术。•1991年报考北京电影学院。贾樟柯连续报考了3年,前两次都是专业课排名第一、第二,但文化课达不了分数线,学校收不进来。•1993年,北电改革,允许每个班有一名旁听生。于是贾樟柯就以北京电影学院第一批旁听生的身份,在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开始编织自己的电影梦。•1993年就读于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1995年起开始电影编导工作,同时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系。1997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2004年,担任都灵国际电影节评委会主席。•2005年,担任日本山形国际电影节评审。•2007年,任戛纳国际电影节评委会主席。•2010年8月5日,获得第63届洛迦诺国际电影节终身成就奖。•2015年3月13日,第68届戛纳国际电影节“导演双周”单元宣布,2015年5月14日的开幕式上将授予中国导演贾樟柯终身成就奖(金马车奖)。贾樟柯是获此殊荣的首位华人导演。人物经历•1991年开始考北京电影学院,直到1993年考上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为了实现孩童时期的导演梦,他组织了“青年电影实验小组”,由此开始了他的电影实践。•1993年,开始拍摄《小山回家》,该片于1995年获得了香港映像节的大奖。它不是一个成功的或成熟的作品,但它为贾樟柯提供了一个机会,开始他的成名作《小武》。•2000年,拍摄《站台》;•2002年拍摄《任逍遥》;•2004年拍摄《世界》。•2005年,中国电影百年,出席黄河电视台主办的“贾樟柯故乡之旅”大型观众媒体见面会——抒毅受邀《世界》首映。•2006年在拍摄纪录片《东》时,他决定套拍故事片《三峡好人》,该片在2006年威尼斯电影节上一举拿下金狮大奖。•影片讲述了煤矿工人韩三明和女护士沈红从山西来到重庆奉节,分别寻找到了自己已离开十六年的前妻和分别两年的丈夫。•《三峡好人》除了拥有纪录魅力,还是一部深奥和富有情节,理智的和感性的作品。——(法国〈世界报〉评)•2007年,获达沃斯经济论坛“全球青年领袖”称号。同年,担任第60届嘎纳国际电影节短片及电影基石单元评委会主席。•2008年,同年被英国《卫报》评选为全球十大环保人物。•2010年创办“添翼计划”,并担任监制,旨在助推新导演成长。贾樟柯是这些作品的主要投资人。该计划实施至2013年来,推出的四部影片都获得了国际认可,其中三部影片为导演处女作长片•。•2010年11月16日,贾樟柯的“语路计划”在北京正式启动。他将担任监制,扶植6位新锐导演拍摄12部纪录片。•2013年5月18日,作品《天注定》在戛纳亮相,戛纳场刊对其的打分位居前列,仅次于《阿黛尔的生活》、《醉乡民谣》以及《内布拉斯加》。•2015年5月20日晚,《山河故人》在戛纳电影节上首映,后举办酒会上,贾樟柯宣布成立暖流电影公司。•2015年10月20日,贾樟柯担任第六届导演协会副会长。••2016年,执导自己首部武侠片《在清朝》。人物评价•贾樟柯,一个来自中国基层的民间导演,追求影像“对现实表象的穿透力”。他特立独行,用镜头语言去描绘一个巨大的社会转型时代普通人所要承受的代价和命运发生的转变。•他直言批评当代中国电影缺乏对真实生命的关注:•第四代执著于伦理道德,•第五代迷恋于历史寓言,•第六代在都市摇滚里陶醉、在中国电影集体向好莱坞投降、沉沦于虚无缥缈的非现实主义题材的时候,贾樟柯对中国现实的强烈人文关注显得尤为可贵。•贾樟柯的影像世界正在逐步成为理解中国的一种特殊方式,亦在重新诠释中国电影的现实主义。•与曾经流行的批判现实主义相比,贾樟柯的叙事更为沉静和不张扬,从不做单纯的道德判断,而是通过个性鲜明的纪实性风格一一拓展;•与现代虚无主义相比,贾樟柯更是从不故弄玄虚,倾力专注于历史变迁中的细枝末节,在冷酷的现实中保持着一种温暖的基调。《小山回家》•在开拍故事长篇之前,贾樟柯共创作了三个短片:《有一天,在北京》、《小山回家》、《嘟嘟》,其中《小山回家》获得了1996年香港独立短片及录像比赛故事片金奖,这也是贾樟柯第一部获得电影节认同的作品。•将《小山回家》作为一件孤立作品来看,尚属于一部不成熟的影片,由于拍摄条件所限,制作上也略粗糙,但贾樟柯独特的电影风格与理念已基本成形——人文、纪实、现实主义,其后续的作品中,这三大元素贯穿始末,贾樟柯在影片创作中展现的才华,不但在电影节上收获认可,更因此获得资金支持,得以开始长篇故事电影的拍摄。可以说,贾樟柯获得的认可,要远多于这部电影本身。•《小山回家》讲述了一个在北京务工的民工王小山被老板开除后,打算回家过年,回家之前他找了多位同在北京的老乡,有妓女、有工人、有票贩子,也有大学生……但最终也无人能与小山结伴回家,失落的他最后在一个街边的理发摊,剪去了一头凌乱的长发。•影片以小山为原点,以找老乡为主线,反映了一群从小县城来到大北京生活的人物生存状态。这群人中除了考上大学的,其余的都游荡在社会的底层,大城市的繁华与他们完全不相干,走在街头的他们常显得格格不入,尽管他们依旧或多或少地存在着生活梦想,却也只能是以酒后胡话的方式吐露,而那个考上大学的老乡,则与这群人渐行渐远,即便不是有意疏远,也会出现相谈无趣的尴尬和无意的失约,一个在城市追梦的大学生,如何能与一个梦碎都市的民工,有精神的交集呢?同乡,只是一个童年回忆的代名词,最终小山在一群做建筑工的老乡中,找到精神的归宿,聊聊炮友,说说脏话,甚至乱舞一通,热闹非凡,天亮之后就散伙,各自回到各自的岗位,依旧是无尽的奔波,谁也顾不上谁。影片的内容体现出深厚的人文关怀,贾樟柯甚至用了长达七分钟的片时,去展现小山走路的样子,此后着眼于现实社会,关注不同群体真实生存状况,一直是贾樟柯电影的主旋律。•拍摄——影片故意采取了非常“业余”的拍摄手法,观看时常常会感到镜头的晃动,使人产生一种偷窥感,仿佛屏幕上的影像都是来自真实生活的偷拍。这是一种非常极端的追求纪实风格的手段,虽然晃动的镜头在贾樟柯以后的作品中,没有再应用过,但追求极致真实效应的理念一直在沿用。•演员——除了拍摄手法的“业余”,影片还启用了诸多非职业演员来增加真实感。我猜想当初起用非职业演员,可能也与制作经费有限有关系,显然贾樟柯非常善于指导非职业演员,这些非职业演员的表现为影片加分不少,尝到甜头的贾樟柯此后会习惯性地使用非职业演员,某些非职业演员已经成为其电影的固定班底,这在当代华语影坛也算是独树一帜了。•对白——不知道还有哪位华语导演,像贾樟柯这般衷情方言,从《小山回家》开始,他的每部影片都夹杂着大量方言,有时甚至超越普通话的比重,以至于观看他的影片,是必须要看字幕的,除非你对那些方言都在行!据小组创始人之一的顾铮所说,使用方言的原因是因为“非职业演员在用方言演时能够很快入戏”。但不管如何,方言的使用还原了中国的真实现状。•背景——除了聚餐时录音机里的歌声,整部影片没有任何配乐,而录音机里的歌声也可以归入道具发出的声响,总之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背景音乐,但背景也并非空白一片,而是不时地充斥着各种生活杂音,不断提醒我们:这是生活!虽然从2004年的《世界》开始,有了很明显背景音乐应用,但是生活的嘈杂音从未被舍弃,拖拉机声、自行车声、电视机声、广播声……这已然成为贾樟柯电影表现手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如在《小武》中,职业小偷小武走在路上,能不时地听到背景中政府安排的严打宣传广播,形成人物角色与社会背景的巨大反差,使观众可以瞬间触及角色的情绪。•对纪实风格的偏好促动贾樟柯拍了不少纪录片,他的作品之中将近一半都是纪录片,包括各种记录短片,而即便是剧情片,依旧带有强烈的纪实风格,比如这部《小山回家》,事实是一个没有开头,也没有结尾的故事,更像是从生活中截取的一个片断。•如果说人文关怀仅仅是一种姿态,纪实风格仅仅是一种表现形式,那么现实主义精神则是贾樟柯电影的核心价值。•片中小山那个做妓女的同乡,悲怒地对一脸不屑的小山说道:“你别觉得你是人穷志不穷,我痛苦困难的时候,你们谁管过我?”小山不应声,谈话终止。最终这个妓女决定不回家过年,而是托小山带几句话问候老家的亲人,小山应了声也就离开了,她依旧回去做妓女,现实生活就是这样,不会有那么多戏剧性片段,很多痛苦都是默默承受下来,甚至不晓得如何落泪,并非通常戏剧中所表现的那样嘶吼哭嚎,而人与人就在互相不理解之中,又互相冷漠着,并非通常戏剧中所表现的那样温情援助。贾樟柯在影片中保持的高度客观性,实质是一种现实主义精神,不注入道德批判的同时,更不会去安排一个充满希望的救赎。•贾樟柯总是以大量现实素材来构架影片,而现实素材并非随意的截取,基本都是经过深刻观察的人与事物,故乡三部曲就是典型的生活经验表述,以至于有段时间一直有人追问贾樟柯,是不是会拍发生在山西以外的故事?其实这已经是一种质疑了。作为一个艺术创作者,是否能跳出自己的生活小圈子呢?故乡三部曲之后,贾樟柯交出了令人满意的答卷,随着阅历的增长,他当然可以拍出一个发生在山西以外的故事,可是如若仔细看,不管是发生在哪里的故事,都少不了生活实践的基础,而在去年2013年的新片中,我们仍能看到山西煤矿的故事情节,可见他在选材上注重现实的态度。•不同社会、不同时代的现实内容是不相同的,对于1970年出生于山西汾阳的贾樟柯,他更容易触及到近代中国的大规模工业化及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变化,那种从内而外的新旧交替,贾樟柯的草根性,决定了他的人文关怀更倾向于定位在这种浪潮中沉浮的小人物,而非弄潮儿,群体定位的本身更决定了他的电影,走在各种并不靓丽的现实主义道路上,而非沉溺于繁花似锦的陶醉情怀。•《小山回家》这个简单的大城市小人物的故事背后,就是农民在近代中国社会变迁中的生存变化——大规模进城打工,他们在城市中的各种载浮载沉,形成一种新的社会文化,而人文、纪实、现实主义其实很难做出清晰切割,它们本身就是用以描摹人在时代变迁中命运沉浮的最佳三件套,为什么贾樟柯一再使用这三个元素?因为他一直在讲述,关于人在时代变迁中命运沉浮的故事。•让我歇会儿。。。故乡三部曲•《小武》《站台》《任逍遥》《小武》•山西一个小县城里有个惯偷小武,与小武同为小偷的好友小勇,通过做生意洗白了身份,大婚之日他没有按照当初约定邀请小武参加,小武很生气,但依旧包了红包送去,却被小勇坚决拒绝。失落的小武认识了歌厅小姐梅梅,两个同是社会弱势的人,产生了相依存的朦胧情愫,然而有一天梅梅认识了山西来的大款,不辞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