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扬州市2018届高三一模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江苏省扬州市2018届高三一模(六期末)语文试题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B(浅尝辄止:指对知识、问题等不作深入研究。走马观花:比喻粗略地观察事物。•语境是说游客参观不细致,不是强调研究,故第一空应选用“走马观花”。•所剩无几:指剩下的不多。•寥寥无几:指非常稀少,没有几个。•语境只是强调数量少,没有强调剩下的情况,故第二空应选用“寥寥无几”。•琳琅满目:形容各种美好的东西(多指书籍或工艺品)很多。•鳞次栉比:多形容房屋有次序地排列着。•语境写的是艺术品,故应选用“琳琅满目”)2.下列各句中,没有使用比喻手法的一项是(3分)()•C•(A.将艰巨的伏击任务比作硬骨头。•B.将公司比作机器。•C.将商铺当动物来写,属比拟中的拟物。•D.将健康状况不佳比作亮红灯)3.下列对联中,属于纪念屈原的一组是(3分)()•B•(①中的“至圣”“泽天下”“盛德”等,表明这是纪念孔子的对联。•②中的“旨远辞高”“行廉志洁”“与日月争光”都化自《屈原列传》。•③中的“悲去国”指屈原被流放,“一江”指屈原的自尽地点汨罗江。•④中的“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等,表明这是纪念忧国忧民的“诗圣”杜甫的对联)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②⑤当为一组,概述侥幸心理产生的原因,•其中②是从主要角度说的,⑤是从次要角度说的,•③①⑥是对⑤中“社会不公”一词的具体阐述,•④是③①⑥的结果,应放在③①⑥之后)5.下列诗句中,与右图漫画的情境最吻合的一项是(3分)()•A•(从画面中的弯月、人及人站立的姿态、树及影子等可知。•B项中的“八月十五夜”与画面中的弯月不符;•C项中的“月明”与画面不符;•D项与画面意境不符)二、文言文阅读(18分)•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审:明白)7.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战国”应改为“春秋”)乐毅•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之信然。——《三国志·诸葛亮传》•乐毅同样也是一位全能型人才。他不仅擅长军事,治理内政、进行外交也是一把好手。•乐毅的军事才能集中表现在伐齐之战上。乐毅以弱燕下强齐七十余城,足以称为当世名将。乐毅在齐国“禁止侵掠,宽其赋敛,除其暴令”,用的是攻心之计。正合诸葛亮平南蛮时“攻城为下,攻心为上”的方针。乐毅•战国后期杰出的军事家,拜燕上将军,受封昌国君,辅佐燕昭王振兴燕国。他统帅燕国等五国联军攻打齐国,连下70余城,创造了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报了强齐伐燕之仇。后因受燕惠王猜忌,投奔赵国,被封于观津,号为望诸君。乐毅•燕昭王因为子之执政,燕国大乱而被齐国乘机战败,因而燕昭王非常怨恨齐国,不曾一天忘记向齐国报仇雪恨。燕国是个弱小的国家,地处偏远,国力是不能克敌制胜的,于是燕昭王降抑自己的身分,礼贤下士,他先礼尊郭隗借以招揽天下贤士。正在这个时候,乐毅为魏昭王出使到了燕国,燕王以宾客的礼节接待他。乐毅推辞谦让,后来终于向燕昭王敬献了礼物表示愿意献身做臣下,燕昭王就任命他为亚卿,他担任这个职务的时间很长。乐毅•合纵攻齐•连战连克•功败垂成•燕惠王从做太子时就曾对乐毅有所不满,等他即位后,齐国的田单了解到他与乐毅有矛盾,就对燕国施行反间计,当时燕惠王本来就已经怀疑乐毅,又受到齐国反间计的挑拨,就派骑劫代替乐毅任将领,并召回乐毅。骑劫•田单与骑劫交战,田单设计一系列骗局哄骗燕军,并且凭借即墨(今山东平度东南)的兵力,以火牛阵在即墨城下大败骑劫,骑劫战死,燕军退回燕国,田单辗转追逐燕国败兵。田单向北直追到河上,因此收复齐国全部失地。田单从莒城迎接齐襄王,返回齐国都城临淄。(2)论者以为燕惠王不肖,用反间,以骑劫代将,卒走乐生。(4分)•乐生:指战国名将乐毅。•乐生陈子昂•王道已沦昧⑵,战国竞贪兵。•乐生何感激⑶,仗义下齐城。•雄图竟中夭,遗叹寄阿衡⑷。•⑵沦昧:没落;昏暗。•⑶感激:感奋激发。•⑷阿衡:指商代贤相伊尹。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使齐桓、晋文而行汤、武之事,将求亡之不暇,虽欲霸,可得乎?(4分)•(2)论者以为燕惠王不肖,用反间,以骑劫代将,卒走乐生。(4分)(1)使齐桓、晋文而行汤、武之事,将求亡之不暇,虽欲霸,可得乎?(4分)•假使让齐桓公、晋文公去做商汤和周武王那样的事情(王道),那他们将要自寻灭亡都来不及了,即使想要称霸,能够成功吗?(4分)(2)论者以为燕惠王不肖,用反间,以骑劫代将,卒走乐生。(4分)•议论的人认为,是因为燕惠王不够贤明,才会被敌人用了反间计,用骑劫顶替乐毅为将,才最终使乐毅逃离燕国。(4分)9.根据文章第三、四段,概括乐毅失败的原因。(4分)•①燕国兼并齐国,不符合其他国家的利益;•②滥施仁义,未能急攻,错失良机;•③相持不决之时,未能休兵安民,消灭齐人斗志;•④不能审时度势,灵活决策。(每点1分)三、古诗词鉴赏(11分)•定西番•温庭筠•汉使①昔年离别,攀弱柳,折寒梅,上高台。•千里玉关春雪,雁来人不来。羌笛一声愁绝,月徘徊。•10.词的上下两阕运用了对比手法,请作简析,并简要概括作者寄寓的思想情感。(5分)•11.请简要赏析“羌笛一声愁绝,月徘徊”。(6分)温庭筠•晚唐时期诗人、词人。“花间词派”代表人物•字飞卿,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其诗辞藻华丽,浓艳精致,内容多写闺情,少数作品对时政有所反映。在词史上,与韦庄齐名,并称“温韦”。存词七十余首。有《花间集》遗存。后人辑有《温飞卿集》及《金奁集》。•其词作更是刻意求精,注重词的文采和声情。被尊为“花间词派”之鼻祖。•定西番•温庭筠•汉使①昔年离别,攀弱柳,折寒梅,上高台。•千里玉关春雪,雁来人不来。羌笛一声愁绝,月徘徊。•⑴汉使句--追述汉朝使节往年的离别。汉使:指张骞。张骞死后,西域人常怀念。这里是借对张骞的怀念,以表边疆人民怀念朝廷使节之情。•⑵攀弱柳--攀折细柳枝表示赠别。《三辅黄图》:霸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⑶折寒梅--折梅花赠远人。《荆州记》:宋陆凯与范晔相善,自江南寄梅一枝,并赠诗曰:'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一枝春指一枝春梅。•⑷上高台--征夫游子,常登高台,遥望故乡。《乐府诗集·临高台》解题:齐谢朓千里常思归,但言临望伤情而已。•⑸千里二句--千里之外,玉门关一带还是春雪纷飞,雁已来而人未见来。•定西番•温庭筠•汉使①昔年离别,攀弱柳,折寒梅,上高台。•千里玉关春雪,雁来人不来。羌笛一声愁绝,月徘徊。•⑹羌笛二句--闻羌笛一声,愁思欲绝,月下独徘徊。羌笛:笛名。羌笛出于羌族,今甘肃一带,始为三孔、后有五孔,可吹五音。作品评析•这首词是就题发挥,写西域人对张骞的怀念。•上片写了张骞离别西域时的一个镜头。用折柳、赠梅、送至高台这些传统的形式,表示了西域人民对张骞的怀念。折柳、赠梅未必实有其事。上高台表示依依惜别之状。首句有昔年一词,表示是在追叙。•下片转到现实中来,用玉关、春雪、雁飞、笛声,突出塞外的地理环境。雁来人不来,语浅情深,可见盼望之殷切。结尾用月影徘徊、羌笛悠悠来加深怀念的气氛。三、古诗词鉴赏(11分)•定西番•温庭筠•汉使①昔年离别,攀弱柳,折寒梅,上高台。•千里玉关春雪,雁来人不来。羌笛一声愁绝,月徘徊。•10.词的上下两阕运用了对比手法,请作简析,并简要概括作者寄寓的思想情感。(5分)•11.请简要赏析“羌笛一声愁绝,月徘徊”。(6分)10.词的上下两阕运用了对比手法,请作简析,并简要概括作者寄寓的思想情感。(5分)•上阕写过去张骞离开西域时民众的不舍和思念,•下阕写现在再也没有张骞这样的人出使西域。(1分)•对张骞平定西域功绩的赞美;(2分)•对国家衰弱无力经营西域的失望。(2分)11.请简要赏析“羌笛一声愁绝,月徘徊”。(6分)•①拟人:赋予月以人的情感,生动形象地表现月影的情态;•②视觉、听觉、心理感受相结合:“羌笛一声”写听觉,“月徘徊”写视觉,“愁绝”是心理感受;•③借景抒情:通过羌笛悠悠、月影徘徊表达了词人的感伤之情•(答“以景结情”亦可)。(每点2分)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1)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___,此亦飞之至也。•(2)汩余若将不及兮,__________。•(3)____,阴阳割昏晓。•(4)无丝竹之乱耳,_________。•(5)___,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6)_______,抱明月而长终。•(7)成事不说,遂事不谏,____。•(8)_______,成由勤俭败由奢。•(1)翱翔蓬蒿之间(2)恐年岁之不吾与•(3)造化钟神秀(4)无案牍之劳形(5)小楼昨夜又东风(6)挟飞仙以遨游(7)既往不咎•(8)历览前贤国与家•五、现代文阅读(一)(20分)•13.结合情节,概括科洛托夫卡村村民的生活状态。(4分)•14.赛歌这一部分情节中,小说描写了小包工唱歌的场景,请联系全文简析其作用。(6分)•15.请分析第⑤段中,作者是如何描写雅什卡的歌声的。(4分)•16.请探究小说结尾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6分)13.结合情节,概括科洛托夫卡村村民的生活状态。(4分)•居住环境恶劣;•生活贫穷;•心灵真实而炽热;•日常生活中思想麻木。•(每点1分)14.赛歌这一部分情节中,小说描写了小包工唱歌的场景,请联系全文简析其作用。(6分)•①展示小包工演唱技巧的高超;•②突出了从心灵流淌出来的声音才有强大的感染力。•③为下文描写雅什卡演唱震撼人心蓄势;•(每点2分)15.请分析第⑤段中,作者是如何描写雅什卡的歌声的。(4分)•正面描写唱歌的过程,多用比喻,使得歌声形象可感;•侧面通过“我”和其他听众的反应,衬托歌声的美妙而令人震撼的特点。•(每点2分)16.请探究小说结尾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6分)•对当时俄罗斯民族美好人性因生活艰难而被遮蔽的忧虑;•对俄罗斯人真实、炽热、奔放的心灵回归的呼唤;•以景结情,含蓄蕴藉,给读者留下思考回味的空间。(每点2分)六、现代文阅读(二)(18分)•17.作者为什么说《红楼梦》中“香菱学诗”的背后,“恰恰是诗的毁灭和远方的消失”?(6分)•18.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述层次。(6分)•19.依据本文回答,我们应该如何正确解读《红楼梦》?(6分)17.作者为什么说《红楼梦》中“香菱学诗”的背后,“恰恰是诗的毁灭和远方的消失”?(6分)•①香菱的诗是对诗本身的一次嘲弄;•②香菱的诗不过是无奈之下的自我安慰;•③《红楼梦》中这样的情节其实揭示了诗性被制约、被毁灭的社会性。•(每点2分)18.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述层次。(6分)•文章首先提出有些学者认为“香菱学诗”体现了香菱的“诗和远方”;•然后作者剖析了香菱写诗的实质,驳斥了“香菱学诗”体现了香菱的“诗和远方”这一观点;•最后提出从社会命运的角度来解读才是解读《红楼梦》的正确方式。(每点2分)19.依据本文回答,我们应该如何正确解读《红楼梦》?(6分)•①要从具体文本出发深入揣摩;•②要正确理解作者的意图;•③要看到《红楼梦》深刻批判现实的力量。•(每点2分)七、作文(70分)•20.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中国人的性情是总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须在这里开一个窗,大家一定不允许的。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会来调和,愿意开窗了。•——鲁迅《无声的中国》审题立意•批判无原则的调和,折中•鼓励变革创新中庸之道•中庸之道是儒家传统学说,讲究的是过犹不及,属于主观上的主动行为。•先秦·孔子《论语·雍也》子曰:质①胜文②则野③,文胜质则史④,文质彬彬⑤,然后君子。“•【注译】①质:朴实、自然,无修饰的。②文:文采,经过修饰的。③野:此处指粗鲁、鄙俗,缺乏文采。④史:言辞华丽,这里有虚伪、浮夸的意思。⑤彬彬:指文与质的配合很恰当。•【译文】孔子说:质朴多于文采,就像个乡下

1 / 5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