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社会管理的背景社会管理的经济背景社会转型引发的社会管理问题经济结构调整引发的社会管理问题利益诉求多元化引发的社会管理问题社会管理的政治背景国际政治引发的社会管理问题政治与行政关系调整中的社会管理问题社会管理的文化背景从文化一统到文化多元文化冲突中的社会管理问题社会管理的背景国内政治引发的社会管理问题社会构成要素多元化中的社会管理问题从臣民意识到公民意识内容结构图“乌坎转机”提示我们什么“乌坎转机”提示我们什么2011年9月以来,广东陆丰乌坎村部分村民因对村干部处置土地、财务、换届等问题感到不满而频频上访,访民打砸村委会、派出所。12月21日,广东省委副书记朱明国为组长、包括数名厅级干部的省工作组进驻陆丰,倾听民众诉求。省委书记“必须直面和解决好这些矛盾和问题”的重要批示,工作组“民意为重、群众为先、以人为本、阳光透明、法律为上”的真诚表态,让一度情绪激烈的当地村民趋于平和。1.中国的社会转型所谓社会转型,是指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封闭社会向开放社会、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以及由此带来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领域、各层面的社会变革过程。第一节社会管理的经济背景一、社会转型引发的社会管理问题目前我国社会转型主要表现为:一是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二是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三是从乡村社会向城镇社会转型四是从封闭、半封闭社会向开放社会转型五是从同质的单一社会向异质的多样社会转型六是从礼俗社会向法理社会转型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从1978年到2011年,全国国内生产总值从3645亿元增至471564亿元,其中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分别从占总额的28.2%、47.9%和23.9%调至10.1%、46.8%和43.1%。从1981你到2009年,中国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从业人口占总就业人口的比例从68.1%、18.3%、13.6%调至38.1%、27.8%、34.1%。从乡村社会向城镇社会转型从1978年到2011年,我国城镇人口从17245万人增至69079万人,比重由17.92%升至51.27%,开始出现乡村人口少于城镇人口的现象。从1978年至今,我国城市数目从192个升至653个,其中100万人口以上城市达到122个。从1978年到2007年,我国建制镇从2173个增至19249个,其中镇区人口1.93亿人,占全国城镇人口的32.5%。从1978年到2010年,我国街道办事处从4444个管辖1.7亿人升至6923个管辖6.6亿人。从封闭、半封闭社会向开放社会转型从1978年到2011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从206.4亿美元升至36420.6亿美元。我国的对外开放,不仅面向国际商品市场、国际资本市场、国际技术市场、国际劳务市场,而且还拓宽到能源、交通等基础产业以及金融、保险、房地产、科技、教育、文化、服务业等广泛领域。对内开放主要表现为社会流动的加强。2011年,全国人户分离的人口为2.71亿,流动人口为2.30亿。自1994年接入国际互联网以来,我国网民已接近5亿,互联网普及率超过了世界平均水平。从同质的单一社会向异质的多样社会转型我国的社会阶层由过去以工人、干部和农民三大阶层为主,到现在形成了知识分子、职员、企业经理、个体劳动者和私营企业主等多种阶层。农民阶层的分化最为显著,原本具有高度同质性的农民逐渐分化成农业劳动者、乡村雇工、乡村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乡村个体工商业者、乡村私营企业主、乡镇企业管理者、农村行政管理者等不同利益要求的阶层。2.社会转型引发的社会管理问题政府职能转变、单位体制变化、户籍制度改革等社会经济的进步举措给社会管理带来了新的问题。经济社会的开放,带来了文化的多样性、价值取向的复杂性、信仰的多元化,文化冲突引发思想的混乱,给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带来挑战。互联网在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为人们工作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出现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2.社会转型引发的社会管理问题非政府组织的蓬勃兴起,必然会带来社会管理方面的变革。社会大转型引发了众多的社会问题,如教育不公平、收入差距、城乡贫困、城镇失业、劳资纠纷、信访问题、“三无”农民、房屋拆迁、土地征用、城市地摊、环境污染、物业纠纷、突发事件、社会治安、恐怖活动、老龄化、艾滋病、自然灾害、道德失范等。二、经济结构调整引发的社会管理问题1.经济结构调整经济结构是指经济体系中各部门、各地区、各领域及社会再生产各方面的组成和构造。经济结构是一个大的系统,所有制结构、产业结构、区域结构、企业组织结构、技术结构、产权结构、消费结构、城乡结构等是子系统。各个子系统既相互独立,又密切联系。任何一个子系统的变化都会影响其他子系统变化进而影响大系统。经济结构调整:是指一国或地区在一定历史时期内,根据国际和国内经济、科技等发展现状和趋势,运用经济的、法律的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进行直接或间接的调整,以期形成一个能更好发挥本国或本地区各种经济优势、促进经济发展的新型经济结构等一系列经济活动过程的总称。(1)所有制结构调整过程中,公有制企业仍存在着效率低下的问题。非公有制企业的效率明显高于国有企业,但又面临着经营环境问题和企业自身也存在着管理规范化的问题。(2)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许多产品质量低劣、技术陈旧落后、规模不合理、严重浪费资源和破坏生态环境的企业被关、停、并、转,下岗和失业人员将大大增加。由于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城市与农村贫困人口有增无减,进城务工农民的权益得不到保障。2.经济结构调整引发的社会管理问题(3)地区结构调整过程中,西部大开发战略有力地促进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但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矛盾不可能在短时期内解决。而且每一项区域经济政策的调整,都会触及有关地区的利益,还可能带来地区经济之间新的矛盾和问题。(4)经济结构的调整,引发了许多人民内部矛盾。一部分人在思想上不适应,他们自觉不自觉地产生抵触、反感情绪,加上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腐败问题、干群关系问题、邻里矛盾问题、司法不公问题等,更易成为一些心理失衡群体关注、议论的焦点和热点,使他们对社会的不满意度提高。三、利益诉求多元化引发的社会管理问题1.利益诉求多元化利益诉求是指社会利益主体向外界表明自己的利益愿望,维护自己的利益权利,以实现自己利益要求的全部行为。这一诉求过程可能是协商的,也可能是冲突的;可能以合法的途径来表达,也可能以越轨的形式来表现;可能以和平的手段来追求,也可能以暴力的面目来宣泄。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群众的利益诉求趋向多元化,更加注重物质利益、更加注重自我发展、更加注重个人社会价值的实现。仅就农民工群体来说,出现了从“底线型”利益诉求向“增长型”利益诉求的转变。2.利益诉求多元化引发的社会管理的问题利益矛盾与冲突主体的变化协调与整合利益冲突机制体制的变化一些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实施西化、分化的图谋愈演愈烈,打着维权的旗号借机插手人民内部矛盾,蓄意制造各种事端。一些西方发达国家采用军事演习、强化区域联盟等手段拉拢周边国家共同遏制我国的崛起,竭力堵截我国发展前进的道路。第二节社会管理的政治背景一、国际政治引发的社会管理问题1.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1)中产阶层发育缓慢(2)社会资源分布不合理(3)社会流动缓慢2.社会安全的严峻性(1)社会治安问题(2)地方矛盾纠纷问题(3)环境生态问题二、国内政治引发的社会管理问题三、政治与行政关系调整中的社会管理问题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新公共管理思潮的引领下,西方国家的政治(政策)与行政(执行)关系发生了新的调整,主要表现为:其一,负责民意表达的代议机关已经不可能全面准确地表达民意,行政机关开始代行民意表达的作用,开始代行代议机关履行决策的功能。其二,行政机关也开始分化,通过政治途径任命并承担政治责任的行政官员,因为具有越来越多的决策权而实际上“政治化”了,在行政机关内部也出现了政治与行政的分野。其三,负责民意执行的行政机关,不再完全依靠忠实于代议机关的意志来为民众服务,而是依赖专业知识和职业道德的约束,争取越来越多的自主权,来保证政策执行的质量。其四,通过制度创新来调节政治与行政的关系,使政治任命的高级官员专心致志于决策事务,而一般公务员则负责政策执行事务,拥有足够的自主权。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新公共管理思潮的引领下,西方国家的政治(政策)与行政(执行)关系发生了新的调整,主要表现为:其一,负责民意表达的代议机关已经不可能全面准确地表达民意,行政机关开始代行民意表达的作用,开始代行代议机关履行决策的功能。其二,行政机关也开始分化,通过政治途径任命并承担政治责任的行政官员,因为具有越来越多的决策权而实际上“政治化”了,在行政机关内部也出现了政治与行政的分野。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新公共管理思潮的引领下,西方国家的政治(政策)与行政(执行)关系发生了新的调整,主要表现为:其一,负责民意表达的代议机关已经不可能全面准确地表达民意,行政机关开始代行民意表达的作用,开始代行代议机关履行决策的功能。其二,行政机关也开始分化,通过政治途径任命并承担政治责任的行政官员,因为具有越来越多的决策权而实际上“政治化”了,在行政机关内部也出现了政治与行政的分野。其三,负责民意执行的行政机关,不再完全依靠忠实于代议机关的意志来为民众服务,而是依赖专业知识和职业道德的约束,争取越来越多的自主权,来保证政策执行的质量。其四,通过制度创新来调节政治与行政的关系,使政治任命的高级官员专心致志于决策事务,而一般公务员则负责政策执行事务,拥有足够的自主权。其三,负责民意执行的行政机关,不再完全依靠忠实于代议机关的意志来为民众服务,而是依赖专业知识和职业道德的约束,争取越来越多的自主权,来保证政策执行的质量。其四,通过制度创新来调节政治与行政的关系,使政治任命的高级官员专心致志于决策事务,而一般公务员则负责政策执行事务,拥有足够的自主权。西方新公共管理理论以及西方政治与行政关系调整的经验传入我国以后,对于我国探寻政治与行政关系调整的思路具有一定的启发价值。近年来,我国学界和政界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在政治与行政关系的调整上提出了自己的问题,并从行政管理、公共管理领域延伸到社会管理领域。而在社会管理领域,重点是要理顺政府与执政党、权力机关和司法机关的关系以及中央与地方政府的关系。一是理顺执政党与政府的关系二是理顺政府与权力机关的关系三是理顺政府与司法机关的关系四是理顺中央与地方政府的关系四、社会构成要素多元化中的社会管理问题何谓社会构成要素,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理解。就社会学界来说,有地理、生物、心理、文化四要素之说;有劳动、环境和人口三要素或环境、人口和文化三要素之说;有家庭、学校、社团、政党、乡村、都市等要素之说。就管理学界来说,有社会成员、社会资源、社会财富、社会关系、社会管理等因素之说。但从社会管理的层面来说,也许将社会构成要素理解为由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三要素更为确切。所谓社会构成要素多元化,实际上是指社会管理主体的多元化,即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都是社会管理的主体。一是与近年来学界所讨论的源于西方的公民社会理论和治理理论有关;二是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组织的兴起有关。我国的社会管理应该是一种包括政府管理在内的全社会“多中心主体”的开放式公共治理,是在党委领导下,以政府为主导,政府和各类公民社会组织、营利组织、非营利组织等主体基于公正公平、公共利益和公共认同等原则,协调合作,有效提供公共物品,满足社会需求,优化社会秩序,增强社会和谐性的社会管理体制。新型社会管理体制所追求的价值是社会各类主体的责任性、合作性、协商性和互动性,其核心理念是开放、协商、对话、参与和合作。1.臣民意识臣民,是指屈从或被动服从于权力的人。臣民意识,是指强调忠君、服从,缺乏个人的主体意识和民主权利的国民心态。它主要表现为:第一,在“君权至上”价值准则的规定下,臣民只有忠君义务观念,而无任何关于法定权利的自觉。第三节社会管理的文化背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