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高考复习资料_23_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和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23讲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和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知识诠释思维发散第十单元第23讲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背景: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着被国内外敌对势力联合扼杀的威胁。1918年夏,苏俄进入国内战争时期。(2)目的: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战胜敌人。(3)内容:A.农业:实行①余粮收集制。B.工业:大中小工业企业全部国有化。C.商贸:取消自由贸易。D.劳动与分配方面:实现普遍②义务劳动制和实物分配制。第十单元第23讲(4)评价:在当时,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保证了军事斗争的胜利;不符合经济发展规律,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继续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触犯了广大农民和工人的利益,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2.新经济政策(1)原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继续实施引发了苏俄国内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第十单元第23讲(2)内容:农业——以固定的③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工业——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允许外国④资本家经营;贸易方面——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允许自由贸易;废除实物分配制。(3)评价: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易错扫描】新经济政策是在无产阶级掌握国家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在一定限度内恢复和发展资本主义,而不是全面恢复资本主义的经济秩序。第十单元第23讲【知能拓展】“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特殊性:(1)适应战时需要。它是以“一切为了前线”为口号的非常措施。(2)具备共产主义的某些特征。如余粮收集制、配给制等措施,但实践证明它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3)主观超前性。“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超越了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凭主观意愿企图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推敲细节】新经济政策究竟“新”在哪些地方:新经济政策“新”在一定范围内允许发展资本主义,在一定程度上恢复发展、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和市场作用,来巩固工农联盟,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造性的发展,是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和与时俱进。第十单元第23讲二、“斯大林模式”1.背景:苏联的成立;列宁逝世后,斯大林的领导地位逐步确立;⑤新经济政策被逐渐取消;增强经济实力和加强国防力量的需要。2.措施:优先发展重工业,由农业和轻工业为重工业发展提供资金;推行⑥农业集体化运动,把分散的农民组织到集体农庄里。第十单元第23讲3.特点:(1)经济方面,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它强调单一公有制,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限制商品货币关系,用行政命令管理经济。(2)政治方面,高度集权的领导体制,党政不分,忽视民主法制,缺少群众监督,最后形成个人的高度集权。4.成就: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通过实施两个五年计划,苏联迅速实现了⑦工业化。第十单元第23讲5.弊端: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牺牲农民利益,造成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压抑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不利于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特别是这种体制由于没有进行有效的改革而日益僵化,成为后来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易错扫描】以行政命令管理经济是“斯大林模式”的基本经济特征;而片面发展重工业、所有制的单一性只是其表现性特征,不是其基本经济特征。【知能拓展】从“斯大林模式”中我们得到的启示:制定经济政策时,一定要使生产关系的调整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要从本国国情出发,保证国民经济比例协调、健康发展;要注意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第十单元第23讲三、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1.背景:“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2.历程(1)赫鲁晓夫改革:A.内容:农业方面,农产品实行收购制,提高收购价格;鼓励发展家庭副业,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⑧自主权;大规模开垦荒地,提倡种植⑨玉米。工业方面,改革管理体制,将部分中央企业的⑩管理权下放给加盟共和国;给企业部分权利;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B.结果:由于未能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改革成效甚微。第十单元第23讲(2)勃列日涅夫改革:A.内容:改革重点在工业上,推行新经济体制,注意发展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恢复 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的集中领导;在坚持集中计划管理的前提下,扩大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B.结果:初期取得一定成效,使苏联的军事实力和综合国力大为增强,后期改革陷入停滞。第十单元第23讲机的局面;戈尔巴乔夫执政后,为了缓解困难而进行了改革。B.内容:戈尔巴乔夫首先进行经济改革,用 经济管理的方式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后期改革重点放在政治领域。C.结果:导致国内局势逐渐失控和苏联解体。【易错扫描】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虽然继承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传统,但它突破了计划经济模式。经济改革的失败主要应归咎于缺乏宏观决策和相应的配套措施,而不是计划经济模式本身的突破。 (3)戈尔巴乔夫改革:A.原因: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出现危第十单元第23讲1.列宁说:“我们给全世界资本主义一定的‘贡献’,在某种方面向他们‘赎买’,从而立即在某种程度上使苏维埃政权的地位得到加强,使我们经营的条件得到改善。”基于此,苏俄政府所采取的措施是 ()A.出台固定粮食税B.废除“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实行国家资本主义政策D.实施全面工业国有化第十单元第23讲中只涉及“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结合时代特点,只能是后者。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国家资本主义政策,国家对经济的影响。[答案]C[解析]列宁时代的经济政策给资本主义的“贡献”,教材第十单元第23讲2.《全球通史》中说:“农民和新商人即当时所称的‘耐泼曼’,都能雇佣劳动力,并能保留他们在经营中获得的利润。不过,列宁设法使国家控制了土地所有权……”这一现象 ()A.推动了十月革命的胜利B.保障了国内革命战争的胜利C.促进了苏俄经济的恢复D.是苏俄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的设想和实践第十单元第23讲无产阶级掌握国家政权和经济命脉的前提下,运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题干中“国家控制了土地所有权”和“雇佣劳动力”经营生产即是新经济政策的反映。新经济政策调动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经济的恢复。[答案]C[解析]材料反映的是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该政策是在第十单元第23讲3.“顶上阴谋家的帽子刚脱,头上便戴上了改革家的桂冠;策略家的徽章未送进门庭,蛮干家的门牌就已挂出。”这是对苏联一位政治家的评价,这位政治家的“蛮干”主要表现在 ()A.实行余粮收集制B.开展种植玉米运动C.实现农业全盘集体化D.实施经济“加速战略”第十单元第23讲干”的表现是指其不顾客观经济规律和自然条件的限制,在农业改革中盲目开展大规模种植玉米运动。A项是1918年(列宁时期)开始实施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C项是1927年(斯大林时期)联共(布)“十五大”的方针,实行农业集体化,1932年苏联实现了全盘集体化;D项是1985年戈尔巴乔夫在改革中提出的经济上的措施。[答案]B[解析]材料是对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的评价,有关他“蛮第十单元第23讲核心突围技能聚合第十单元第23讲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有哪些不同?1.背景不同:前者是在苏维埃政府建立之初,险恶的战争环境和物质极度匮乏的背景下提出来的;后者是在国内战争结束后,国际环境得到了改善,但经济形势严峻,政治危机严重的背景下制定的。2.内容不同:前者取消商品和货币,按照共产主义原则分配产品;后者则是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实行国家资本主义,以此来发展和壮大社会主义经济。第十单元第23讲3.目的不同:前者是集中力量应付战争,后来借此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后者则是恢复发展生产,在此基础上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4.实质不同:前者是在社会生活中排斥商品货币关系,用军事和政治手段来控制社会的金融,意图直接进入共产主义社会;后者则是在无产阶级政权掌握经济命脉的情况下,在一定限度内发展资本主义,发展商品经济,恢复国民经济,进而使社会主义成分超过资本主义成分,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第十单元第23讲5.作用和影响不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虽然在当时对于保障战时物资供应、战胜国内外敌人、巩固苏维埃政权方面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它并不具有普遍意义,并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必然阶段;新经济政策大大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探索了在小农国家里建设社会主义的途径和方法,为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提供了经验和教训。第十单元第23讲 材料一目前政治形势的全部关键,就是我们正处在转折的过渡时期,正处于有着曲折的从战争过渡到经济建设时期……这是一项新的任务,因为现在经济任务第一次具有这样大的规模,我们应该意识到,应该记住,经济战线上的战争是更困难、更长久的;要在这个战线上获胜,必须使更多的工人和农民变得主动、积极和忠诚……我们承认自己对农民是负了债的。我们用纸币从他们那里换来粮食,我们向他们借的,我们应当偿还这笔债务,恢复了我们的工业以后,我们一定要偿还。但是,为了恢复工业,就需要有第十单元第23讲富余的农产品……因为我们若不恢复经济生活,在战争的第二阶段就不能战胜敌人,这一点是驳不倒的;让我们使千百万人更自觉地对待经济战线上的战争吧。——《列宁选集》第四卷材料二为了保证农民在比较自由地支配自己的经济资源的基础上正确和安心地进行经营,为了巩固农民经济和提高其生产率,以及为了确切地规定农民所应担负的国家义务,应当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这种国家收集粮食、原料和饲料的方法。——齐世荣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辑》现代部分第一分册第十单元第23讲 材料一表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国内【归纳总结】新经济政策对社会主义传统观念的重大突破:首先是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其次是允许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和程度上恢复和发展,利用国家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从上述两个特征来看,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无产阶级国家利用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和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和方法,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工农联盟,通过社会主战争、物资匮乏的非常时期采取的非常手段,在当时是必要的;材料二表明苏俄准备用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两则材料共同反映了苏俄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曲折过程。第十单元第23讲第十单元第23讲义成分和资本主义成分的经济竞赛,最后战胜资本主义,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二、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有何异同?1.同:(1)目的:都是解决“斯大林模式”的弊端。(2)结果:都未取得明显成果,前者收效甚微,后者初期效果明显,后期停滞不前。(3)失败原因:两者都没有从根本上破除“斯大林模式”。2.异:内容有所不同,前者的重点在农业,后者的重点在工业。第十单元第23讲业的巨大潜力仍然利用得很差。许多集体农庄和许多区的谷物、米粮、亚麻、甜菜、油料及其他作物的产量仍然不高。农业产量的增长,畜牧业的发展,土豆、蔬菜、长纤维亚麻、饲料谷物及其他饲料作物的生产都不能适应国民经济的要求。这些部门及其他许多重要农业部门的落后状态,妨碍了满足居民迫切需要的轻工业和食品工业的进一步发展,并成为增加集体农庄和集体农庄庄员收入的严重障碍……但是许多重要的农业部门之所以落后还有其他的原因,还有来自我们工作中的缺点、来自我们对农业的领导不力的原因,即由我们自己造成的原因。这些原因之一,首先是在农业 材料一苏共中央全会指出,对社会主义大农第十单元第23讲中违反了使工作人员从物质利益上关心生产发展、关心增加生产收入的原则,这是社会主义经济管理的根本原则之一。──齐世荣主编《当代世界史资料选辑》第一分册材料二苏共中央全会认为,除了提高全国各地区谷物的单位面积产量以外,开垦新土地对于增加谷物生产具有巨大意义。在短时期内增加谷物生产的一个重要的,而且是完全现实的来源,就是在哈萨克斯坦、西伯利亚、乌拉尔、伏尔加河流域等地区及北高加索的部分地区开垦熟荒地,以扩大谷物的播种面积。这些地区有大片尚未开垦的黑钙土和栗钙第十单元第23讲土的肥沃土地,这些土地不需再作多大的投资就可以得到丰收……──齐世荣主编《当代世界史资料选辑》第一分册 材料一反映了苏共中

1 / 6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