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墓葬文化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中国墓葬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二古代陵寝制度及墓葬规制一中国古代墓葬概述一中国古代墓葬概述中国古代丧葬有“事死者如事生”的特点。在古人的心中,存在阳间和阴间两个世界。阴间的生活和阳间一样,衣食住行不异往昔。因此,古人安排后事时都按照生前的生活方式。一中国古代墓葬概述古代墓葬的构造形式因时代不同而异。从埋葬形式看,有火葬、水葬、树葬、天葬、土葬、悬棺葬、瓮棺葬、屈肢葬、二次葬、割体葬等等。火葬《太平御览》卷七引《庄子》佚文载:“羌人死,燔而扬其灰。”中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氐羌人就行火葬。汉后,火葬流行的地区明显扩大,这或与佛教的传入流行有关。(佛祖释迦牟尼,圆寂后火葬留下舍利子而闻名于世,此后世界各地佛教徒纷纷效仿死后火葬的葬式。)树葬树葬是一种古老的葬式类型。指把骨灰深埋在一棵指定的大树下,或者把骨灰撒在土壤里,上面种上一棵树作为纪念的新的骨灰处理方式。古代树葬没有墓穴,没有或者使用可降解的特制骨灰坛。它只作标记,如:仅在树下放一块石头,石头上钉一块铜板,写上死者的姓名、生卒年月即可。树葬是当今世界最先进的殡葬理念和行为之一。土葬土葬,人类死亡后丧葬方式之一,流行于世界各地,一般是把人的遗体先装在棺材里,然后再把棺材埋于土中(区别于‘火葬、水葬、天葬等),墓碑(墓志铭)或有或无,有的地方只立坟头石,并无文字。坟前或有祭奠台供后人祭奠。在我国,土葬已被火葬逐步取代。国家划定范围作为火葬区,禁止土葬。水葬就是将死者遗体投于江河湖海的葬法。水葬在我国西南一带较流行。水是人类生命之源,在许多神话中,都会把水和神、幸福、美好、不朽连在一起。所以在安葬死去亲人时,人们很自然地联想到水葬。天葬天葬是蒙古族、藏族等少数民族的一种传统丧葬方式,人死后把尸体拿到指定的地点让鹰(或者其他的鸟类、兽类等)吞食,认为可以带到天堂。跟土葬,水葬,火葬一样,天葬是一种信仰,一种表达对死者的哀悼的一种方式,其本质上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二古代陵寝制度及墓葬规制春秋、战国墓葬从现有的考古资料看,墓葬最初形式是没有土丘的。春秋晚期,中原地区出现土丘式墓葬。例如河南固始侯古堆的宋墓春秋、战国墓葬战国时期,土丘式墓葬普遍流行。当时的土丘墓高低根据墓主身份尊卑而定。例如河南新郑地区的韩国王陵秦汉墓葬秦始皇陵的一切建筑都以地宫为中心,地宫墙外便是陵园的内外城垣。内城附近有陪葬墓,西侧还有一处地下建筑,即珍禽坑。北内城以内,是皇帝的寝陵。秦始皇陵外城东,除了名扬四海的秦始皇兵马俑陪葬坑以及马厩陪葬坑外,还有一些陪葬墓。例如秦始皇兵马俑秦汉墓葬从西汉到东汉,为了使尸体保持不朽,流行用各种形状的小玉具遮盖死者的双目,充塞死者的耳鼻口等孔穴。西汉时期,皇帝和高级贵族死后穿有玉衣,目的在使尸体不朽。例如保定满城靖王刘胜墓魏晋南北朝墓葬魏晋南北朝时期,大多数墓葬惨遭盗掘,由此改变了厚葬的风气。魏武帝曹操依照东汉礼制,毁去殿屋,废弃陵寝制度。魏文帝以山为体,不封不树,不立寝殿,至此上陵礼被取消。隋唐墓葬隋唐墓葬的陵寝制度得以扩张和改革。隋代贵族流行以土洞为墓室。唐代则采用砖室,土洞墓已降为官吏和平民所用。例如扬州西湖镇的隋炀帝陵隋唐墓葬唐高宗与武则天合葬的乾陵,规模宏大,以梁山的主峰为中心,设有神道、石狮、石马、石人。其随葬品以陶俑为主。宋代墓葬宋代实行厚葬,其中皇陵最为突出。在考古发掘中,已经得到结论。由于厚葬之风盛行,因此盗墓现象也增多。辽金元墓葬辽代统治者属于契丹族,其丧葬习俗流行火葬和铜丝网衣葬。《虏廷事实》载“其富贵之有亡者,以刃破腹,取其肠胃涤之,委以香药盐矾……用金银为面具,铜丝络其手足。”辽金元墓葬金朝是以女真族为主体建立起来的王朝。葬式主要有土葬、火葬及土火结合葬三种。元代墓葬沿用蒙古族深埋不起坟丘的习俗,没有严格的陵寝制度。例如河北省张家口梳妆楼元墓明清墓葬明代恢复陵寝制度并对其进行改革。扩大祭殿的规模,取消寝宫。明清墓葬集中国古代陵墓制度发展之大成,讲求风水,蕴含独特人文意趣,是中华文化遗产的珍品。明代皇陵自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后,开始以昌平区天寿区南麓作为万年吉地。主要表现为一将陵丘改为宝顶;二陵寝的围墙由方形改为长方形;三取消寝宫建筑,扩大祭祀场所,建有祾恩殿。从此,形成明代十三陵独特的定制。明代帝陵江苏盱眙明祖陵(朱元璋先祖)安徽凤阳明中都皇陵(朱元璋父母)南京明孝陵(朱元璋)北京天寿山南麓明十三陵北京西山景泰陵明代皇家寝陵明代第一陵——明祖陵因地处淮河下游,明祖陵累遭水患。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泗州城被湖水淹没时,明祖陵也一起被吞没于湖水之中。本世纪七八十年代,为保护明祖陵,筑堤3000米,把陵墓从湖水中隔出,沉没湖中300余载的文物瑰宝重见天日,成为一处游览胜地。明皇陵位于中都城西南7公里处,陵墓中安葬着朱元璋父母及兄嫂、侄儿的遗骨。朱元璋出身贫寒,元至正四年(公元1344年),其父母、兄嫂相继去世。朱元璋年仅10余岁,无力大办丧事,仅以“被体恶裳,浮掩三尺”之礼,安厝亲人。20多年后,朱元璋受封吴王,命故臣汪文等赴濠州修缮父母陵寝。凤阳明皇陵明清皇家第一陵——明孝陵明孝陵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和皇后马氏的合葬陵墓,因皇后谥“孝慈”,故名孝陵。作为中国明陵之首的明孝陵壮观宏伟,代表了明初建筑和石刻艺术的最高成就,直接影响了明清两代500多年帝王陵寝的形制。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建都于南京,死后葬于南京钟山之阳称“明孝陵”。第二帝朱允炆(建文帝)因其叔父朱棣以“靖难”(为皇帝解除危难)为名发兵打到南京,建文帝不知所终,所以没有陵墓。第七帝朱祁钰,因其兄英宗皇帝朱祁镇被瓦剌所俘,宫中无主,在太后和大臣的旨意下即了帝位。后英宗被放回,在心腹党羽的策划下,搞了一场“夺门之变”,英宗复辟,又坐了皇帝。朱祁钰被害死,英宗不承认他是皇帝,将其在天寿山区域内修建的陵墓也给捣毁了。而以“王”的身份将他葬于北京西郊玉泉山。这样,明朝十六帝有两位葬在别处,一位下落不明,其余十三位都葬在天寿山,所以称“明十三陵”。明十三陵景泰陵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北京市海淀区玉泉山北麓。明英宗弟代宗朱祁钰之陵园。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英宗复位,改元天顺,朱祁钰被废软禁。不久去世,以王礼葬于金山口。后宪宗即位,复景泰帝号,将原成王墓扩修为皇陵。嘉靖时(1522-1566)又改建陵碑,并易绿瓦为黄瓦,使之符合帝陵规制。景泰陵清代皇陵新宾永陵沈阳福陵、昭陵河北遵化清东陵河北易县清西陵清代皇家陵寝“游抚顺不能不游新宾,游新宾不能不游永陵”。这不公因为永陵墓是最早的清代陵寝、被誉为“龙兴之地”,更因为这里的一切都闪烁着令人神往的历史光辉。永陵建于明成历二十六年即公元1598年,原名“兴京陵”。新宾永陵沈阳福陵福陵位于沈阳东郊的东陵公园内,是清太祖努尔哈赤和孝慈高皇后叶赫那拉氏的陵墓,因地处沈阳东郊,故又称东陵。福陵中利用地形修筑的一百零八蹬(108级台阶),象征着三十六天罡和七十二地煞,是福陵的重要标志。与沈阳市的昭陵、新宾县永陵合称“关外三陵”、“盛京三陵”。沈阳昭陵清昭陵是清朝第二代开国君主太宗皇太极以及孝端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的陵墓,是清初“关外三陵”中规模最大、气势最宏伟的一座。位于沈阳(盛京)古城北约十华里,因此也称“北陵”,是清代皇家陵寝和现代园林合一的游览胜地。昭陵除了葬有帝后外,还葬有麟趾宫贵妃、洐庆宫淑妃等一批后妃佳丽,是清初关外陵寝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座帝陵,是我国现存最完整的古代帝王陵墓建筑之一。清东陵清东陵坐落在河北省唐山市的遵化市境内,占地80平方公里,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宏大、体系最完整、布局最得体的帝王陵墓建筑群,是世界文化遗产,国家4A级旅游景区,埋葬着顺治、康熙、乾隆、慈禧等众多清朝帝王和皇后。距离北京市区125公里,据说是顺治到此打猎时选定的。清西陵清西陵是清代自雍正时起四位皇帝的陵寝之地,始建于1730年(雍正八年),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共有14座陵墓,包括雍正的泰陵、嘉庆的昌陵、道光的慕陵和光绪的崇陵。此外还有3座后陵,以及若干座公主、妃子园寝。谢谢主要参考资料:《历代帝后陵寝研究书系》《中国古代丧葬史》《明清墓葬》

1 / 3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