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第二节 欧洲大陆主要封建国家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二章欧洲大陆主要封建国家(17世纪到工业革命前)推荐书目:1伏尔泰:《路易十四时代》商务印书馆1982年2.皮埃尔·米盖尔《法国史》商务印书馆1985年3.[德]维纳·路赫《德国史》第二章三联书店4.马基亚弗利《君主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5、黎国彬:《17——18世纪欧洲大陆诸国》6、孙成东等:《俄国通史简编》7、沈炼之《法国通史简编》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二版图:1600年的欧洲摩拉维亚瓦拉几亚特兰西瓦尼亚奥地利勃兰登堡欧洲大陆的封建专制制度(4学时)教学内容•教学目的:使学生认识到正当专制制度在英国从高峰跌落,陷入危机并最终走向灭亡的时候,它在欧洲大陆却得到巩固与加强。而在法国发展得最充分。•教学重点:三十年战争《威斯特伐利亚和约》腓特烈二世路易十四加强王权科尔伯的重商主义启蒙思想的出现和特征“农奴制第二版”开明专制•教学难点:专制制度在欧洲大陆得到巩固和加强的原因和表现王权国家兴起及影响。欧洲大陆封建专制制度加强1、本国的资产阶级力量弱2、统治者利用一切手段加强王权,出现“开明专制”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1600年以后,欧洲列强舞台上最重要的特征是欧洲列国之间名副其实的多极政体的形成,各国不再为跨国利益、宗教信仰而战了,他们对战争或和平的决断,越来越多地受到国家利益所左右。……对于这样一个反复无常,多极的体系来说,外交和战争上的风云变幻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了。国家利益国家利益是指国家在经济、军事或文化上的目标和抱负。这是一个在国际关系中的重要概念,而对国家利益的追求就是现实主义学派的基础。一个国家的国家利益是有多个层面的。首先是国家的生存和安全。同样重要的是对财富和经济增长与权利的追求。许多国家,特别是现代,把保持国家的文化也看得非常重要。尼可罗·马基亚维利是公认的倡导国家利益应为首位的第一位思想家。国家利益理论的第一次实践是三十年战争中的法国进行的,当时为了阻止神圣罗马帝国力量的增长,尽管法国属于天主教国家,却加入了新教一方。国家利益的观念很快便主宰了欧洲政治,在接下来的几个世纪中,欧洲政治发生了猛烈的竞争。为了自己的利益,国家可以公然地发动战争。重商主义可以被看作是积极的追求国家利益的一个经济借口。根据追求国家利益而调整的外交政策是国际关系现实主义学派的基础。现实主义学派在维也纳会议时达到最高点,实行权利的均衡,就意味着在平衡几个主要和次要强国的国家利益。克莱门斯·梅特涅被誉为这种平衡的主要的艺术家和理论家,但是梅特涅只不过或多或少地完全按照他的前任考尼茨·里特伯格早已作过的做,根据以前传统的哈布斯堡王朝联盟,并在国家利益,而不是宗教和传统的基础上重建国际关系。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血腥灾难后,这些概念饱受批评,均势的概念为集体安全所取代,因此国际联盟的所有成员应“视对一个国家的武装攻击为对缔约国全体的攻击”,这样可以永久地阻止使用暴力。国际联盟并不奏效,部分原因是美国拒绝加入,部分原因是在实践中,阻止其他国家诉诸武力并不总是符合这些国家的国家利益。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果导致了国际关系现实主义复兴,后来发展出新现实主义,因为国际关系理论家重新强调了权利在全球治理中的作用。许多国际关系理想主义理论家批评国际联盟理想主义(与国际关系现实主义形成对比)的弱点和在组织战争方面的低效,同时也批评重商主义的以邻为壑政策导致了法西斯主义在德国和意大利的产生。根据霸权稳定理论,美国的国家利益被扩充,包括维持海上航线的开放,包括维持自由贸易的不断扩大。今天,国家利益的概念通常与政治现实主义者有关,现实主义者希望将他们的政策与理想主义者的政策有所区分;理想主义者追求将道德加到外交政策中,或推进基于多边制度的解决方案,而多边制度会削弱国家的独立性。在什么是国家利益,什么不是国家利益的问题上,每个国家都存在相当大的争论,这一术语既常常被用来证明孤立主义和和平主义的政策是正确的,也常常被用于证明干涉主义或好战的政策是正确的。一、君主绝对主义的程度最高的法国(一)波旁王朝早期的法国左图:亨利四世,1589年建立了波旁王朝17世纪初,专制制度基本定型任用苏利解决财政问题;。鼓励生产、发展农业。奖励工商业。卖官制度。亨利四世是法国史上难得的人格和政绩都十分完美的国王,在长期混乱之后,重新建立了一个统一且蒸蒸日上的法国。在亨利四世之后的百余年里,是法国历史上最强大的时期,几乎称霸欧洲大陆。左图:路易十三,1610——1643年右图:红衣主教黎世留。他任首相期间极大地加强了法国王室的力量,提高了法国在欧洲的地位(二)路易十四时期的欧洲•十分有利于一个决心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欧洲的国王,并确立其绝对君主的地位。•西班牙:恢复对葡萄牙控制,二流而衰弱•英国:查理二世巩固复辟王朝,站稳脚跟•德国:分裂的•丹麦、瑞典:被战争削弱•法国君主绝对主义的程度之高,在全欧首屈一指•路易十四(1643-1715年在位)时期是法国君主绝对主义的巅峰时期•右图:“太阳王”路易十四对路易十四的研究•18世纪以来,法国人对于路易十四的兴趣就一直存在着,对于他的研究的基本脉络未曾中断,并且不断获得成绩。目前法国人对于路易十四的研究有以下几个新特点:虽然有关著述的作者的行业与职务颇不相同,但著述内容丰富,论述详实;比较一致的美化路易十四的现象颇为突出;研究范围广泛,路易十四的婚姻、身体、宫廷生活、个人情感,甚至一些难题皆有研究者进行探讨,并且已经出版不少著述;法国作者们对于路易十四的情妇关注过多,削弱了对于历史的主要内容(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社会生活等)的研究。总之,法国人对于路易十四的研究既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绩,同时还有若干问题有待继续加深研究。研究路易十四的必读著作•《路易十四为教育王储而撰写的备忘录》(MémoiresdeLouisXIVpourL’instruc-•tionduDauphin)。该书初版于1806年,1860年•和1927年重印。•德翁编撰的《路易十四言论选集》(MichelDéon,LouisXIVparlui-même.Pairs,1964)•瓦洛、达坎与法贡三位御医记载的《1647~1711年路易十四国王健康日志》(Valot,DaquinetFagon,JournaldelasantéduRoiLouisXIVde1647à1711.Paris,1862)。制造路易十四形象•英国新文化史家彼得·伯克所著《制造路易十四》从传播学视角全面解读了传媒制造路易十四形象的过程,给我们提供了依托传播学框架来认识历史以及解构历史的路径。西方历史学家的研究表明,新闻传播的角色不仅仅停留在给历史研究者提供基本的史料或素材,其本身就在参与历史的制造或者编纂。传媒通过把关人和议程设置功能对信息仔细地筛选和过滤,既规划着现实,又规定着历史。因此,有必要从传播的角度对中国历史人物如孔子的形象制造过程进行深入的历史考察,以获得一种不同的历史面相。17——18世纪法国专制制度的特点•1.国王与国家成为一体,“朕即国家”投石党运动(1648——1653)反专制开始,后成为贵族的叛乱。专制制度在法国客观上仍起着维护国家统一和抵御外敌入侵的作用。法国专制制度在这个背景下达到它的最高阶段。1661年路易十四亲政,国家准则:一种完美的对称,一切都各就各位、井然有序,绝无疏漏散乱之处。。国王也是整体秩序的一部分。莫城主教雅克·波舒哀:主张只有把全部权力交给一个主权者,才能终止人类的自然状态。君主制是最自然、最符合上帝意志的,国王只对上帝负责。绝对君主制是文明。受到习俗和传统的限制。2.用君权神受论把王权神化,国王不对人民负责,•只对上帝负责。17——18世纪法国专制制度的特点•3.对贵族实行怀柔政策,使之成为国王的工具王权强化的象征:凡尔赛宫凡尔赛宫位于法国巴黎西南郊外伊夫林省省会凡尔赛镇。1682年至1789年是法国的王宫。勒诺特尔:花园和喷泉勒沃:西北南新宫殿芒萨尔:教堂、马厩、橘园、大道凡尔赛宫盛大的晚会凡尔赛宫镜厅凡尔赛宫的喷泉17——18世纪法国专制制度的特点•4.国王亲任政府首脑,直接控制最高行政权,建立严密的集权制国家体制,权力集中在国王一人.6.军队与警察作为支柱•7.实行思想专制,宗教不宽容废除南特敕令•8.实行重商主义,促进工商业发展对外战争•路易十四和他的大臣柯尔贝都是重商主义的信奉者,他们按这个理论在法国积蓄了许多贵金属。在他的统治期内法国参加了四次大的战争:1667年至1668年与西班牙争夺荷兰,1672年至1688年与荷兰的战争,1688年至1697年与德国皇帝之间的九年战争以及1701年至1713年的西班牙王位继承权战争。这些战争耗尽了法国的国库,使国家陷入高额债务之中。•路易十四的绝对主义得到了中产阶级的大力支持,但他个人的政治野心和刚愎自用却也带来许多消极的影响•1685年路易十四宣布废除南特赦令,给法国带来了难以估量的损失右图:南特敕令一、三十年战争(1618-1648)三十年战争是世界近代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国际性战争。•发生于1618——1648年的三十年战争以德意志为主要战场。德意志新教诸侯和丹麦、瑞典、法国为一方,并得到荷兰、英国、俄国的支持,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德意志天主教诸侯和西班牙为一方,并得到教皇和波兰的支持。最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斐迪南三世被迫求和,双方在威斯特伐利亚举行和谈,于1648年10月24日缔结《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和约划定了欧洲国家的边界,开创了以和约的方式解决国际争端的先例。哈布斯堡家族在欧洲的扩张直接起因:奥地利对波希米亚的侵略和占领。导火线:掷出窗外事件1618.5哈布斯堡领土的扩大(1282-1815)哈布斯堡家族•婚姻和继承权来扩大领土•奥地利的马克西米连一世1459年3月22日-1519年1月12日,MaximilianI,(1493——1519任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孙子孙女•••查理(1516年,西班牙国王。斐迪南玛利亚郡主1519年,神圣罗马皇帝)匈牙利、波西米亚•菲利普•西班牙奥地利及神圣罗马帝国三十年战争•波希米亚阶段(1618——1625)•腓特烈——斐迪南二世白山梯里•丹麦阶段(1625——1629)•克里斯汀四世——斐迪南二世瓦伦斯坦•瑞典阶段(1630——1635)•古斯塔夫·阿道夫——斐迪南二世布拉格和约•混战阶段(1635——1648)•瑞典、法国——斐迪南三世三十年战争特点:•第一次大规模的国际性战争,涉及到大半个欧洲,经历时间长,背景复杂,战争的原因既有国内因素(围绕争夺教会财产),又有国际因素(不同国家对天主教和新教的支持)•威斯特伐利亚和约(1648年)•三十年战争可谓是现代国际社会的催生婆:它彻底削弱了神圣罗马帝国,确认了欧洲主权国家体系的存在,同时还有力地促成了现代国际法体系的诞生。标志着现实中的欧洲近代国际新秩序——一个以主权国家为主体的欧洲国际社会的形成。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签订:是象征三十年战争结束而签订的一系列和约,主要内容涉及欧洲领土的变更、帝国的宗教关系、德意志的国家体制等。此和约使德国陷入封建分裂的时代,此和约导致法国,荷兰和瑞典这三大欧洲新霸主的崛起。该和约的签署,开创了由国际会议解决国际问题的先例。图:1648年的欧洲二、农奴制第二版(农奴制再版)•十六世纪的经济衰落和德国农民战争被镇压之后,德意志日渐瓦解的农奴制度,又重新加强起来。三十年战争之后,伴随着封建割据的加深,农奴制度得到广泛的发展。农奴制复活最严重的地区是德意志北部某些地区,尤其是在东北部,(即易北河以东地区)。劳役制成为占统治地位的剥削形式。一些地区,地主重新获得了领地裁判权,随意剥夺农民的财产和人身自由,恩格斯把十六世纪以来农奴制在德意志的普遍恢复,称作是“农奴制的再版”。在俄国波兰等国也出现了农奴制再版,他们是这些国家经济长期落后的重要原因。原因: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人口增长,粮价高,德意志地主采用农奴制经营粮食生产贵族力量大,可以任意摆布农民,镇压农民起义。德国市民阶级力量薄弱三、奥地利•1556年,查理五世将奥地利大公之位让与其弟匈牙利及波希米亚国王斐

1 / 7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