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成都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填报时间:2012-01-30责任单位:市政府办公厅文号:成府发〔2012〕4号签发单位:市政府办公厅签发时间:2012-01-16生效时间:2012-01-16各区(市)县政府,市政府各部门:《成都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二○一二年一月十六日成都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高新技术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先导性和战略性产业,是引导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对转变我市经济发展方式,抢占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发展制高点具有重要意义。“十二五”期间,为充分发挥政府从规划层面对产业发展的引导作用,推动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实现重点突破和产业集群化、规模化发展,奋力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建设世界生态田园城市,根据《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规划,规划期为2011—2015年。一、“十一五”时期成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回顾与总结(一)发展回顾。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把其作为优化经济结构、增强我市发展后劲的重要举措摆在突出的位置,制定了一系列的重大政策措施,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健康发展,取得显著成效。1.产业实现快速增长。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势头迅猛,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占工业比重不断提高,在拉动全市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从整体上推进了我市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2010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2070.4亿元,是2005年的2.7倍,年均增速达17.71%。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由2005年的34.95%增长到44.74%,年均增长1.96个百分点;2010年,高新技术产品实现出口34.4亿美元,占全市出口总额比重由2005的8.4%快速攀升到24.8%。2.产业优势特色突出。通过规划和政策引领,促进了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发展,逐步形成了以电子信息产业为支柱,航空航天、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及工业节能环保等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的格局。2010年高新技术企业主要产品2467个,其中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光机电、航空航天等企业主要产品占高新技术企业主要产品的82.98%,优势产业特色日益显现。2010年,电子信息产业(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和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984亿元,第一支柱产业地位更加突出;航空航天器制造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61.33亿元,占高技术工业的比重16.1%;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及工业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833.95亿元,增长23.8%。3.带动作用显著增强。随着高新技术产业实力的不断增强,高新技术产业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与日俱增,从整体上推动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拉动了全市经济的快速增长。“十一五”末,高新技术产业增长占经济增长份额由2006年的19.1%提高到25.4%;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利税290.1亿元,是2005年的3.5倍。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为社会提供了良好的就业机会,2010年年末高新技术企业从业人员达25.2万人,比2009年增长了0.9万人。4.培育了一批优势企业和拳头产品。通过培育和招引结合,形成了一批规模大、辐射强、优势足的高新技术骨干企业。2010年总收入超亿元的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36家,较2005年增加了89家;总收入超10亿元的企业由2005年的12家增加到2010年的31家;全市上市公司中高新技术企业占51.06%。培育了科泰智能多媒体分发系统、铝镁质保温隔热材料、脱硫脱硝一体化(LPC)污水处理技术及成套设备等281个技术水平高、市场竞争力强的自主创新产品和国家级新产品。5.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有所增强。通过大力推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有力地促进了自主知识产权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通过实施120项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项目,取得了核心机要安全系统级芯片(SOC)、大规模非冷红外探测、20瓦准分子曝光光源研发等关键技术的突破;61项国家高技术产业发展项目的实施推进了集成电路设计、信息安全、生物技术、现代中药、生物育种、新型平板显示等领域的一批处于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的技术实现产业化。“十一五”期间,新增国家和省级重点(工程)实验室30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8家,国家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总数分别达到76家和69家;引导企业建成国家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12家,一批世界500强和国内100强企业在我市设立了研究中心(机构),高新技术产业创新体系初步建立。(二)主要问题。1.企业综合实力有待提升。我市绝大多数高新技术企业还处于转型、升级阶段,掌握产业发展核心技术并有能力进行规模化经营的大型企业数量偏少;缺乏有能力通过兼并、收购等手段整合技术创新型中小企业的大型企业;高新技术产业上下游企业之间协作发展的局面还未形成。2.技术创新能力亟待加强。由于技术创新成本较高,相当一部分高新技术企业缺乏持续创新的后劲,企业技术创新主体的地位尚未确立,表现在研发投入普遍不足,缺乏围绕高新技术产业开展技术创新活动的目标导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且具竞争力的高附加值产品匮乏,支撑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技术储备不足。3.科技资源分割较为严重。由于历史原因和体制障碍,我市国防和民用、中央和地方、省属和市属、国有和民营以及产学研等各方科技资源条块分割、自成体系、相互隔离,科技资金投入分散、科技设施重复建设、科技资源利用效率低等问题突出。4.管理机制有待完善。高新技术产业涉及的管理部门众多,缺乏统一的组织协调机制和宏观管理机构,部门间政策协调难度较大,导致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存在多头布局、力量分散、前瞻不够、政策不协调、措施不配套等问题。5.企业融资较为困难。资本和技术结合的制度通道尚不健全,风险资金有效运转和退出机制尚不完善,风险投资和资本市场发展滞后,金融担保机构数量少、融资成本高,间接和直接融资均较困难。政府性高新技术产业化专项资金规模较小且存在多头管理,对社会资金引导作用不明显,难以满足企业发展需要。6.人才开发机制不够健全。各类专业技术人员主要集中在科研院校等国有事业单位,真正流向企业的很少。企业高层次人才比重偏低,特别是企业科技创新领军人物、科技型企业家、职业经理人严重短缺。7.产业发展环境还需完善。服务产业发展的公共技术平台和中介服务机构数量增长较快,但存在信息渠道分散,信息网络不畅通和服务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尚未充分发挥作用。技术交易市场与技术交易配套的服务体系尚待健全。产业监测评价体系和统计体系不足之处逐步显现,迫切需要根据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变化进一步完善。二、“十二五”时期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形势分析(一)发展机遇。1.国际国内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核心战略为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宏观环境。经济全球化趋势增强,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发展以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为代表的具有高技术附加值、环保、智能和可持续发展特征的高新技术产业成为世界各国抢占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发展制高点的核心战略,发达国家将在输出制造业的同时,扩大研发、营销等高端环节的全球布局,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供了有利的宏观环境。2.科技发展新趋势为我市承接产业转移提供了良好政策环境。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以智能、绿色和可持续为特征的新产业变革蓄势待发,未来科技正孕育着新的群体性突破。“十二五”时期是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建设创新型国家成为我国由大国向强国转变的根本途径和重要标志,经济社会发展对高新技术为代表的现代科技的支撑引领需求更加迫切,国家对高新技术产业空前重视、投入大幅度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必然会得到进一步优化,将为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3.区域发展战略为我市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重要任务,成渝经济区建设是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大举措,两者将共同成为西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新引擎。未来五年成都城市化、工业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快,需要高新技术及产品对传统工业、服务业进行改造升级,需要信息技术增强城市管理功能、加快城市现代化进程,需要环保节能技术及产品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西部大开发、成渝经济区建设、世界生态田园城市建设、天府新区建设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结合将更加紧密,将为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空间。(二)面临挑战。1.国际竞争加剧,自主创新压力增大。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全球经济正处于缓慢复苏阶段,世界主要国家都把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作为抢占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发展制高点的重大战略,围绕市场、资源、人才、技术的竞争更加激烈。发达国家凭借领先的技术优势和雄厚的产业基础,不断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措施,严格管控关键核心技术,并持续增加对高新技术领域的资金、人才等要素投入,以维持本国在世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格局中的优势地位。受此影响,国际技术壁垒、反倾销等贸易保护手段对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的影响加深,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难度增加,产业自主创新和加快重组的压力加大。2.区域竞争加剧,联动优势尚未形成。全国各地纷纷把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上重要议事日程,制定相关规划和政策,作为“十二五”时期发展的重要内容和提升区域竞争力的主要途径,呈现出你追我赶的激烈竞争态势。受产业基础、创新能力、市场环境等因素影响,我市高新技术产业与东部沿海地区的差距仍然较大,与重庆、西安、武汉等中西部重点城市的竞争也日益激烈,产业发展面临更加复杂的竞争态势。另一方面,成渝经济区、成都经济区、天府新区围绕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区域内部联动机制尚待构建,我市高新技术产业跨区域、跨行业集聚发展的规模优势尚未形成,产业核心竞争力还有待增强。3.价值链竞争加剧,产业结构优化难度加大。全球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逐渐趋于制造集中化、研发分散化和采购全球化,大型制造公司纷纷剥离制造业,将主要业务转向收益更高的服务业领域。全球性的产业价值链分解直接导致价值链相近的环节在某一区域形成高度集聚,高新技术产业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将极力垄断研发、营销等附加值较高的环节。地处内陆的成都,在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和市场开发等方面将面临更大挑战,产业体系的完善和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难度将进一步加大。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奋力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的目标,按照实施“产业倍增”战略的要求,以巩固提升电子信息产业、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做大做强高技术服务业为核心,以绿色低碳、产业高端、集聚发展为主线,以提升产业价值链、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为重点,以增强创新能力、加强信息化建设为关键环节和重要手段,推动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实现重点突破和产业集群化、规模化发展,通过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把我市建设成为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全国一流、中西部领先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二)基本原则。1.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坚持政府推动与市场运作相结合,加强政府对高新技术产业的规划、政策引导,着力营造产业发展良好环境,强化企业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2.引育人才、强化创新。培育和引进国内外创新创业人才,构建和完善区域自主创新体系,以自主知识产权成果开发应用为核心,推动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提升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3.突出重点、错位发展。坚持重点突破和整体推进相结合的原则,充分发挥比较优势,集中力量支持有特色优势和规模优势的产业领域,构建富有特色的较为完善的产业链,形成区域高新技术产业竞争新优势。4.整合配套、集聚发展。促进高新技术企业、项目、资金、技术和人才等要素向专业园区聚集,在重点发展领域推动形成以骨干企业为核心、专业化中小企业协作配套的企业集群,推动上下游资源整合配套和产业集聚发展。5.扩大开放、加强合作。充分发

1 / 2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