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认知人格论第一节威特金的认知方式与心理分化论第二节凯利的个人建构论第三节罗特的行为预测论与控制点理论第四节人格的认知因素第五节认知疗法第一节威特金的认知方式•一、认知方式的实质与成因•(一)场独立性—场依存性•“场独立—场依存”的认知方式最初是为了解释知觉过程中的个体差异而提出来的,主要是指人在知觉外物的空间位置时,以外在的视野还是以身体本身作为主要的对比倾向。•威特金等人设计的三个著名实验,即棒框测验、身体顺应测验、转屋测验来测。判断视野中的有关项目十分与地面垂直。可以根据视野线索(场依存性),也可以依据身体经验的线索如动觉、平衡觉(场独立性)。•后来,场独立—场依存又被看作是分析的与整体的知觉或知觉的去隐蔽能力;•以后,进一步把它说成是对材料的认知改组技能或构析作用;•最后威特金把它确定为主要依靠外部情境的参照与主要依靠内部经验的参照。•棒框测验:早期的棒框测验是在暗室中进行的。后来设计出棒框测验仪。仪器内装有面对着一个可调倾斜度的亮框,框中心安装有一个能转动的亮棒。实验时被试端坐于仪器前,双眼紧贴观察孔。适应5分钟后,要求被试把这条倾斜的亮棒调整到与地面垂直。结果表明,场依存型者往往根据亮框的主轴来判断垂直;而场独立型者则利用所感觉的身体位置,把亮棒调成接近于垂直地面。•倾斜小屋测验:在一间小型的倾斜小屋里,让被试坐在一把可以调整方位的椅子上。要求被试自己将身体调正。实验结果表明,场依存型者在确定自己身体的位置时,往往以倾斜的小屋为主要参照物;而场独立型者则更多地以自己身体的内部经验为主要参照。•镶嵌图形测验:要求被试把隐蔽于复杂图形中的简单图形分离出来。这就需要被试对刺激进行认知改组,把一个项目从组织好的场中分离出来,这也成为克服隐蔽的能力(去隐蔽能力)。研究表明场依存型者在完成这项任务时较困难;而场独立型者则容易从组织好的复杂图形的影响中解脱出来,找到简单图形。•场依存型者的特点:1更多地利用外在的社会参照确定他的态度和行为2比较注意别人提供的社会线索3优先注意他所参与的人际关系的情况4对他人有兴趣5善与人交往•场独立型者的特点:1对别人提供的社会线索不敏感2喜欢孤独的与人无关的情况3对他人不感兴趣,喜欢关心概念与抽象原则4行为是非社会定向的5不善与人交往•1、它们是过程变量而不是内容变量。以什么作为信息加工的依据;•2、普遍性,即场独立—场依存体现在广泛的认知操作中;•3、稳定性,即人们在场独立—场依存纬度上的位置是稳定的,不随时间而发生显在的变化;•4、中性,亦即场独立—场依存没有好坏高低之分,因为独立性强的人认知改组技能和人格自主性高,但是社会敏感性和社会技能低,反之亦然。也就是说,处于这一维度的任何一端都不表明是好还是坏,每端的特征都对环境的某些方面有适应的价值。场独立—场依存的认知方式具有几个特征:(二)心理分化•分化•自我-心理机能神经生理•非我的分裂分裂分裂•认知改有限的人际有组织特殊化大脑半球•组技能的交往技能的控制的防卫机能单侧化•第二节凯利的个人建构理论•一、生平简介•二、人格理论•个人建构理论:一个假设和十一条推论•人格发展动力和CPC循环•三、理论对治疗的意义•四、评价•尽管精神分析、特质论、人本主义等人格理论中都包含认知的成分,但只有凯利独立地发展了关于人格的综合的和纯粹的认知理论,他仅仅专注于人们加工信息的方式,并以此来增进人们对周围世界的理解。他的理论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理智化的人格理论,把所有人都看成是科学家,以此来预测和控制事件。在凯利看来,人们总是试图形成假设以理解周围世界的运作方式,然后在真实的世界中验证这些假设,如果这些假设不适合或不能预测事件,好要对他们进行修改。他认为人们的目的就在于对外部世界做出最准确的预测。他认为人对客观存在的认识及个人的经验、思想观念是影响人格形成、发展以至导致变态的主要因素,从而提出了人格建构理论。该理论强调认知在人格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重视个体对世界独特的见解。•凯利用一组全新的术语建立了一种理论来表明自己的上述观点,并修改或摒弃了很多心理学中所应用的传统概念,如需要、诱因。他不认为人类只有在内部需要和外部诱因或强化的推动下才能产生行为。相反,他假定人类生来就处于一种过程中,他们总是力图精确地预测周围世界的事件,激发人类行为的认知动机。•他反对效果律是因为该定律认为人们的行为受控于外部的影响。与之相反,他相信我们的行为更多地受认知过程的控制:关键在于我们对事件的预测以及随后对预测的证实。•一、个人建构理论•基本假设:人是科学家所有的人都象科学家那样通过创立能使自己准确地预期未来的理论。力求减少不确定性,使自己的生活明朗化。人为了预期事物所采用的主要方法是个人构念。•构念是个人对周围事物的看法、解释和赋予意义的过程。一个构念就像一种微型的科学理论,人们利用这个理论来预测现实。•构念是根据相似和差异来组织经验的方式。假如由构念所产生的预测与经验判断相符,那么这个构念是有用的;假如由构念所做的预测与经验判断不符,那么这个构念就需要修改或抛弃。•构念是以先前的经验为基础的。•构念是个人化的。没有任何两个人会有完全相同的个人建构,也没有两个人会有完全相同的组织建构的方式。•构念必须包含至少三个成分,也许更多。•构念是两极的,换句话说,我们把有关的事物在我们的建构中以“不是…就是…”的形式加以区分。例如,当我第一次遇到某人时,可能用诸如友好—不友好、高—矮、聪明—愚笨等个人建构来建立他的形象。•怎样用个人建构来解释人格差异呢?凯利认为我们彼此行为的差异大多来自人们建构世界的不同方式。另外,当我们遇到他人时,由于你与我都试图用自己比较固定的那一套建构,那么我们对他人的解释可能都有自己独特的方式。因此,我们行为当中相对固定的模式是我们建构世界时相对比较固定的方式造成的。•凯利把自己的人格理论以高度组织化、结构化的方式表达出来。他从一个基本假设出发,在此基础上提出他的一整套理论。•基本假设:个体的信息加工过程被他对事件的预期所引导。这是凯利的理论基础,它是人格和行为背后的基本力量,由此凯利推导出11个推论:基本假设个体的信息加工过程被他对事件的预期所引导建构推论:一个人对事物的反复建构来预测未来;个体推论:人们在建构事件时的方式各不相同;组织推论:预测时形成有顺序关系的建构体系;两分推论:建构体系包含种种两分结构的构念;选择推论:在两分结构中做出选择;范围推论:一个结构只能对有限范围的事件做出预测;经验推论:建构与个人的学习经验有关;调整推论:建构调整受到渗透度的制约,是否可容纳判断推论:存在彼此分离与不一致的亚层次;共同性推论:建构经验方式的共同性,心理相似性;社会性推论:从他人立场看待世界。二、人格发展动力与CPC循环•凯利极不赞成传统心理学上的动机理论。他把这些理论分为两大类:推的理论和拉的理论。凯利称之为推理论的代表人物包括弗洛伊德、斯金纳等人,他们使用内驱力、动力或刺激等术语。拉的理论的代表包括荣格和阿德勒,他们使用目的、价值和需要等术语。凯利认为这些人都把人看作是生来无活力的,因而需要某种东西的驱动,这显然是胡说。•凯利认为“除了他是活生生的人之外,没有任何原因能激励一个人”他把自己的理论称为“公驴理论”。凯利假设,每个人都在努力通过持续地界定和阐述其构念系统来增强其对世界的理解,每个人的发展都是围绕这一努力展开的。•凯利发展出几个模型,来解释个体如何利用环境信息来决定行为。其中一个比较重要的模型是周视—先取—控制(详查—预断—控制)(C-P-C)循环过程。•周视期:小心翼翼地审查该事物,尝试多种构念以应对当前的情境。•先取期(暂时选取):这时人们减少可能得到的构念的数量,只认真地考虑那些有助于解决问题的构念。•控制期(确定):人们选择一个认为是最有助于解决问题的构念,从而决定行动。•举例:一名学生想成为世界知名的小提琴家•根据凯利的观点,人们总是以上述的方式在行动,人们寻找的是自己构念系统的有效性。由此可见,人的主要目标是在自己的生活中减少不确定性。通过CPC周期的循环,人们可以逐渐形成人格和良好的适应。•他把发展过程看作个体和环境之间创造性和动态的交换,同时根据新的经验进行建构和再建构,其目的是增强对环境的理解和控制。这样,健康的人拥有准确的和有效的构念系统,并对世界拥有灵活的观点。三、凯利的理论对治疗的意义(一)凯利对心理问题的看法凯利认为人们产生心理问题时因为他们结构系统的紊乱。凯利认为,当人们不能预期未来的事件时,就会产生焦虑。焦虑是所有症状中最普遍的。那么,为什么人们在预测未来事件时组织结构会不起作用呢?原因在于人们形成了一种“不可渗透”的结构。一个“不可渗透”的结构很难接受新的元素。他认为神经症病人是蹩脚的科学家,他们保持着相同的预感,失掉了对经验运用的有效性。也就是说,神经症病人的个人构念不能有效地预料未来事件,因此焦虑的产生也就不可避免。治疗师应发现来访者心理的实际情况,指出他可能达到的目标,帮助他成为好的科学家。•(二)治疗方法•对病人来说需要建立更为适用的构念系统,心理治疗就是帮助他们发展构念系统的手段和方法。•凯利认为心理治疗给来访者的帮助是:1、考察并检查他的构念系统;2、重新调整构念系统。凯利将自己的治疗方法称为“固定角色疗法”。为了使病人以不同方式来建构事物,他让病人进行乔装假设,自称是另一个人。在固定角色治疗时,医生交给患者一种性格素描,要求患者行动。而且,要求患者扮演的角色应该十分不同于其本人的人格特点。治疗师是患者的配角。患者在不断地摸索自己的途径,并契合于自己的角色之中。四、对凯利人格理论的评价•有现象主义的倾向强调完整无缺的整体经验;•有人本主义的倾向强调人的创造力和对个体的乐观;•有存在主义倾向强调未来而不是过去,假定人类对自己的命运是自由选择的。•把人格看成是一种对事物的看法,过分强调认知而忽视现实。忽视情绪的作用,“任何结构都有一个适合的范围中心”。没有解释个人构念的原因,为什么有的人选择安全的,而有的人选择冒险变化结构。对高智力者和有轻微心理问题的人有作用。第三节罗特的社会学习理论•一、理论要点我们主要的或者基本的行为模式是在社会情境中学得的,个人在寻求满足时必须有他人作为媒介。在这个社会中,每个人都在社会依赖和社会互动中起作用。人类的基本特性是会思想和预期;人是根据对自己行为结果的预期和行为所产生特殊强化的重要性,来选择或者表现某种行为。•二、行为预测理论•行为潜能(BP)=期望(E)+强化价值(RV)•某行为在某种具体情境中发生的潜能,是对这一行为会带来某一特定强化的期待和该强化价值的函数。•1.行为潜能在达到某种目标的特定情景中出现某种行为的可能性。行为可以由真正的动作、认知、言语行为、非语言表达行为、情绪反应等组成。•2.预期(期望)个体对自己在某特定情景中以某种方式行动就会产生预期强化所抱的信念。显然,人的期望是基于上一次在相似情境中的感觉如何而得出的。预期可以分成特殊预期(特定情景)和类化预期(数种情景的预期)新情境靠类化预期;有更多的经验则靠特殊的预期。人际信赖、利己倾向、内外控是类化预期常见的表现。有的人总是过高估计、有的人总是过低估计自己成功的可能性。•3.强化(价)值指行为者认为某种行为所带来的强化结果或强化物的相对价值的大小。简单地说,强化值是指我们对不同行为赋予的重要性。强化值的大小依情境和时间而变化。•4.心理情境心理情境是个体从自己的角度来界定的情境。在承认个人所具有的持久性行为倾向的重要性的同时,也应看到情境的重要性,情境包括线索,它使我们了解到强化的价值、强化出现的概率。个人的行为会随着情境的变化而变化。三、控制点理论•内外控制是一种对强化的本质进行解释时形成的一种类化的预期,它说明同等条件下对同一种强化的本质进行解释时形成的一种类化预期。例如,前超感实验:前面猜测正确率(圆与方)预测后面的正确率,有的人认为会更差、而有的人认为会更好。•内控者相信凡事操之于己,将成功归因于自己的努力或者能力(个人的特征);外控者相信凡事不操之于己,成功与失败归因于运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