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与巫官文化胡燕《国语·楚语》昭王问于观射父,曰:“《周书》所谓重、黎实使天地不通者,何也?若无然,民将能登天乎?”对曰:“非此之谓也。古者民神不杂。民之精爽不携贰者,而又能齐肃衷正,其智能上下比义,其圣能光远宣朗,其明能光照之,其聪能听彻之,如是则明神降之,在男曰觋,在女曰巫。是使制神之处位次主,而为之牲器时服,而后使先圣之后之有光烈,而能知山川之号、高祖之主、宗庙之事、昭穆之世、齐敬之勤、礼节之宜、威仪之则、容貌之崇、忠信之质、禋絜之服而敬恭明神者,以为之祝。使名姓之后,能知四时之生、牺牲之物、玉帛之类、采服之仪、彝器之量、次主之度、屏摄之位、坛场之所、上下之神、氏姓之出,而心率旧典者为之宗。于是乎有天地神民类物之官,是谓五官,各司其序,不相乱也。民是以能有忠信,神是以能有明德,民神异业,敬而不渎,故神降之嘉生,民以物享,祸灾不至,求用不匮。及少昊之衰也,九黎乱德,民神杂糅,不可方物。夫人作享,家为巫史,无有要质。民匮于祀,而不知其福。蒸享无度,民神同位。民渎齐盟,无有严威。神狎民则,不蠲其为。嘉生不降,无物以享。祸灾荐臻,莫尽其气。颛顼受之,乃命南正重司天以属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属民,使复旧常,无相侵渎,是谓“绝地天通”。其后,三苗复九黎之德,尧复育重黎之后,不忘旧者,使复典之。以至于夏、商,故重、黎氏世叙天地,而别其分主者也。其在周,程伯休父其后也,当宣王时,失其官守,而为司马氏。宠神其祖,以取威于民,曰:‘重寔上天,黎寔下地。’遭世之乱,而莫之能御也。不然,夫天地成而不变,何比之有?”陈梦家《殷墟卜辞综述》,中华书局,1992年,第581页。占卜本身乃是一种巫术,借兽甲骨和龟骨为媒介,以求获得‘神明’对于人所询问的问题的回答。这种巫术的存在,表明当时的人相信有特殊的‘神明’的能力之存在,足以影响人们的生活,决定人们行止的吉凶。李零《中国方术考》,东方出版社,2000年,第88页。但可大别为三个系统。一个系统是与天文历算有关的星占、式占等术;一个系统是与‘动物之灵’或‘植物之灵’有关的龟占、筮占,一个系统是与人体生理、心理、疾病、鬼怪有关的占梦、厌劾、祠禳等术。这三个系统皆有古老渊源,可以反映原始思维所能涉及到的各主要方面:天地——动物——人体、灵魂、疾病和鬼怪。《周易》释名。关于“周易”两字有多种解释,先说“周”字,有两种解释:(1)周为周代说;(2)普遍“易”有三种说法:(1)日月为易(东汉魏伯阳《参同契》)。易为上日下月之变形。即认为《周易》是说天地之间、日月系统以及人生与事物变易的法则。(2)一易三义说。《乾凿度》云:易者易也,变易也,不易也。变易者其气也,不易者其位也。郑康成曰:易一名而三义:简易一也,变易二也,不易三也。(3)变易说。传序云:《易》,变易也,随时变易,以从道也。其书广大悉背,将以顺性命之理,通幽明之故,尽事物之情,而示开物成务之道也。《礼记·祭义》:“昔者圣人建阴阳天地之情,立以为易。易抱龟南面。”王弼注:“‘立以为易’,谓作易。‘易抱龟’,易,官名。《周礼》曰大卜。大卜主三兆、三易、三梦之占。”《周礼·春官·大卜》:“大卜掌三兆之法:一曰玉兆,二曰瓦兆,三曰原兆,其经兆之体皆百有二十,其颂皆千有二百。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其经卦皆八,其别皆六十有四。”王弼注:“易者,揲蓍变易之数可占者也。”《周易》的内容卦画是卦的符号。标题是卦的名称和爻的名称。卦辞在爻辞前,较简单,一般作说明题义之用,也有几个卦内容较多,从卦辞写起,与爻辞连续的。卦辞之后还附有以“《彖》曰”、“《象》曰”开头的两段文字,这就是传为孔子作的《彖辞》和《大象传》,分别解释卦辞和卦象。爻辞是对每一爻的解说。六十四卦每卦六爻,《乾》卦、《坤》卦分别多一用爻,共三百八十六爻。每一卦画都有六行,每一行叫一爻,每一爻也有名称。“—”属阳爻,称为“九”;“--”属阴爻,称为“六”。卦画由下而上排列,第一爻称“初”,第六爻称“上”,其余依次称二、三、四、五。卦爻辞的内容分为前后两部分:前部分描述具体事物。具体事物的性质可分三类:一是记事类,记古代故事以指示吉凶、祸福。二是取象类,用某种事物作为人事之象征,以指示吉凶、祸福。如《乾》卦各爻以龙来象征人事。三为说事类,直说人的所作所为,以指示吉凶、祸福。如《乾》卦九三爻辞:“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后半部分为占断类,直接论断吉凶、祸福。常用占断用语,可分为三类:吉利的:元吉、大吉、吉、无不利;中性的:无誉、无咎;凶险的:吝(困难)、厉(危险)、悔、咎(过错)、凶。卦爻和卦爻辞产生的时代《周易·系辞下》:“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到商朝末年,殷纣王疑心周文王会反叛,把他囚禁在羑里。文王在患难中为了推测未来的吉凶,精心研究八卦,从而发展成六十四卦。(据《史记·太史公自序》)《周易》的经文部分,在每个卦象下,都有卦辞,来解说该卦的吉凶。这些卦辞大都是些故事传说、诗句或格言,由十分简洁的四言句式写出,除了具有丰富的文学形象之外,也具有一定的人生哲理。由于时代古远,到春秋时代读者对其中所称引的事件与思想,甚至字义,已经感到难懂了。《史记·孔子世家》曰:“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汉书·艺文志》:“孔氏为之《彖》、《象》、《系辞》、《文言》、《序卦》之属十篇。故曰《易》道深矣,人更三圣,世历三古。及秦燔书,而《易》为筮卜之书,传者不绝。汉兴,田何传之。”同时,《史记》与《汉书》都列出了一份由孔子传《易》直至西汉田何的师承关系传授名单。《十翼》于是出现了传说是孔子所作的《十翼》,又称作《易传》,分别为《系辞》上下,讲解经义,传授筮法。《彖辞》上下,讲解六十四卦的卦名与卦辞含义。《象传》上下,讲解由阴阳爻组成的卦象。《文言》一篇,讲解乾、坤两卦。《说卦》一篇,讲解八卦所象征的事物。《序卦》一篇,讲解六十四卦排列顺序的意义。《杂卦》一篇,讲解六十四卦的卦义。李镜池《周易探源》:“‘经’是古筮书,卦、爻辞反映了周早期的政治、军事、社会、经济等各方面的生活状况,正如甲骨卜辞一样,我们可以从这里找到好些宝贵的历史材料。‘传’虽然是解释‘经’的,但作者从卦画和卦、爻辞分析综合、引申发挥,研究宇宙问题和人生问题。很清楚,《易传》是哲学书。”李镜池《周易的作者问题》:传统的说法,《周易》的作者是伏羲画八卦,文王作六十四卦和卦爻辞,孔子作《易传》。伏羲作八卦之说,是根据《系辞传》,而所谓伏羲,也并非实指其人,伏羲和上古的一些帝王如有巢、燧人、神农等,不过是学者们对于人类社会起源和发展的程序上拟想的人物,他们的名字只代表时代。所谓伏羲作八卦,只意味着八卦的来源很古远而已。但《系辞传》没有肯定文王演《易》,只说:“《易》之兴也,其当殷之末世,周之盛德耶?当文王与纣之事耶?”“《易》之兴也,其于中古乎?作《易》者其有忧患乎?”《系辞》只就它的时代背景说,至于作者姓名则不能确指。肯定文王作《易》,孔子作《易传》的是司马迁。根据卦爻辞得出的推断,六十四卦及卦爻辞可能是周王室的一位太卜或筮人。时间约在西周中后期。李镜池《周易的作者问题》:“《易传》七种十篇(《彖上》、《彖下》、《象上》、《象下》、《文言》、《系辞上传》、《系辞下传》、《说卦》、《序卦》、《杂卦》)作者不是一个人,姓名不可考,从内容思想看,可以推定出于儒家后学之手。写作时期,约在战国后期到汉初。王开府《周易经传著作问题初探》:“《彖》《象传》,今古文家皆以为孔子所作。……然《彖》《象》之作,孔子未曾言,孔门弟子未曾言,即《系辞》亦未曾言。”《周易》主要注本东汉郑玄《周易注》(辑本),是汉代最有代表性的注本;唐李鼎祚《周易集解》,集汉唐三十五家注,为唐以前汉学《易》之大成;魏王弼、晋韩康伯《周易注》,“尽扫象数”,以老子学说解《易》,为后来宋学《易》奠定了基础;宋程颐《周易程传》,是宋学《易》的代表作;宋朱熹《周易本义》,是宋学《易》的又一代表作;近代学者主要有闻一多《周易义证类纂》、顾颉刚《周易卦爻辞中的故事》、李镜池《周易探源》、高亨《周易古经今注》等。月建月建,又称月令,同其它预测学一样,严格按照二十四节气中的“节”来界定。如,立春为寅月开始,立秋为申月开始。月建,其地支是按顺时针方向来运转的,依次为:正月建寅、二月建卯、三月建辰、四月建巳、五月建午、六月建未、七月建申、八月建酉、九月建戌、十月建亥、十一月建子、十二月建丑。《易纬》十四卷,《四库全书总目》作十二卷。佚名撰,东汉郑玄(127-200年)注。玄字康成,北海郡高密(今山东高密)人,世称“后郑”,以别于郑兴、郑众父子。曾入太学学习今文《易》和《公羊》学,又从张恭祖学《古文尚书》、《周礼》、《左传》等,最后从马融学古文经。后游学归里,聚徒讲学,至数百干人。因党锢事被禁,潜心著述。以古文经说为主,兼采今文经说,遍注群经,为汉代经学的集大成者,称郑学,为我国古代著名的经学家,撰《六艺论》、《驳五经异义》等。纬书乃与经书相对而言,“纬者,经之支流,衍及旁义”,班固称圣人作经,贤者纬之,实际上纬书是混合神学附会儒家经义的书,两汉末逐渐流行,东汉称为“内学”。《易纬》既为汉代流行的纬书之一,故郑氏为之作注。此书今本均为辑佚,故多有残缺,其内容包括《易纬乾坤凿度》、《易纬乾凿度》、《易纬稽览图》、《易纬辨终备》、《易纬通卦验》、《易纬乾之序制记》、《易纬是类谋》《易纬灵坤图》等。《易纬》一书,对宇宙发生多有所解释,提出太易、太极、太始、太索等哲学概念,认为“有形始于弗形,有法始于弗法”。十二律古乐的十二调。古代乐律学名词,是古代的定音方法。即用三分损益法将一个八度分为十二个不完全相同的半音的一种律制。各律从低到高依次为: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十二律又分为阴阳两类,凡属奇数的六种律称阳律,属偶数的六种律称阴律。另外,奇数各律称“律”,偶数各律称“吕”,故十二律又简称“律吕”。阳律六:黄钟、太簇、姑洗、蕤宾、夷则、亡射;阴律六:大吕、夹钟、中吕、林钟、南吕、应钟。共为十二律。《周礼·春官·典同》:“凡为乐器,以十有二律为之数度。”《吕氏春秋·古乐》:“次制十二筒,以之阮隃之下,听凤皇之鸣,以别十二律。其雄鸣为六,雌鸣亦六,以比黄钟之宫,适合。”《资治通鉴·后周世宗显德六年》:“昔黄帝吹九寸之管,得黄钟正声,半之为清声,倍之为缓声,三分损益之以生十二律。”胡三省注:“三分其一而损益之,上生下生而十二律备矣。”参阅《汉书·律历志上》。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司马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歼焉。国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子鱼曰:“君未知战,勍敌之人隘而不列,天赞我也。阻而鼓之,不亦可乎?犹有惧焉!且今之勍者,皆我敌也。虽及胡耇,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明耻教战,求杀敌也。伤未及死,如何勿重?若爱重伤,则如勿伤;爱其二毛,则如服焉。三军以利用也,金鼓以声气也。利而用之,阻隘可也;声盛致志,鼓儳可也。”四凶《左传》文公十八年:“舜臣尧,宾于四门,流四凶族浑敦、穷奇、梼杌、饕餮,投诸四裔,以御魑魅。”用九、用六占蓍时先求出两个卦来,如“《乾》之《同人》”,即求出《乾》卦和《同人》卦,对比两卦,只有倒数第二爻不同,即《乾》卦的阳爻变成了阴爻,这样就可找乾卦的九二爻辞来定吉凶。要是碰到“《乾》之《坤》”,《乾》卦的阳爻对着《坤》卦的阴爻,两卦的六爻完全不同,这时就看《乾》卦的用九来定吉凶。同例,要是《坤》卦碰上《乾》卦,两卦的六爻完全不同,也只能用《坤》的用六来定吉凶。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