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心理咨询师考试基础知识复习--社会心理学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2016年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考试--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知识(后附2012年5月-2015年11月社会心理学知识模块真题+答案)1.社会心理学诞生:1908年美国社会学家罗斯的著作《社会心理学》,英国心理学家麦孤独的著作《社会心理学导论》先后出版,被认为这两本著作的问世标志着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2.孕育社会心理学的母体学科包括:心理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哲学等3.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范围社会心理学定义心理学F.H.奥尔波特《社会心理学》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学科G.W.奥尔波特了解和解释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怎样受他人的现实的、想象的和隐含的存在所影响。实验法,揭示个体社会行为的依存条件,分析个体心理的变化过程社会学艾尔乌德关于社会互动的科学,以群体生活的心理学为基础,以对人类反应、沟通以及本能和习惯行为的群体塑造类型的解释为出发点,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的心理学有赖于对个体在其中的历史的与社会环境的理解综合关于社会情境中个体的心理现象及其行为规律的科学社会行为人对社会因素引起的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反应和反应系统;习得、亲社会和反社会、人际合与竞以及群体决策行为等勒温(社心之父)1936:B=f(P,E),B指行为,P指个体,E指个体所处情境,f指函数关系;个体行为是个体与其所处情境相互作用的结果,要理解和描述行为,人和他所处的情境必须被看成是一个相互依赖的因素群社会心理社会刺激和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过程,是由社会因素引起并对社会行为具有引导作用的心理活动研究范围个体层面(个体社会化与自我意识、社会知觉、态度、社会动机、社会学系等)人际层面(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人际沟通、人际关系)群体层面(群体凝聚、群体心理氛围以及个体与群体的相互作用、社会影响等)社会层面(风俗、时尚、阶层、阶级以及民族心理特征、国民性等)4.社会心理学简史5.遵循原则:1.价值中立原则;2.系统性原则;3.伦理原则6.研究方法:实验法是最广泛的方法霍兰德阶段时间特点哲学思辨期(启蒙期)古希腊--19上半叶根据哲学思辨和社会准则来认识社会行为;对人性的哲学争论苏格拉底、柏拉图——社会决定(孔子)康德、卢梭——人本善(孟子)亚里士多德——生物决定马基雅维利、霍布斯——人本恶(荀子)经验描述期(形成期)19中叶--20初在观察基础上客观描述和分析,学术思潮包括(1.达尔文进化论;2.德国民族心理学;3.法国群众心理学;4.英国本能心理学;5.奥地利精神分析学派)实证分析期(确立期)20世纪20年代至今先驱是:美国学者特里普力特和德国学者莫德;从描述转向实证、从定性转向定量、从纯理论转向应用;20世纪340年代蓬勃发展:瑟斯顿(态度量表)、李科特、谢里夫(游动效应)、莫里诺、勒温;二战后,迅速发展,新特征:1.研究领域拓宽;2.理论向多元化发展;3.重视应用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观察法:1.自然观察(基本没有干预。方法的基础);2.参与观察(身临其境,“内部”信息。减少负面影响。隐瞒身份)调查法(询问法):1.访谈法2.问卷法:最普遍的方法之一;特点:标准化程度高,收效快。构成:题目、前言、指导语、问题及备选答案、人口学数据的记录、结束语、计算机编码;设计原则:目的性、全面性、非歧义性、非暗示性、适度规模原则档案研究法:也是一种调查法,是对历史资料的调查;1.优点:心理干扰小,适用于跨文化的比较研究和时间跨度较长的趋势研究2.缺点:工作量大,费时费力,分析数据难度较大;心理咨询就是档案法的应用。7.看待研究结果:不能任意地推广到现实情境中;要把握其局限和适用范围;结论的解释力较弱;“生态学效度”一直受到质疑8.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流派:理论流派代表人物基本观点社会学习论起源行为主义班杜拉沃尔特斯1963年学习机制:联想(经典的条件发射)、强化(正强化:奖赏;负强化:取消惩罚)、模仿;观察学习过程:1.注意过程、2.保持过程(是模仿发生的前提,依赖表象(童年早期形成)和言语编码(童年后期发展出来的)两种表征系统)、3.动作再现过程(是模仿学习中极为重要的环节)、4.动机过程(外部强化、替代性强化、自我强化)不足:1.忽视情境;2.忽视情绪和主观感受;3.忽视内在心理过程的分析社会交换论霍曼斯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经济学的投入—产出的关系的视角研究社会行为;强调人们之间的互动是物质与非物质的一种交换;趋利避害是人类行为的基本规则;五个普遍性命题:1.成功命题:奖赏——重复行为;2.刺激命题:同刺激——同行为;3.价值命题:有价值——重复行为;4.剥夺—满足命题:个体重复获得相同奖赏的次数越多,该奖赏对个体的价值越小;5.侵犯—赞同命题:没有奖赏或受惩罚——愤怒,侵犯行为,有价值,反之,也有价值布劳社会交换关系是建立在互惠基础上人们自愿的活动,存在个体,群体和社区间;权利、规范、不平等的概念符号互动论詹姆斯米德20世30年最早布鲁默主张:在互动的情境中研究,重视事物的意义、符号的作用。符号:语言、文字、记号等,动作和姿势也是一种符号。基本假设:1.个体对事物采取的行动是以该事物对他的意义为基础的;2.事物的意义源于个体与他人的互动,而不存在于事物自身;3.个体在应付他所遇到的事物时,往往通过自己的解释去运用和修改事物对他的意义主要观点:1.心智、自我和社会是人际符号互动的过程,以使用符号为前提;2.语言是心智和自我形成的主要机制;人与动物区别为人用语言。3.心智是社会过程的内化,内化的过程就是人的自我互动过程。4.行为并不是个体对外界刺激的机械反应,是在行动的过程中自己设计的;5.个体行为受其自身对情境的定义的影响和制约;6.个体与他人互动中,中心问题是双方的身份和身份的意义,存在于互动中;7.自我是社会的产物,是主我和客我互动的结果,主我是行动者,客我是他人心目中的我,即社会我精神分析论弗洛伊德1.意识与潜意识;2.“力必多”核心概念,性本能;3.快乐原则与现实原则;4.生本能与死本能;5.人格结构(本我——生物面;自我——心理面,提醒、约束、压抑;超我——社会面,道德化自我,良心和自我理想构成,指导自我,限制本我)荣格人有抱负,反对自然主义倾向;神经官能症;心理治疗是发展潜能完善人格,不是治疗症状;集体无意识;新精神分析论霍妮的文化因素论:行为与人格发展的动力不是本能驱力,行为是个体对环境的反应,人格由环境和教育决定,后天因素在病因中起主要作用,男女的心理差异是文化因素决定的,对焦虑有深刻的看法沙利文的人际关系学说:人际关系是人格形成和发展的源泉9.社会化10.社会角色概念个体与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行为方式及相应的心理状态,对特定地位的个体行为的期待,是社会群体得以形成的基础分类获得方式:1.先赋角色:父母;2.成就角色:努力获得,如老师规范化程度:1.规定型角色:公务员、军警;2.开放型角色:自由度较大,如朋友功能:1.功利型角色:银行家、企业家、商人;2.表现型角色:教授、学者心理状态:1.自觉角色:演员;2.不自觉角色:未意识,性别角色角色扮演角色期待、角色领悟和角色实践角色失调1.角色冲突(角色内冲突、角色间冲突);2.角色不清(应激反应,焦虑和不满足);3.角色中断;4.角色失败(最严重)11.自我、身份与自尊自我的定义(古老课题)詹姆士自我意识或自我概念,个体对自己存在状态的认知,包括对生理状态、心理状态、人际关系及社会角色的认知主我是认识的主体,主动的自我,是进行中的意识流,观察者;客我是认识的对象,即被观察者,包括一个人所持有的关于他自己的所有的知识和信念;镜我是由他人的判断所反映的自我概念罗杰斯认为自我概念比真实自我更重要,是个体自我知觉的体系与认识自己的方式自我的结构1.物质自我(载体,身体层面)、概念社会化:是个体由自然人成长、发展为社会人的过程;两个方面:社会(社会对个体进行教化的过程)及个体(个体适应社会的过程)终身社会化;儿童及青少年时期的社会化是早期社会化;成人时期的社会化是继续社会化再社会化:对个体重新进行社会化的过程,不合格个体的再教化,劳教制度:基本内容1.教导社会成员掌握生活与生产的基本知识和技能;2.遵守社会规范;3.明确生活目标,树立人生理想;4.培养社会角色基本条件较长的生活依附期(文经社发水平影响,13-25年,变长趋势);较好的遗传素质载体家庭(童年期关键)、学校(正式性严格性)、大众传媒、参照群体(没有资格但能参照,机制是规范和比较)类型语言的社会化:从言语开始,以语言社会化为条件的,掌握语言本身就是社会化过程性别角色社会化:性(生物)、性别(人格)、性别角色(态度、角色和行为方式)家庭通过性别期待与认同、模仿实现;学校社会多方面强化角色差异。道德的社会化:道德规范内化为行为准则的过程。表现:道德观念与道德判断;道德情感(正义荣誉爱国);道德行为政治的社会化:目的—合格公民;核心--爱国意识(发展:国家形象阶段;抽象国家观念阶段;国家组织系统阶段)2.心理自我(态度、信念、价值观念及人格特征的总和,心理层面)、3.社会自我(处于社会关系、社会身份与社会资格中的自我,即社会角色是自我概念的核心)4.理想自我(个体期待自己成为怎样的人,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差距往往是个体行动原因)、5.反思自我(评价他人和社会对自己的看法,反馈的层面)自我概念的功能保持个体内在的一致性;解释经验;决定期待自我概念的形与发从生理自我(8个月—3岁)到社会自我(3岁—13、14岁),最后是心理自我(10年左右,从青春期到成年)发展了两个主要成分:自尊和自信身份的定义身份:由个体的社会地位及处境地位决定的自我认同;是其社会地位、社会角色和自我概念三者之间的关系;身份是由角色构成的;地位身份相对稳定,是身份的主体;处境身份易变身份的特点客观性、主观性(自我概念为表现形式)、多重性、稳定性、契约性自尊的概念个体对其社会角色进行自我评价的结果。包括对成就、优势与自信等的欲望;对名誉、支配地位、赞赏的欲望。自尊需要,满足—自信;挫折—自卑。詹姆士《心理学原理》自尊公式:自尊=成功/抱负;自尊取决于成功和获得的成功对个体的意义影响自尊的因素亲子关系;行为表现的反馈;选择参与和扬长避短;根据相似性原理理性地进行社会比较自尊的测量罗森伯格自尊量表12.社会知觉13.印象形成与印象管理定义印象:是个体(认知主体)头脑中有关认知客体的形象;印象形成:接触新社会情境时,按照经验将情境中的人或事进行归类,明确意义,使行为获得明确定向的过程。几种效应首因效应:第一印象,陌生人近因效应:熟人光环效应(晕轮效应):以偏概全,没有意识到刻板印象:优点——有社会适应的意义;简化社会知觉过程。缺点——有限经验下具消极意义,偏见歧视。总体印象人在把各种具体信息综合后,按照保持逻辑的一致性和情感一致性的原则形成的总体印象。信息整合模式包括:加法模式、平均模式、加权平均模式:重要性、中心品质模式:接近实际情况印象管理印象整饰、印象控制,指个体以一定方式去影响他人对自己的印象,即个体进行自我形象的控制。与印象形成的区别:印象形成是信息输入,是形成对他人的印象;印象管理重点是信息输出,是对他人的社会知觉的概念个体对他人、群体(人际知觉)以及对自己(自我知觉)的知觉,还包括对行为原因的知觉。实际上是社会认知过程;也是人的社会化过程、人的社会动机、态度、社会行为的发生基础。影响社会知觉的主观因素认知者的经验图式即已有的知识经验的网络;社会知觉时,有图式则引导和解释,没有图式,则形成新的图式图式的作用:1.影响对注意对象的选择;2.影响记忆;3.影响自我知觉;4.影响个体对他人的知觉认知者的动机与兴趣认知者的情绪印象形成过程施加影响印象管理的作用印象管理是个体适应社会生活的一种方式;成功的基础是正确理解情境、正确理解他人、正确理解自身的状态、正确理解自己所承担角色的社会期待印象管理策略1.按社会常模管理自己;2.隐藏自我与自我抬高;3.按社会期待管理自己;4.投其所好14.归因:个体根据有关信息、线索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原因进行推测与判断的过程,即归纳行为的原因行

1 / 2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